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咖啡天使在这里出没

来源 :创业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_summ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天使投资人,如果你没去这些咖啡馆——车库咖啡、3W咖啡、贝塔咖啡……踩过点,喝过咖啡,甚至驻场蹲守,那简直不能算入行。
  在这里,你感兴趣的肯定不是咖啡,而是那些激情洋溢的梦想家、创业者,正是他们,让德国明信周报的记者常驻车库咖啡一周后断言:下一个超越美国的国家必定是中国。
  无论是贝塔咖啡的创始人白鸦,还是车库咖啡的创始人苏菂,抑或是3W咖啡的联合创始人许单单、马德龙,36氪创始人刘长城,他们无意中成为见证中国创业、创新奇迹的人。
  贝塔咖啡是这类咖啡馆里最早成立的。
  据业内传说,2009年,一个叫白鸦的人,原是百度的设计师,后跳槽去了阿里巴巴。他与同事经常一起开会,可阿里巴巴的会议室实在捉襟见肘,他提议干脆在阿里巴巴旁边开个咖啡馆,大家可以边喝咖啡边“头脑风暴”。慢慢地,阿里巴巴其他员工和跟他们相熟的朋友都过来了,贝塔咖啡不但成为阿里巴巴的“外包会议室”,同时也成为阿里人的一个聚会据点。很多到访阿里巴巴的朋友,都会被阿里巴巴的员工推荐到贝塔咖啡体验一把,慢慢地,贝塔咖啡声名远播。这个时期的贝塔咖啡,和其他咖啡馆没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加入了一点阿里巴巴的圈子特质,直到车库和3W咖啡的出现,它才慢慢演变。
  2010年6月才开始筹划的车库咖啡,创办的出发点则是为了方便在蓝汛做投资总监出身的苏菂在投资界的朋友们开展业务:一个投资人平均每天见3~4个项目已属高效,很多时间浪费在了路上,何不开辟一个阵地让创业者主动找上门来?
  在北京中关村这样的地界,创业的人和团队很多,但都散落在各个角落。组团队、找投资、找办公场地都是第一次创业的人难以逾越的门槛,尤其是近年来房租高涨,工位难求,何不建立一个开放的“云”办公场所,零散的创业者也能以非常低的成本进驻和使用。满足了创业者的第一“硬需求”,何愁他们不上门?
  苏菂的这个想法得到10个做投资的朋友的支持,2011年4月开业的车库咖啡也成为苏菂的第一笔天使投资。
  3W咖啡开馆的缘起则是为了满足一群腾讯老员工的聚会需求。
  大约半年前,马德龙和许单单常跟QQ上的两个群友(一个北大的校友群,一个是腾讯老员工群)去咖啡馆聚会,时间长了发现很多需求不能满足,咖啡馆没有讲台、投影仪。而且交过2500元的定金,假如有人给3000元,咖啡馆就把场地给别人了。“许单单同学就非常愤怒,说我们自己开咖啡馆吧,自己做活动。”3W咖啡联合创始人马德龙告诉《创业家》。
  此提议一出,就收到一呼百应的效果,大家都兴趣盎然,包括腾讯老员工群里的曾李青,丁香的吴银敏,陈云鹏,王海滨等。借着这个势头,许单单、马德龙几个人就在微博上公开征集股东。始料未及的是,报名的人非常多,最后只好设置门槛,比如上市公司高管、VC的合伙人等才能成为股东。
  再然后,3W的股东群体变得非常惊艳:几乎都是互联网重量级人物,其中相当一部分做天使投资。
  3W这种微博上招募股东开咖啡馆的模式不但自己复制到各地,后来也被贝塔咖啡借鉴。贝塔咖啡广州分店的负责人透露,他很早就跟贝塔咖啡其中一个股东认识,后来一起将贝塔咖啡北京店开起来。因为他自己是广州人,在广州找到适合开店的地方后,也通过发微博招募股东,只不过股东不像3W那么集中在互联网行业,“跨的行业比较多”。2011年8月,贝塔咖啡广州店开业。
  看到这,很多人会奇怪,为什么2011年这种创业咖啡馆会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其历史的必然在哪里?要解释其中的深层次原因,需要回溯一下中国创投圈近几年的变化。
  2009年10月,中国创业板开板,2010年下半年到2011年上半年,中国概念股在海外掀起上市潮,优酷、360、世纪佳缘等公司先后上市,它们的造富神话,刺激了更多的国人创业或者投资创业公司。
  2010年是PEVC的疯狂之年,他们拼命地搜寻和抢夺Pre-IPO项目,通过金钱、权力突击入股,以分享高达数十倍回报的IPO红利。进入2011年,中国创业板开始回归理性,高价发行新股越来越难,而中概股在海外频遭质疑,PEVC的疯狂导致后期项目迅速被抢光,他们只有把目光投入更早的种子期创业项目,薛蛮子、徐小平、雷军、李开复等《创业家》力推的天使投资人,因为掌握大量的初创项目,成为比PEVC机构更为强势的主流投资人群。
  而最近两年,苹果、Facebook、百度、腾讯、360、淘宝等大公司纷纷推出开放平台,以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这催生了大量的草根创业者和创业项目。
  此时,矛盾来了,习惯于通过权力、人脉等争夺项目的PEVC投资机构,如何面对数以百、万计的初创项目?大量渴求融资的创业者如何以更低成本、更高效地找到投资,找到合适的创业方向和创业伙伴?
