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呐喊

来源 :散文海外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yager40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闭上眼睛,屏住呼吸,而后把心灯拨亮。
  那么,便有一团一团的颜色向你走来。那色是黑的,黑得浓重,黑得亲切,黑得无边无际。在黑里,跃动着一抹一抹的炽热,一坨一坨的凝固。那黑用心去舔破,便会渗出红来,那红是老酒酿的,烈;那黑用心去舔破,也会渗出黄来,那黄是风在岁月里洗出来的,皴;那黑用心去舔破,还会渗出蓝来,那蓝是时光一日一日磨出来的,闷;那黑用心去舔破,甚而会化出白来,那白是老石磙碾出来的,沉……慢慢,你就化进那黑里去了,就像是在家乡里行夜路,那黑就在你身边游走,你会觉得那是家乡的夜气。在夜气里,有生命扑出来了,是生的精灵,一个,两个,三个……那是一些呐喊着的生命,是一些呼叫着的燃烧,是植在大地上的野唱。这些生命是由一重一重的大山托起的,山是看不见的,可山就立在他们的后边,山是生命的底衬,是山给了他们骨骼。于是,骨就成了画的本质。
  站在段正渠的油画前,叫人震颤的就是这些活的黑。这是我的感觉,也只能是感觉了。
  我跟正渠接触并不多,寥寥的几次。就从画中读人吧。怎么说呢?从表面上看,人是静的,白面,看上去默默的,还略带一点点羞涩;鼻梁上架着那么一副温情的眼镜,镜片后的目光也仿佛平和;话也不多,就悄悄地坐在那里,一副恭顺的学生模样。然而,那画中的目光却是炽热的,是喷吐的岩浆;那画中的语言冲天而起,是吼出来的,狼嚎一样,是可以杀人的;那画中的心是硬的,血淋淋的硬;那画中的手是野性的,充满暴力,仿佛随时都可以把一罐热血摔出去。这应该是一个生活中的“叛徒”形象啊!这是对框定的背叛,对平庸的背叛,那反叛是义无反顾的,是一执到底的。为了走出平庸,他可以剖开生命,举出一团心的火焰!他可以化为灰烬,而绝不苟且。这么说,人脸是多么可怕呀,它是有一定欺骗性的。正渠,你叫人防不胜防啊!
  你是秋天生的吗?或许,是夏的末尾?从画里看,这里折射着一种斑斓和绚丽,一种糜热和躁热,一种与生俱来的对色彩的感悟,这应该是上天赐予的。从简历上看,你1958年出生在河南偃师的乡村里,那是一个沾有泥土气息的书香门第。那么,当你来到世上的时候,睁开眼睛,你都看到了什么呢?是秋熟的大地、无边的原野?还是疯长的植物、阳光的赤红?你一定是闻到了露珠在草叶上的滚动,闻到了荡在热土里的甜腥,闻到了生命交合的热烈,闻到了万物繁衍中的色和光的蘼斓。那应该是时间在四季最亢奋的时期,也是生命信号最为强盛的时期,那记忆的烙印一旦进入,就会终生定格。还有山,山是你生命的底衬,你命里是有山的,山就在你的背后。那连绵起伏的伏牛山将给予你雄浑和博大,同时也给你一个“藏”字。山的外在是“大象无形”式的浑厚,内里却是含着杀机的。在伏牛山上,让人时时会想起“于无声处听惊雷”这七个字。看这个“藏”字吧,上边是草,草伏在上边,下边隐着的却是“刀枪剑戟”。这就是伏牛山给我的印象。那么,在东方式的外壳里,包装的又是怎样的一个生命呢?
