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行愿》的情缘

来源 :行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y705664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接触“行愿”时,当时正在寻找人生的方向。经我的一位姐姐介绍,说“行愿”可能正是我需要的,于是带着好奇与疑惑的心情,先加入了《行愿》网上的群,从此知道了世界上,居然还有这样一个机构,还有这样一群特别的人。
  那个时候其实习气重,分别心强,还好分辨,依仗着觉得自己聪明和善辩,常在群里引经论典,去驳斥师兄们的话而沾沾自喜,但实际是无知,是师兄们知道我的道,纸上谈兵、非真正实修之人,不与我分辨罢了。在众位师兄潜移默化的包容与善知识的熏修下,特别是熊伶师兄,好像能看透我内心的孤独。刚好有年休假,借着要去成都认亲,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去成都的寻亲之旅。
  到达成都刚好是周四,下来火车就直奔《行愿》心灵家园,第一次见到了熊伶姐姐,还有刘霖、何兮等其他师兄。晚上住姐姐家,仅仅是第一次会面,当晚就深聊到凌晨二三点,姐姐给了我很多启迪。后来又去游玩了青城山、文殊院等,以前从不拜佛的我,第一次诚心地向菩萨叩拜。我跟姐姐说我学一些佛法,是因为里面有生活的智慧可以为我所用,但从来都是过庙不拜佛的。姐姐用一句话——“既然从佛法中得到了好处,为什么不愿意鞠躬感谢呢?”,这一句话就点明了我的自私,只想获取不懂感恩。
  因在群里比较活跃,后来又认识了陈莉师兄,受其邀请,参加了《行愿》在东林寺的一次禅修活动,第一次见到了《行愿》主编赵倩师兄——一个小巧而又温暖的女子。与师兄们一起拜佛,唱歌,听大安法师讲法,后来又一路捡拾垃圾游玩庐山,心中纳闷,为什么与师兄们在一起总是那么欢乐呢?当时赵倩师兄得知我还没有皈依,有些替我着急,问我为什么还没皈依了,常看我这里拜山,那里问佛,四处结缘,怎么没有皈依了?其实当时自己还没有真正明白皈依是什么,还在观察佛法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平静。对于赵倩师兄的问话,我记得当时的回到是:与《行愿》这个缘既然已经结下,肯定会有一个果的。
  在2013年,自己准备转行正业时,刚好受陈莉师兄之邀,离开上海去往南宁,有机会参与了《行愿》南宁心歇处的筹划工作,前后也经历了许多事,看到了许多师兄们的苦难,也深刻体会到了《行愿》在世间推广佛法,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包括自己在其中经受了各种心魔历练,在众位师兄的帮助和指点下,把心歇处当做修行的道场,来真正修炼自己的恭敬心、平常心。
  后来其他事务的因缘不具足,要离开南宁寻找一个新的地方,似乎有一个声音在呼唤,最终选择了成都,因为这里离《行愿》更近,有更多的机会与师兄学习交流。初次接触佛法,经过一到两年的观察,四处学习,也最终确定了自己的内心,需要静下心来,才能有所长进。在成都,只要没有其他事情,每周四都风雨无阻参加云聚,有时候参加的师兄多,有时候只有自己一个人,还碰到过到了云聚,结果守护的师兄有事情不在只好又倒转回去,都将它视为一种修行。


  以前不是很明白,为什么有一些师兄发言越来越少,后来才悟到,那是因为师兄更精进了,不仅从闻思上修,更落到实处,真正地用佛法的智慧在生活中去力行了。在成都,结识了很多师兄,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和指导,我也皈依了。回想这一路,遇到了很多善良的人,智慧的人,引领我一步一步进入佛法。
  是佛法,还有众位师兄,行愿这个大家庭,在我迷茫彷徨时,给予了我方向和温暖,同时也给予了我力量。以前一直在寻找温暖,从善良的人那里得到关怀,还只是在索取。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做到,但我想像赵倩、刘霖等说得上名字的和说不上名字的师兄们一样,去给人温暖。也许能力有限,但立下此愿。可能在这过程中,还有会觉得别人苦的傲慢之心,攀缘以及没有智慧的慈悲等障碍,这个都还需要我一一去克除,但我愿今生走在这一条路上,我满心欢喜。
其他文献
我是广东罗定市苹塘中学的一名人民教师,有幸与我们伟大的《行愿》结缘。这种缘份是如何结下的呢?这要感谢我的小姨子吴丽思女士,是她在2016年春节把这本杂志从广西南宁市带回来的,从而与它结下良缘,使我在这个花花世界中寻到了另一种精神享受,获得了智慧和力量。  《行愿》杂志是一本以智慧为指导的心灵成长读物,创办于2006年,到今年刚好十周年。《行愿》是一本通俗、大众化、可读性强的杂志,它关注心灵成长,传
期刊
9年前,我和印顺法师第一次在成都相识,那时《行愿》杂志刚创刊一年。当他知道我们自己出资在民间出版和传播这本佛文化读物时,认同之下鼓励我们这条路并不容易,需要用心努力坚持。这些年虽然相见不多,但他一直关注和支持《行愿》杂志通俗化、大众化、时尚化的现代佛文化传媒探索之路。  在因为《行愿》和法师的一些沟通中,他的智慧、真诚、坦荡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大家去弘法寺,他总是非常谦和、开心地和大家聊天。信众的