  此时,36氪、创业咖啡馆这种第三方线上或者线下的创业服务平台必然应运而生。“我们踩中了这波年轻人的创业浪潮,也是无意的。”36氪创始人、生于1988年的刘成城说。
  2010年12月上线的36氪是由刘成城的个人博客发展而来。早在2006年,18岁的刘成城就和几个同学做了一个校园3C团购。由于上游供应商需要预付款,3C毛利又低,他们很快就做不下去了。他一直是个有想法的人,但很多创意实现不了。于是他开了博客,把自己的创意都写在上面,居然有不少人看,还有很多对创新产品有爱好的人,来和他一起写。他觉得这事靠谱,就做了36氪这个博客型网站,专门发布国际上最新的科技创业情况。众所周知,中国的草根科技创业者最擅长的就是将国外的新技术和新模式进行“本土化创新”,看的人还真不少。
  线上和线下
  我们会发现,这些第三方线上或者线下创业服务平台都在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聚拢创业者和投资人。刘成城显然是从提供在线媒体资讯服务入手,吸引大量的草根科技创业者。
  刘设计的36氪模式包括:一是媒体平台,翻译国际上最新的科技创业产品,同时也报道国内最新的科技创业公司;二是服务和融资平台,科技创业者和投资人双方都在网站上注册自己的信息,以寻求合作。
  流量的增长说明了刘成城媒体平台策略的成功:2010年12月上线的36氪,流量每个季度都是100%的增长。
  目前在36氪注册的科技创业公司有800多个,“科技创业领域我们基本在国内垄断了”。刘成城说。不少投资公司和大平台主动找到他要求合作:他就以会员方式收取对方年费,然后提供靠谱的创业公司信息,据说腾讯是他的大客户。
  2011年下半年36氪在谋划新的产品,比如线上融资平台:有人做一个新项目,需要20万美元,通过大众集资平台找钱,只要是对这个项目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寄钱过去,2000美元或者5000美元不等。这个趋势在国外越来越明显,但是国内是不是行得通,还有待验证。
  目前,36氪的融资和服务以线下会议形式运作,有两个产品:开放日(新产品发布会)和线下投资对接会。前者是规模几百人的会议,帮助企业做新产品发布。后者是邀请制,每次挑选20个创业团队,20个投资人,每个项目给5分钟来介绍。“我们做得特别简单,就是希望提高效率,不说废话。否则平时哪有一天见20个项目的投资人呢?忙不过来,反过来创业者也一样。”刘成城说。毫无疑问,这两个产品严重依赖于36氪媒体和线上平台积累的声誉和科技创业公司数据库、投资人数据库。
  3W咖啡既然缘起于以腾讯老员工股为核心互联网人群,那么其产品和服务首先要满足3W 200人左右股东的相互沟通,招聘人才,寻找创业项目的需求,深度行业交流,产品切磋的需求,以及寻找创业合作伙伴,新思路和投资的需求。
  对应的具体活动产品是:投资人下午茶,项目推介会,招聘会,行业会议,甚至为大家解决单身问题的现场版“非诚勿扰”。
  投资人下午茶和沙龙已经固定做了十几期,效果很好。多的时候,一个月里有20多场各种活动,由于只有200平方米的面积,不得不要求来的人先通过微博私信报名。招聘也做过一些,有一次下午发微博,到晚上十点就收到近100份简历了。其中不乏有名校背景的、工作5~8年的资深人士。
  白鸦原来这样定义贝塔咖啡:“它首先是个咖啡馆,其次才是交朋友的圈子,创业的圈子。”但根据《创业家》记者的观察,经常性的沙龙活动,投资人驻场约见创业者等服务形式已然跟3W咖啡、车库咖啡无本质区别。
