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衣料让衣服变成“小火炉”

来源 :知识就是力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f8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发明出一种新布料,仅需要一点电力就能使其变热,并且能比普通的棉质织物更有效地保暖。他们将普通的棉布浸入银纳米线粒子溶液中,以便形成嵌入织物中的传导网络。通过改变溶液的浓度,研究人员能够控制粒子在该网络中的间隔。最终他们发现了能让织物捕获人体辐射的近80%热量且允许水分子通过的最佳间隔。这种新织物可以用来制造舒适的冬季服装。在寒冷的日子里,电力能提供额外热量—只需要0.9伏特的电就能将这种衣服加热到接近40℃,让衣服瞬间变成“小火炉”。
其他文献
当今,“大数据”是媒体和政府大量讨论的话题。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结合,被形容成是一个减少分析中人类作用的“快捷按钮”。有些人将此看作是对民主秩序的潜在威胁,其他人则将此看作是大肆的炒作,并没有展示出什么惊天动地的效果。大数据是什么?为什么大数据对未来的情报界(IC)和联合军事行动必不可少?在炒作中制胜——大数据是什么?  顾名思义,大数据归根到底是有关搜集、储存和处理大量数据和信息。大数据一词最早出现
“文房四宝”之一的墨,除了用于写字、作画、收藏之外,还是一味良药。关于墨的药用,还有一则动人的故事。相传,唐代易州(今河北境内)有位秀才,因夜读日久,得了鼻衄(鼻出血:症。有一天深夜,鼻衄又发作了,无药应急,忙用棉花絮蘸上墨汁塞鼻,没想到,一会儿鼻衄竟止住了。从此,他见别人鼻衄之症,便也用此法施治,每每获效。这样,墨可治衄,便在民间广为流传了。  其实,关于墨的药用在唐代之前已有记载。据考证,第一
茶 事  夜宿伴山客栈,天空下起微雨。雨点稀稀落在门前的茶株上,发出沙沙沙的声响,茶叶与雨水的对话,让人听见云朵在天空飘移的声音。穹门内,两位素衣的女子正专注泡茶,姿影袅袅娜娜,恍如月宫中的白茶仙。关于太姥山的茶事,像一个神话,令人浮想联翩。  太姥山,原名才山。满山的花岗岩石,似乎与茶无关。然而,中国白茶最早的母株——绿雪芽就生长在这花岗岩石缝间。相传,尧时山上住着蓝姓太母娘娘,广种蓝草,练蓝
一分钱一分货  僅仅为了押韵  乔伊斯  “猪在麦堆里,  肥油在火里”  “人们在集市上高呼  一分钱一个墨索里尼”  跋,  怎么可能是在HK,  1915年,的里雅斯特  我在对谁说?  “爱我,就爱我的雨伞。”  注释:引号内句子皆是詹姆斯·乔伊斯所说。见傅浩、柯彦玢翻译的《乔伊斯诗歌·剧作·随笔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  责任编辑 林 芝
卧室中聽见鸟鸣  我和它们隔着一个春天  阳台上  隔着阳光,风雨,空气  亲人们  隔着道路,城池  工作岗位  隔着湖北、江西、福建  春天的亡者  隔着茫茫尘世
近期,朝鲜半岛局势“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以朝韩首脑会谈及后续和解措施为标识,南北双方高强度军事对峙得到了大幅缓解。作为朝韩领导人2018年4月27日签订《板门店宣言》的重要落实举措,朝韩迅速拆除了各自部署于军事分界线前沿的高音喇叭,被外界视为朝韩互相表达诚意、力促深度和解的重要标志。与此同时,韩国政府在其他方面也逐渐放松了对朝心理战攻势,大幅收紧了对朝负面宣传的管控力度。这场经历了数代人的半岛“
当下文学创作中,“故乡”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主题。一方面,大量的故事、人物、經验乃至情感模式,深深地植根于故乡的文化土壤与节奏气息,故乡萦绕着作家的少年记忆或怀旧光晕;另一方面,作为“逃离”的来处与“逃回”的归处,故乡又常常成为“异乡”(往往是现代化大都市)的镜像存在,撑开诸多具有当下性的话题空间。此外,许多在都市出生成长的年轻作家,对于故乡的体认和理解似乎较为暧昧。他们的故乡在身份独特性上有时是
20世纪20年代的左翼文学创作中,曾有论者总结出一个“革命 恋爱”的公式。在早期的革命小说中,“革命”与“恋爱”的互动关系,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结构模式,并逐渐凝固为一种创作定式。当时评家称其为“公式”,即是出于对革命文学套路化的警惕。而在近年来的乡村书写热潮中,似乎也存在着一个“故乡 故事”的公式。仅从近三年内出版的虚构文学类书籍来看,就有不少小说集以《XXX故事》、《XXX故事集》、《XXX
一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汉江》  与字面上那种美好的乡思、乡愁不同,写此诗时作者的心理大概相当复杂。宋之问不是衣锦还乡、荣归故里,也不是正常的探亲。他是逃回来的。  宋之问正是戴罪之身,有点“逃犯”的意思。据《新唐书》记载,他在朝廷拼命巴结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然而“靠山”倒台,他也一并被贬泷州。他偷偷摸摸逃回洛阳,一路上大概既怕被人发现,又羞愧于自己
作家简介  李西闽,著名作家。福建长汀人,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在《收获》《天涯》《作家》《青年作家》等刊物发表大量文学作品。出版“唐镇三部曲”《酸》《腥》《麻》及《死亡之书》《狗岁月》《血钞票》《崩溃》《巫婆的女儿》《温暖的人皮》《白马》《我们为什么要呼救》等长篇小说三十多部。有《李西閩自选文集》(五卷)、《李西闽文集》(六卷)以及《李西闽经典小说文集》(十卷)出版。《幸存者》获华语文学传媒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