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儒家调息养气法

来源 :健身气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ry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经常说“气数”一词,一个朝代终结了,这叫做“气数已尽”,一个人寿终正寝了,也叫做“气数已尽”,可到底什么是气数呢?
  气数就是人的一生中呼吸之气的次数总和,按照传统说法,气数是一个定数,也就是说气数是人生下来的那一刻就被老天规定好了的。打个比方说,一个人活七十岁,他生前的一呼一吸一停,平均一秒钟一呼、一秒钟一吸、一秒钟一停,这一息三秒钟,六十秒(一分钟)就是20息,一小时是1200息,一天24小时,是28800息,一年365天是28800×365息,70年就是七亿三千五百八十四万息,这个数字就是这个人的气数。
  传统理论认为,气数象征着寿命的长短,总数不变,一分钟20息可以活到70岁,如果把呼吸变得细、长、缓、深,达到一分钟15息的话,则可以活到90多岁了。
  《黄帝内经·灵枢》中说:“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故五十营备”。我们根据这段话计算一下,一天86400秒,除以13500,等于6.4,也就是说如果一息是6.4秒,比人的正常呼吸延长一倍的话,这就叫“气行五十营(气在周身循行五十周)”,可“得尽天地之寿矣”。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降低呼吸频率可以提高人体抗氧化的能力,从而降低能量消耗,让能量能够使用的效率更高、时间更长。
  因此任何人只要坚持不懈地练习,不管是坐车、走路,还是运动、练功,如果随时随地能将自己的呼吸做到细、匀、深、长的程度,自然就可以却病延年。
  “气数”这个词被中国人广泛应用,比如我们下围棋,也是用气数多少来计算输赢,比较哪一方“气长”(气数多)、“气短”(气数少)或双方“气数相等”。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一直非常重视“养气”,正如孟子所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儒家养气的目的是为了“存心养性”,使自己的内心无比强大和纯粹,可以战胜一切外界的诱惑和干扰,达到“内圣外王”的境地。
  儒家养气的重要形式是“静坐”,在静坐中通过调整呼吸达到养气的目的,使人的心灵更加纯粹、精神更加集中,同时身体也更加强健。
  庄子在《大宗师》这篇文章中记载了孔子的“坐忘”法。“坐忘”就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意思是说在打坐时,放松肢体,闭目返听,外忘其身,内忘其心,与大道融为一体。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身体力行,认真练习坐忘法,他在《隐几》诗中说:“身适忘四支(肢),心适忘是非。既适又忘适,不知吾是谁。百体如槁木,兀然无所知。方寸如死灰,寂然无所思。今日复明日,身心忽两遗。行年三十九,岁暮日斜时。四十心不动,吾今其庶几。”诗中描述了白居易通过静坐体会到了物我两忘、身心俱静、心灵超脱于世间的是非荣辱之外的忘我境界。
  白居易在《负冬曰》一诗中写道:“杲(gǎo)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旷然忘所在,心与虚空俱。”这首诗描绘了白居易冬天里晒着太阳,闭目静坐,慢慢地身体元气周流全身,整个人如饮美酒一般似醉非醉,又像蛰虫刚刚苏醒一样似动非动,四肢百骸好像都已消融,全身舒畅极了,心里面清静得一点杂念也没有,好像万事万物都不存在了一样。


  从白居易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他所遵循的正是孔子的“坐忘”“心斋”之法。
  什么是心斋呢?孔子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至于气。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大宗师》)意思是说,静坐时要一心不乱,凝神于气,不用感官去感觉外物,以免扰乱心神,心无所执着,便是心斋。
  白居易没有描述他在静坐时是如何呼吸的,不过南宋儒学大师朱熹留下了一篇《调息箴(zhen)》,讲述了他如何通过调息来静坐养气。
