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吃苦的幸福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5月10日这天,我应邀参加朋友父母结婚43周年的纪念日。今年72岁的陈伯伯精神很好、思维敏捷,62岁的廖阿姨坐在陈伯伯旁边,漂亮的脸上带着些羞涩,像一个刚结婚的新娘子。我们这帮年轻人对这对“金婚”老人的爱情充满了好奇,打趣陈伯伯是什么让两位老人携手走到今天。陈伯伯说:“是我们共同经历的苦日子!”饭后,陈伯伯给我们讲述了他们早期苦涩又幸福的故事。
  陈伯伯和廖阿姨都是湖南人,廖阿姨18岁时嫁给了师范毕业当老师的陈伯伯。没想到婚后由于当时历史的原因,出身地主家庭的陈伯伯被下放到了农村。陈伯伯一气之下,来到了贵阳投奔叔叔。后经叔叔的亲戚介绍到贵州的松桃县做砖瓦。可是当时陈伯伯和廖阿姨连到松桃的路费都没有,于是两人去拖板车、拉硫酸来挣路费。好不容易到了松桃,介绍人等给他们和当地人签了合同就走了,连做砖瓦的技术都没有人教,这下两人陷入了困境,身为外乡人,住在连门都没有的茅草屋里。
  性格坚强的陈伯伯没有被这一切打倒,他苦心钻研做砖瓦的技术,终于被他摸到了门道。随着技术的提高,他做的砖瓦越来越好,还引来一些年轻人跟着他学技术,当地许多村民盖房子也都指明用他生产的砖瓦。眼看着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却召来了当地同行的嫉妒,说他是“雇工剥削”、“开地下工厂”。陈伯伯被抓起来游行、关押。为了生活、为了家里幼小的孩子,廖阿姨悄悄地继续做砖瓦,一个女人像一个男人似的在砖厂没日没夜的干,做了砖瓦就和别人换点米吃,支撑着这个贫穷的、摇摇欲坠的家。廖阿姨思念着在拘留所的陈伯伯,隔两三天就带着小孩走一个半小时的山路去看陈伯伯。
  陈伯伯从拘留所出来后,砖瓦是不能做了,他开始给电池厂跑销售,给人牵线跑运输,解决生活问题。一个偶然的机会,陈伯伯听到一个建筑工人说市场上纸筋很紧缺,陈伯伯赶紧去了解什么是纸筋,才知道纸筋是当时用来粉刷墙壁的一种材料,因为松桃当地没有人生产,所以价格比较贵。头脑灵活的陈伯伯立即意识到这件事可以去做,于是回家和廖阿姨商量,学习做纸筋的技术,并决定由廖阿姨在村里生产纸筋,陈伯伯在县城跑原材料、跑销售。
  很能吃苦的廖阿姨答应了,带着孩子在村里开始了纸筋的生产。那时候村里的人们常常会看到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女人每天用铡刀把一堆堆的草铡成一段段的,然后加石灰、加水放进碾子碾。廖阿姨肚子大到自己都望不到脚尖了,还在铡草。离临盆只有10天了,廖阿姨才回到县城。孩子生下来后,大人没有吃的,孩子也没有吃的,陈伯伯不知从那背了几斤面粉回来,就用红糖加上面粉粑粑煮给廖阿姨吃。廖阿姨给陈伯伯说:“等以后我们有钱了,天天吃红糖水煮粑粑。”听得陈伯伯心酸。
  生下孩子没多久,廖阿姨又回到了村里开始生产纸筋,县城里的陈伯伯依旧到处去奔波推销。由于他们推出的纸筋价格便宜,加上陈伯伯做事有诚信,整个县城都开始用他们的纸筋,产品开始供不应求,廖阿姨于是把家乡的亲戚叫来帮忙。這样做了几年,他们办起了自己的纸筋厂,成为全县最先富起来的人。
  现在陈伯伯一家可谓是儿孙满堂,每到逢年过节一大家子人围在一起说说笑笑,这个时候是陈伯伯和廖阿姨最幸福的时候。他们为了纪念过去的苦日子,还时常会做红糖水煮粑粑吃。陈伯伯回忆这一切时说:“我很感谢你们阿姨,在那样困难的时候,我们感情很好,相依为命,正是有了她的支持和不离不弃才有了现在一家人的好日子。”
其他文献
隔壁大院里的黄爹一早来告诉我,他昨夜翻来覆去没有睡好。原来是有一位老首长的外甥向他借一笔钱。黄爹当年参加工作就是来人的舅舅给“带”出来的。而今舅舅已过世,外甥有难,理应全力帮助,可他手头又实在拿不出,故想想又不安。  人们因一时紧缺或发展之需,向别人借点钱,这可说是正常的,“借鸡生蛋”还是一种聪慧之举。但借前也要多作一些了解,如对方的“为人”、家庭关系、经济支配权等等,尽量考虑到人家的难处。像这位
期刊
