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晖·童仁生·周武发·胡洪明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sxyxj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朝晖,男,1972年5月出生,福建省平和县人,现供职于福建向荣集团,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斋名:三思斋。书法作品被现代诗词馆、吴江静思园、盛世轩(北京)书画艺术研究院等有关单位收藏。自以为:“艺无止境”、“法无定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吾将上下而求索”。
  
  艺无止境·追求最高——小议张朝辉书法艺术
  阎 正
  
  
  张朝辉今年三十七岁,如日中天的年龄,在书法的海洋里已浸淫多年,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
  纵观他的书法艺术,基本功扎实,天资很高。每一件书法作品,从笔法结构到章法布局,神采飞扬,轻松流畅,多有出彩之处,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整体看来大气、从容、自如、潇洒,给人以美妙的享受。正因如此,他的书法才得到了各个层面读者的喜爱与青睐,让人们由衷地推崇。
  自2000年以后,张朝辉的书法艺术大步跨越,突飞猛进,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书法作品先后被现代诗词馆、吴江静思园、北京盛世轩书画艺术研究院等首都及地方文化艺术机构所收藏,得到了普遍的好评。
  人世间的事业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一个阶段性的,唯有书法艺术,如果把它作为一项事业来搞,是伴随着生命轨迹延伸增长,终其一生的。
  张朝辉已取得的收获是有目共睹的,但还远远不够,他面前的路还很长,他不会沾沾自喜,更不会停滞不前,他对书道的研究有很深的见解与认识,他无疑会一如既往、循序渐进、积累经验、发挥优势,使中国几千年传统技艺在他的笔下精益求精,发扬光大,正如他个人对书法的追求:“艺无止境”、“法无定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故他要像屈原夫子一样!吾将上下而求索”。
  自古言“天道酬勤”!一切机遇、一切成功、一切丰收、一切荣耀都是上苍赋予有准备、有理想、有抱负、有信念的人。祝愿张朝晖紧紧抓住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地层楼攀援,以期达到他希望的光辉顶点。
  
  关注人生 直面生活——周武发写实主义油画纵横谈
  郭 杨
  
  上菜市场买菜,是每个家庭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但绝大多数人在享受卖菜人给生活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却很少关心他们的生活,而画家周武发先生则用画笔向我们展示着那些普通买菜人的人酸甜苦辣。周武发说:“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画家必须要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社会各类人群的生活状态”。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艺术家对待艺术创作的态度,也看到了周武发先生对于艺术创作的真诚。
  同很多有成就的画家一样,周武发从小就显示出对绘画极大的兴趣和天赋。参军以后,由于工作原因经常接触到军事博物馆所收藏的一些精美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深深的触动着他,激励着他对艺术的追求和探索。军博美术创作室,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在当时老一辈艺术家的辅导下,周武发很快的走上了艺术创作的之路。1997年,通过自己的努力,周武发考取了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艺术院校的系统教育使他对于造型艺术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毕业时创作的《岁月·历史·伤痕》和《国殇》,从画面构成到色彩的处理,都改变了传统的军事绘画的构成模式,这两幅作品在毕业展览上受到了老师及观众的肯定,后来在纪念抗日战争50周年北京展览期间获得银奖,在全军美术作品展览中获优秀奖。回到军博后他与别人合作的大型军事背景画《攻克锦州》、《攻克天津》更是大大的增强了创作的自信。2001年,周武发又考入了中央美术学院,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油画研修学习。对于一个成长中的画家来说,中央美术学院两年的经历使他受益匪浅,《菜市》系列的创作就是在美术学院研修期间开始的。
  周武发认为,将自己的创作同时代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创作出从形式到内涵,既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价值和理念,又有极高艺术品位的美术作品,是美术工作者的责任。同时,现代美术创作传统意义上的美术有了本质的变化,既要保持传统,更要发展传统,是当今美术创作不可偏废的问题。在中央美术学院研修期间,班主任李延洲老师曾经说过:“不论是表现现实主义还是现实主义的美术作品,必须具有时代特征。”这句话对周武发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他认为这一点在今天的创作中,更需要关注和思考。所以在后拉的创作中,他将目光转向了当代的社会问题。
  著名画家王沂东在为周武发画展所做的前言中这样评价:“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全新的时代,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一位艺术家能不受外界的影响,潜心体味生活的本来意义,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实属不易。武发是这样一位勤奋的画家,他的创作始终保持着一种锐气,一种积极的自信的精神状态。
  
