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槟榔水肥一体化应用模式及配套技术

来源 :南方农业·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ihvhuhuiui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将施肥与灌溉技术相结合,以期提高植株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利用率,进而实现作物增产和提高作物品质的目标。以槟榔为例,分析了海南省推广水肥一体化模式的意义,介绍了该模式的实施要点,并进行了应用试验,结果表明:槟榔水肥一体化技术能有效增加槟榔产量,提高果实品质,提升种植效益。
  关键词 槟榔;水肥一体化;产量;应用模式;海南省
  中图分类号:S31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2.023
  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将灌溉技术与配方施肥技术相结合,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将水分和配方肥以“少量、多次”的原则施入,同时提高植株对水分的利用率及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植株根系吸收快速、有效,基本避免了水分、肥料资源过剩导致浪费,具有在增产、提高作物品质的同时减少水肥过剩,增加经济效益的优点[1-2]。槟榔水肥一体化技术结合了水肥一体化的优点,也实现了增产增收同时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槟榔种植过程中通常处于“人种、天管”的状态,大多在旱地进行栽培且施肥盲目,过量施肥导致园区土壤结构破坏、pH值呈逐渐酸化的状态,同时由于过量施入导致水肥下渗而致地下水和河流污染。槟榔水肥一体化技术将水与配方肥少量多次施入,即可使根系有效吸收,也可以防止园区土壤板结,减少水肥的挥发损失,满足槟榔“吃饱喝足、细酌慢饮”的需求,为槟榔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生育环境,同时改善槟榔园的生态条件,提高了槟榔种植的经济效益,真正实现槟榔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1  海南省推广槟榔水肥一体化的意义
  槟榔(Areca catechu)为棕榈科槟榔属的多年生常绿乔木植物,别名为宾门、榔玉等,作为一种药用植物,其种子、果皮、花苞和花均可入药[3]。槟榔为“四大南药”之首,原产地位于马来西亚等地[4],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槟榔在我国主要种植在海南、云南等地,其中海南是我国槟榔种植的主产区,在海南的栽培历史长达一千多年,海南省的槟榔年产量占全国槟榔年总产的95%左右[5]。近年来槟榔价格持续攀升,槟榔已成为海南省东部及中部市县的主要扶贫作物,同时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目前已超过橡胶,成为海南省的第一大经济作物。据统计,2019年槟榔的种植面积已达15.33万公顷,年产值约为260亿元。
  海南省槟榔种植面积广,但种植规模较小,大多为农户小片种植。因槟榔抗逆性较强,大多管理粗放,很多槟榔园因水肥管理不当、农业生产水平较低,造成营养缺失、水肥失衡,严重影响了槟榔的正常生长发育[6]。另外,海南位于热带北部边缘,有“天然大温室”之称,季节性干旱严重,加上农户不善管理,槟榔的水分条件不容乐观。海南省雨季集中在5—10月,旱季集中在11月至次年4月。槟榔的需水关键期是其开花期,即11月至次年4月。月平均降雨量在45 mm,而此时正是海南省的旱季,此时槟榔到了需水临界区。针对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将先进的槟榔栽培技术与节水滴灌工程技术集成融合,进行合理的水肥一体化技术管理,对提高槟榔当季产量和经济效益,实现海南省槟榔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7]。
  2  海南省槟榔水肥一体化模式的前期研究
  1—4月,当槟榔园的灌水量达到200~320 m3/hm2时,园区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可达到其田间持水量的70%,此时进行沟灌2.5 h即可,在此灌水量下槟榔生长发育良好,产量显著增加,品质有所提高。根据槟榔在不同生育期的需水、需肥规律,结合槟榔园区土壤的营养状况及槟榔的营养生长和结果情况,确定合理的施肥时间、施肥种类、施肥剂量,以及各种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微量元素的合理配比。
  3  海南省槟榔水肥一体化模式简介
  3.1  灌水系统的建立
  灌水系统由水源、蓄水池、首部控制枢纽、输配水管道、均匀混肥池5部分组成(见图1、图2)。1)水源。有河流、湖泊、水库、池塘、水井等固定水源。2)蓄水池。将河流、湖泊、水库、池塘、水井等固定水源中的水通过过滤用管道泵入池中蓄存。3)首部枢纽。包括电源、电脑及控制台、水泵、流量计、压力表、配肥器、阀门、冲洗阀、过滤器、流量调节器。4)输配水管道。包括干管、支管、毛管、控制阀、冲洗阀。5)均匀混肥池。混肥器、输水管道。