  在正渠的童年里,古文化的浸染自不必说。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是旧时师范的学生,又是一所乡村中学的校长。我想,那可能是一些烙饼卷字的日子吧?也难说。他的时间,是那样开始的——1958年。1958年,是一个遍地烽烟的年头。在那样的日月里成长,我似乎闻到了一股红薯的气味。正渠的童年里应该有一股红薯的气味,他的童年是在“红薯文化”里泡出来的?也许。我仿佛看到了一幅画面:一个孩童,手里捧着一只小木瓯,木碗里盛着一两块红薯。他满嘴嚼着红薯,蹲在大人们的腿旁,仰着小脸,瞪着两只小圆眼儿,正在听大人講古……他的身旁会卧着一只老狗吗?这是猜测了。但是,我仍然固执地认为,正渠画里的英雄情结,以及他生命中所包含的那些侠肝义胆成分,是从童年开始的,是从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学”里泡出来的。但他仍然是一个“叛徒”,这是一个在传统文化里长出来的“叛徒”的芽儿,正是那些民间文化给了他养分,同时也给了他叛变世俗生活的动力。在那些点着油灯的夜晚,在那些大月亮地儿里,究竟大人们给他灌了多少朝朝代代的兴衰,多少可歌可泣的生生死死、恩恩爱爱呢?我想,早在童年,在一个小小娃儿那朦朦胧胧的意识里,就有了“杀出一条路来”的豪迈信号。
  不管怎么说,时光推出了一个叛变者。
  好一个“叛徒”啊!
  “叛徒”在十八岁那年告别了乡村,这是连根拔起吗?
  正渠在十八岁出门远行。据说,他是揣着一本破旧的《传奇故事》上路的。走在乡村的土路上,正渠没有回头,他甚至忘记了父母的叮咛。从伏牛山吹来的风抚摸着他年轻的脸庞。他身上很热,是血热,是少年的血在沸腾。应该说,正渠怀里揣着的并不是一本具象的《传奇故事》,他揣着的是一个“走”字,是一份背叛者的豪迈,是家族一代一代背叛者遗传下来的“反叛”基因。遥远的异地在向他召唤,未知的一切在向他召唤,于是,那步子就显得有些急促。
  正渠走在路上,大自然在他的眼中发生了变化。是秋在为他送行。秋把颜色铺陈到了极限,光和色铺天盖地而来,那日头突兀地火红,红薯田弥漫着连天的油绿,玉米地的黄叶发出尖锐的呼啸,雀儿的灰羽一片一片地亮旋在刈过的谷地上,执着地书写着渺小的顽强,乏了的大地静出漫向久远的沉默……当然还有那一抹一抹的粉红,那是回娘家的女人。当然还有带水音儿的棒槌声,那遥远的一橐一橐就像是生的歌谣。老牛的长“哞”你听到了,那一声长哞是与时间并行的。它要挽留什么呢?走了,还是走了。单凭这些是留不住“叛徒”的。这些不过是打印式的,是瞬间的记忆打印,是舔哪。是记忆匆匆舔下了颜色,是记忆舔下了线条。记忆在离开时打了一个小小的“结”,那是对“十八”的情感小结。这些都还是懵懂的,未经过精神修饰的。然而,在以后的时光里,它都将成为一个画家的感觉底衬。
  这是一次生命的跳跃。而后就是一个满身红薯味的青年开始啃“洋面包”的日子了。
