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连科:单向度写作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root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阎连科可谓“中国最具争议性作家”,他的每一部长篇都引发广泛讨论,毁誉参半。《炸裂志》依旧是这样的命运。这令人好奇,阎连科作品的这种争议性究竟缘何而来?
  一
  争议性源于独特性,而阎连科的独特性正在于其“神实主义”的创作理念。因此,理解阎连科必须对神实主义进行简单辨析。为什么选择神实主义?在于阎连科对模式化、政治化的现实主义的厌倦与摒弃。《受活》后记《寻求超越主义的现实》一文中,他措辞激烈地表示:“自鲁迅以后,自‘五四’以后,现实主义已经在小说中被改变了它原有的方向与性质,就像我们把贞节烈女改造成了娴熟雅静的妓女一样,使她总向我们奉献着贞烈之女所没有的艳丽而甜美的微笑……那些在现实主义大旗下蜂拥而至的作品,都是什么样的一些纸张:虚伪、张狂、浅浮,庸俗,概念而且教条。……是他们,强奸了艺术,强奸了文学,强奸了读者,强奸了曾经是那样伟大而神圣的现实主义。”
  因此,阎连科选择与现实主义决裂,“既然要摆脱妓女,就必须牺牲母亲,那就牺牲母亲好了。”随后他形成自己的写作理念——神实主义。“在创作中摒弃固有真实生活的表面逻辑关系,去探求一种‘不存在’的真实,看不见的真实,被真实掩盖的真实。……它与现实的联系不是生活的直接因果,而更多的是仰仗于人的灵魂、精神和创作者在现实基础上的特殊意思。有一说一,不是它抵达真实和现实的桥梁。在日常生活与社会现实土壤上的想象、寓言、神话、传说、梦境、幻想、魔变、移植等,都是神实主义通向真实和现实的手法与渠道。”换言之,不同于现实主义的全因果、现代主义的半因果、零因果,神实主义“更多的是仰仗内因果的发酵和推进。读者不再能从故事中看到或经历日常的生活逻辑,而是只可以用心灵感知和精神意会;不再能去用手脚捕捉和触摸那种故事的因果,更不能去用行为经历和实验,而只能去精神地参与和修养与智慧地填补。神实主义故事中内因果的确立与确准,在实践中的半因果和零因果最大的区别,是神实主义在整个世界文学中赖于个性独立的根本所在”。
  阎连科的神实主义引起众多纷争,不少论者指其为伪概念。实际上,神实主义不过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一支,只是阎连科的更加“不现实”,不以通常意义上的逻辑因果关系为意,故事的推动全凭某种被隐藏的“内因果”,需要读者“心领神会”。只是这“内因果”是什么,阎连科并未提及。这必须诉诸文本细读基础上的归纳倒推。这里,笔者提出一种解析思路:阎连科的“内因果”逻辑与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本我”逻辑有某种共通之处。
  在弗洛伊德那里,人的精神结构有本我、自我、超我三大部分。本我是不被个体察觉的潜意识状态,遵循享乐原则,代表人原始的、属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不理会社会道德、文明规范。超我则处于本我的对立端,牺牲个人欲望,彻底服从现实原则,它是一种理想化、道德化的人格模式。而自我则夹在超我的道德追求与本我的利益追求之间,按照现实原则协调矛盾,时而管理本我,时而服从超我,尽可能地寻找权宜之计,它是人格的执行者,是每个人可感知得到的意识状态。这里,倘若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一种变异挪用,本我、自我、超我代表着人的三种不同生存状态,也是小说惯常出现的三种人物类别。
  阎连科所厌倦的刻板化的现实主义,正是将人按超我模式书写,人物“高大全”,没有任何私人欲望,完全服从集体,这本是某种人格典范;只可惜,在政治主导的写作环境下,“高大全”不过是传声筒,千篇一律,无血无肉,最后便成为“假大空”。“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中充斥大量这样的“典型”,现实主义优良传统被严重荼毒,更令人遗憾的是,其影响到当下仍在延续。
