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灾难恢复七招

来源 :计算机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wanne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灾难恢复通常需要花费高昂的成本。比如在远处某个地方建好备用站点,拥有一整套的硬件、软件和系统,并将数据复制到该远程站点,以防万一遇到了灾难,可以保证系统正常运行。但这需要全面的系统冗余性,而一套备用系统在99.99%的时间里都处于闲置状态。在眼下预算紧张的大环境下,其实很少有谁能实现这种梦想。
  因此,云灾难恢复服务提供商应运而生,比如RackWare、亚马逊、谷歌和Zetta。它们给云计算的定位是它不仅仅是存储数据的地方,还是替代传统灾难恢复的一种合理方案。
  以下是将云服务添加到灾难恢复计划的七招。
  选择要慎重
  现在有许多选择。除了上述四家公司外,还有Zerto、HotLink和Veeam等提供商,它们都提供专业的云灾难恢复服务。不过认真打量一番这些提供商,我们就会发现它们之间的不同。有些适合不太需要频繁访问的批量存储,而另一些则更适合复制。当然,定价模式和费用也大不一样。对某一种类型的流量而言是经济高效的云服务,而对另一种类型的流量则可能不那么合适。
  使用云改善RPO/RTO
  恢复时间目标(RTO)是指用户愿意等待、直到站点恢复如初的时间。恢复点目标(RPO)则是指万一出现灾难,用户愿意失去的数据量。Zetta公司的产品副总裁Chris Schin指出,就传统的灾难恢复解决方案而言,RPO只适用于被迁移到灾难区域以外某个异地位置上的一个备份集。如果灾难发生时备份仍在现场,那备份到磁带或闪驱上的任何近期数据都恢复不了。
  Chris Schin说:“如果你使用物理存储介质将数据迁移到异地,灾难场景下的RPO并不取决于备份软件的参数,而是取决于那些磁带被送到异地磁带库的频率。如果是每周一次,那么PRO最多就是为期一周的数据量,哪怕你之前每小时快照一次。”
  迁移工作负载
  RackWare公司的首席执行官Sash Sunkara鼓励公司大胆尝试:把备份之外的工作负载也放到云端。她建议,可以把一些工作负载整个放到云端,看看效果如何。她说:“毫无疑问,使用云基础设施来备份数据具有优势,不过,你不仅可以备份文件和数据,还能将物理服务器的整个工作负载(包括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数据)直接移到任何云上,比如亚马逊云服务、RackSpace或SoftLayer。”
  考虑全面的云灾难恢复
  一些公司正在想方设法成为所有备份数据的云存储库,其中谷歌走得最远,它竭力推销Google Apps,希望将用户的全部数据都存储到云上,并负责处理相关的灾难恢复。
  Google Apps高级产品经理Rajen Sheth声称,Google Apps的RPO目标为零。它拥有在幕后复制所有数据的庞大云。其他公司也提供类似的服务,让用户可以继续使用自己青睐的任何商务应用软件,而不是完全求助于谷歌。
  使用多个云
  虽然这个行业的技术巨擘们拼命吆喝使用一个综合云里面的多个数据中心,但LC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公司的CEO David Zimmerman则提议,使用多家云服务提供商来用于灾难恢复,以降低风险。他说:“别仅仅使用一个云,而要使用多个云来降低风险,可将数据备份到每个云,实现冗余机制。由于成本日益下降、可靠性日益提高,云大有希望,不过企业仍应该小心行事。”
  物理系统作为补充
  降低风险的另一个办法就是,继续保留某种基于物理系统的灾难恢复方案。如果整个云被黑客盯上了,或者丢失了网络,这实际上相当于将全部鸡蛋都放在云这一只篮子里面。David Zimmerman说:“公司应该考虑物理存储及其他方案,作为云的补充。云存储依赖于互联网访问,所以关键系统应该还要有某种内部部署的存储解决方案。”
  莫忘保护不足的工作负载
  Sash Sunkara支了另一个妙招。她特别指出,在许多数据中心,受保护的工作负载往往被分成两类:关键任务型,这种工作负载即使停止运行几分钟都不行;低优先级型,这种工作负载在归档时可能需要花几小时、甚至几天才能恢复。前者通常由非常昂贵、先进的高可用性和集群解决方案加以保护,这类解决方案能实时同步复制系统。后者往往由磁盘归档或磁带备份加以保护,成本非常低廉,但恢复速度也很慢。
  Sash Sunkara说,介于这两类之间的所有工作负载通常需要较快的恢复时间,但不需要昂贵的复制系统,它们缺乏保护力度。面对这些保护不足的工作负载,有一个解决之道,即使用云作为“虚拟灾难恢复”站点,将工作负载出现的变化定期同步起来,万一出现计划内停止运行或意外停止运行,恢复系统可在短短几分钟内投入使用。
  由于成本日益下降、可靠性日益提高,云大有希望,不过企业仍应该小心行事。
其他文献
