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英国宪政制度新解——英国宪政的盎格鲁一撒克逊起源

来源 :历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da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宪政主义起源于盎格鲁一撒克逊时代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观点。如果说这一看法尚不足以追溯到12世纪的话,那么,至少在14世纪时它就已经形成了。到了17世纪,这一观点又成为学者极力追捧的对象。实际上,这是一种合理的观点,因为它认为,盎格鲁一撒克逊晚期的英国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政体,它的机构、运作甚至表现形式都体现了这一本质特征。
其他文献
1923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广州大本营发动关余争端,欲以此为契机获得西方的支持和承认,但列强的冷漠和威胁使孙中山的“敏捷外交”陷入破产境地。内外交困的广州大本营,不能不做现实考虑,与苏俄接触。1923年关余危机,最终促使广州大本营的外交发生改变,孙中山放弃一味青睐西方列强的想法,转而开始联俄革命。
2007年11月由历史研究编辑部、世界历史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和辽宁大学共同举办了“中国世界史学科体系建设研讨会”,与会学者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交流和讨论。既有共识。也存在分歧。共识是应该扬弃以“西欧中心论”为核心所构建的世界史体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体系。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国际学术界交往的不断扩大。中国历史学工作者(包括中国史学者和世界史学者)的辛勤努力和认知高度为此提供了前提和可能:分歧则在于以什么为核心来构建、怎样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体系。众说纷纭。各抒己见。本
2005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首次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标志着中国政府将“和谐”理念由内政延伸到外交。“和谐世界”新理念既是中国传统智慧的结晶,也反映了国际社会共同的愿望,是新时代国际局势发展的需要。在建设“和谐世界”的过程中,世界史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该书以秦岭大巴山区为中心,以流移集聚与资源开发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考察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山区的人口过程、资源开发、经济增长、生态环境演变,对于本主题相关的历史资料、历史事件、政策措施等,也进行了相应的具体辩证分析。在此基础上,研讨历史上的资源开发活动与环境演变、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等相互关系。全书共12章58万字。
“王若日”——王如是说——是商周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以及《尚书》之《商书》、《周书》中较为常见的一个词语。它出现在王发布的“命”或“诰”的前面,起着引领全篇的作用。“王若日”的意义受到学者的重视,先后对此做出解释的有董作宾、陈梦家、于省吾、王占奎等,其观点可以撮述如下:
期刊
期刊
期刊
海德格尔认为,价值在今天承担着弥补已丧失的“存在”这一历史重任。他的“表象”概念的根本原则就是促逼世界为“图像”,由此,价值成为一切存在者的尺度,强制性的“创造”被理解为最高价值,但实质上价值也成了被表象的价值。这一切都只能使“存在”逃遁得越来越远,而人越来越进入“不知所措”的“无家可归状态”。借着价值这一现代根本现象,海德格尔看到的是其背后的形而上学之根。所以,他“反对价值”根本上是为反对“表象”之思维模式,而不在于另树“纯粹价值”;唯此才可能进入“存在之思”而对存在之尊严有更好的领会和守护。
安南国王阮光平(即阮惠,又名阮文惠)是否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亲身入华朝觐、恭祝乾隆80大寿,是清中期中越关系史上的一桩学术公案。长期以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乾隆上谕档》、乾隆末方略馆修《钦定安南纪略》以及嘉庆初编纂的《清高宗实录》等史籍,对此持肯定态度,且记载甚详。“假冒说”出现于19世纪中期以后至20世纪20年代的中越史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