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氏三杰:胡敦复 胡明复 胡刚复 中国近代数理教育的先驱者和奠基人

来源 :中国科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ly1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科学教育界,有三个胡姓同胞兄弟:胡敦复(188611978)、胡明复(189111927)和胡刚复(189211966),他们是中国近代数学和物理学教育的先驱者和奠基人,史称“胡氏三杰”。
  高等数学教育的先驱胡敦复
  大哥胡敦复于1886年3月19日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教育世家。祖父胡和梅曾任江苏桃源县教谕,父亲胡壹修热心新学,曾出资建造新式学堂和图书馆。
  189711902年,胡敦复在上海南洋公学附小和附中读书。他天资聪颖,学习勤奋,成绩名列全班甚至全年级第一、第二名,德行则在附中四班学生中居首位。这因为他受到了教育家马相伯(184011939)和蔡元培(186811940)的教育和影响。
  1903年,17岁的胡敦复南下广州穗湾学堂任教了两年,教授格致(即科学)课程。
  1905年,19岁的胡敦复回到上海,在马相伯创办的复旦公学学习。未待毕业,即于1907年21岁时被选派公费留美,入康乃尔大学主修数学,兼习文理多科。仅两年时间,便修完了大学规定课程,获理学学士学位,时年23岁。
  1909年6月,北京成立游美学务处,胡敦复应聘回国主管其教务工作,他主持遴选了仅有的三批直接留美生,共180人,他们中很多人成为了中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如梅贻琦、竺可桢、胡适、赵元任、姜立夫等。说明胡敦复选才有方。
  1911年1月,清政府批准成立清华学堂,25岁的胡敦复被任命为清华学堂第一任教务长。
  由于不满美国公使馆对学堂的干预,他主张学生多学理工课程,与美籍教员发生冲突,胡敦复愤而辞职,自立“立达学社”,志于研究学术、兴办学校,于1912年3月19日他26岁生日那天在上海南市区肇周路南阳里挂出了“大同学院”的牌子,这是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取《礼记·礼运篇》即“天下为公,是为大同”之意,以“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为校铭。胡敦复两度出任校长(191211927、194111945),共长达20年。
  1930年,胡敦复又受聘上海交大任数学系教授兼主任,至1945年长达15年之久。他在交大以教授《微积分》著名。他讲课的最大特点是强调基本概念,推理严密而明白易懂。他对工科学生讲微积分,常常引用物理概念和方法简化某些过于繁复的数学推导过程;他对理科学生讲微积分,其中极限和无穷小讲得很慢很细,学生都着急了,心想后面那么多的函数微分问题怎么够讲?没想到把极限和无穷小两个基本概念讲清楚后,各种函数的微分问题便是普通技巧问题。所以只在最后两周的几堂课里,很快讲完全部内容,而且轻松透彻,学生可以举一反三。著名数学家吴文俊教授是胡敦复的学生,他说他的数学底子就是在大同大学一年级就打下的。胡敦复的板书,也令学生佩服“胡师敦复,讲课精彩。黑板字迹,一丝不苟。边讲边写,有如碑帖。颜柳再生,不过如此。”
  胡敦复还是中国数学会的创始人。1935年主持了中国数学会成立大会,并当选为中国数学会董事会主席。
  1949年胡敦复赴台湾长子处休养,195011961年受聘于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客座教授,1962年退休,1978年12月1日在美国西雅图病逝,享年92岁。
  我国第一位留美数学博士胡明复
  二弟胡明复出生于1891年5月20日,1907年考入南京高等商业学堂,1910年考取庚款公费留美,191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康乃尔大学,获文理学士学位,旋即入哈佛大学研究院,专攻数学,1917年完成博士论文《具有边界条件的线性积分-微分方程》,1918年载于权威学术刊物《美国数学会会刊》。这是中国人在美国发表最早的高等数学论文,胡明复也是我国第一位数学博士。
  191811927年的10年间,胡明复在他创立的大同大学数学系任教。其间,于192111926年兼任交通大学数学教授。他的课,无论解析几何,还是微积分、微分方程,都深入浅出,条理清楚,备受学生欢迎。他上课认真,凡学生练习和考卷,随交随阅,从不耽搁。为准确把握尺度,他评分设A、B、C、D、E五个等级,考题很难,不下真工夫真是很难及格。有次月考,题目是计算圆环的惯性矩,这是考查学生掌握积分在力学中的应用,结果一半学生不及格,大家要求重考,胡明复一口应允。到了考试那天,题目发下来,学生大为意外:还是旧题重做,结果还是有人不及格。这件事让学生们一生难忘。还有一次微积分大考,一名学生58分不及格,补考59分还是不及格,他很郁闷,找到胡明复老师,结果仍然不得改变。胡明复对学生要求之严格,由此可见一斑。
  胡明复也是科学事业的杰出组织者。1914年,23岁的胡明复就与在美国康乃尔大学留学的任鸿隽、赵元任、周仁、秉志、杨杏佛等人在一起创办了《科学》杂志。翌年,则创办了中国科学社,胡明复被选为第一届董事兼任会计,并负责编辑《科学》杂志。
  胡明复身体力行,在《科学》杂志上每年发表好几篇论文,如1915年就发表了《万有引力定律》、《算学于科学中之地位》、《近世纯粹几何学》、《近世科学和宇宙观》、《教育之性质与本旨》、《射线与结晶体之构造》、《论近年派送留学政策》;1916年发表了《科学方法论》(一)
