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茆山歌“劳动歌”与先秦歌谣对比研究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k19875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南大学,江苏 无锡 214122)
  【摘要】2002年版《中国·白茆山歌集》中的白茆山歌“劳动歌”可分为两类:农耕之歌、渔船之歌。本文旨在将这两类白茆山歌“劳动歌”与先秦歌谣“劳动歌”进行对比研究,发掘古今歌谣之间的传承关系。
  【关键词】白茆山歌;劳动歌;先秦歌谣;农耕;渔船
  绪论
  白茆山歌的历史十分悠久,上溯年代无法考证。“白茆山歌同其它民歌一样被历代封建皇朝歧视,在历代文史正传上也就没有详细的记录,只是流传于民间,以口传形式代代相传,始源也附于吴歌一脉而含糊。”[1]既然白茆山歌不存在明确的创始记载,也没有严格的规范要求,那么考证山歌的创始人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了。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文学是起源于劳动的。在传统农业社会,民间文学往往与农业生产密不可分。这里所谓的劳动歌,实际上也就是“农业劳动歌”。白茆地处江南水乡、长三角腹地,种植作物以水稻为主。在劳动题材的白茆山歌中,多有与稻田农耕相关的作品。也因水乡之故,除耕作外,白茆山歌中常常出现渔、船题材的作品,这类作品也同属于劳动歌。在各类古籍中,也记录了相当丰富的与劳动有关的先秦歌谣,在此值得做一番比对研究。
  一、农耕之歌
  凡有农业的地方,就会存在农耕。中国作为地地道道的以农耕文明著称的国家,自上古三代以来就再也没有脱离过农业生产活动。即使是在工业和服务业日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当代社会,农业依然是无可取代的最重要的基础产业。在同为农耕题材的白茆山歌和先秦歌谣中,存在着大量的共同特征。通过两者的对比,人们可以清楚地看见古今文化的一脉相承性。
  (一)以月份为序
  对于农人来说,每个月都有每个月该做的事。比如几月该插秧,几月该施肥,几月该收获等等。在农耕之歌中,可以找到一些以月份為序来编排的歌谣。《中国·白茆山歌集》在《劳动歌》中收录了一首名为《一粒毛谷芒里长》的山歌,这支山歌的前半段唱到:“一粒毛谷芒里长,立夏三朝喊下秧,四月里黄秧成仙草,五月端午总莳秧。六月初浪稻生叶,七月初浪稻要长,八月十五人称傲,九月里重阳叫娘声”[2]芒种时节,播种;立夏时节,插秧。然后分别描写四月、五月直至八月时庄稼的样子,以八月的“人称傲”为极盛。到了九月重阳,通过虫子的叫声暗示水稻的成熟。从播种到收获,无一月遗漏。
  这种以月份为顺序叙事的农事诗歌,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所记载,最典型的是《诗经·豳风》中的《七月》:“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九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3]《七月》的顺序较《一粒毛谷芒里长》而言比较杂乱,连续三段以“七月流火”开头,到第四段才开始以四月、五月、八月、十月的顺序排序,第五段又从五月开始。诗中出现了从四月至十月的所有月份,但不是按顺序出现的,呈现前后的跳跃性。这种跳跃性,一方面与古人的逻辑无序有关,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与年代久远而造成的错简、讹误有关。但不管月份怎么排,都脱不开农事的主题。“八月剥枣,九月获稻”、“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都形象地描写了农人务农时的场景。像计划表一样,将当时人们每个月的任务像清单一样详细地列了出来。
  《一粒毛谷芒里长》也具备“清单式”的结构,在一些细节方面甚至与《七月》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一粒》里的“九月里重阳叫娘声”和《七月》里的“九月获稻”,收获的作物种类和收获的月份都完全一致。只不过前者用词比较委婉,用“重阳叫娘声”代表收获,而《七月》直言“九月获稻”。
  《七月》是《诗经·豳风》里的篇目,“豳”地处陕西,与白茆数千里之遥,且在时间上相差了约3000年。[6]然而两首诗在叙事结构、叙事主题、罗列意象等方面如出一辙,这反映出三千年来农耕文明之于中华民族具有相当强的稳定性。
  (二)以日常耕作为线
