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怀想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九六九年秋,又一个新生入学的时节来临。在一个小阳春的上午,祖母牵着我的小手兴冲冲地伴着一路尘土向贵定三小赶去,给我报名读书,生怕耽误了时辰,让她的孙儿进不了教室。
  给我报名的是一个年轻靓丽的女教师,姓朱,带一副眼镜,文文静静的,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让人敬畏有加。
  朱老师抚着我的头,轻言细语地说:看得出,你是个乖孩子,可要好好的读啊,不枉奶奶一大把年纪的送你来。你知道吗?读书是能改变人生的呢。
  那时,我还不懂人生的问题,只怯怯地点着头,应着老师的话。
  就这样,我便开始在一个书香满园的学校里接受启蒙教育。一路上,在老师们的搀扶与引导下,我摇摇晃晃的成长着,睁开我年少朦胧的双眼新奇地观察这个五彩纷呈的世界,尽管这个世界风云变幻莫测。
  因为我的每一位老师都极尽着传道受业解惑的天职,故而让我在很小的年纪就开始对书表现出充分的兴趣,并与之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时至今日,已然夕阳西下。回望过去,书伴了我一生,生活亦因之有墨香。在漫漫人生路上,当我迷茫时,书使我明白人间事理;当我遭遇挫折痛苦时,书又让我释怀,重新找回自我。幸福是什么,有这样的伴侣,无需海誓山盟,永恒相随。
  随后的日子里,无论是手心里攥着祖母或父亲给的一两张角票,还是兜里空得连风都没有,我都一如既往地常来常往于新华书店,数十年不改初衷。寒来暑往,斗转星移,一晃半个世纪的光阴就如山间的溪流哗哗地付之东去,身边的事物也悄然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忽然有一天,我到县城出差,空闲之余依然心痒痒的像往常那样要到新华书店去走一走,看看有需要买的书没有。
  走到新华书店门口,正要往里钻时,发现不对头。抬眼望去,原来书店门面已经变为百货商场。见此,情绪顿时一落千丈,颇似懊恼地感到失约于一位老朋友,又仿佛丢了魂似的。正准备往回走时,却意外看见商场外的一个角落处墙上贴着一张一尺见方的纸条:书店由此进。
  五十余个平方的书店被几盏灰暗的日光灯昏昏然地照着,书架上摆放的书已经蒙上了薄薄的尘埃,躺在那儿,似乎有很长时间不曾被人摸过、亲近过了,孤零零的,像一群没娘要的孩子,相互挤在一起,有哭泣的,有默默垂泪的,有仰望天花板的,有劝慰的,无一不在百无聊赖中打发着漫漫的时光。我的到来,不过是一个匆匆地过客,只能让它们呼吸到短暂的一丝新鲜空气,转眼依旧是遥遥无期的沉睡。我,无言,又无奈,沉痛地退了出来。我很是为这个时代感到蒙羞,竟抛弃了一个传播文化、倡导文明的产业。
  我仰望苍穹,一个深深的疑问萦绕脑际间,数十年来,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首先想到的是去新华书店,只要看见毛主席他老人家亲笔题写的“新华书店”四个大字时,就会感觉到无与伦比的亲切,就似乎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看看眼前的景象,这就是让我快乐畅游其间寻找着无尽宝藏的神圣殿堂?是谁渎职、玷污了她,让她屈辱地流落在一个无人问津的阴暗角落?罪孽深重啊!
  面对街市上川流不息的人潮,思绪万千,固然时下电子读物遍地花开是时代新事物和社会趋势,然而万万之众的国人抛弃纸质文本汇入手机埋头族的洪流,更甚者为着所谓新生活的到来而将阅读弃于九霄云外,我想这绝对是一种诟病,一种走向没落的泛滥思潮。
  我们不妨鸟瞰西方世界,哪个国家不在攀比着图书的阅读量?每到一个公共场所,人家的国民不是看书就是看报,唯有我国之国民,无一不是在玩手机做埋头族。这,不是崇洋媚外。人家是在传承着一种优秀的习俗,我们呢,完全沉浸于枉然的虚拟世界中不可自拔。。
  许多日子里,我都对此现象表现出一种深恶痛绝的恨,也以为这必是时下社会的难堪,某项制度的短缺。
