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型作文“功过不能相抵了之”写作指导

来源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ew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7年10月8日凌晨,杭州市余杭区发生一起盗窃案。三名嫌疑人在盗窃得手后,见一名醉酒女子落水,遂将其救起,获警方表扬。10月10日凌晨,三人因盗窃犯罪被之前见过他们的警察抓获。从见义勇为的好人陡然变成了盗窃分子,让人五味杂陈。事件被报道后,各种议论也纷至沓来。
  对于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明確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则材料来自社会真实生活,《今日说法》栏目曾做了专题报道。“对于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应是考生关注的焦点,也表明了写作属性仍是任务驱动类型作文。这则材料的重点是对三人的行为进行评判,盗窃犯罪与见义勇为,两种行为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都发生在这三人身上。一面是法律,一面是道德与人性,当两者产生冲突时,应该怎样理性判断,是本次作文命题的初衷。陟罚臧否,法为准绳。法律神圣不可侵犯,见义勇为精神可嘉,而“将功折罪”有伤法理。
  但是,不少同学却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立意偏差,未能正确厘清法律与道德、人性的关系,这还是与对材料内涵未能够准确把握有关。当前,不少城市就搭载紧急病人的车辆前往医院时可否闯红灯都出台了明文规定,只要救人情况属实,交管部门会撤销处罚。所以,处理法律与道德人性的关系,关键着眼点还是看二者在第一时间节点是否产生直接的正面冲突。如果冲突是直接而不可避免的,那么法律应该更具有温情和人性,这也是时代进步的表现。而本则写作材料中的盗窃犯罪和救人是二个时间节点发生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首先维护法律的公平和正义了。否则,肆意将功补过,既是践踏法律的尊严,也会造成法治的混乱,破坏社会的正常秩序。基于以上认识,这则材料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我们可以确定如下参考立意:
  ①法律神圣不可侵犯;
  ②法治社会,人人共建;
  ③见义勇为精神可嘉,但“将功折罪”有伤法理;
  ④加强普法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学生佳作1】
  让法律成为道德的兜底
  ● 安徽省太和中学 丁 堃
  盗窃男子见义勇为,虽做好事仍遭逮捕。事件报道后,议论纷纷。笔者以为,法是法,情是情,二者间存在不可逾越的界限。就事论事,方能判定孰是孰非。【法与情不可逾越,寥寥数语,观点态度清晰明了,统率全篇。】
  “法者,治国之根本也。”以法律为准绳,营和谐社会风。三名男子,犯罪事实,不容怀疑。践踏法律,无视规则,理应受到处罚。倘若因见义勇为而“将功赎罪”,那受害者的权利又何从维护?启蒙思想家有言:“人生而自由,但人又无不在枷锁中。”以法律为自己行动的准绳,才能真正成为见义勇为的好人。再观当今社会,漠视法律尊严的行为,时有发生。小到乱闯红灯,大到杀人放火。倘若犯罪分子能以做一件好事来弥补自己过失,那势必会助长不良风气的蔓延。犯罪成本如此低廉,又有谁会在意自己犯罪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危害?【剖析材料本质,功过不可相抵。】
  “德者,治国之辅助也。”以德治为帮佐,体现法律人性。三名男子,虽犯罪过,但救人之实,理应受到表扬。列夫·托尔斯泰曾说:“一个社会最大的宽容便体现在对罪犯的宽容。”三人犯罪,遭到处罚,但不能因此而抹杀救人的善举。北宋理学家朱熹提出“致良知”之说,人性本善,性近习远。三位犯罪分子行救人之举,至少证明他们心中存在固有的良知。倘若三人得到教化,今后定不会做犯罪之举。刘备在给幼子的家书中曾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三名男子,犯罪行为,应当批判,救人大义,理应弘扬。倘若人人都能行“小善”、“小善”定能汇成“大善”。【正面肯定救人之举,小德汇聚,必成大德。】
  法律是道德的兜底。不能因为情而混淆了法律的界限,玷污了法律的尊严。当法与情发生冲突时,更应将法作为第一衡量准绳。中国古代先人倡导“以法为教,以礼入法”,想必这种精神的合理内涵仍应在现实生活中发扬光大。【法与德不可混淆界限,德要为法让路。】
  海明威曾说:“这个时代也许不美好,但还值得我们为之奋斗。”遗憾的是仍有许多犯罪行为不断上演,可喜的是国民已越来越懂得对法律的敬畏。材料中的三位犯罪分子,犯罪当罚,行善当奖。围观群众,更应就事论事,判定孰是孰非。让法律成为道德的兜底,让法与情的光芒同在人间闪耀!【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和兜底,法与情可携手闪耀人间。】
  【点评】
  作者能够精准把握材料中心,看清事件本质,阐明对社会争议事件的鲜明态度。功过不可相抵,否则贻害无穷,得不偿失。围绕这一认识,文章从正面肯定了救人善举,也辩证地分析法律的神圣不可侵犯,在法与德两者的轻重权衡中,法律是道德的兜底,二者应互相彰显,而不是打着道德的旗帜破坏法律。全文议论深刻,分析简明有力!