  自我——是最普遍的人格模式,也是小说中最普遍的人物书写类型。因为人置身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必然有来自外界的种种限制,法律、伦理、道德、责任、义务,这些都将与人的本能欲望、原始生命活力等进行纠缠搏斗,人性的复杂与矛盾都体现于此。即便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在文学书写手法上有差异,但他们看待人的方式始终一致:他们关注的是人在“群体”中的生存境况与精神状态,即本我与超我之间如何调和。小说的魅力正在于调和之间释放出的张力。
  阎连科的“内因果”,其逻辑,则是本我的逻辑。人物被本能驱使,不受任何现实原则束缚,放逐心灵随波逐流;自然,故事情节也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实证(因此阎连科才屡次强调,他的“内因果”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放弃“超我”所代表的道德力量,并非意味着阎连科厌倦道德本身,他厌倦的是道德被政治权力异化为空洞、沉重的教条,为此他彻底放弃了道德(这便是其所谓的“既然要摆脱妓女,那就必须牺牲母亲”)。然而,究其根本在于阎连科对人、对社会的不信任,在他眼中我们的民族礼崩乐坏,伦理道德形同虚设,人几近已沦为靠本能生活的原始人了。
  说到底,阎连科的神实主义、“内因果”理论,不过是为了他对人物“本我化”的写作方式寻求合理性。阎连科如此写作,其诉求是什么?
  二
  在弗洛伊德那里,本我是非道德化的。它既有放纵欲望、追求享乐等恶魔性因素,也充满了活泼的原始生命力,有某种浑然天成的天真。但是,在阎连科这里,本我有的只是那些恶魔性力量,阎连科对其进行连篇累牍、浓墨重彩的刻画,比如,人对情欲的放纵、人的权力崇拜以及权力之下的懦弱和奴性、对金钱不择手段的狂热追求、无知与麻木不仁,等等。虽然这种粗犷风格令人难受,不过却也值得尊敬。阎连科对人的恶魔性力量的刻画和描写,直指的是社会本身,正是社会的崩塌导致人性的异化。他撕开人性最丑陋最黑暗的地方,警醒读者,人可以可怕到什么样的地步,警醒我们的社会已病入膏肓。在现实主义书写陷入中庸麻木的境况之下,确实需要他这种粗粝尖锐的存在。
  然而,我同样不得不指出,当阎连科在一部又一部作品中重复同样的人物书写模式,他便陷入单向度写作的窘境,其对应的恰恰是他所非常反感、厌恶的高大全写作。二者在逻辑上是一致的,都是将人物的矛盾冲突取消,只在某一个极端上无止境滑翔,所不同的是,歌功颂德的作家凸显的是人物的高大全,而阎连科凸显出人物的恶魔性因素。前者将善简化,后者将恶简化。看透了这一点,再反观阎连科新近出版的《炸裂志》,莫不豁然开朗。很显然,这部小说充分借鉴了《百年孤独》的写法,通过一个叫炸裂的小山村短短30年间进化成一个超级大都市的快速发展进程,来反观中国现代化的整个历程。小说中的人物,都是被某种恶所奴役。如孔明亮被权力奴役,这是他唯一的、也是全部的性格,为了当村长他给婊子下跪,为了招商引资,他给美国投资商下跪,为了博得县长信任,他给县长下跪……他不受任何伦理道德影响,没有丝毫悲悯人道情怀,他的所作所为就是以权力为中心,为了权力不择手段。同样的,老三是军国主义的符号,老四是软弱无力的民政的符号,朱颖则是以性抵达权力中心的符号。人物,成为某种空洞的符号。真正艰难的写作,是人物在情理之中的冲突、在本能与限制之间的抉择,这是最普遍最深刻的人性,同时也最难把握、最难拿捏。阎连科式的单向度写作,恰恰是那种最容易的写作。