  一开始就将自己定义为第三方创业服务平台的车库咖啡,其服务没有任何遮掩,简单明了——围绕创业者可能的所有需求,比如开放性办公场地,创业者以非常低的成本(买一杯咖啡)在车库咖啡办公,车库咖啡每周固定时间收公司资料帮助注册,有投资人驻场看项目,有记者驻场报道新项目等。
  “说到开放性办公场所,最有意思的事儿就是化学反应。”苏菂说,“几个创业者在一块,很容易产生共鸣,组成新的团队。”
  


  如今车库咖啡的常驻团队有十几个,走出去的也有几十个了——在这里待上几个月,团队建得差不多,有的拿到投资就离开了。据说,通过车库咖啡拿到投资的公司已经超过十个。
  无论是36氪,还是车库咖啡、3W咖啡、贝塔咖啡,或者是同样想走“创业孵化器”路线的必帮咖啡,它们的运作都离不开微博——尤其是新浪微博。3W咖啡募集创办资金是通过微博,36氪推广其文章和活动是通过微博,车库和贝塔咖啡推广其沙龙活动也通过微博,“我们其实赶上了微博的好时机,互联网的中高端人群,正热衷于微博的时候,我们发出了3W咖啡的提议,受到热捧。”马德龙说,大部分TMT领域的创业者和投资人都在微博上。
  微博的存在让车库咖啡、贝塔咖啡和3W咖啡等没有在线强势媒体的平台跟36氪的差距拉得不是很开,否则一个几百平方米的咖啡馆的覆盖面怎么跟一个可以辐射所有华人的网站相比?36氪也会派记者常驻在创业咖啡馆,线下活动也多跟车库、3W咖啡等合作,不过主动权掌握在刘成城手上,毕竟愿意跟36氪合作的咖啡馆更容易找到。
  没有高效的线上平台辅助,始终难以低成本、规模化地吸引、服务创业者和投资人,“我们以后还是要延伸产品,比如线上产品也开发差不多了,把一些有意思的项目都集中过来。”苏菂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苏菂也考虑过自己设立一个天使基金,可担心这会违背创业服务的初衷。还有些朋友找他,想在各地开连锁店,条件都非常好,最后他还是决定放弃。“车库现在每一步都走得很谨慎。国内创业孵化和服务,这几年正是井喷的时候,未来这样的第三方服务商,会非常多。”苏菂说,他不希望在这种时候犯错。
其他文献
2011年,拥有131年历史的柯达公司传出申请破产保护的消息,凌代鸿心中一阵悲哀。1998年,深圳的凌代鸿在图文影像和印刷包装行业(简称GPP行业)创立兆迪公司,那年他心目中的企业偶像是美国柯达和德国海德堡公司,不仅在GPP行业,在整个商业世界,柯达和海德堡都是成功的典范。  不知何时这个行业一下子就成了传统行业。“这二十年来,行业变迁巨大,如果仅靠所谓专业,早就黄了。世界在变,唯我先发顺势而变,
期刊
在座的创业家们,你们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去选择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就决定了你们的企业未来能做多大。创业是一条非常艰辛的道路,不要想创业收入比工资还要高,或者赚更多的钱。大部分企业走到一定阶段以后都会夭折,或者停留在一个小的阶段停滞不前,成为一种养家糊口的谋生工具。我看过几千个项目,真正创业成功的只有10%左右。作为一个投资人,我愿意把自己对创业的体验和感悟跟大家分享。  别
期刊
眨眼一年就过去了。  新鲜感越来越少,疲惫感与日俱增。一年之中,周哲看了40多个项目,到了后来,他甚至开始厌倦,反思是不是项目太多了,有时他连花15分钟来筛一个案子也不愿意。 “看了十个不一定投一个,还不如把时间用来把现有项目做好。”  这与他最初的想象有些不同,由投兰亭集势开始的天使投资生涯一度让他以为,这是件相对轻松的事,现在却不得不被这种日子裹挟着前进。“这件事情要再做两年才知道好不好,或者