  【学生佳作2】
  法律罗网 道德圣坛
  ● 安徽省太和中学 王娜
  汲汲于富贵,伸出扒手盗窃;怜悯于生命,伸出援手救人。偷盗,或为生活所迫;救人,实为道德驱使。我以为,口诛笔伐大可不必,五味杂陈不需长久。功过不可相抵,善恶泾渭分明。法律罗网既坠,道德圣坛可登。【法律、道德应有各自的评价标准,两者要区别分析、对待,褒贬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占有欲驱使人们作恶。在《西西弗斯的神话》中有这样一段话:“最初人们生活在无序的野蛮状态,为了让正义统治,使恶人屈服,人们制定了法律。”确实,生活有诸多不易,走投无路之境也许悄至,然而盗窃之径不可能成为壮年男子偷生法宝。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作恶者总会被制服,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该少。黑手一伸,人生便有污点;财务既得,生命便不光彩。对他人的财物占有感越强,内心的挫败感越强。大丈夫勿忘“富贵不能淫”之古训啊。【理性分析,指出法律的意义与偷窃的错误。】   善良和尊重使人行善。孟子曾言:“人性本善。”因而,纵使是刚刚犯罪的三人,在面对一个生命即将陨落的现状,仍能够做出人之所以为人的正确选择。这难道不是善良的表现吗?张丽莉勇救学生,保安伸手接跳楼女子,这一个个闪光的人物彰显的不正是人们内心的道德准则吗?在伸手救落水女子的那一刻,三名犯罪嫌疑人的灵魂不再是卑微的。周身不再是污浊的。当然,他们也不是淹没于人海的普通人,他们是英雄。仍是在《西西弗斯的神话》中这样写道:“然而法律并不能阻止人们私下作恶,于是人们发明了对神的崇拜。”或许三个嫌疑人仍然是有信仰的,他们或崇敬佛祖,或崇敬上帝,相信所谓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言论。【行善乃人性伟大的彰显,对行善之美德当怀敬仰心。】
  功过相伴相生,善恶自有定论。在哈佛图书馆那场著名的火灾中,擅自拿走图书而离开图书馆的学生收到了校规的惩罚和道德的褒奖。功过不可相抵,否则社会将陷入无序。一个人生活在公共场合,就应当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少作恶,多行善,身正方能不怕影子斜。【举例论证,呼应中心,即使功过相伴,仍然不能相互抵消。】
  恶让你伸手偷窃,善让你伸手救人。法律该管的,交给法律去惩戒。道德该管的,交给道德去评论。放下恶意,立地成佛;放下贪婪,做回善人。清白做人,守法做事。伏法扬善,亦为良人。【总结全文,法与德,各司其职,行恶之人只要改过自新,亦为良人。】
  【学生佳作3】
  扬道德风帆 守法律清泉
  ● 安徽省太和中学 王帅帅
  嫌疑人救落水女子,获警方表扬;之后,又因盗窃犯罪,被抓捕归案。一时之间,议论纷纷。戏剧性的背后,确实让人深思。救人性命,值得点赞;触犯底线,严惩不贷。故笔者认为,看待此类问题需辩证理性,欲使社会进步,要扬道德风帆,守法律清泉。【对比论证,直奔主题,水到渠成。】