  “内因果”,一方面是人物在本我控制下的为所欲为,另一方面,是故事情节不受任何现实逻辑控制,所谓的“现实土壤上的想象、寓言、神话、传说、梦境、幻想、魔变、移植”,简言之,荒诞。只是,荒诞同样有水平高低,《变形记》中格里高尔一早醒来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这是荒诞;《受活》中柳鹰雀购买列宁遗体,并在列宁水晶棺下藏着另一个水晶棺,棺盖上刻着“柳鹰雀同志永垂不朽”,这也是荒诞;《风雅颂》里杨科在老家认识了天堂一条街里很多小姐,春节时,有12个小姐陪他,她们赤身裸体给杨科拜年,听杨科讲《诗经》听得入迷,这还是荒诞。差别在哪里?卡夫卡的荒诞对现实进行彻底破坏、变形、重组,通过想象和寓言,以陌生化形式揭示出人人习焉不察的现实“本质”,这是一种再发现、再创造。到了阎连科这里,荒诞不过是的某些——众所周知的现实“表象”复制粘贴,而后夸大丑化,虽然有“指涉”和“隐喻”,但粗糙、鄙陋、直白。这种荒诞,同样是概念化的,简单化的。《炸裂志》中,荒诞情节比比皆是,比如,一场掌声拍了整整八小时,比如,朱颖培养带领了一个职业妓女团队,她们受命打入权力机构中心,一举成为权力人物的情妇,用“枕边风”影响了政治走向,等等。阎连科想影射政治的卑鄙、邪恶,社会的腐败、不公正,道德的沦丧、民众的贪婪与麻木等,一堆耳熟能详的批判语录,并没有比网上的资深愤青多一点什么。
  阎连科能够获得不少读者(尤其是境外读者)的高度评价不难理解,阎连科对人的恶魔性力量的执着,对社会、历史问题的冷峻指涉,确实能够令境外读者感到震惊。然而,这种写法也需要警惕和反省。它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单向度写作,是一种玉石俱焚式、摧毁式的写作,当它彻底揭露丑陋肮脏龌龊的时候,也一道将真善美,将人性的光辉完全贬低和否认了。即便我们在曹雪芹、鲁迅、马尔克斯的作品中也读到绝望和虚无,然而作家们的最终诉求仍旧是人的觉醒、社会的觉醒、民族的觉醒,“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而阎连科的人物恶性、社会恶性是夸张的、粗线条的,概念化的、标语式的,它们煽动的是个体对人性的绝望、对民族与社会的绝望,因为看不到根源、看不到希望,无从拯救。是的,在当下中国语境,阎连科这种绝望的咆哮式的写作需要勇气,然而正如读者讲道,“但我不喜欢。读书,实在怕读铺陈、泛滥的丑恶,怕读泱漭的愚蠢。”
  (责任编辑洪滔)
其他文献
20世纪德国文学思想论稿,方维规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面对深思缜密境界幽深的德意志文学和思想的历史,不论是写还是读,人们总难免感到怯场。但怯场本身就是难以抗拒的诱惑力在写作主体和接受主体身上的表现方式。语境博大、语句典雅、语义隐微,本身就是那些戴着睡帽而沉思天地人神的德国人所特有的生存方式。而论及20世纪德国文学、文论以及美学,如果没有一种独特的观照视野,合适的叙述框架,以及富有穿透力的问题
期刊
笔者的英文专著Reinventing Modern China: Imagination and Authenticity in Chinese Historical Writing(中译本《重构近代中国:中国历史写作中的想象与真实》,中华书局2013年版),自去年由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后,蒙汪荣祖先生在台湾《汉学研究》上发表书评,继而又于去年12月8日在上海《东方早报》加以转发(《现代中国:“重
期刊
2013年,以新东方集团的发迹史为摹本的电影《中国合伙人》上映,这部励志电影试图让人回忆起该集团的一句重要口号:“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生命必将辉煌。”这是一个典型的存在主义式口号,它的前半部分让人以否定的方式看待自己:放弃希望意味着放弃自己对自身理想社会位置的期待,而后半部分则预言了这一否定过程必将导致肯定的结果,因为,放弃这一位置反而使自己超越了这一位置,走向更为开放的社会舞台,进而达到人生的辉煌
期刊