  正渠首先考上的是河南省戏曲学校的舞美班。接着,在毕业之际,他又考上了广州美术学院的油画系。南国的熏风沾有卢浮宫的气味吗?我想,这时的正渠是傻了。面对世界油画之林,他一下子晕头转向了。到了这时候,他才知道,除了“俄罗斯”“列宾”之外,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高手,那么多的名画!那么多的画派,那么多的画风,那么多的主义……颜色与生命竟然会有那么多令人震惊的组合方式!   往下就是吮吸了。是拼了命地吮吸,是大口大口地吞咽。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的油画在他那里全都成了“洋烙馍”。在南国的美术学府里,人们发现这个来自北方的青年有着惊人的吞噬力。他简直是张开所有的毛孔,去吸食那些艺术大师的精髓。只见他在不停地画,不停地画,不停地画……后来,也只是到了后来,人们才发现,他在一个时期内情有独钟。是呀,他渐渐地喜欢上了法兰西那个老木匠的儿子,那个在玻璃作坊里当过学徒的鲁奥。这个象征派画家莫罗的得意门生,有着无与伦比的、令人心灵战栗的油画语言。他的画色彩层次浑厚丰富,形体简化而有庞大感。他对色彩和粗黑线条独特的运用,让人产生一种陡然的惶恐。特别是他对人类苦难乃至人类崇高的理解,让那些弱小的心灵看了简直无法承受。贴近鲁奥是需要勇气、需要定力的。在南国,有一个北方青年正在向他走近。这个北方青年的血是热的,心是硬的,在这里,正是在这里,正渠找到了童年感觉的对应。他是那样的喜欢鲁奥,也正是在鲁奥这里,他找到了精神的契合点。如果仅仅是对人类苦难的描述,是不能打动正渠的;更为重要的是,在鲁奥的油画里,有一种对人类崇高的惊人理解。这二者结合所产生的精神轰毁,才是征服正渠的根本所在。那么,这个来自北方的虔诚学子,当他匍匐在鲁奥的《基督徒夜曲》前时,都想了些什么呢?
  这里有一种生命的贴近,有一种对大地的深刻理解。在人类苦难的上方,是有亮光的,圣洁和肃穆是高悬在人类苦难之上的一盏明灯,是不是呢?
  当然,进入鲁奥和走出鲁奥都是需要时间的。
  四年的大学生涯很快就过去了,正渠又从南国回到了北方。在这段时间里,正渠画了大量的作品。他的这些初期作品一开始就显露了极高的悟性和坚实的艺术功力。然而,在读这些初期作品时,我们也会闻到一股毛玻璃的气味……这是鲁奥给予的吗?
  陕北应该是正渠艺术生命的亮点。在走向高原之前,正渠是痛苦的,那是一种才华失去依托的痛苦。他苦苦思索着、寻觅着,似乎还没有找到他的燃烧地。他偏爱表现主义,可他知道,他缺乏的却是“表现”的基点。那一罐沸腾的热血将泼向何方呢?久久之后,在冥冥之中,上苍在召唤他了,他感觉到了上苍的召唤。他的心在说:走啊!
  1987年3月,正渠踏上了奔赴陕北的路,这是他首次去陕北漫游……一到陕北,正渠就醉了,我想他一定是醉了。在蓝格茵茵的天底下醉了,在一望无际的黄土峁梁上醉了,在苍凉肃穆、博大雄浑的滚滚落日前醉了,在那含着滴血人生的“信天游”里醉了……在那些摄人魂魄的酸曲儿里,他看到了岁月的古朴,看到了时光的庄严,看到了生命的辉煌,看到了高高举起的一张张人脸……他匍匐在高原上,忍不住热泪盈眶。他说:天哪,这正是我日夜找寻的!