  朱熹强调要“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如此一二年,何患不进?”静坐养气首先要调息,所以才有了《调息箴》,朱熹在序中写道:“盖人心不定者,其鼻息嘘气常长,吸气常短,故須有以调之。鼻数停匀,则心亦渐定。”可见调息就是要让呼吸均匀、缓慢、深长,通过调息养气养心以达到儒家“主静”“主敬”“至诚”等人生目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可见静坐养气是儒家追求真理(道)的工具。
  宋明理学普遍重视静坐、调息、养气。
  明代陈白沙先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白沙学派”,主张“为学须从静坐中养出个端倪来,方有商量处”,这一点被明儒们公认为是治学中极为关键的步骤,以默坐澄心而“致虚立本”,最后达到“浩然自得”的境界。
  九华山上有纪念王阳明先生的对联:千载良知传道脉,九华宴坐见天心。王阳明心学也讲究“静坐澄心”“省察内观”,以“致良知”。
  什么是“宴坐”?真正的打坐叫宴坐。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提到:“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于三界,于三界中,不得身心,是为宴坐。”所以在坐中忘掉身体和意识,也就是庄子所提到的“坐忘”就是宴坐。
  白居易《病中宴坐》诗写道:“宴坐小池畔,清风时动襟。”陆游《宴坐》诗写道:“气住即存神,心安自保身。”古人关于“宴坐”的诗篇数不胜数。王阳明也曾两度在九华山宴坐。
  王阳明的得意门生王畿(jī)写了一篇《调息法》,详细记述了儒家调息的方法:
  王畿《调息法》指出:
  息有四种相:一风,二喘,三气,四息。前三为不调相,后一为调相。坐时鼻息出入觉有声,是风相也;息虽无声,而出入结滞不通,是喘相也;息虽无声,亦无结滞,而出入不细,是气相也;坐时无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神资冲融,情抱悦豫,是息相也。守风则散,守喘则戾,守气则劳,守息则密。前为假息,后为真息。欲习静坐,以调息为入门,使心有所寄,神气相守,亦权法也。调息与数息不同,数为有意,调为无意。委心虚无,不沈不乱。息调则心定,心定则心愈调。真息往来,而呼吸之机,自能夺天地之造化。含煦停育,心息相依,是谓息息归根,命之蒂也。一念微明,常惺常寂,范围三教之宗。吾儒谓之燕息,佛氏谓之反息,老氏谓之踵息,造化合辟之玄枢也。以此征学,亦以此卫生,了此便是彻上彻下之道。   王畿《调息法》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取自佛家天台宗调息经典《童蒙止观》的《调和第四》,第二部分讲了调息和数息的区别。数息是佛教初入禅的方法,而调息则着意在心息相依、息息归根。所以调息法不同于佛教数息法。
  广义上的“调息”是儒释道三家通用的方法,但王畿以“燕息”“反息”和“踵息”这三个不同的概念来区分三家的调息工夫。
  “踵息”之说来自庄子《大宗师》里所提到的“真人之息以踵”。北宋张伯端写的《悟真篇》中说:“漫守药炉看火候,但安神息看天然。”记载全真教一代宗师马钰言行的《丹阳真人语录》中有:“广成子云:‘丹灶河车休矻矻,鹤胎龟息目绵绵。’”之句。
  元代道士陈致虚在《金丹大要·妙用》中说:“龟息、神息、踵息名虽殊而用之则一。”也就是说“踵息”是道教修炼的调息功夫,像乌龟的呼吸一样,深长缓慢,一口气吸进来好像能够深入到脚后跟一样。
  什么是“燕息”呢?在《龙溪王先生全集》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
  遵岩子(即王慎中)问先师(即王阳明)在军中,四十日未尝睡(据记载王阳明当年在行伍中曾有过四十多天未尝睡觉的事),有诸?先生(王畿,号龙溪)曰:“然。此原是圣学。古人有息无睡,故曰‘向晦入燕息’。世人终日扰扰,全赖后天渣滓厚味培养,方够一日之用。夜间全赖一觉熟睡,方能休息。不知此一觉熟睡,阳光尽为阴浊所陷,如死人一般。若知燕息之法,当向晦时,耳无闻,目无见,口无吐纳,鼻无呼吸,手足无动静,心无私累,一点元神,与先天清气相依相息,如炉中种火相似,比之后天昏气所养,奚啻什百?是谓通乎昼夜之道而知。”
  《周易》上有“君子以向晦入燕息”之语,“向晦”即傍晚之意。“燕息”的具体做法是:“耳无闻,目无见,口无吐纳,鼻无呼吸,手足无动静,心无私累”。什么情况下能够达到口鼻无呼吸?胎儿状态下。
  所以燕息是一种极深极慢的呼吸方式,类似于道教中的“胎息”。
  明代胡文焕的《养心要语》中说“元神会,不思睡”,因此“有息无睡”的意思是说“息”与“睡”不同,通过调息养精、养气、养神,精气神满则可以达到在夜间睡眠之中继续练功的效果,这种睡眠与一般的没有经过调息锻炼的睡眠不同,是特殊的睡眠状态,所以称为“无睡”。