期刊
一直觉得,唯有受过苦的人,有会和慈悲结缘,唯有善良的人,才能和《行愿》结缘。  为何我们有今日的聚合,那是因为我们前生的尘缘。我很庆幸,今日能和你们相聚。这种如家人般的温暖,让我每当失望、落魄时,备感力量。  我很感谢《行愿》的文字,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每当捧起书,静静读着那简单而质朴的文字,让我备感清凉。我这些年也经历了很多变故:离婚,妈妈重病缠身等。这一路走来,感恩很多善良的人帮助,感恩熊文华老
期刊
来之前已经在网上细细查了南华寺的详细资料,千年古刹南华寺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南华寺之所以能够在今天依然名播四海,恐怕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保留了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真身。惠能大师在中国佛教史和哲学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吸引着许许多多的人们。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带着对这首充满禅机的四句偈的崇敬之情,我和
期刊
欢 迎 辞  望满空云朵之来去,  想地上众生之相遇。  一期一会,不可思议,  与自己,与某些人,也与某个地方相遇。  所有初遇,恰如重逢,  所有重逢,亦是初遇。  行愿“心期四”,每周星期四,  给自己一些安静的时间、空间……  放下尘事,感悟生命。  行愿“心期四”云聚,  在这里,遇见自己。  “云聚”缘起  《行愿》的创办,以及此处心灵家园的落成,缘于创始人和所有行愿人的美好心愿。行愿
期刊
这次峨眉山金顶开光,是四川省政府办的一件大好事、善事,是宗教政策在四川峨眉山贯彻落实的充分体现,世界影响巨大。通过这次盛大的法会,我们国家再一次向国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表明中国公民是有宗教信仰自由的。  一直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和中国的文化相融合,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与时俱进的。两千多年的历史证明,佛教是正教,是慈悲之教,理性之教
期刊
作为佛门弟子,一定会知道四大菩萨之一——普贤菩萨。那坐在白象上、目光坚毅、发大愿行大行的尊者。而喜欢上《普贤菩萨行愿品》,则是因一位朋友从峨眉山上带来送我的本焕老和尚的血抄本。特别是读到“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忍不住热泪盈眶,这也是我每天喜欢朗
期刊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一家人走进一家素食餐厅,在等待上菜的期间,看见桌上有一些《行愿》杂志,便随手翻阅起来。里面的内容是我以前不曾了解的,第一篇文章是关于一个老人往生的事,以前听别人说过人死了还有来生,但不甚清楚,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人肉体虽死亡了,灵魂还在,还能看能听,甚至在肉体上反应出来,我非常震惊。后面的文章也非常吸引我,以至于上菜时我还舍不得放下手中的杂志。吃完饭,我对服务员说,把这本杂志借回
期刊
十年前人在他乡的我,没有专家、教授的头衔,没有现代化的装备,没有生活保障,没有资质,没有……只有一颗探求解救自闭症儿童之心!因为几个康复中心拒收的、目前全世界医学界还查不出病因、无药可治的、专家教授已经宣告没有治疗价值的、有着“精神癌症”之称的自闭症重症孩子,我辞去了广州市残联康复中心自闭症儿童训练部副部长的职务,把他们带回了“家”。为了探求打开自闭症孩子的心灵密码,我顾不上自己的年龄、尊严,每天
期刊
有句话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深信结缘《行愿》,走进《行愿》,成为一个行愿人,就是命运给我最好的安排,是佛菩萨恩赐给我的幸运。每次当我回想起,走进《行愿》的那天,心里都充满了感激,现在以感恩的心情写下与《行愿》的缘分。  2015年的夏天,我的闺蜜结识了《行愿》,因为我们有共同的信仰,相同的爱好,还有共同的人生观,所以她认定我一定会像她一样喜欢《行愿》。于是2015年7月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她带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