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黄色的孤独

来源 :故事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qbup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前,赵友顺一年才回老家一次。如今,老母親去世了,赵友顺反而经常回老家了,和他一起回老家的,还有妻子马莉和8岁的女儿。赵友顺对马莉说:“这辈子我都愧对咱妈,老人家健在的时候,我没有尽到做儿子的义务。”
  周六这天,太阳下山了,天边原本浓艳的金黄也逐渐暗淡。赵友顺拉着女儿的小手,一家三口走在村口的小道上。因为已经到了做晚饭的时间,路上总飘着姜葱蒜热油锅的香气。
  “爸爸,这里一点都不好玩,我要回咱那个家玩iPad。”女儿边说边踢着路上的小石子,一脸的不情愿。赵友顺蹲下来摸了摸女儿的小脑袋,还没来得及说什么,就听见身后传来一阵咕哝声:“还是没有来。”赵友顺听这声音,觉得十分熟悉,转头一看,居然是陈大娘。她满头的白发,有点驼背,胳膊上还勾着一张木制的四脚凳。
  “陈大娘,你还在等小浩浩啊?”赵友顺问道。
  陈大娘也不和赵友顺搭话,只自言自语地说:“小浩浩可能在家等我了,我要赶紧回家看看。”


  看着陈大娘渐渐远去的背影,赵友顺的眼眶有点湿润。“那老人家是谁?怎么看着有点痴呆?”马莉转头问赵友顺,赵友顺带着女儿朝陈大娘那个方向走,一边回答说:“那是发生挺久的故事了,只是我没想到,陈大娘还在等她的小孙子回来。”“故事?”女儿顿时欢快起来,“我喜欢听故事,爸爸,你快给我讲故事。”
  两年前的一个周六,陈大娘让同样8岁的小孙子去村上的供销社买酱油。但是陈大娘在家里等了很久都不见小孙子回来,直到村里人来家里叫陈大娘,她才知道小孙子出事了。据现场的目击者说,陈大娘的小孙子是从一辆黑色的面包车里跳出来的,因为是头着地,还没等到救护车过来他就已经没了呼吸。警察当天就找到了那辆车,也抓住了开车的那个人,是群人贩子。
  “什么叫‘没了呼吸’啊?”赵友顺的女儿好奇地问道。
  “‘没有呼吸’就是那位小哥哥不在这世上了。”马莉给女儿“翻译”着,同时,她也问赵友顺:“那陈大娘有几个孙子?她刚才去等的又是谁啊?”
  赵友顺叹了一口气,又接着说了下去。
  陈大娘只有一个儿子,叫陈裕民,生了两个孙子。小孙子出事后,陈大娘的儿媳妇跟她大吵一架,从那以后,两口子再也没有回来过了。大概是因为受到了刺激,每逢周六傍晚,陈大娘都会穿上两年前那个周六穿的衣服,搬张木凳子坐在村口等小孙子回来。有一天下雨了,陈大娘连伞都没遮,村里的人要给她伞,她摇摇头说:“不用啦!小浩浩要回来了,我怕他看不到我。”
  夜色袭来,将赵友顺一家三口的身影慢慢淹没在寂静的小乡村里。村里每家每户都亮着白色灯光,唯独陈大娘住的屋子还是暗色的橘黄,那是因为小孙子出事前,家里一直用的都是黄光灯泡,陈大娘怕小孙子哪天回来了,不认得自己的家了。“喏,那就是陈大娘的屋子。”赵友顺指了指前方那座石头房子,透过窗子,他们看到陈大娘正在吃晚饭,虽然只有她一人,但是陈大娘的旁边,还放着3副碗筷。“那是陈大娘分别给儿子、儿媳妇和小孙子准备的。”赵友顺补充道。“来来来,多吃点,妈妈特地给你们做的。”果真,陈大娘没过一会儿,就会往那3个没人坐的位置上夹菜夹肉。
  “爸爸你怎么知道这么多呀?”
  “因为是你奶奶告诉我的呀!”
  赵友顺回答完女儿的问题后,脑海里突然浮现出老母亲等他回家的样子,一定是望眼欲穿了吧?老母亲总是拿着电话,和自己说陈大娘的事情,分明就是在告诉自己:“儿啊,妈妈也在等你回家呢!”
