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课程中思政教育的融入

来源 :亚太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tcow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思想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为充分发挥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教育效应,根据预防医学课程的特点,将思想政治要素有机地融入预防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并重,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预防医学人才。展开思政教学的实践及探索工作,提出将思政教育融入预防医学课程教学中的实施路径,并深入挖掘预防医学中的德育元素,实现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与正确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其他文献
时代的变迁促使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理念发生变化,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时期。在诸多学科中历史科目由于知识繁杂、内容单一,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佳。新时期,历史教学要求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意识、思辨能力以及爱国情怀和唯物史观。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而提高其历史素养是探讨的主要内容。
从学生地理实践力发展的视角融入“互联网+”信息技术,设计地理实践课程的开发目标和范例,助推地理课堂转变和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各科教师都应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突破学科壁垒,实现跨学科、跨专业协同育人。第二外语法语作为一门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存在难度,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是二外法语课程思政的重要环节。以教材《新大学法语(第二版)》为例,教师主要可以从德育元素、美育元素、文化元素和时政元素四个方面挖掘思政元素,使课堂与思政元素有效融合,进而推进外语与思政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真正提升二外法语课程的综合育人效果。
院士作为国家高层次领军人才,在科技重大战略和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在当前“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必须通过多种渠道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吸引高层次科研人才,管理好高层次科研人才,发挥好高层次科研人才的作用,这对于地方高校科研管理来说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对现任两院院士在全国各类高校任职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以进一步发挥院士效能,促进高校人才战略,同时为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提供建议。
近年来,教育部先后颁布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等文件,其核心理念就是推进高中课程改革,转变课堂模式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根据地方、校情和学情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增减和再创造,合理挖掘利用当地自然和文化资源,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纳入课程管理。基于此,探究了高中音乐研究性学习和探究型教学的实施策略。
当今社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这意味着中职机械专业的学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机会和发展机遇。行业在不断进步,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CAD课程作为中职机械专业最基础的一门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必然趋势。根据中职机械专业CAD教学的现状,项目教学法和分层教学法两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很有必要。
为探讨CBL与PBL结合床旁教学法在妇科教学中的临床效果,于2019年10月到2020年12月,选择在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科进行实习的学生124例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通过数字随机表法进行分组,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2例,对照组的学生通过传统的床旁教学法,观察组的学生通过CBL与PBL结合床旁教学法进行教学工作。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教学,在教学结束后对比两组学生的理论测试成绩的优良率以及Mini-CEX量表测评。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学生进行
从新时代的背景出发,提出加强课程规范化建设、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组建优秀高校教学团队、完善课程管理制度体系、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建立丰富的共享资源平台、发挥教学评价的督促作用等策略,希望能够有效地提升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效果。
音乐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合理评价至关重要。传统教学模式中,音乐教学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学生的能力无法得到个性化的开发和发展,致使学生对于音乐的热爱被消磨,对于小学音乐课堂也缺乏兴趣,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开发。因此,教师在顺应新课改要求的过程中,要不断挖掘多元化评价在教学课堂中的应用价值,帮助小学生建立起良好的音乐情感,从音乐中获得积极、正面的成长因素,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
教育教学不断发展,我国育人方针发生变化,要求教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中职教育以培养具备良好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的人才为教育教学目标,因此在中职专业课程教学中,要积极渗透课程思政理念,做到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中职专业课程思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要在理论层面进行深入的探索与论证,在实践层面进行更多的协同、尝试与完善,做到因时而变、因势而新,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进行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