  扬道德风帆,守法律清泉,道德弘扬正当时。冰心曾说:“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我们应当肯定嫌疑人的救人之举,这是他们人性的体现,同样也是其人性的尊严。他们也具有一颗助人之心,不忍视他人性命为草芥,用行善之举给了自己良心上的安慰。我国坚持以德治国,培育道德公民,体现的恰是此宗旨。男子判死刑缓期,仍可要求寻找失散多年的亲生父母;美国一监狱内让犯人培养导盲犬,离别时人犬依依不舍。一例例,皆在目。犯人也有人性,罪人也有尊严。对犯人的人性化关照,或许会唤起他们的良知,扬起道德风帆。【犯人的道德之心并未泯灭,不可因其犯罪而忽略了他们的道德良知。】
  扬道德风帆,守法律清泉,依法治国方为正道。古代讲求“德主司法”,以仁治国。孔子曰:“仁者,邦之本也。”然而,仅以仁治国是远远不够的。现代中国提倡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任何公民必须遵守法律,这是法律的底线,不能因救人或有功而触碰法律。正如习主席所言:“法律需要全民信仰,依法治国是改革开放稳步前进的有力保障!”《资治通鉴》有言:“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只有提高法律的威慑力,才能让社会和谐稳定。【引述古今之言,阐述法律对守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
  扬道德风帆,守法律清泉,道德与法律要互敬互尊。2016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阿布列林·阿布列孜被誉为“澄清有片心。”“在细碎的时光中守望使命,执法无私,恪身有责,在这片土地上,红柳凝聚水土,你浇灌心灵。”余秋雨评价如是说。维吾尔族的这位大法官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维护了一方法治,凝聚了一方人心。可见,我们可用一种批判态度看待三个嫌疑人,善良值得肯定,触犯法律必须严惩,道德要维护法律的公平,法律要为促进社会道德进步而完善,如此,方得人心。【道德与法律的二元关系既要互尊,也要互敬。】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时代之上,呼唤着道德与法律的协调。三位嫌疑人的善举我们必须提倡,其恶行法律必须严惩。扬道德风帆,舞道德之旗;守法律清泉,润大国文明。这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也必将是健全华夏体格的灵丹妙药。故一言以蔽之:扬道德风帆,守法律清泉。【总结全文,照应标题,点明中心: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只有和谐统一,国家民族才有强大未来。】
  【点评】
  该文脉络清晰,由此及彼,结构合理。道德是社会文明和谐的基石,法律是社会有序发展的保障,所以,作者在得出上述兩点认识之后,理性地探讨两者之间的二元关系。法治、德治首先是互相尊重的关系,违法就要严惩,道德不能干涉。行善就要表扬,法律当务实面对。其次,法治与德治也要统一起来,形成合力,促进民族发展与进步。纵观全文,层层递进,思考辩证。对材料问题的深入探讨,对论点二元关系的合理认知,都为文章增色不少!