  3.2  施肥系统
  为节省能源,可根据当地地势条件建立均匀混肥池,肥料直接在水池中溶解,混肥池与灌水系统首部的主管并联,将肥液带到灌水系统内进行施肥。
  3.3  灌水制度
  3.3.1  灌水原则
  依据槟榔的需水规律(水分临界期和水分最大效率期)、当地的天气情况及园区土壤的墒情指数等确定槟榔的灌溉定额、灌溉量及灌溉次数。
  3.3.2  灌水时间
  多在槟榔植株的花期和果期进行灌溉。花期包括花序形成期、脱苞期、初花期、盛花期、末花期,果期为果实形成期(均在海南旱季11月至次年4月)。當5 d以上未出现有效降水,则视为旱期,应立即灌水,每5 d灌1次。到海南雨季时,根据降雨量情况,可适量减少灌水次数。
  3.3.3  灌水量
  根据槟榔植株的冠幅、当地的旱情指数和土壤的墒情指数等,确定每次每株槟榔的灌溉量,一般每次每株槟榔树灌水5~15 kg。
  3.4  施肥制度
  3.4.1  基肥
  在挂果槟榔采果后施用,以有机肥为主,以土施为主。
  3.4.2  追肥
  3.4.2.1    施肥原则
  根据槟榔植株的养分需求规律、园区土壤营养元素含量情况及当季的结果情况等,确定合理的施肥时间、施肥种类和施肥量,以及各营养元素间的配比。追肥以少量、多次为宜,结合灌水进行水肥共施。基肥进行土施。   3.4.2.2    施肥量
  盛产期槟榔树的施肥量应根据树势与生长期进行肥料配方施用。
  3.4.2.3    施肥时间及技术
  1)壮花肥。3—5月,脱苞后,每株按氮、磷、钾之比为17∶5∶28的标准施用100 g,进行水肥共施。2)坐果肥。6—8月,雌花开放后,每株按氮、磷、钾之比为20∶8∶20施用100 g,进行水肥共施。
  3.4.3  肥料选择
  用于灌溉施肥的肥料品种必须是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水溶性肥料。常用的水溶性肥分为氮肥、磷肥、钾肥及微量元素肥料等。氮肥大多选择尿素、硝酸钾、硫酸铵等肥料;磷肥大多选择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磷酸一铵等肥料;钾肥大多选择硝酸钾、硫酸钾、磷酸二氢钾等肥料;微量元素肥料大多选择硼酸、硫酸镁、硫酸锌、硝酸铵钙及其他一些螯合物等。
  4  海南省槟榔水肥一体化模式应用试验
  海南省定安县坡寨村金鸡岭农场(北纬19°35′35.9″,东经110°15′38.47″)的槟榔园通过实施水肥一体化模式,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当地的温度为18~32 ℃,空气相对湿度为62%~58%,当地槟榔园土壤容重2.34 g·cm-3、田间持水量35.2%。槟榔园土壤的基本情况见表1,土壤肥力中等。农场中种植的均为9~11年生的正常挂果槟榔树,该槟榔园占地面积10 666 m2,槟榔种植密度行间距为2 m×3 m,规格为110株/667 m2。该园区的水肥一体化方案如表2所示。
  以2019年海南省定安县槟榔水肥一体化种植示范基地的调查数据为例,从槟榔挂果期的统计结果来看,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处理的槟榔生长状况明显优于传统施肥灌水处理。与传统施肥灌水相比,水肥一体化处理组的槟榔株高增加24.09%,茎粗增加12.5%,叶面积增加7.82%,叶片的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分别增加26.78%、22.87%,总叶绿素含量提高25.58%,可溶性糖含量提高52.17%,VC含量提高16.20%,总酚含量提高44.17%。同时,与传统施肥灌水相比,水肥一体化处理有效提高了槟榔产量,其中单果鲜重提高14.94%,单梭果数提高18.18%,单株产量提高32.30%,每667 m2产量增加32.20%。
  5  小結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与施肥相融合的一种水肥高效管理技术,将肥料溶于水后与灌水相结合,根据作物不同生长期的水肥需求规律,定时、定量地为农作物提供水分和养分,有显著的节水、节肥和增产等优势[8]。
  通过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管理和应用,不仅可显著提高当地槟榔栽培技术水平,充分发挥其自然资源优势,大幅提高海南槟榔单产,也将引领和带动其他农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改变当前水肥利用率低、管理不足的困境,进而这对提高海南省整体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升级、增加农业产出和效益都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水肥一体化技术操作简单、高效省力、生态环保,在定安县挂果槟榔树种植管理中实践证明了是一项值得推荐的现代化技术,值得在海南各地的槟榔规模化种植中大力普及。
  参考文献:
  [1]  路超,王金政.水肥一体化条件下苹果园的水肥管理[J].北方果树,2020(3):35-36.
  [2]  张现菊,常丽.水肥一体机械化滴灌技术要领及应用[J].农机科技推广,2018(6):45-46.
  [3]  刘敏.云南省西双版纳棕榈科园林植物造景模式研究[D].昆明:西南林业大学,2011.
  [4]  韩剑,何凡,罗志文,等.海南槟榔高产栽培技术[J].热带农业科学,2011,31(7):11-15.