  周武发
  1961年生于湖北云梦。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首席艺术硕士,中国美协会员;现任职于中国军事博物馆。
  其代表作《小喇叭》人选第八届全国美展,《芍药》人选1997年第二届中国景物油画展,《风雨急》入选1998年全军抗洪美术作品展并获优秀奖,《岁月·历史·伤痕》、《国殇》获2000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5周年美术作品展银奖,《站地支委会》入选建党8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阳光总在风雨后》人选第二届中国油画精品大展,《失落的辉煌二》人选第二届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2002年后创作《菜市系列》油画,2003年在北京保利大厦举办个人画展。2002年-2005年为军博解放战争纪念及卢沟桥抗战纪念馆创作的大型油画《攻克锦州》、《迁安颂》等。多次在国内刊物发表作品并有专题介绍,多幅绘画被国内外有关机构及个人收藏,如2006年中国军博收藏其油画《党政》;文化部有关机构2007年收藏其油画《火烧圆明园》、油画作品《胜利》参加建军80周年全国美展。其油画《起飞》参加2008年奥林匹克国际美术大展并被组委会收藏。
  
  史俊棠先生谈及陶艺名家、高级工艺美术师胡洪明先生
  史俊棠
  
  史俊棠
  宜兴陶瓷行业协会会长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会长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
  史俊棠先生致力于中国陶都陶瓷文化、紫砂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多次组织并推动国际国内陶瓷、紫砂文化交流活动。近年来致力于“宜兴紫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并成功为“宜兴紫砂”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国家工商总局批准。为紫砂陶瓷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成为宜兴紫砂行业的领军人物。
  [摘要]江苏省陶协会长史俊棠先生在谈及洪明的成就时,认为这得益于“他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定位,这就是在继承传统中创造符合时代精神风貌和个性的作品。”史会长对洪明给予很高的赞誉,他谈道:“洪明一直奉行着他“高调从艺,低调做人”的人生法则,洪明在自己的一方天地,与泥为伴,以美好的心灵创作美好的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相信他只要持之以恒,一定还会有更大的收获。”
  造物主厚爱宜兴,不仅把她镶嵌在碧波万倾的太湖边上,还赐予了得天独厚的紫砂土,勤劳聪明的历代陶工靠一
   撮土、一瓢水、一把火,将一把紫砂壶演绎得淋漓尽致。 紫砂器质朴高洁、绝无浮艳的性格造就了一代代名工巧匠、工艺大师。当今,宜兴的做壶人很受爱壶人、玩壶人所追捧,同时也为媒体所厚爱。在这热闹非凡的氛围中不乏默默无闻、埋头专业、不事张扬,用心去出作品的人,胡洪明应属这样的人。
  洪明年近半百,已涉陶30年,由宜兴青瓷的造型设计到宜兴紫砂工艺的设计制作,经历了漫长艰苦的磨炼,实践中的心悟手揣,由师傅教诲到参加中央工艺美院的专业培训,使他在陶瓷造型设计上具备了较为扎实的基本工,因此,他的作品受到好评,屡得大奖。1993年被评为工艺美术师,2005年晋升为高级工艺美术师,这一路走来,跨越一道道门槛,登上一座座高峰,的确不易。
  在洪明从事陶瓷造型设计的近30年间,尤其是后来步入紫砂艺术殿堂的十多年来,他始终坚持“艺术的追求靠自己去辛勤耕耘,勇于探索,循序渐进,不断提高自身文化和职业道德的修养”的准则,为紫砂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尽自己的责任。洪明十分注重赏析和研究紫砂前辈留传下来的经典作品,从艺术品位和文化内涵上领悟作品传统底蕴;又从当代诸位大师们的作品中吸取营养,从中体会如何继承传统,又与时俱进大胆创新而形成独特作品的风格。这些,使他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定位,这就是在继承传统中创造符合时代精神风貌和个性的作晶。因此,十多年间,洪明以紫砂材质为载体,专攻金银丝镶嵌的装饰技法,取得了成功。并大胆借鉴工艺美术中的姊妹艺术,从商周的青铜器、汉唐漆器、古钱币、玉器等图纹造型,融书法、绘画、雕刻于一体,使紫砂壶既保持传统,又显时代气韵,形成了堆、雕、捏、塑、嵌相交融的多种装饰技法,使作品精美华贵,高雅脱俗。