  可是自己当初怎么就没有听出来呢?父亲去世得早,赵友顺在城里定居下来后,因为公司业务繁忙,加上马莉是教师,尤其重视女儿的全面发展,女儿周末要上各种补习班,“回家”这个词在赵友顺的生活中已经渐渐模糊掉了。等他意识到要“回家”了,老母亲也已经去世了。
  “不行,我要替陈大娘叫回她儿子!”赵友顺暗下决心。
  可是上哪儿找陈裕民这个人呢?他问了陈大娘,陈大娘一提起儿子,眼泪就不禁流下。她只知道儿子住在A城,至于具体在A城哪个位置,陈大娘也不知道。于是,赵友顺又向村里的人打探消息,却一点收获也没有。赵友顺为此皱了好几天的眉头。
  细心的马莉知道赵友顺有心事,便问他:“友顺,你最近想什么呢?”赵友顺琢磨了会儿,就把心里的打算详细地跟马莉说了一通:“但是找不到陈裕民啊,也不忍心看着陈大娘孤独地傻等下去。村里明白事情缘由的人都知道,陈大娘看着是在等小孙子回来,实际上是在等儿子原谅她,等她儿子回家啊!”
  “陈裕民?等等!”马莉从床上一跃而起,“我找找这次期中考的试卷签名,好像有个学生的家长就叫陈裕民!”
  果然,马莉找到了一个叫“陈锦冬”的学生,试卷上的签名就是“陈裕民”。她说:“这个学生,学习一直处于中下游,年初的时候我还去家访过呢!”
  “那你见到陈裕民了吗?”赵友顺激动地问马莉,“他长什么样你还记得吗?”
  “具体的已经没什么印象了,毕竟见了好多家长。哦对了,我好像记得,陈锦冬父亲的下巴长着一颗很明显的痣。”马莉回答说。
  赵友顺听完后大腿一拍:“对,就是他!他住哪里?我去找他!”说罢便起身换衣服。马莉拉住了他,道:“这都快半夜了,你还去找他?再说了,你叫他回去,人家就能回去?”
  “这……”赵友顺一时间犯了难。马莉的话不无道理,到底要怎样才能让陈裕民心甘情愿地回老家看望陈大娘呢?赵友顺想了很久,也没想出个法子。他浏览了陈锦冬的语文卷子,发现陈锦冬的成绩的确不是很好,只有68分。顿时,赵友顺计上心来,他跟马莉仔细地说了一番,马莉有点迟疑:“这……能行吗?”“你就按照我说的去做,肯定行!”赵友顺自信满满地回答。
  第二天,马莉就给陈锦冬的家长打了个电话。   “哎,马莉老师您好,是不是锦冬又犯啥错误啦?”电话那头是陈裕民热情的声音。听这声音,马莉怎么都不觉得他是个冷漠的人。
  “嗯……”马莉顿了顿,又说,“锦冬没犯错误,就是上课注意力老是没法集中,作文也写不好,这次考试差点不及格,您也是知道的。”
  “那老师您说咋办才好?”对方有些着急。
  马莉故作犹豫了会儿,说:“其实也好办,但是您可能不会同意。”
  “您说您说,只要是为了孩子好,我啥都同意,我们就这么一个孩子啊!”
  “很简单,我打算单独輔导他,但是需要两周的时间。这就意味着这两周的时间,孩子都不能回家。”马莉认真说道。
  陈裕民有些不解:“学校本来就是寄宿制,难得周末放假,孩子不回家怎么行呢?”
  马莉进一步解释说:“这是在集中孩子的注意力。你想想,孩子一回到家,不就是只想着玩吗?到我这里,我会专门对他进行集中注意力的训练。”
  最后,马莉还是把陈裕民说服了。
  第一个周末,陈锦冬都住在赵友顺家里。赵友顺负责做晚饭,马莉负责给陈锦冬补习。周日的时候,陈裕民提着一袋红茶和儿子换洗的衣服到赵友顺家里。
  开门的是赵友顺。
  “是你?”陈裕民有些惊讶,“这不是马莉老师家吗?”
  赵友顺压低了嗓子说:“马莉就是我老婆啊!”
