饮奶过量损健康

来源 :康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xingro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牛奶营养成分完整而丰富,长久以来被视为价廉物美的营养补充品。
  然而,牛奶真的是喝得愈多愈健康吗?恐怕未必。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为,饮用牛奶,适量就好。近年来甚至还有不少研究提出反证,认为喝牛奶过量有损健康。
  
  争论一:多喝牛奶会引发癌症
  
  2004年11月,刊登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期刊》的一篇文章指出,摄取过多乳制品会增加妇女罹患卵巢癌的机会。这份研究报告在美国引发了到底该不该喝牛奶的口水战。
  该项研究针对6万名38岁~76岁的妇女,连续追踪13年,结果发现,每天饮用4杯以上乳制品的的妇女罹患浆液性卵巢癌的机会比每日喝2杯的人要多出2倍,一天2杯以上的人罹患卵巢癌机会是较少喝或不喝乳制品妇女的1倍。研究者推论,可能是牛奶中的乳糖刺激荷尔蒙生成引发肿瘤增生。
  牛奶与癌症的关联研究,这并非第一次发表。
  ◎2001年,哈佛大学经过11年追踪研究发现,每天食用超过2.5份乳制品(一份=240毫升牛奶),比每天食用≤0.5份乳制品的人,要增加34%罹患前列腺癌的机会。
  ◎哈佛大学对8万名护士的健康研究发现,经常喝牛奶比不常喝牛奶的人罹患卵巢癌的机率增加44%;而另一份类似报告则指出,每天摄取一杯低脂牛乳,会增加两成卵巢癌的机率。
  然而,乳制品为何引发癌症,原因迄今不明。主张继续喝牛奶的人认为,癌症发生原因很多,并非单纯因喝牛奶而起。譬如美国癌症协会提醒,妇女不应因噎废食,每日饮用牛乳建议量(1杯~2杯)是合适的。但也有专家认为,情况未明之前,最好避免大量饮用牛奶。
  专业看法:引发癌症的原因众多,牛奶致癌机理至今不明,均衡摄取各种食物才是最好的方式。
  
  争论二:多喝牛奶可以解决骨质疏松
  
  2003年哈佛大学通过长达18年的护士健康研究发现,多喝牛奶并不会降低骨质疏松的骨折发生率。
  牛奶确实可以补充钙质,但是摄取太多动物性蛋白如牛奶、肉类等,反而会加速骨钙的流失。美国哈佛大学营养学系主任魏勒特指出,含硫的动物性蛋白进入体内,会让血液呈现酸性反应,迫使身体从“骨银行”中提取钙质来平衡酸性血液。因此,动物性蛋白质摄取愈多,钙质排出体外的机会便相对增加。
  魏勒特认为,现代人蛋白质摄取量已经太多,选用乳制品应该有所节制。“我们不能假定摄取这么多乳制品是安全的”,魏勒特建议,如果成人遵从良好的饮食习惯,一日摄取1份乳制品就足够了。
  而且,要留住骨本,拚命吃钙补充是不够的,还得加上适度运动。研究发现,跑步或是向上跳跃等运用到身体重力的运动,可以让人们的骨骼更坚固。
  专业看法:运动加上饮食补充,才能留住骨本。
  
  争论三:多喝牛奶可以保护胃壁
  
  十多年前,牛奶曾被视为保护胃壁的饮食良方。因为牛奶中的蛋白质和乳糖,可以形成薄膜保护胃壁。但有些人喝完牛奶反而觉得胃更痛,后来发现,牛奶中的酪蛋白不易消化,会在胃中凝结成块,导致胃酸分泌增加,让溃疡症状加剧。
  数年前,医学界已经在胃溃疡患者的温和饮食中删除了牛奶这项。如果有人喝完牛奶两小时后会有不舒服或胃痛的情况发生,并不建议喝牛奶。
  专业看法:牛奶确实可能造成某些人的胃溃疡恶化。
  
  争论四:多喝牛奶会“扫性”
  
  最新的研究发现,如果每天超剂量饮用奶制品,就会引起性欲下降。
  医学专家解释说,任何食物都含有可能造成过敏的分子——抗原。当人体服用食品后,抗原会刺激免疫系统而产生抗体,如果饮食得当,人体自身“管理家务”的运作系统就可能将其扫除一清。而长期超量服用某一食物,人体的这种清扫功能就会被掩盖,抗体就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有可能停留在体内的任何地方,阻塞微血管,妨碍血液的流行,导致性功能降低。
  专业看法:这不是牛奶本身的问题,所有食物摄取过量,都有一定风险。
  