  正在暗自神傷的时候,一阵清新的和风拂来,树上的喜鹊儿叫了,野地里被焚的小草又长出了嫩苗,凭添了许多难得的新禄。
  一对有见识有文化的残疾人夫妇,自食其力在小城一隅开了间颇有品位名为“百味人生”的书店。我欣慰,此后又有了一个看书买书的新去处,只是没了“新华书店”几个字,心里还是有些空落落的。
  又过了些时候,有文友告诉我,一个叫韩英的有志青年开了个规模颇大的书店,取名“麦新城书店”,九十多岁的著名书法家冯济泉先生为之题写了店名。那很长时间空落落的心,得以填补了不少。
  去年冬月,好友宋君与一波同道中人创立了一个读书促进会。在成立大会上,有幸结识韩英,一个阳光、靓丽的年轻女人。她与人说话时,两只眼睛水汪汪的,话语干净利落,很有磁性,红润的脸上那一对小酒窝让人感觉很是温馨。
  韩英本是与丈夫彭高敏一齐做副食品生意,由于诚实守信,事业做得风生水起、有滋有味,家业兴旺中时常还用利润的一部分来参与做一些公益活动。
  随着儿子彭翰林的渐渐长大,夫妇俩在一起议论得最多的,还是孩子的读书问题。看看现在的社会环境,实在令人堪忧,十个小孩有九个是将手机作为精神寄托的埋头族。他们精力充沛,却但凡放学的铃声一响,便迫不及待的跨出学校,随后又马不停蹄地奔向精神鸦片的领地,不舍昼夜,废寝忘食的在充满暴力血腥的虚拟空间里度过一天天的好时光。纵观现今白相,手机、网吧、游戏厅、台球室无不充斥着这些毫无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生们所有的生活空间。
  于是,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来培养小翰林,使其成为一个有用之才,就成了重中之重的议事日程。
  在这样的严峻时局下,韩英的麦新城书店开业。开业后,韩英将书店的功能进行了无限极的扩展。一方面,请县里的书画家来教学生练习书画,一方面开辟一个足够宽的区域,来作为学生周末的读书活动场所。韩英不但一有时间就和学生们在一起互动学习,而且还希望有见地的家长们,都来和学生一道度过这有实际意义的周末。
  韩英将儿子和其他小孩融在一块,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就仿佛一个大家庭,涌动着潺潺的暖流,充溢着浓浓的爱。一棵棵的秧苗,在韩英的呵护下健康欢快地获取知识的营养。   韩英的苦心经营,不但让书店有了正规的注册商标,而且声誉日盛,尽管盈利微薄,却人气日有所长。每到周末,望着乐滋滋而来的孩子们鱼贯而入进到书店时,韩英的双眸总是闪烁着艳丽的光芒,心旷神怡。有梦的日子就像春天盛开的花朵,灿烂飘香。
  城里的孩子得到韩英的爱抚,幸福的游弋在书海里,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吸吮着知识的甘露,快乐的成长。
  这个时候,她的目光开始向广阔的农村凝视,那里还有为数众多的学生还需要关爱。于是开始筹集资金,组织力量,先一步向农村学校的学生赠送书籍文具,然后再进一步帮助村委建书屋、建生活超市,一个又一个,一村又一村。同时,还在人口相对较多而且还在不断增长的昌明镇新建一个麦新城书店分店,使更多的学生在书海的芬芳里享受着读书的快乐。
  韩英一年又一年的苦和累,血与汗,终究是为了这片被开垦了千百年的热土的文明延续、文化传承,人们渐渐地认可了这位气质高雅、心地善良、性格坚强的女人,纷纷投票让她做贵定县的年度榜样人物。
  有太多的人难解她这样做的动因,甚至有人还怀疑书店的利润,想要鼓动有关方面对她进行调查。对此,她一面坦然地面对风雨的侵袭,一面依旧满面春风地在已倾注了颇多心血的农村书屋、麦新城书店之间奔忙。
  每个周末,她在麦新城书店举办“书香润童心,我们向前行”为主题的麦新城“小桔灯”亲子阅读会,为一个个地有远见卓识的家庭创建了一个书香浓郁、畅想美好未来的小世界、儿童乐园。
  在这里,孩子们还学会了完成德育作业。一天,韩英看见一个小孩獨自在一旁把玩着一只易拉罐,左看看右看看,还抱着手闭目沉思,仿佛要做一件特立独行的事。
  两个小时后,小孩将易拉罐交给韩英,韩英一看,原来是他为妈妈做的一个防烫茶具。韩英抱着小孩,泪流满面。她想,孩子多懂事啊,这就是爱的延续,麦新城的希望!