  在陕北,他如醉如痴地四处漫游。他去了绥德,去了米脂,去了佳县、榆林……他与高原对话,与落日对话,与铺满苦难的窑洞对话,与那一豆一豆的油灯对话,与那风黄了的月光对话,与那红红的辣椒串对话。陕北高原的山曲曲成了他的精神浴盆,他的艺术人生在这里得到了隆重的洗礼。这是一种本质化的贴近和灵魂的对应,也是一种精神声音的种植和救赎。于是,作为一个画家,他的绘画语言诞生了。
  有人说,那幅《山歌》是他第一次真正的呐喊。在这幅画里,在一片黑色之中,我却独独看到了亮光。那亮光是一声声喊出来的,在那一声声的哑唱里,我看到了生的亮光。在久远之中,在漫漫的黄土峁梁之上,凸显的是生的顽强,是抵抗的激烈。这幅作品虽然仍带有鲁奥的影子,但在精神层面上,也是与鲁奥分离的开始。鲁奥表现的是人类苦难的精神救赎,那圣洁之光是来自上方的,在鲁奥那里有一种在承受中等待的宁静;而在正渠这里,着力表现的却是一种生命的自赎,那亮光是来自心底的,是挣扎中的呼叫,是自我燃烧中的照亮,充满着悲壮的动感。
  《红崖圪岔山曲曲》书写的是生命的群像。在这幅油画里,我看到了苦难中的温热。心是热的,喉咙是热的,那仅有的一豆灯光也是热的,在那热里弥漫着一股旱烟的辣味,一股汗水浸泡出来的酸腥,应该还有那带苞谷糁子气味的“嗝”,是不是呢?看看那些人脸吧,那些人脸上透出的是久远的韧力和耐性,透出的是岁月磨不去的“念想”。在无边的黑夜里,那温热成了一蓬生的火焰,火苗是从骨头缝儿里冒出来的,点的是自己的骨油,烧的是心尖尖上的肉肉儿,在这里透视的是生命的自燃和互燃。我想,站在这幅油画前,任何人都会感动的,那是对一种“活下去”的生存意志的感动。
  才华找到了对应点,迸发就是必然的。在此后的时光里,正渠曾五去陕北。在陕北,正是在陕北,他找到了童年意识的对接,找到了强大的“叛”的咬合,找到了燃烧激情的底火,那应该是一种从血脉里带出来的“反”的弹力与苍莽大地的回应。于是,创作的高潮来到了。在这个时期,正渠一气画出了《走西口》《东方红》《婆姨》《十三里墩》《二更半》《亲嘴》《兰花花》《黄河鲤鱼》等十八幅作品。颜料在他的手里变成了呼啸的炮弹,在中国美术界炸出了一片来自北方、来自高原的声音。
  我个人认为,《东方红》这幅油画是生命叛变的最直接、最本质的一次体现。在这幅画的背后是有山的,是连绵起伏的大山,那一声无比雄壮的呐喊有着十万大山的回应!我想,那漫天的火红是生生吼出来的。在久远的历史长河里,在古老的黄土地上,在迟滞凝固的血脉流程中,当灵魂被压了千年之后,正渠让我们看到了,具有背叛功能的“血分子”那闪电般的一跃,那血花四溅的光辉瞬间。站在这幅油画前,即使是最懦弱的人,也会生出几分豪气来。
  《二更半》则透视的是黑夜的诉说,是熬煎中的等待。这幅油画与《走西口》是对应的,是在精神层面上的对应。在这幅油画里,等待成了“活下去”的燃烧,成了焦渴中的企盼之光。在那濃得化不开的黑色里,我们看到了无边的苦难,看到了一日日生的艰辛,看到了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承受。看着她你会下泪,你会心疼,你会忍不住说:鸡,你怎么不叫呢?你快叫吧,你把天喊亮,你给她一些亮光吧。可是,当你再看她的时候,你就会发现,那浓黑正在慢慢化呢,那浓黑里化出了一些温热,那温热泻在她那半张脸上,照出了万般的思念,照出了心尖尖上的恋情,一个巨大的“等”字,火辣辣地泼在了黑色之上,泼出了一片希望的彩霞!   站在正渠的油画前,你会惊诧,你会对那瞬间的燃烧而战栗,你会对那生的顽强而感动。在那巨大的“真实”面前,没有胆气的人会忍不住发出尖叫。但正渠着力表现的仍是一个“活”字,他抒写的是站立着的生命。没有死,在正渠的笔下看不到死气,这里到处都是跃动着的“活”字,是“活”的绚丽,是自燃的辉煌,那强大的生命之光是从高天后土里、是从本真的人心里喷发出来的。这也是他最终彻底摆脱鲁奥的根本所在。
  当然,一个叛变者是不会停止探索的。在正渠第二个创作高潮来到的时候,他的画里出现了一些淡淡的忧伤,出现了对历史、对时间的再认识,出现了更多的批判意味。于是,便又有了《英雄远去》之一、之二、之三、之四;便有了《节日》《天底下歌唱》《黄河》《出门》《好雪》《黄河鲤鱼》等一大批作品。这是他的又一次喷发,这喷发带有更多的对生的思索和理解。
  在《英雄远去》这组系列油画里,那些归于沉寂和被人们遗忘的东西重新凸现在我们面前,扩大了画面的空间和时间感,扩大了对生命的凭吊意味,扩大了对人生宏观的体察,扩大了对麻木的针砭……动里出现静,热里进入了冷,这些变化使他的作品愈加显得成熟和大气。
  《黄河》则诉说的是一种生命意义上的“活”的动态。是在激流中搏击的昂奋,是一种力的美,刚毅的美。在这里,黑云沉沉地压下来,水中的浪花在翻卷,那呼啸也仿佛就在耳畔。但你看,在激流中透出的仍是力的和谐,是动中的齐心,也仿佛有号子声响在激流之上,那亮光就在彼岸。不是吗?