  喝到健康的牛奶
  
  争议不断的牛奶口水战尚未平息,更令人忧心的是,自然环境的不断污染及商业利益的
  迅速膨胀,致使乳制品的安全频频亮起红灯——“回奶”、“早产奶”、使用过期原料行径的一一曝光,让人们在食用乳制品时不得不小心翼翼。
  虽然过量饮用牛奶会导致种种风险,但牛奶的营养价值还是公认的,每天喝1杯~2杯有利于健康,这一点毫无疑义。而保证品质,才是公众能否继续放心饮用牛奶的关键所在。
其他文献
炎炎夏日,清凉解暑的绿豆汤可是老少咸宜的饮品。绿豆的药用价值很大,性凉,味甘,喝绿豆汤可以消暑止渴。由于此汤具有利尿下气的功效,若在食物或药物中毒后饮用,还有助于排清体内毒素。此外,对热肿、热渴、热痢、痈疽、痘毒、斑疹等也有一定的辅助疗效。但是,绿豆汤要熬多长时间才合适呢?怎样加工才能发挥最大功效呢?很多人恐怕就不知道了。要回答上面的问题,首先要看服用者的目的是什么。    若想消暑,煮沸10分钟
期刊
他,二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探索医学难题,在医学研究上颇受同行的尊重和称赞;他,有着强烈的责任心,锐意创新,追求超越;他,视患者如亲人,在病人心目中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医生——他就是日前被评为全军总后后勤部科技新星的长征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谢渭芬教授。    一个新发现,引起国外同行的广泛关注    1985年,谢渭芬以优异成绩从第二军医大学毕业,在众多的专业中,他却偏偏对消化专业情有独钟。当笔者问起当时这
期刊
夏季天气炎热,人们的体力消耗大,消化酶也分泌相对不足,如过多贪吃冷饮,可导致食道功能紊乱,另外,气温高食物也易滋生细菌,从而会引发胃炎、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对此,你可千万不要轻视它,一旦患病就应及时医治,以免发生不必要烦恼。  本期《康复》荟萃了沪上部分医家高手,让你“按需所取”,以便采取及时而合理的治疗对策,早日康复。  注:应诊专家的门诊时间若有变化,请以医院当日挂牌为准,或事先打电话查询、预
期刊
在改革开放新时代,随着人们自身价值的充分发挥与生活水准的日益提高,大家越加重视身体健康。作为面向大众的医学科普读物《康复》杂志,自创刊之日起,20年来始终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和青睐就很自然的了。我尽管工作十分繁忙,还经常出差,但每有余暇,常会翻阅这份杂志。我办公室书橱内放着的众多杂志中,就有《康复》和她的姐妹刊《健康佳人》。  作为医学科普期刊,《康复》杂志不断地刊登上海和兄弟省市著名专家、教授和科
期刊
“看病难”是近年来群众十分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建设小康社会,健康是基础。如果健康打问号,小康之“康”显然缺乏根基。  近日,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在一次医院与医药企业峰会上指出,当前医疗服务市场上出现的“看病贵”、“看病难”等现象,根源在于我国医疗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差、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低。刘司长明确指出,要解决这两个难题,主要靠政府,而不是让医疗体制改革走市场化的道路。这是卫生部官员首次公开否定
期刊
徐欣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医学专长:周围血管外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门诊时间:星期二全天  地址:上海医学院路130号    [求助]我今年45岁,是一个中学教师。不久前,我的两条小腿内侧出现蚯蚓样的青筋,站立时尤为明显,每天下午还感到腿部酸胀,有时还有抽筋现象。近来发现小腿皮肤出现咖啡色斑痕,并伴有发痒,曾去几家医院就诊,均诊断为下肢静脉曲张。请问,目前
期刊
民间习惯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在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6个节气的3个月里,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人们常说冬天是人生命中的“一道坎”,要想健康愉快地跨过这道“坎”,最好的措施就是注重养生保健。    提防冬雾的祸害    每年的冬季,由于冷暖空气交汇,时常会出现雾气弥漫的天气,不仅影响交通,更是一个危害人体健康的无形杀手。因为,冬雾中不仅含有酸、胺和酚及苯等化学污染物,而且还充斥着
期刊
指导:上海中医药大学周英豪副教授    已近不惑之年的侯先生,最近一段时间头昏脑胀、身体疲惫,总觉得上班时常犯困,且浑身出现不知名的小红疙瘩,痛痒难耐。经过中医师诊断发现,罪魁祸首竟是日渐炎热的天气。  在常人眼中,对湿与热的理解,无非是水滴滴般的潮湿和汗流浃背的炎热,似乎是天气、环境的概念而与人体无关。但中医不这样看,在造成人体发病的最基本“六邪”中,湿和热就占了其中两席。并且,传统医学的“湿热
期刊
急诊室中患者意外死亡    前不久,急诊观察室里一位患者的突然死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死者是一位70岁的老大爷,平时身体一直很好,老年人常患的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他都没有。这次来看病的首发症状只是胸闷气短,医生按照常规给他做了心电图等相关检查,都没有发现异常,但就在准备进行进一步排查的时候,病人竟然猝死!这让医生和家属都大感突然,觉得非常不可思议。在分析死亡原因的时候,数天前另一家医院为患者所做的
期刊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经常抱怨“越睡越累”,却又不知原委。对此,上海康复协会康复运动专家谢青教授认为,睡眠质量下降,与人们的工作压力、精神状况有关,在工作压力无法改变的情况下,运动是缓解这种症状的最好办法。谢教授说,这类病人通常是因为长期劳累又缺乏运动而“越睡越累”的。工作带来的身心慢性疲劳,没有经过体力增长来平衡,因而无法消除疲劳感。另外,在办公室工作的白领,由于整天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如坐姿不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