  最后,她在朋友圈中给出了答案:她冒险经营书店的目的在于,希望爱读书的孩子有地方读书,让不爱读书的孩子爱上读书。
  她还说,孩子们,麦新城看着你们慢慢长大了,你们也伴着麦新城慢慢成长。我也陪着你们慢慢变老!说实话,你们是这个世界上最棒的!麦新城的愿望就是愿意为你们插上翅膀,带着你们飞出大山,去看看外面五彩缤纷的世界……
  有一天,我在路上遇见了韩英,望着她风尘仆仆却精神抖擞的模样,难以言说其淳朴得似如不染一丝尘埃的蓝天白云的心路历程,送了她一句话:我读懂了,你是世间一本写满爱的温润之书。
其他文献
当我们猛然抬起头来,仰视无垠的苍穹时,己亥年的日历已是哗哗地翻过了一页又一页。是呵,随着街市里、田间地头人们忙碌的身影来来往往,孩子们也收起心到学校汇入郎朗的书声中。我们知道,年的喧嚣已经远去了,渐渐地成了尘封的记忆。  忽一日,在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做好任何准备的当口,天际间阵阵惊雷此起彼伏地轰鸣,仿佛是积蓄了很多时间的雨水哗啦啦地欢快而至,拍起大地弥漫了数月的尘埃。这时候,我们不经意的发现户外虽然
期刊
吾乡有成规,生女当远嫁。  我十一岁那一年,有远嫁大兴安岭的远房表姨,省亲时,村里有闺女的人家巴结着轮流请人家吃饭,都排不上队。意思是这女子嫁的远,有可能把自家闺女也介绍到她那边去出嫁,现在想想,理由无非是:家乡贫穷,嫁到他乡抑或能谋个好生活也不一定。或者远嫁本身,就是一种荣耀,是一种有本事的象征,能给家里人增光。  韶光渐远,我成人之后也不小心远嫁了。当我回乡时,也仍然被家有待嫁女儿的人家轰轰烈
期刊
我已经走得太远了,这连我自己也没有想到。  当初的离开,也只是谋生故。  章古台永远是阳光一片,零落散居的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在哪里盖房,也不用打什么院墙,只是用几根凌乱的树枝随便在沙土地上排开的插上,便是标志,证明此处有主。  各家散养着三两只鸡,从不见喂食,也没有听说谁家有鸡饿死过的。那时候鸡下了蛋之后,都是打着鸣欢叫着的,示意着它们是最能干的母鸡,居然下了颗蛋,它们也是最快乐的,自由地在院外
期刊
高中毕业的第二年,我不顾母亲的反对,执意离开家乡南下广东,年轻的心比天大,总以为梦想在远方。几经辗转,我找了一家深圳的电子公司上班。在那里,我结识了一个斯斯文文的青年,他来山自广东梅州的大山里。从此,我的生命和大山有了割舍不断的情怀。  人常说:有缘千里来相会。初识先生,是一九九五年中秋前。依稀记得,他说中秋回趟家,家在山里,是穷山僻壤的地方。当时我想,这人挺谦虚的。后来,第一次去先生老家,我算是
期刊
暑假回了趟故乡,收获甚为丰厚。  故乡的每一天,都是我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光,感恩故乡给予我一切的美好。让我欣喜而难忘的,是我在故乡赶上了许多热闹,其中之一便是我在村子里看了几场大戏。其实前两年就听说村里唱大戏,遗憾自己身在远方,无奈只能奢望。听哥嫂说,大戏一唱就要唱三年,今年是最后一年,正好给我赶上了。  故乡的戏曲类型为“秦腔”。秦腔,形成于秦,精進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
期刊
深秋时节,我满怀期待再次来到五祖镇北部山区的洪楼村。  好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洪楼街在秋阳的照射下显得更加幽静从容。那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徽式建筑,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明朗而素雅。走在这样飞檐翘角、白墙黛瓦的街头,好想有一场濛濛的江南细雨,然后把自己想象成戴望舒笔下那个彷徨而又惆怅的丁香姑娘。不为遇见,只为这简静而明了的心。  信步进入老鹰嘴半岛公园,轻柔的风拂面而来,秋虫在林间低吟浅唱,眉
期刊
那一池天水,碧波荡漾,润泽一方良田;那一浪灵雾,游走山间,滋养万亩茶园;那声声林涛,仿佛乐章,奏响世纪大歌。  身临湖畔,任湖风拂面,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生命的律动;逃离都市的喧嚣,在这翠云堆积的世界里构思收获的风景,美在眼中,福在心里。  握一把岁月的苍凉,穿越茶乡厚重的时空隧道。  这山、这水、这林,似乎在向我传递着冥冥中的天籁之音,向我倾诉着远古时候的神话与半个世纪前千万民众筑堤造湖的惊心动魄。
期刊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诗佛王维的一首《辛夷坞》,说在寂寞无人的深涧中,木兰花如芙蓉默默开放,又默默谢落。无生之喜,无灭之哀,纯然自足。短短二十个字,不用一句佛语禅句,禅心却淋漓尽显。千言万语无法表达的禅境,简捷地全然展开,让人顿觉“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紫云山寺,就座落在这样一个禅境中,一个周围高、中间凹的“辛夷坞”。  在大别山南,从湖北黄梅县北的挪步园避暑
期刊
云雾山下,良田万顷;云雾湖畔,翠云堆积。这里人文荟萃,古风神韵,千年遗风,引各路圣贤纷至沓来,探寻中华文化的文明密码。  那一片绿叶,采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幽香千年。一个来自海边的民族,历经千难万险,用智慧谱写着劳动幸福的乐章。  山间的老屋哟,是一段尘封的历史。一个世纪的沧桑岁月,使它更像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  哦,金秋之季,人们收获了一个又一个的喜悦,又逢今天这个好日子。老屋早已是一片
期刊
零公里位于新疆喀什叶城县境内,距离县城五公里路程。往东通向和田,往南直通西藏阿里地区,是新藏公路219国道的起点,也是新疆通往西藏的必经之路,它由于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得名。零公里驻扎了很多部队,叶城以“兵城”享誉疆内外,源于零公里这个神圣的坐标。  在我的记忆中,零公里是个城不像城,村不像村的地方,类似于现代城市发展中的“城中村”。一条由北向南的公路两旁是部队和一些公家单位,北边是叶城县良种场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