期刊
投了上亿元的大股东决定让团宝突然死亡,“被跑路”的CEO任春雷,《赢在中国》的获奖选手,开始了一个月的生死大营救。        还没有一个生意这么快地被证明不适合人类经营。  团购2010年进入中国,用一年时间迅速繁殖,用不到一年时间加速死亡。团购网站数量从最高时超过6000家降至目前不到4000家。而幸存者的余生即将走到尽头。已经有这一行业的“前辈”预言,99.9%的团购网站将在今年安息。  
期刊
王利杰正享受着小天使的幸福,一年时间,王利杰投了50个项目,平均一星期一个,每个项目他会投5万、10万不等,占股2%~5%。用他的话说“钱少、风险小、决策就快”,这种速度,来自于自信,他在移动互联网圈已有十年的经验。2001年,他就职于华为时就已起步,之后做了三年SP,后又做手机芯片、论坛,2007年年底Android发布时,他开始做移动互联网论坛,联发科请他做长期的顾问,让我帮忙看项目。  名气
期刊
杨向阳很早听说过薛蛮子,但真正相识的时间不长。现在,薛对杨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不能死在我前面啊。”  二人同病。杨今年50岁,小薛10岁。薛的顽童性格使他在各种场合无所顾忌地谈论自己的恶疾。杨的豁达不减于薛,但说到所患肠癌,他会稍现忧郁,虽然不易察觉。  杨在投资界的资历与薛也不相上下。由于对生物医药产业的专注和这一行业所涉知识的高深,杨获得了不可能广泛但足以让他自傲的尊敬。这更多是一种精神鼓
期刊
马上到来的3月里,杭州天使湾将迎来20个创业团队,他们会在这里接受3个月的“集训”,并获得天使湾20万元投资(占8%的股份)。  天使湾的这种方式在美国有个老师叫Y-Combinator。2005年,有个叫Graham的人因为哈佛的一次演讲,开始做天使投资,并创建了YC公司。  此后6年,Graham投资了300多家初创企业(相当于每个月投4~5家),总估值超过47亿美元的项目。这是一个近乎“神话
期刊
骨科医生、医药销售、正大集团制药公司研究员—中国医药市场最早的一批研究者之一、贵州益佰药业战略市场总监,这是张骥2006年加入一家做医疗耗材的创业公司任副总裁前的履历。2008年2月,该公司被索罗斯量子基金下面的一家医疗并购平台并购,张骥占有该公司10%的股份和10%的期权,因为公司卖了2亿多,他获得了几千万元的收益。这是张骥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也是他做天使投资的“资金地”。  离开创业团队
期刊
林文昌是个有钱的福建老板。他和他的另外三个亲兄弟、父亲一起在福建泉州创办了一家叫冠福的公司,主营陶瓷加工和分销,2006年公司上市。洪清华则是驴妈妈旅游网的创始人。他们跟创业孵化的结缘与自己公司的业务扩张有莫大的关系。  冠福上市后,林文昌想把公司总部从福建搬到上海,就在上海虹桥机场旁边买了一块地,有100多亩,自己用不完,那时创业地产、创意地产已然兴起,林就想做个上规模的园区,他起名为梦谷,又叫
期刊
这场由中关村管委会创业服务处委托《创业家》召集的研讨会上,中关村管委会创业服务处处长杨彦茹、移动云存储App行客记事创始人陈昕烨和天使投资人苏禹烈、王啸、张林、周哲等齐聚一堂,共话创业的烦恼和如何支持天使投资、创业者做大做强。  中关村目前有2万多家企业,每年增加3000家,新增的大部分是初创企业,其中有60%能在五六年之内发展成中型企业。为更好地引导和促进创业,中关村管委会正准备出台专门针对天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