  “哎哟!我说咋有这么好的老师呢,还愿意免费给我儿子补习,原来都是老乡啊……”陈裕民说着就自个儿往屋里走,赵友顺却将他一把拦住,说:“锦冬这小子在书房写作业呢,最近进步了不少,咱别去打扰他。”陈裕民站在门口直瞅屋里,都没看到儿子。
  离开的时候,陈裕民递给赵友顺东西,赵友顺没有收,只问了陈裕民一句话。
  “想你儿子不?”
  “想啊!”
  又一个周末到来了,是周六下午。陈裕民拎了个装着排骨汤的保温罐又来到赵友顺家里。这次开门的是马莉。
  “哎,马莉老师,我给锦冬送晚饭。”陈裕民又往屋里看,喊道:“锦冬,锦冬。”
  “他去采风了,不在。”马莉说。
  “踩啥风?风还能让人踩不成?”陈裕民疑惑地问马莉。马莉一五一十地回答道:“我给他布置了作文《我的奶奶》,他说不记得奶奶长什么样了,友顺就带他去找陈大娘了。”
  “你们这是绑架!我要去学校告你!”陈裕民气冲冲地下了楼,开上小车直奔村里。
  在陈大娘家门口等陈裕民的,是赵友顺。
  陈裕民一从车里出来就给赵友顺一拳:“谁让你带我儿子回来的?”说罢,陈裕民另外一拳又要袭来,被赵友顺挡住了,他说:“你自己看屋里。”
  透过窗户,陈裕民看到儿子正大口地吃着卤肉,说:“还是奶奶做的好吃。”不一会儿,儿子又把老母亲的头发别到耳后,“奶奶,你头发白了好多好多呀!”
  赵友顺对陈裕民说:“看到锦冬旁边那两个碗了么?是给你们夫妻俩备的。你才两周没见儿子,就火急火燎地来找他,可是你知道陈大娘多久没见你们了吗?两年了!你还有一个儿子,可是陈大娘只有你这一个儿子,陈大娘还能有多少个‘两年’可以等啊?”
  陈裕民愣了,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明白,这一切都是赵友顺的安排,他像是想到了什么,立马转身跑回车里。
  “哎,你难道真的不进去看看大娘?”赵友顺追了上去。
  “我去接我老婆回来!”陈裕民喊道。
  赵友顺停住脚步,他笑了,转过身,他仿佛看到屋内一起吃饭的,是自己和老母亲。
其他文献
邹六正在旅游度假。这天,他随旅游团来到了一个与陆地隔绝的孤岛。在旅馆订好房间后,他便去逛市场。邹六喜欢和年轻漂亮的女售货员侃价,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先到当地的市场去找漂亮的女售货员。一路下来,邹六别提有多愉快了。  这一次,邹六更是兴奋,他发现岛上的女售货员。一个比一个漂亮。终于,邹六将目标锁定在了一位正在推销化妆品的女店员身上。他整了整领带,不慌不忙地走过去向女店员询问价钱。  “哦,先生,您太
期刊
我出生在河北省一个贫困的小山村里。村子四周都是莽莽苍苍的大山。打从我记事起,就听村里人说我妈会驱蜂咒。小时候,不懂这话是啥意思,只是隐隐约约觉得,这是个天大的本事。等到稍微懂点事后,我就明白这几个字的含义了,也觉得太不可思议,回家后就问我妈,她是不是真会驱蜂咒。  我妈笑吟吟地说:“我会呀。”  我缠着她说:“那就教给我吧。”我妈抚摸着我的头说:“等你长大了,我就教给你。”  没等到我长大,我就见
期刊
明永乐二十年春,永平府庆阳村附近的一块空地上,五六个八九岁的孩子正在嬉戏追逐。跑在最前面的一男一女两个孩子被后面4个孩子追上,遭到拳打脚踢,女孩奋起反抗,而男孩只知道站着哭。女孩被那4个孩子打翻在地,4人还朝她身上撒尿,之后一哄而散。  这两个受欺负的孩子,男孩叫毛书贤,女孩叫白芳,二人是表兄妹。白芳的父母在她3岁时在一场瘟疫中双双离世,她的姨妈毛杨氏一家也在这场瘟疫中只剩母子二人,于是,姨妈收养