  在《中国·白茆山歌集》的《劳动歌》中,还有一组以日常农耕生活为线而作的组诗,包括《种田歌》《莳秧歌》《耥稻歌》《砟稻歌》《牵砻歌》五首。这五首诗“选自白茆小学辑白茆山歌资料”[2],前后有一定的关联性。其中《莳秧歌》、《耥稻歌》、《砟稻歌》的开头都采用了“X稻要唱X稻歌”的格式,充满了史诗的气息。这五首诗的创作年代无从考证,但根据《砟稻歌》的最后一句“押担谷子进了财主仓”可以推测,这组诗的成诗年代应当不晚于1949年。除了这一句歌词之外,五首诗中几乎没有怨愤之词,多为客观陈述,甚至带有部分乐观主义色彩。比如《耥稻歌》里的“耥板着泥像蛇游”、“耥得禾苗长又粗”,都体现出了乐观主义精神。即使农业生产十分辛苦,依然阻遏不住农民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歌唱生活的热情。这样的农耕歌谣基本上看不出时代色彩,自三四千年前主要生产方式由“以采集为主”转向“以农耕为主”以来,农业生产者一直是这样辛勤劳作的。除了工具的稍微改进之外,水稻依然是水稻,人力也依然是人力。在河网密布的江南水乡,即使是当代,人力也不可能完全被大机械取代。传统而古老的生产形式,往往会通过劳动歌谣呈现出来。这种传统与古老形式的保留,为原生态文化的传承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在《古诗源》中,开篇《古逸》的第一首就是《击壤歌》,同样反映了务农者日常耕作时辛勤而又逍遥的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4]如果除去“帝力”一句,光看前四句,完全可以用来形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白茆人民的生活。这种农耕文化的稳定性和世代延续性都非常强,即使是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很大的差异,只要是同属农耕文明,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共性。劳动人民的勤劳、耐苦、乐观甚至略带逍遥的精神,从上古到今天都没有发生彻底的改变。从古老的农耕文明和古老的农耕题材歌谣中,今人可以体会到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而生生不息的传统美德。白茆山歌,与古代歌谣一道,在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过程中起到了文学载体的作用。   三、渔船之歌
  渔船之歌相对于农耕之歌而言,在地域上受到一定的限制。必须是在多水的地方,人们的农业生产生活才会与渔、船打交道。在先秦时期,中华民族的活动重心在北方黄河流域,以渔船为主题的歌谣较后世而言相对有限。但即使如此,各类古籍中依然保留了数量可观的以“渔”、“船”为主题的先秦歌谣,这些古老的歌谣对现存白茆山歌之“渔船之歌”的研究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
  在渔船主题的白茆山歌中,最著名的是“摇橹歌”,包括《摇一橹、跌一绷》、《摇一橹来挪一挪》等。在《摇一橹、跌一绷》中,讲述了一个摇橹者忙于水上生计无暇去姐妮家吃茶的故事:“摇一橹、跌一绷,门前花树盖船棚,头等好花落在中舱里,野蔷薇花落在后梢棚。摇船转弯树荫遮,岸上姐妮唱吃茶,河干水浅难歇站,空船回头吃嫩茶。”[2]这首歌既可以算作劳动歌,也可以算作爱情歌,但更着重写劳动。歌中的“姐妮”可能是摇橹者的情人,也有可能只是河边茶馆里的一个招客小姐,但无论如何,最终的结局都是摇橹者没有为其停下船来。“花落在中舱”和“花落在后梢棚”都渲染了欢快的气氛,“摇船转弯树荫遮,岸上姐妮唱吃茶”更带有梦幻般的浪漫主义色彩,但这种欢快与浪漫很快就被“河干水浅难歇站”的事实打破了,只能给一句“空船回头吃嫩茶”的空头承诺。主人公渴望甜蜜的爱情、渴望闲适自在的生活,但是生计不易,不得不为现实而放弃浪漫。在山歌集中,“摇一橹、跌一绷”被解释为“扭绷时前后用力,好像跌来倒去的模样”[2],呈现出了十分丰富的画面感。摇橹之人水上生计的艰难,通过“摇一橹、跌一绷”六个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在先秦歌谣中,也时常可以见到“渔船之歌”。但有趣的是,先秦“渔船之歌”往往不是简单的劳动之歌,而是借渔船之事表达更深层次的主题。比如《夏桀群臣歌二则》的第一则:“江水沛兮,舟楫败兮,我王废兮。”[5]表面上是写舟楫之摧,实际上是写夏朝王道之衰颓。再如《陆玑引俚语释荷》[7]里的两则:“居就粮,梁水鲂”[5]、“网鱼得鲈,不如啖茹”[5]。这样的俚语十分短小,在结构上,与少数两句头的白茆山歌类似。比如山歌手范介成演唱的《啊呐呜》:“啊呐呜,吃只花(虾)”[2]、《勿识相》:“勿识相,吃点辣伙酱。”[2]这些短小的山歌实际上就像是俚语,只不过是用演唱的形式呈现罢了。“网鱼得鲈,不如啖茹”[5]和“勿识相,吃点辣伙酱”[2]除了同样短小精悍之外,还十分口语化。在这样的俚语中,文言文和白话文的界限是不分明的。“网鱼得鲈,不如啖茹”[5]一句没有任何文言痕迹,最多也就是“啖”字显得书面一些。按照这种说法,“勿识相”的“勿”也显得比较书面化。不能凭借几个字就把一句歌谣归为文言或白话,也不能依据一句歌谣的文白程度来判定它的年代。这几首歌谣的风格是比较相似的,但是在年代上,至少相差了2500年。
  就劳动属性而言,先秦的渔船之歌是不能和白茆山歌里的渔船之歌相提并论的。但是就歌谣结构和言辞口语化程度来说,前者与后者几乎可以混为一体,使人难辨彼此。无论渔船之歌的主题是否是水上劳动生产本身,渔船之歌中反映出的传统渔业生活是值得肯定的。三千年来,每一个近水的华夏群落都是在渔船上繁衍生息的。对于世代做渔民的家庭来说,他们对船与水的感情丝毫不逊于大多数内陆人民对黄土地的感情。通过先秦的渔船之歌和当今白茆山歌中的渔船之歌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渔业精神的世代延续性。这种延续,对地处江南水乡的白茆来说,尤其有着非凡的意义。