  难能可贵的是,在注重作品个性与创新的同时,洪明没有丢下对传统器形气韵的探索。历代做壶人,总是仿前人器形入手,但要仿好也很难。没有技术职称评审年代的先辈们所做茶壶,技巧上可以说不如当今之辈(当时的生产条件不能和今天相提并论)。但气韵上几乎无法超越,形似容易,神似就难了,这与做壶人的悟性、学养、心态不无关系。如今的做壶人,功力好的不见得有式样,式样好的不见得有功力,但不管功力式样如何,总要有自己的思想,否则最好的功力和式样也只能是能工巧匠,难以成家。常见那种手捧所谓得意之作,面对媒体喋喋不休地黄婆卖瓜,充其量乃雕虫小技,热闹一番也就稍纵即逝了,很难在紫砂史上留下什么。而洪明不然,凭借深厚的设计功底和对艺术的感悟,特别是对紫砂技艺孜孜不倦的那股近乎痴迷的钻劲儿,由不得人不动容,对于传统作品的解读,都有他的独到之处,所以出自他手的作品颇具韵味。
  经济的繁荣使民间工艺品行情看涨,宜兴紫砂壶尤其如此,她的生命力始于茶,眼下又兴于茶,这应感谢这个伟大时代,改革开放,国富民强,文化繁荣,各业兴旺,人民安居乐业,在日益满足物质享受的同时,开始寄兴于精神文化。而紫砂一壶,恰恰能给人们既是物质的、又是文化的、更是精神的享受。资源的稀缺,工艺的精湛,赏用兼具的紫砂壶,加上名人名作的效应,媒体的大力宣传,岂有不受欢迎的道理。
  然现在的玩壶人大多崇尚制壶人的技术职称,而职称对相当多的制壶人来说我看仅是一个标志性东西,有计划经济时期延续至今的政府部门审定的,也行业内公认的,不过,这都不算难,难的是玩家心中认可的。这是一个无形的标志,玩家往往忽视了这一无形的标志,这不能不说是目前技术职称评审制度的缺陷,更是众多爱壶者的欠知。一般说来,既有政府部门批准,又有行业公认,玩家认可,这样的制壶人自然很了不得。其次,虽没有政府部门批准,却也能得到行业认定,玩家认可,这样的做壶人也相当了不起了。洪明在多年的研习中,兼取众家之长,不断总结,不断进步,壶艺堪当精湛,得到了政府部门与业内同行的一致认可,最为难得的是,他的作品得到了许多玩家的高度评价,对与一个紫砂人来说,最大的欣慰莫过于来自懂壶、爱壶之人的认可。
  洪明一直奉行着他“高调从艺,低调做人”的人生法则,在自己的一方天地,与泥为伴,以美好的心灵创作美好的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相信他只要持之以恒,一定还会有更大的收获。
  宜兴紫砂壶始于茶,又兴于茶。近年来,宜兴紫砂陶发展态势很好,应是行业的大幸,做壶人的福气。然大浪淘沙,回头张望,“壶坛年年名人出,各领风骚才几天”,能美名留史的作品和德艺双馨的壶家究竟几何?我向那些默默无闻、潜心专业、却不事张扬的紫砂艺人致敬,也希望洪明以及更多壶人能自觉跻身这一队伍,共同撑起宜兴紫砂晴朗的天空。
其他文献
战国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因铁器的大量出现和瓷器的应用而处于衰落阶段,不过青铜工艺并不因此衰退而降低,相反,其工艺制作水平却达到了青铜器铸造的顶峰。贴金、鎏金以及错金银工艺就以十分突出的装饰效果,给人以华丽炫目的视觉冲击,代表着战国时期青铜器一种新的趣味、观念、标准和理想。  错金银或金银错,是古代发明的铸造装饰工艺之一。从考古发现来看,这种装饰工艺在我国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首先出现于春秋时期,
期刊
镇纸又名纸镇、书镇,是压纸、压书的文具,在文房用品中占有重要地位。该“二甲传胪”白玉螃蟹镇纸为立体圆雕仿生写实件(图1)。纵长5.1厘米,横宽6厘米,厚1.9厘米。和田白玉,玉质佳,由于年久保存不当而有冲裂,裂处发黄,工艺采用透雕、浮雕、阴线刻等表现手法,生动逼真地再现了一只螃蟹双螯钳夹一枝芦叶芦花纵横爬行的形象,给人以栩栩如生之感。虽然其形象刻画较细,蟹甲、螯钳等打磨抛光仔细,但蟹腹、镂空及下凹
期刊