  《出门》透出的却是一种精神牵挂。她这是去走亲戚吗?但你看呢,她的心还在家中的日子里拴着呢。蹄声“嗒嗒”地碎着,可她却有那么多放不下的事情。是牵挂着汉子?是忧心着孩子?是惦记着圈里的羊羔?还是想着一季的收成?这显然是一种“生”的盘算,是“活”的计划,是为着现在,也为着将来的一种生的思虑。走还是要走的,那就走下去吧……
  还用多说吗?
  一个生长在北方的画家,横空出世,用色彩点亮世界,这有多么好啊!我为正渠而欢呼!
  就这样草草收笔吧。
  一個稿纸上写字的人,站出来对一个画家进行评说,这是不是很荒谬呢?我惶恐地写下了这些文字,这些文字只不过是对正渠油画的一些感觉,就算是一种纯个人的解读吧。
  (选自作者散文集《写给北中原的情书》
  河南文艺出版社2020年2月版)
其他文献
清明前晚上又失眠了,失眠是近几年才有的事。清明节回老家上坟,是多年定例,习以为常,夜里所思,无非家庭旧事,无兴奋或牵念可言。思绪一如疯长的藤蔓,触须蔓延,无以收敛。每每至此,我便专注于墙上钟表的“嘀嗒”,或者悉心倾听自己的心跳,保持气定神闲,与“睡神”耐心周旋,以期将它骗入睡梦的“魔瓶”。凌晨两三点钟,蒙眬入睡,梦到了母亲,她坐在小时候老屋的炕沿上。我心想,母亲不是去世了吗?怎么又回来了?悲喜交集
期刊
我怀念家乡的牛毛细雨,就那种密密、绵绵、无声、像牛毛一样的细雨。扎在身上的时候,软绵绵的。如果更准确地说,它不是扎在身上,它是润,是一丝一丝的润意。就像人们说的,没有声音,有一点点凉、一点点寒意、一点点含在雾气里的那种雨丝儿。当你在田野里奔跑的时候,那雨一针一针地把你罩着,久了会有一点儿痒,真的,落在脸上的时候,有一点点湿意,凉意,很孩子气的痒意。而后,它一点点透,那湿气慢慢地浸润在你身上,等你跑
期刊
有人大器晚成,有人年少有为,终归都是一生,终将都会被兑换成命运。但是,倘若从文学成就的角度去理解,我们便可以瞬间忘怀命运的公正与否,因为对于每一个写作者而言,生命不到最后一刻就无法评估其价值和意义,贫顿也罢,荣贵也好,无论是颠沛流离,还是顺风顺水,都是生活,而生命则是所有这些生活的总和。在整个唐代的文人中,我们似乎很难找出比杜牧更幸运的人了,无论是从出身来讲,还是从个人才华来看,他都算得上是一个被
期刊
故事从一封遗书讲起。  这是一封十分特别的遗书。一张淡黄色的毛边纸,纵14.5厘米,横13厘米,只有一个巴掌大小,信上的字迹娟秀,却挤挤挨挨、涂涂画画,随着时间流逝,字体已经有些模糊了。  “假若不幸的话,云儿就送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信写得字字戳心、句句催泪,而字里行间又袒露着极高的境界和无限的信心。何等豪气干云的人,才能写出这样光明无私的托