  四、结论
  白茆山歌是白茆地区劳动人民的歌。劳动类的白茆山歌在《中國·白茆山歌集》中占了相当的比重,是能够反映白茆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状态的一类山歌。本文将劳动类山歌简单分为了两类,一类是农耕之歌,一类是渔船之歌。农耕属性源于中国三千年来最基础的农耕文明,渔船属性源于白茆地区特有的水乡风情。无论是什么年代,也无论是什么地域,只要是有相类似的自然劳动环境,就会诞生相类似的民间文学作品。现存白茆山歌虽多创作于现当代,但它们应归属于传统文学,它们所体现出的劳动者的劳动风貌、精神状态都十分原始,与先秦相比不存在根本性的变革。从这一点上说,白茆山歌是研究先秦歌谣的活化石,先秦文学作品的许多特质都能在白茆山歌中找到彼此的源流传承关系。
  参考文献
  [1]刘建生.浅析宋代《行乐歌》与明代《白茆夫》——探索白茆山歌之源[A].常熟市古里镇人民政府.第二届白茆山歌艺术节白茆民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苏州:常熟市教育创新印刷有限公司,2007:177.
  [2]江苏省常熟市文化局,江苏省常熟市文化馆编.中国·白茆山歌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30,33,101,323.
  [3]孟子[战国]等著,张彩梅,舒琴主编.四书五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9:162.
  [4][清]沈德潜.古诗源[M].北京:中华书局.2006:1.
  [5][清]杜文澜辑,周绍良校点.古谣谚[M].北京:中华书局,1958,(7):3.
  [6]《七月》反映的是周代早期的农业生产情况.
  [7]陆玑为三国吴学者.著有《毛诗草木鸟兽鱼虫疏》二卷.书中所引俚语年代古远,被《古谣谚》编入先秦部分.
其他文献
去年以来,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已成为广为关注的热门话题。由于广东稍早运用市场这个调节手段,所以我们谈论这个话题就有更多的实践依据。 不过,从实践出发来探讨教育与市场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职业教育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通道。根据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实际情况,有必要建立通过职业教育有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对培养下一个世纪的优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教育正进一步经受市场经济的挑战,其中对教师的影响尤为明显。一些教师踌躇彷徨、患得患失、不安心于教、无心于学,于是改行、“跳槽”、下海经
针对阳煤集团和顺新大地煤业公司15402大断面切巷原支护现状,介绍该工作面巷道变形情况,分析高预应力锚索支护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案。该支护在15402工作面应用后,解决了原支
高中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基础。当前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与深入发展,更是为高中体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契机。然而,目前高中体育教学存
<正>各地市音协、电子键盘学会:中国音乐"小金钟"奖——吟飞杯首届全同电子键盘展演比赛是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共常州市委宣传部主办,中国音协电子键盘学会与吟飞科技(江苏)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有效教学”的理念已引起每一位化学教师的积极思考。实现有效教学需要我们关注课堂教学细节,对教学细节进行分析、研究、改造
当前,从教育社会学角度研究教师队伍建设,应从微观与宏观结合,侧重宏观的角度加以研究,即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个社会问题、一种社会制度,放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及其变迁过程
钢管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的组合结构型式,即在钢管内填充混凝土,将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组合而形成的组合结构,在国内外的高层建筑和桥梁建筑等结构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