圆佩饰牌为四朵枝叶串连的小梅花围绕一朵大梅花,有一只喜鹊穿梭其间,活灵活现。  玉器雕琢题材总是要有一定意义的,几千年文化积累和筛选,精炼出许许多多优美动听的传说、脍炙人口的典故、各种各样的精美图案,为玉器雕琢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件“喜鹊梅花”寓意喜报春先。梅花耐寒,冬春时节开放,预示春天即将到来。画面中梅花枝头站着喜鹊,率先报晓春天的来临,将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这件玉花牌,采用镂空雕刻,每
期刊
今年10月,是我国一代国画大师何海霞先生诞辰100周年。何海霞先生一生宠辱不惊、和气天真,一生视画家职业为人类灵魂的铸造者,一生致力于维护民族绘画、弘扬民族文化的伟大事业。他是中国现代山水画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巨匠,是使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人精神风貌完美结合的成功典范,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何海霞先生是中国画界的“全能冠军”,他从整体上把握了院体画、民间画和文人画的技巧,他
期刊
一个诚信的故事,千古传颂    图1为原首都博物馆馆长马希桂先生主编的图录《青花名瓷》上的一只大盘。图录注明为万历青花八仙人物盘。口径29.1厘米,图录的文字说明是“盘为撇口,圈足。青花纹饰布满全器,内壁绘一周灵芝托寿纹(实际为龙凤火珠纹)。盘中心为一组道教神话中汉钟离、铁拐李等八仙祝寿图……底有‘大明万历年制’青花款。”观摩再三,图中哪里有八仙的形象?更不像“八仙祝寿”。如果说图中的三人为八仙中
期刊
光绪乙未年(1895年)到今天,转眼时空一百一十三年。  一百一十三年前的仲夏之月,一件六角方壶在民窑瓷器艺人鼎臣的手里诞生了。这是这位不知名传的民间艺人所制作的大大小小瓷器中的普通一件。一百一十三年后的今天,惟有她横跨百余年的沧桑岁月,跨越万水千山,一路迤逦与我相逢。  这是一次孤独而凄美的历史邂逅。似乎从她降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要走向这次相逢。  晚清和民国年间,在浅绛或粉彩瓷器上留下“鼎臣
期刊
游罢大青沟的地下原始森林和扎鲁特山地高原,以为科尔沁之行结束,该打道回府了。通辽电视台的同仁说,该去博物馆看看,才不虚此行,盛情难却,只有欣然前往。待走出这座蒙古包式的特色博物馆大门,有言道,等闲识得“辽钱王”,小药铺里有人参。    名不虚传的“辽钱王”    通辽博物馆有四个占地各500平方米的主展厅,其中第三厅即为通辽市收藏协会主席李赓文先生的个人钱币展,他又是中国钱币学会会员,内蒙古钱币学
期刊
嫁时明镜老犹在,黄金缕画双凤背。  这是经常被今人引用的唐代诗人王建《老妇叹镜》诗中的经典词句,而“黄金缕画双凤背”也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指唐代的一种特种工艺镜——金银平脱镜。从距今四千多年前的甘肃齐家文化始,直至近代逐步被玻璃镜取代,青铜镜在中国走过了漫长的历程,青铜镜的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也从古拙简朴的商周铜镜走向精灵轻巧的战国镜,从丰满奇异的汉镜走向富丽堂皇的唐代镜,从秀色纤纤的宋代花鸟镜走向只重
期刊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统一钱法,部颁祖模。安徽造有大清铜币,计有十文、二十文两种,中心加铸阴文“皖”字,十文者有大“皖”小“皖”之别。二十文者,存世量极为稀少,殊为珍贵。  今所介绍的“皖”字大清铜币二十文银样币(如图),为诸多钱谱专著无载之品。为谨防盗铸新仿之嫌,钱径、重量不便奉告。是币正面上缘书写满文四字,右左两旁“丙午”二字,中端两侧“户部”二字,下缘书有“当制钱二十文”六字,中间
期刊
笔者所藏三枚北宋元丰异版钱,经查,有关北宋钱的著作中均无该三版钱的图录及记载,故应为谱外品。三枚钱均为行书体,其中一枚为小平钱,其余两枚为折二钱。笔者将版别分别定名为:北宋元丰小平行书异元版、北宋元丰折二行书异宝版和北宋元丰折二行书日宝版。    一、异元版(图1)    该钱直径24.7毫米,厚1.5毫米,穿径6.3毫米,重4.5克,背宽缘。此钱最大特点是“元”字上点变为一长横,横两端宽于“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