  (二)、《磁学上最近之学说》(连载);1917年发表了《几率论》、《误差论》等。
  1927年6月12日,胡明复在江苏无锡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终年36岁。杨杏佛评价他:“服务科学社的热心毅力,十余年如一日,唯有意外之死,才使他中道脱卸仔肩,诸葛武侯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明复对科学社,足可当此八个大字。”
  奠定物理教学实验基础的胡刚复
  三弟胡刚复出生于1892年3月24日,他5岁入上海南洋公学附小,10岁跳班进入南洋公学附中,后在复旦大学预科学习。
  1909年,17岁的胡刚复考取首批庚款留美学生,入哈佛大学物理系,1913年大学毕业,获奖学金入哈佛研究院,在杜安(W.Duane)教授指导下从事提纯镭的工作,并在亨延顿癌症医院从事癌症放射性临床治疗工作,1914年获硕士学位,在杜安教授指导下进行X射线光谱方面的研究,1918年获博士学位。
  从190911918年,九年间,胡刚复在美国哈佛完成了大学本科、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业,于26岁时毅然回国,献身祖国的科技教育事业。胡刚复回国时中国科学教育尚处于起步时期。他首先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建了我国最早的物理实验室,也在他兼课的南京东南大学和上海大同大学建起了物理实验室。1923年12月12日晚,东南大学理化楼失火,实验仪器付之一炬。胡刚复当晚乘火车赶到上海向大同大学借理化仪器,立即乘车携回南京,使学生的实验没有耽误。他的实验课最有特色,在这儿没有什么现成答案,胡刚复的口头禅是“做了就知道”,他要教给学生真正的物理学。
  胡刚复上课很有激情,是有名的“拖堂”老师。他在浙大任教时,有次课到中午吃饭了,还在滔滔不绝讲个不停。旁听的竺可桢校长几次给他打手势示意,他都熟视无睹。竺可桢只好上去一把把他拖下台去,台下学生一片掌声和笑声。
  胡刚复除了在192811931年任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专任研究员外,从1918年26岁到1966年2月19日74岁在天津去世,他献身我国高等物理学教育事业近半个世纪。他的科学教育思想是在通才教育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基础理论和实验训练。新中国成立后,他还与时俱进,提出要向社会民众开放实验室、有义务向周围社区传播科学文化。
其他文献
<正>1995~1997年问作者应用西沙必利加法莫替丁治疗胃—食管返流病58例,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治疗组及对照组均符合以下条件:(1)具有烧心、胸骨后
<正> 本文试图对为什么要研究职工教育特点,如何研究职工教育特点,什么是职工教育特点等几个问题,提出粗浅的探讨性意见。一职工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在人类历史上随同社会
本文回顾了邓小平同志的关于廉政问题的一系列观点和论断,指出邓小平的廉政思想邓小平政治思想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邓小平的廉政建设理论,为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
本组采用去炎舒松行下鼻甲粘膜下注射,25天为一疗程,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缓解。该治疗方法副作用少,疗效较好,总有效率灰91.3%。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正>解磷注射液是抢救有机磷中毒的一种新型复合性解毒剂。我院自1992年以来应用其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11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正> 为交流经验,表彰先进,研究改革,促进工作,松花江地区工农教育委员会于七月四日至六日在双城县召开了职工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参加会议的有各县工农教育办公室主任、地
<正> 几年来,我们厂实行初级培训与中高级培训并举、厂内培训与委外培训并举的方法,通过脱产、半脱产和业余培训的形式,开展职工教育工作。常年参加培训的职工达60%,青工“双
<正>1980~1995年间我科共手术治疗胆道结石1216例,术后因各种原因又再次行胆道手术32例(2.6%)。现将再次手术的原因及其诊治进行初步探讨。 1.临床资料 本组32例中,男12例,女20
自古以来,人类都在为实现遨游美妙的星空的梦想在奋斗,从天文学萌芽时期到今天的宇航时代,历经了6000多年的漫长岁月,直到今天人类仍为之不懈地努力。  由美国科普作家迈克尔·德林斯科尔编著的《美妙的星空》是我见到的国内外难得的一本少年儿童天文科普优秀作品,她将带领小读者在书的世界里去畅游梦幻般的星空,了解我们生存的宇宙。  《美妙的星空》生动浅显地向小读者普及天文知识,从宇宙是什么样子介绍到太阳系家
<正> 历史部分职工中等学校高中理科班《史地常识》是根据原教育部关于职工业余高中《史地常识》(理科)的意见而编写的.对大纲中的历史部分有以下三方面体会:1.处理历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