  精气神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是生命的根本,保养精气神的关键在于修身养性、清心寡欲,使心不外驰、意不外想、神不妄游、情不安动、气不外耗。儒家的静坐调息就是通过自我调节,控制心身,使思想高度集中,摒除杂念,静心宁神,放松全身,达到万念皆空、大脑皮层处于一种保护性抑制的状态。
  所以儒家所讲的“有息无睡”不是不睡觉,如果理解成不睡觉,是片面和不科学的。《龙溪王先生全集》中还记载了:“先生(王畿)夜宿山窝,子充见先生酣睡呼吸无声……”这样一段话,说明儒家照样需要睡觉。佛教的“不倒单(即以夜间打坐代替睡眠)”是在坐中进入到一种特殊的睡眠状态,与此颇有相同之处。
  “反息”一词出自《楞伽经(léng qiéjīng)》中“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反息循空,斯为第一”,意思是“佛问从何悟得圆通,依我所证,从数息以入空寂,是为第一”。所以“反息”就是“返息”,循环之意,也就是“数息法”。
  概要总结一下,儒家主张静坐调息,静坐可以是端坐在椅子上,也可以是跪坐在脚后跟上或者盘腿坐在垫子上,以自然舒适为宜,保持身体中正,鼻吸鼻呼,均匀呼吸,腹式呼吸,眼睛轻闭,不听不闻,不看不想,渐渐使自己的心安定下来,忘掉身边的一切,直至忘掉了自己的存在,但始终要保持着灵台的一点清明,也就是不要睡着,要在似睡非睡之间,感到自己的身体变得越来越通透,与天地合为一体。
  我们经常说“闭目养神”,意思是关闭了摄取外界信息的通道就可以保养精神了,儒家静坐养气,同样是关闭外缘,通过呼吸安定心神,使人的精气神充盈饱满,身轻体健,耳聪目明,延年益寿。
  历史上孔子、孟子、白居易、陆游、朱熹、陈白沙、王畿等大儒们皆享高寿,应该与他们的静坐、调息、养气的练习有很大关系。对现代人来说,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安顿心灵、修复心理上的创伤、降低物质上的欲望、体会到内心的安宁幸福,很有借鉴之处。
  我们从中提取一個最简单的练习方法,就是“正身端坐、闭目养神”,不拘场合和时间,得闲即可进行,端坐在椅子上,身体立直,头正颈直,轻闭双眼,排除杂念,鼻吸鼻呼,腹式呼吸,顺逆皆可,身心放松。注意一定要两脚平行踩地,两手自然垂落,如有杂念产生,不要管它,遵循“来者不拒、去者不留”的原则,经常练习杂念会越来越少,但注意不要睡着。练习时间可长可短,即使是短短一分钟的练习,睁开眼睛以后,你也会发现眼睛明亮了许多。
  对学业繁重的学生和工作繁忙的白领,在短暂的休息时间里,或者劳累的时候、烦心的时候,尽量不要通过看手机转移注意力等来进行休息,可以多做上面的练习,逐渐使“精满、气足、神旺”,自然精神焕发、精力充沛。
其他文献
四、呼吸  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根据健身气功·八段锦习练的需要,可以选用不同的呼吸方法,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自然呼吸:指不改变自己正常的呼吸方式,不加意念支配,顺其自然地呼吸。  (二)腹式呼吸:指主要通过横膈肌运动来完成的呼吸方法,又分为顺腹式呼吸和逆腹式呼吸。顺腹式呼吸是指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内收;逆腹式呼吸是指吸气时腹部內收,呼气时腹肌隆起。  (三)
期刊
站桩通过桩架姿势,以静中求动的阴阳法则,唤醒先天本能,有效帮助人体矫正扭曲的筋骨,疏通逆乱的气血,恢复人体原始之本能,强大自愈功能。这个过程是修正人心发挥良能,唤醒本能的过程。重精神,重意感,重自然力的锻炼。用王芗斋先生的话说:“总而言之,使人身与大气相应和,分而言之以宇宙之原则原理为本,养成神圆力方,形屈意直,虛实无定,锻炼成触觉活力之本能。则无力不具,以言其用则有感皆应。”因此站桩是练功必修之
期刊
2020年爆发的新冠病毒,伤害对象多为缺乏休息的过劳者、存有基础病者和老年群体等,而这些人群实为脏腑正气不足的虚弱者。健身气功·八段锦是传统养生保健术,其中“五劳七伤往后瞧”即为改善因过于劳累或七情所致五脏受损的康保动作。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这个动作,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其健身机理:  一、松解经筋,调理血脉  《内经》阐述的“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气伤痛”“形伤肿”等理论,一直指导
期刊