能原地连续旋转,还能在旋转中吃饭、穿针、削梨,用嘴写对联。这位奇人就是66岁的郑宽勤,他曾以“连续10小时旋转2万多圈”的惊人之举创下了“吉尼斯”纪录。  郑宽勤1997年退休后,老伴就建議他每天去跳跳舞,锻炼身体。在跳舞的过程中,他无意中发现自己特别能转,舞伴们都转不过他,而且一两个小时转下来头一点也不昏。于是,他就开始有意识地练习旋转,3小时、5小时、8小时,时间越转越长,最多的一次转了10个
期刊
千斤重担卸双肩/无负何妨学半仙/砚田无税堪耕墨/胸中碧水可养莲/来风听雨填诗句/调水移山入画卷/滚滚浮云何足取/只留清怡在人间。这是现已87岁高龄的老首长张英同志所写的《离休趣》,在今年春节从北京解放军总政干休所来信中附给我,读后深有所感,深受教益。  他在信中告诉我:“1977年我出差大兴安岭时突发大面积心肌梗死,医生说我不能工作了,最多再活五至六年,但我现在已多活了30年,今年已87岁了。哪怕
期刊
在靠近俄罗斯边界的一些中国城市里,正在出现“俄罗斯人街区”。如果说不久前在这里居住的主要是企业家,那么现在退休的俄罗斯人越来越多了。远东地区的很多老人卖掉自己在祖国的房产,然后在中国购买或租赁住房。拿着用我们的标准来看少得可怜的退休金,在中國可以生活得很好。  率先去中国定居的是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的居民。好在路途不远,只需过一道阿穆尔河(黑龙江)。从这边的家门到那边的家门仅用20分钟就够了
期刊
我和现在的老伴袁仁琮相携相伴,形影不离,走到哪里,都会迎来羡慕的目光,可谁会想到我们是再婚夫妻?谁会想到我们晚年的美满姻缘,竟是我女儿牵的红线,做的红娘?  19年前,疼我爱我的丈夫不幸病逝,当时我42岁。丈夫活着的时候,在生活中总是呵护我,宠我,日子虽然艰苦,却幸福、美好。丈夫走了,就像天塌了一样,我一下老了许多。两个月后的一天,我和女儿乘公交车,一位年轻的母亲对她的孩子说:“乖,起来让婆婆坐。
期刊
老婆在一家外资企业当上了后勤总管。每天出门,她化了淡妆,身上洒了香水,套着得体的职业装,看上去像个“白领”。  才上一周的班,她就说:“公司规定员工得有洋名。像‘爱丽丝’、‘安祺儿’好听些的都让小姑娘们占了。老公,你懂外语,帮我想个洋名吧!”  老婆姓夏,名桂花,叫上去很土。我查资料了解到叫“珍妮”的在国外以中年妇女居多, “珍妮·夏”不错,老婆说这名好,先从家里和周围邻居间开始叫起。  她把改名
期刊
喜慶香港回归十周年  ■ 李冀峰(贵州)  香港回归十周年,  实行两制起变迁。  港人治港作主人,  血洗国耻换新天。    阮郎归·退休乐   ■ 周福明(贵州)   花开花谢自安详,杞人何感伤。春归秋至顺时昌,叶红稻黍香。 一夜纸,字三行,晚情野鹤翔。农家院里话麻桑,归来月映窗。    书法  ■刘铭简(贵州)    踏莎行·香港回归十周年感怀   ■ 马礼诚(贵州)    华夏泱泱,沧桑历
期刊
口述:王 军  撰文:万乾红    “父亲”一词意味着什么?代表着什么?父亲是一道高大的山梁,是一面宽厚的脊背,是一个安全的怀抱……对于我来说,父亲是——     布鞋 长征   江西兴国县于我是一个遥远且亲近的地方,说遥远,是因为我从不曾去过;说亲近,是因为那是我的老家。1915年5月,兴国县东福后村的一个贫农家庭新添了一个男孩,他就是我的父亲,爷爷为他取名“王道金”。1930年,15岁的父亲参
期刊
核桃肉 、山楂、蜂蜜各适量,入锅煮吃,每日2~3次。   黑芝麻10克、糯米250克、蜂蜜20毫升,將芝麻炒熟后放入锅内同糯米、蜂蜜共煮,熟后当餐食,每日3次。   百合半斤、蜂蜜适量,先将百合加水熬成粥状,然后再加蜂蜜拌匀后食用,每日1次。   麦芽糖、蜂蜜适量,苹果2个,放锅内煮吃,每日早晚各1次。
期刊
一座郊外年代已久的低矮平房,门前一条冲去了泥土高低不平的沙石小道,一个毕业于上个世纪20年代的著名高校后又投笔从戎抗击日本侵略官至军长的白发老翁,一个平淡无奇又险象环生的隐秘故事——这一切,跨越了两个世纪,经历了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不知不觉渐渐堆积成102年漫长的人生……     进入2007年6月,102岁的张葆琛愈发显得兴奋和不安,一份近5000字的《凇沪抗日战争70周年纪念赞礼》早已写好放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