最愚蠢的一代,[美]马克·鲍尔莱因著,杨蕾译,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自恋主义文化——心理危机时代的美国生活,[美]克里斯托弗·拉什著,陈红雯、吕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美]詹明信著,陈清侨等译,三联书店,1997  或许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一道文化景观,就是每当新闻媒体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时,镜头中总是会出现无数路人在用手机进行同时拍摄。现代科技已经削弱了
期刊
梁启超曾指出:“书籍有假,各国所同,不只中国为然。文化发达愈久,好古的心事愈强,代远年湮,自然有许多后人伪造古书以应当时的需要,这也许是人类的通性,免不了的。”(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华书局1955年版)曹之曾撰文揭露古籍作伪的惯用手法,他结合实例将古籍作伪分为“书名作伪、著者作伪、卷数作伪、序言作伪、牌记作伪、藏章作伪、批校题跋作伪、纸张作伪、刻工作伪、时间作伪等” 。(曹之:《古书作
期刊
藏漂,穆戈 ,东方出版社,2012  他们是最典型的人生旅客,是旅行的囚徒。正如他们一旦下了船,人们不知他来自何方。只有在两个都不属于他的世界当中的不毛之地里,才有他的真理和他的故乡。  ——福柯《疯癫与文明》  翻开《藏漂》时,手头刚刚合上鲁迅先生的杂文集,干枯的心得到激励,却也被鲁迅带着忧郁的热血浸得过于激进,见人就有说教的冲动。鲁迅先生的理想过于伟岸,承载时间长了,沉重得几乎可以听到心脏纤维
期刊
今年季夏,叶嘉莹将迎来自己90岁生日。  70年前,年仅20岁的叶嘉莹作为北平辅仁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写下了“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羡季师和诗六章用晚秋杂诗五首及摇落一首韵辞意深美深愧无能奉酬无何既入深冬岁暮天寒载途风雪因再为长句六章仍叠前韵》其三)的诗句。  2014年3月22日,叶嘉莹应邀在北京做的《九十岁的回眸——诗词稿中我的心路历程》演讲中,对这两句诗做出了如下解说:  你除非不
期刊
2012年2月2日,美国布鲁金斯研究所外交政策高级研究员罗伯特·卡根(Robert Kagan)在《新共和》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美国衰落的迷思》的文章,是他新出版的著作《美国缔造的世界》(The World America Made, Alfred A.Knopf, 2012) 的一部分。之所以提出卡根发表的这篇文章,是因为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年初的《国情咨文》里说了这么一段话:“若是有任何人告诉你
期刊
在我们奥斯维辛:塔杜施·博罗夫斯基短篇小说集,[波兰]塔杜施·博罗夫斯基著,王晓东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  意大利作家、纳粹大屠杀幸存者“记忆代言人”普利莫·莱维(Primo Levi)在《被淹没与被拯救的》(The Drowned And The Saved)中写道,“我们是幸存者,而不是真正的见证者。”[1]83他始终对自己作为一个见证者(witnesses)的正当性持怀疑态度,因为真正
期刊
“阅读启迪人类的智慧,阅读带来世界的光明!”2013中国好书颁奖盛典《2013中国好书》是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和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合作推出,旨在通过好书推介传递正能量,推动和引导全民阅读。本届推选依托强大的专家学者阵容,经过严格的论证、评审程序,从2013年出版的40多万册图书中精心挑选《带灯》《大数据时代》《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我爱平底锅》等25部年度优秀图书。  《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