近日,桌面版QQ浏览器正式升级至8.0版本,并牵手“国民男神”李易峰,用一轮颜值爆表的娱乐营销吸引了无数90后的目光。  腾讯浏览器出的第一招就是“最美”浏览器。新版QQ浏览器采用了全新UI,界面全面扁平化、简洁化。为了满足少男少女们爱炫爱美的心理,又在色彩上大做文章,设计了十几款粉嫩或淡雅的萌系色彩作为推荐皮肤,还允许用户自定义颜色,插件按钮也是五彩缤纷。而8.0版最炫的则是“多彩标签”的功能,
IT行业正处在转型的过程之中,即从传统的IT部署和使用方式,转向以移动计算、云服务、社交网络以及大数据分析技术为基础的新时代。在新时代,云服务将成为主流的IT交付方式,越来越多的厂商将围绕云服务来交付产品;另一方面,社交网络和大数据分析会进一步丰富云服务交付的内容,而移动终端和移动应用的使用则将方便云服务的使用,并加速IT应用向云服务迁移。  来自IT厂商的各种预测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透过这些厂商
2012年资本市场的表现不佳,当前创业项目是否应急于获得收入,投资人该如何判断、选择创业公司?本刊通过访谈联创策源VP刘一昂,为大家展示他的视角。  计世:你认为2013年IT领域的投资热点会是什么,和2012年的投资方向有哪些不同?  刘一昂:2013年,我认为大多数投资人还是会关注移动互联网领域。2012年的创投大环境不太好,所以VC都是以观望为主,很少出手,但2013年的投资形势将转暖,很多
“工作压力太大了,有方案要写的时候,我会找一个轻松的地方开工,为自己减压。”李先生是北京华贸中心写字楼里的一位营销总监,他经常在咖啡馆里一边端着咖啡,一边对着笔记本工作。“这个场所舒适又不受约束。”他说。  咖啡馆的作用当然不只如此,对于商务人士来说,大多数订单是从咖啡馆不是办公室谈出的。  既然很多职场人都喜欢把咖啡厅作为临时办公的场所,那么咖啡厅必然会投其所好,为他们提供一些与办公有关的服务。
“当用户的业务需求不断发生变化时,更需要一个强有力的IT基础架构来高效地响应这些需求。”日前,戴尔虚拟化与企业私有云解决方案全球产品营销总监Benjamin Tao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了提供实现云计算的基础架构和完整的服务,戴尔在过去的几年中,先后收购了多家公司,而今天,整合了这些公司的产品和技术,戴尔推出了创新的解决方案,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应用环境。  Benjamin Tao认为,戴尔目
亚马逊推无线音箱Echo  本报讯 11月6日,亚马逊推出了一款可以像Siri一样识别语音并回答问题的无线音箱Echo。Echo是一款圆柱形的小型桌式音箱,由于顶部配有7个麦克风,因此号称可以在播放音乐时精准识别语音指令。该产品可以直接通过亚马逊的服务播放流媒体音乐,还可以借助蓝牙与手机和平板电脑相连。在发出语音指令之前,用户需要说“Alexa”,以便提醒该音箱接受指令。亚马逊表示,Echo被唤醒
不断创新的移动设备、爆炸性增长的移动应用加上BYOD的流行,使得企业不得不开始考虑如何管理它们,特别是很多企业已经推出自己的移动应用时,管理它们就已经成为一个必然之选。实际上,企业在移动设备和应用管理上已经不能等待,因为大量的用户已经将自己的移动设备带入了工作环境之中。然而,市场上号称能提供移动设备和移动应用管理的工具如此之多,而且还在不断涌现。企业究竟该如何一款适合自己的工具集?  回答这个问题
从1999年正式落户中国,到如今拥有5000人的研发队伍,成为到目前为止最大的跨国研发机构,IBM中国开发中心(IBM China Development Labs,简称CDL)在中国走过年15年蓬勃发展的历程。这期间,IBM CDL不仅承担了IBM全球研发任务,成为IBM众多软件开发中心中唯一同时进行IBM所有核心品牌软件以及行业产品与解决方案开发的中心,同时还通过与中国企业紧密合作,联合合作伙
在中国国内,包括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以及中国联通在内的三家电信运营商,从很早就开始了针对云计算服务的研究与探讨。  中国电信  2011年8月31日,中国电信在三大电信运营商中率先发布了完整的云计算战略:中国电信未来将推出云主机、云存储等系列天翼云计算产品,并为此制定了“三步走”策略。第一步是统一建设部署覆盖全国的云计算数据中心;第二步是构建全国统一的云管理平台;第三步是依托覆盖全国的光网络,实现云
“1月28日,腾讯公司宣布升级移动互联网战略,旗下移动互联网事业群(MIG)将更加聚焦于移动互联网基础平台,承担起移动互联网的底层安全责任,以便更好地拥抱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探索和孵化更多新业务。”  短短几十个字,绝对是几天来互联网圈内提及频次最高的几件事儿之一,仅次于“PM2.5”和“逃离北京”,其中几个关键词值得琢磨。  第一个关键词,“升级”。当各种公司还在忙于宣贯其移动互联网战略时,腾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