5月9日全国健身气功九种功法公益大课堂正式开播了,这是我们一线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梦寐以求的知识课堂。首先感谢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中国健身气功协会,为全国乃至世界的健身气功爱好者、更重要的是健身气功指导员,办了一个“明理”的功法及理论学习,感谢钉钉群的每一位辛勤工作的老师们。您们辛苦了!  我是云南省文山州老年大学健身气功学科的教师,每次开课,我都提前坐在电脑前,认真听讲,并且笔记,我
期刊
在举国上下共抗“新冠肺炎”疫情时期,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自觉居家抗役。面对疫情,钟南山等权威人士都表示自身免疫力对于防治的重要性。我认为健身气功功法作用独特,习练健身气功是提高机体免疫力的最佳选择。  宅家期间,我看视频系统自学了国家体育总局目前推广的九套健身气功。虽已熟练掌握,但很肤浅,若严格要求差距很大,需要继续深入学习。  习练健身气功个人心得体会如下:  一、理论指导习练,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期刊
2013年底,我实施了甲状腺全切术,次年春天又进行了后续治疗,放射隔离期结束后,慢慢恢复了太极拳的习练。这时,我的太极拳指导老师周雪源先生(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枣庄市老年体协原秘书长)鉴于我的气色和体能,建议我学练健身气功。为此,我专程拜访了枣庄市国家级(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蔡仙慧老师,她热情地向我介绍了健身气功的历史、特点以及养生保健的机理,使我对这个既古老又时尚的养生运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期刊
我已经85岁高龄,坚持习练健身气功20多年,享受健身气功带给我的愉悦和幸福,让我的晚年生活过得丰富多彩。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一下子打破了我常年的生活习惯和健身规律。这样下去可不行?我既要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老实在家呆着不出门,不给社会添麻烦,不给自己增加风险,又要合理安排生活,居家坚持锻炼,保持身体有比较强的免疫力,有本领与病毒做斗争。在两个多月寸步不离家门的日子里,我坚持有规律的起居和锻炼,有了意想
期刊
我叫张彩菊,现年62岁,中共党员,2011年从讲台上退休,退休后在家里无所事事。锻炼慢慢减少,身体渐渐地感觉有些不适,经医院检查,多种疾病已开始慢慢侵蚀我的身体,顿时自己感觉心里焦虑加剧,痛苦只有自己知道,旁人无法代替。要想战胜焦虑只有走出家门多与社会接触。2012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参加了129团太极拳协会的活动,发现太极拳类很适合我锻炼身体,于是我就毫不犹豫地加入到太极行列中。  在学习太极拳
期刊
近年来,喜爱健身气功的人群不断扩大,这就迫切需要有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指导、帮助、带领健身气功爱好者学习和提高习练水平。  我在基层一线从事健身气功教学已经七年有余,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应当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  第一,要始终保持敬业的态度。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国家体育总局明确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本任务要求是:“全民健身的宣传者,科学健身的指导
期刊
熊晃,是健身气功·五禽戏中熊戏的第二式。在该式的运动过程中始终体现着形意相随、气定神闲的练功特征,而这一特征的内涵又是十分丰富的。本文拟从淡定以养神、敏达以练形、运化以调气等方面,谈一谈对该式特征的具体理解。  淡定以养神  習练熊晃动作,在摇摆晃动的过程中,习练者的身、心、息凝聚着一种淡定的气韵。淡定,既是练功修德的一种境界,也是参与练功锻炼的一种心态,更是习练者的一种练功状态。习练者的精、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