  [5]  Muddumadiah C, Kumar S, Manimekalai R, et al. Dete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16S rI-B phytoplasmas associated with yellow leaf disease of arecanut palm in India[J]. Phytopathogenic Mollicutes,2014(2):77-82.
  [6]  周亚奎,战晴晴,杨新全,等.海南槟榔黄化病发生及对产量的影响调查[J].中国森林病虫,2014(2):24-25.
  [7]  程载恒,李王成.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对果蔬综合效益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7(16):92-93.
  [8]  熊玉莉.水肥一体化技术在砂糖橘栽培上的应用[J].湖北植保,2018(2):59-60.
  (责任编辑:敬廷桃)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广东省梅州市葡萄避雨设施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改变和克服葡萄夏季集中上市的弊端成为大势所趋,阳光玫瑰因其特有的品种特性,成为引种和产期调节的首选,且葡萄品质高端,深受消费者喜欢。基于此,将阳光玫瑰葡萄在梅州引种的表现和主要技术整理成一套体系,以促进葡萄产业在梅州的应用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葡萄效益,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关键词 阳光玫瑰葡萄;引种;栽培技术;广东省梅州市  中图分类号
摘 要 盈江县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盈江县马铃薯产业历史悠久的重要原因。通过介绍冬马铃薯种植发展的现状,论述了冬马铃薯的高效集成栽培技术,分析了冬马铃薯田间水肥管理措施及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以期为盈江县冬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 冬马铃薯;高效集成栽培;云南省盈江县  中图分类号:S53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
摘 要 黄瓜是我国设施栽培的主要作物之一。我国南方地区冬春季受持续阴雨寡照天气的影响,保护设施内弱光问题严重,对设施作物生育、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本试验通过搭建遮阳网设施,模拟冬春季长江中下游地区温室内的弱光、寡照,形成光照强度约50 μmol·m-2·s-1的弱光环境,采用LED灯补光,设置125、200、275、350 μmol·m-2·s-1四个光强度在黄瓜结果期进行补光处理,研究
摘 要 围绕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展开讨论,在分析绿色防控技术必要性的基础上,从病虫害源头、病虫害传播和农作物本身抗病虫害能力等角度出发,探究应当选择的绿色防控技术及其特点,以期推动农业生产以更加高效、绿色的方式开展,保障农产品质量。  关键词 农业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应用  中图分类号:S4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8.021
摘 要 甬优系列品种具有籼粳杂种优势,通过在贵州省兴义市(水稻高产区),引进10个甬优系列水稻品种进行大田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1)甬优76的生育期过短,甬优15的齐穗期过晚、结实率降低,二者产量均低于宜香优2115(对照)。2)与对照品种相比,其余甬优系列品种的产量增加3.6%~37.5%,穗粒数增加57.3%~104.8%,千粒重减少11.2%~35.3%。3)甬优6711、甬优4949、甬优
摘 要 花色苷是植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类水溶性色素,是一种安全、无毒的天然色素,在食品添加剂和保健食品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黑桃果皮和果肉均乌黑发紫、黑里透红,花色苷含量较高。以花色苷提取率为考察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分析了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乙醇体积分数等4个因素对黑桃花色苷提取率的影响,得到最优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70 ℃,料液比1∶15,乙醇体积分数50%,提取4 h,黑桃花色苷
摘 要 辣椒是湖南省重要蔬菜之一,常规栽培下产品的安全性不够稳定,而有机辣椒安全性高,品质好,深受消费者喜爱。“郑太”有机辣椒是常德市郑太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主打产品之一,已获得国家有机农产品认证,市场前景广阔。从适期播种、苗床管理、整地施肥、定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采收贮运、档案管理等方面简介郑太有机辣椒栽培技术。  关键词 郑太;辣椒;有机农产品;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641.3 文献
摘 要 油茶是广西地区重要的经济树种,油茶产业已经成为广西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针对广西地区油茶的重要病虫害,如油茶炭疽病、油茶软腐病、油茶煤污病、油茶毒蛾及油茶尺蛾等,介绍了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促进油茶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油茶;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763.7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8.025 
摘 要 对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现状进行详细分析,主要包括机器故障率高、操作人员不熟练、统防统治区面积大,防治不到位及基层农业干部工作压力大等问题,并阐述了具体的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措施,比如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加强人员培训等,以期为我国水稻的种植质量奠定基础,推动水稻种植业长足发展。  关键词 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管理;统一标准;统防统治  中图分类号:S43 文献标志码:C DOI:10.
摘 要 五角枫是槭树科槭属落叶乔木,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地区及长江流域各省,用途很多,是制造纸张、家具、皮革等的重要原料。五角枫耐阴耐寒,是优良的生态林、风景林和园林绿化景观树种,对防治大气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显著作用。随着五角枫栽植面积不断增大,其病虫害防控工作也应加强重视。介绍五角枫几种常见病害(枯萎病、根腐病、白粉病)和虫害(黄刺蛾、褐边绿刺蛾、丽绿刺蛾)的发生规律、为害特征、防控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