期刊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旬邑马栏历经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三个重要历史时期,时间跨度达18年之久。在伟大的革命斗争中,以刘志丹、习仲勋、汪锋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关中分区军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孕育和形成了伟大的“马栏精神”。“马栏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源头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共咸阳市委关注下,“马栏精神”经过了多次提炼总结,最终以毛泽东主席当年为关中分区两位领导人的题词为
期刊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是一种豁达。但想来想去,光光的来光光的走,这也是一种为人的狼狈吧。人真不如狗,好歹它带身毛吧。据说人原本也是有的,只是进化掉了。干吗要进化呢,毛多有用啊,长长的,柔软的,天当被地当床的,方便实用暖和。还纯天然,在隔绝有害物方面大抵能顶上半件防护服吧。  许是扛不过冷,只能往身上套乱七八糟的东西。最多的是动物的皮。掠夺多了,报应了。上苍说:看把你们能的。达尔文说:进化是法则。上苍说
期刊
一  我清楚地记得这个老县城那沉闷的年代,记得它缓慢的爬行,它深重的土气和异常的安宁——那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最初的几个年头,这个被沪甬铁路横穿而过的小城还在满街的牛粪味中做着农业时代的残梦。我清楚地记得它沿街的点心铺里绛紫色的长凳和桌子,蒸笼揭开时腾起的白雾,就着油条喝豆浆的一张张油光光的脸孔。我还记得江边的菜市场嘈杂的市声。一长串衣着臃肿的人,排着长队从船上卸大白菜,一群孩子在江边捡菜叶子(冬天
期刊
我记得那时遥远的黄昏:风从河边吹来几缕凉意,随手收走一些夏日里漫漶混沌的暑热。几朵葫芦状的白云,来回游荡在天心,迟迟不肯离去。绯红的晚霞,雾气似的弥漫在天边,掩盖了原本海蓝的底色。淡青色的炊烟,冉冉升起,飘向高处的天空。宁静像落日一样垂落而下,笼罩了整个村庄。  彼时,仿佛有号角吹响,葫芦花睁开眼睛,醒来了,蠢蠢欲动。它探出手脚,打开门窗,袒露出自己的全部。它看到自己洁白安静的身体,在风中摇曳,轻
期刊
既然五月十日有個母亲节,小学生的作文簿里就会有一篇“我的母亲”,或者是“我的妈妈”。妈妈是儿童说的话,比较亲切,母亲是成年人说的话,比较庄重。  题目庄重,文章不一定要庄重,孩子见了妈,撒个娇不算过分。反对撒娇吗?撒娇比庄重难写。  写母亲,材料很多,可惜孩子们年纪小,能记得多少?有个孩子跟着妈妈一同去赶庙会,在人丛中挤来挤去,四周只见森林一般的大腿。忽然锣鼓喧天,秧歌队切开人墙,他喜欢,多看了几
期刊
前不久,客居上海的吾邑文友王佩玲与我在静安的老别墅喫茶闲聊,我说中国早茶如果人格化,泰州早茶应是谦谦一君子。它以“野、清、雅”取胜。野在田园之材,清在口味之淡,雅在养心之道。茶及茶食的质朴、洁净、天然,与人性中的虚、静、雅如出一辙。  听我如此解析,王佩玲不由击掌脱口道:“何为君子?《论语·雍也篇》说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