期刊
贺乡长要在全乡大规模搞特色农业种植,这天,他到蛤蟆村去视察200亩生姜规划种植情况。可是,进村一打听,村主任老莫就告诉他,200亩生姜的种植任务很不顺利,一些村民反对得很厉害,尤其是一个叫王老四的人,叫嚷得最凶。  贺乡长一听,立刻对老莫说:“让他们种姜发财还反对,真是榆木疙瘩不开窍!走,去你说的那个王老四家里看看!”  王老四在村子的东头住着,是一座很平常的农家小院。老莫领着贺乡长走进院子时,王
期刊
凌子雄是台湾高雄人。一晃3年海外留学生涯结束了,在回家看过家人后,子雄第一件事便是来找阿川。阿川是他青梅竹马的恋人,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何况都分别3年了。  3年不见的阿川如今更漂亮了,一双眸子顾盼生辉,而且身上添了一种精明干练的气息。见子雄吃惊,阿川抿嘴一笑,指指身后。子雄一看,那是一座古色古香的门面房,门楣上有个大大的黑底绿字匾额,上面写着6个字“眷村牛肉面馆”。阿川说:“这间面馆就是我开的,想
期刊
清朝乾隆年间,童疃村里有一位富户名叫童长庆,富甲一方。这年,童疃村一带大旱,庄稼颗粒无收,村里的人家都快断粮了,只有童家顿顿鱼肉飘香。  这天上午,一位汉子急匆匆地向童家走去,脸上的神态十分焦急。他叫何大岭,家住童疃村。他之所以急匆匆地赶往童家,是因为他想说服童长庆,借些银子给村里的人家买些粮食,度过眼下的难关。  原来,童长庆虽然富有,但对别人却非常抠门。最近,村里不少缺粮的人家,都想从童长庆的
期刊
计划科的杨科长体检检查出肺部有慢性病,加上年事已高,过两年就到退休的年龄,局里研究决定让他提前内退,在科员中培养一位新科长接手工作。  杨科长属意的接班人是刘俊杰,内退的决定一出来,他就找刘俊杰谈话,让他多管些科里的工作,有不懂的多问他,尽快上手。  其实杨科长看中刘俊杰,并不是他的工作能力有多强,而是刘俊杰是行政科马科长的外甥。杨科长老婆的侄女小顾前几年考上公务员,就分在行政科。马科长和杨科长是
期刊
老钱头最近心里有点窝火,老伴每天除了保证三餐以外,就光顾自己出去活动了,对他不闻不问。更让老钱生气的是,老伴上午下午都要出去,到吃饭时间才回来。  “哼,年轻时说得天花乱坠,什么海枯石烂、天长地久都是骗人的鬼话,现在我生病了,你就不理我了。”老钱越想越生气。他打电话告诉了在美国的女儿,女儿着急地说:“爸,你可得把我媽看紧啦,现在很多老年人也赶时髦,搞婚外恋呢。”  老钱心里一惊,难道真的像女儿说的
期刊
南宋年间,浙江临安府(今杭州)的吴山脚下,有一钱姓富商,家财万贯,奴仆成群。钱员外膝下唯有一女名叫贞子,容貌秀丽,聪明伶俐。员外中年得女,视若掌上明珠,给她请了教书先生,传授琴棋书画。  转眼贞子已芳龄十八,更是端庄高雅,窈窕动人。钱员外见女儿到了婚嫁年龄,便与夫人商议起女儿的归宿。得知钱员外要择婿,求婚者络绎不绝。夫人只得让女儿躲在珠帘后,以家传的梅花发簪为凭,若有中意的就将发簪插在其人的名帖上
期刊
中午下了班,吴明远跟着赵发换了衣服,悄悄骑上一辆摩托车出发了,来到城南五六公里的小镇上。自从上级部门发布禁酒令以后,两个人就到这儿来找饭局了。两个人一左一右,站在马路两旁,等待着将要上钩的鱼儿。  不到两分钟,一个西装革履的年轻人骑着一辆摩托车驶来,吴明远和赵发互递了一个眼色。等车子离吴明远还有10米远,他不慌不忙地迎了上去,年轻人慌忙刹车,等车子停稳,正好离吴明远不足一米,这个距离想掉头已经没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