其他文献
前不久,湖北 “楚天卓越工程”小学骨干教师研修班的老师们来到上海七宝明强小学,观摩了该校新基础教育实验老师的两节精彩的示范课。其中,《舌尖上的七宝——汤圆探秘》主题班会各环节设计得非常新颖:1.唱一唱:拍手跟唱上海童谣,引出七宝老街;2.说一说:师生交流古镇美食,导入班会主题;3.看一看:动画演示,老师讲解,了解糯米的生长过程;4.演一演:班级舞蹈队表演节目《糯米宝宝长大了》;5.做一做:家长志愿
编者按:北京十一学校的改革依靠的是一群有情怀、有智慧、有自我革新精神的教师,语文教师曹书德就是其中一位。本书讲述了曹书德在这次学校转型中的经历、故事和感悟。“走下讲台”,看似简单, 其实艰难。但走下讲台后, 你会发现真实的教育,体会“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教育之乐。  北京十一學校自2012年秋季开学起,无论初中还是高中,都开始实施学生选课走班制的课程改革,每个学生都有了一张属于自己的独立课表,行
到最后我才发现,原来最美的不是景,而是人情。  初到湘西,我便失望了。没有《边城》中所描述的绕城清水、泊船码头,有的只是无穷无尽的崎岖山路还有漫无休止的颠簸,岂止是山路十八弯,便是九十九弯也不为过,只觉得胃里一片翻江倒海,连同五脏六腑都抽搐起来。导游是个年轻的当地小伙子,憨憨的,总是挂着朴实的笑容。见到我难受的样子,本是坐在后排长座上的他急忙让出位置以供我躺下休息,自己却挤在了前排的夹座上。我躺平
现代教育一直推崇尊重教育,自主管理就是尊重教育的具体化。自主管理要求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差异,大胆放手让学生在经历中体验,在失败中进步,在感悟中成长。  蹲下身子,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氛围  班主任要放下身段,转变观念,为学生自主意识的形成创造良好的心理空间。每一学年开始,我都会向孩子讲述自己当班主任的一些事。担任班主任伊始,冬天是怎样在艰难中早起的。开始是被动的,甚至有时迟到了,但迟到后,内心很自责,
01_聚焦迈克尔·沃尔夫  主办:弗劳尔斯画廊(香港)  展期:2020.5.22-2020.7.25  “聚焦迈克尔·沃尔夫”将展出已故摄影家迈克尔·沃尔夫的作品。沃尔夫一生致力于探索大都市生活的复杂性,尤其关注密集的城市环境。本次展览展出沃尔夫创作生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在国际上具有很高知名度的作品系列《建筑密度》(Architecture of Density),这个系列以抽象的方式展现看
当淅淅沥沥的小雨被晚风吹的斜打在地上时,我正脚踩着水花,手撑着大伞,走过这狭长的路口;你匆匆忙忙从我身边经过,一不小心狠踩了我一脚,却若无其事地跑走了,都没留下一句“对不起,借过!”  “一场秋雨一场寒”,这雨过后,天气再过去,便是越加地冷了,可这降得再低的温度,也挡不住全球变暖的迅猛脚步。可是,渐暖的气候所盖不住的,是人心的全球变冷。  而人性最冰冷的地方,我把它叫做南极。  为什么是南极?无他
漂浮之心有了依靠  2016年4月,重返教育管理岗位时,我第一次拿到清新的2016年第11期的《新班主任》杂志。翻看“阅读”栏目,一种“久旱重逢甘霖”的感觉油然而生,我那颗漂浮的心终于有了依靠的“港湾”。  我在教育系统工作多年,当过老师、班主任,看到《新班主任》杂志,心里有一种特别的感情。  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在学校里,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毫无疑问就是班主任了。班主任介于学生、家长、科任老师、
须田一政《风姿花传》01|日本摄影中被低估的大师  须田一政  1940.4.24-2019.3.7  须田的作品深受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纵观他的摄影作品,不少系列的名称,均出自于日本文学句语典故(例如他首部出版的作品《风姿花传》名称就是来源于日本的能剧)。1967年,须田一政加入了日本著名剧作家寺山修司的实验剧团“天并栈敷”并担任剧团摄影师,这影响了其后的摄影生涯与风格。他以当时日本摄影师流行方
[原创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19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一则题为“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他手里那本书正在发着光”的新闻引发热烈反响。   网友感叹:在上下班高峰时逼仄的地铁环境里,哪有空间给人读书?又有谁能静下心来读书?   记者认为:虽然和低头玩手机的乘客相比,在地铁上读书的人确实是少数,但拥挤的车厢里、换乘的扶梯上手不释卷者不乏其人。很多时候,
1   芸芸众生,难敌悠悠众口   《诗经》有云:“人之多言,亦可畏也。”意思是别人的闲谈议论,也能让人感到畏惧。   那人言到底是什么?真值得那么在意吗?看过一则小故事,颇有意味:父子俩进城赶集,父亲骑驴,儿子牵着驴走。一位过路人看见这爷俩儿,便说:“这个当父亲的真狠心,自己骑驴子,却让儿子在地上走。”父亲一听这话,赶紧从驴背上下来,让儿子骑驴,他牵着驴走。没走多远,一位过路人又说:“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