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即人的需求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层次,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爱与归属、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教育领域,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高层次的需求往往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提及的对象。而笔者认为,如果没有真正遵循发展规律,即低层次还未满足的情况下就高谈高层次的需求,往往是纸上谈兵。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应该首先引起教育工作者重视的是安全需求。
提起安全,人们往往从生命健康角度考虑,特别是对未成年人而言,保护人身安全可以说社会各阶层都非常重视,但是相对隐性的心理安全问题却常常被人们忽略。心理安全是指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解脱出来的安全、自由、踏实、稳定的心理状态,也可以说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感受,是指人拥有一种平稳、没有威胁、不受批评指责、不需要戒备的内心感受。心理安全同人身安全一样对成长中的青少年而言非常重要,身心安全都俱备,才可以说安全需求得到满足,才能向更高层次寻求发展。班主任除了关注学生的人身安全之外,更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安全。
建立一个有“安全感”的班级,关系到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每个班主任应关注和实施的重要工程。
一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是安全的前提
家庭为什么让人有安全感,因为家庭里的每个成员都相互接纳、认可,无论优点还是缺点。作为天真、单纯的青少年群体,本身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即使没有基于血缘关系,如果能够和老师彼此了解、真诚相待,同样可以做到相互接纳,荣辱与沫。这就需要班主任真正做到了解学生、接纳学生,无论他们的优点还是不足,去倾听、思考、关爱、指导。要想让班级像一个大家庭,班主任首先就要像妈妈或者爸爸一样让孩子认可,可能我们的了解和关心在时间和空间上永远达不到家庭关系程度,但是只要让学生感觉,老师是了解我的、关心我的,接纳我的,这种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师生关系就为建立有“安全感”班级的迈出了第一步。
二畅通的家校沟通是安全的保障
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影响最大的环境是家庭和学校,家长和教师的工作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他们所处环境不同,工作的重点和对孩子的了解角度也不同。作为班主任必须有很强的家校沟通意识。可能你观察一个孩子或帮助一个孩子许久无法解决的现象或问题,在家长的叙述中会找到答案或豁然开朗。如果能和家长就孩子的某方面教育问题和方法达成一致,做到家校畅通,站在统一立场进行强化教育,孩子对教师工作会深信不疑,无疑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和纠正是大有裨益的,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说家长和老师联手打造的保护伞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安全成长。同时学校工作也会得到家长的认可和支持,对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极为有利。
三公正合理的管理制度是安全的基础
班级制度建立的首要准则是公正和民主,包括制度内容、监督机制、奖惩机制都要做到公正、公平、全员参与。就像法律一样,是针对所有成员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只有这样的班级管理机制才会让每个孩子认可并自觉去遵守,有安全感。例如,在了解学生特点、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建立班机公约、成立班级管理委员会,建立“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有章可循,赏罚分明,激励为主的班级规章制度;在基于“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基础上成立合作小组,形成健康的团队竞争制度;通过社会实践、各项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建设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班级文化等。健康、科学、公正、民主的管理制度是每个孩子在集体中“安全”生活的保障,良好的班级制度与文化建设不仅能让孩子学会遵守行为规范,更能让孩子学会认可公共生活准则,在精神和道德层面不断提升自我,从孩子身心成长和长远发展来看都是“安全”的。
四永恒的爱心让安全升级
如果说制度是建立“安全感”的基础,那么爱心就是提升“安全感”的金钥匙。制度是砖石,是冰冷的;爱心是温暖的,只有用爱心做成的水泥衔接,为学生建立的安全堡垒才会坚不可摧。
爱要有方。因材施教是班主任工作要谨记的准则。可以对成绩优异的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可以接纳学习、行为习惯方面有困难的孩子在进步的过程中犯错误,还可以尽可能的给不同才能的孩子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而不是唯以成绩轮高低。在岗位安排、小组成员分配等方面尽量做到考虑每个成员的基本特点和成长需求,让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得到尊重并因此受益,让老师的爱润物细无声。
爱要有度。爱心要公正无私,不能带有有色眼镜去看待孩子。孩子的心单纯而敏感,就像在家庭中,如果父母对子女的爱不公正,对其中“受冷落者”而言,心理上自然会缺少“安全感”。班主任就像管理一个大家庭,给每个孩子的爱都要做到一碗水端平。
爱心无限。对孩子的细心观察、及时引导、耐心沟通、悉心呵护会让孩子的安全感与日俱增,甚至会让安全感升级为幸福感,如果孩子因我们的存在而感到了幸福,那岂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
如果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关注孩子成长中的心理需求,为孩子营造真正有“安全感”的成长环境,那些不愿去上学、害怕老师、恐惧学习的孩子就会减少,那些因心理失衡而导致极端行为的事件也不会存在,孩子们的脸上会有更多阳光的笑容。
提起安全,人们往往从生命健康角度考虑,特别是对未成年人而言,保护人身安全可以说社会各阶层都非常重视,但是相对隐性的心理安全问题却常常被人们忽略。心理安全是指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解脱出来的安全、自由、踏实、稳定的心理状态,也可以说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感受,是指人拥有一种平稳、没有威胁、不受批评指责、不需要戒备的内心感受。心理安全同人身安全一样对成长中的青少年而言非常重要,身心安全都俱备,才可以说安全需求得到满足,才能向更高层次寻求发展。班主任除了关注学生的人身安全之外,更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安全。
建立一个有“安全感”的班级,关系到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每个班主任应关注和实施的重要工程。
一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是安全的前提
家庭为什么让人有安全感,因为家庭里的每个成员都相互接纳、认可,无论优点还是缺点。作为天真、单纯的青少年群体,本身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即使没有基于血缘关系,如果能够和老师彼此了解、真诚相待,同样可以做到相互接纳,荣辱与沫。这就需要班主任真正做到了解学生、接纳学生,无论他们的优点还是不足,去倾听、思考、关爱、指导。要想让班级像一个大家庭,班主任首先就要像妈妈或者爸爸一样让孩子认可,可能我们的了解和关心在时间和空间上永远达不到家庭关系程度,但是只要让学生感觉,老师是了解我的、关心我的,接纳我的,这种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师生关系就为建立有“安全感”班级的迈出了第一步。
二畅通的家校沟通是安全的保障
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影响最大的环境是家庭和学校,家长和教师的工作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他们所处环境不同,工作的重点和对孩子的了解角度也不同。作为班主任必须有很强的家校沟通意识。可能你观察一个孩子或帮助一个孩子许久无法解决的现象或问题,在家长的叙述中会找到答案或豁然开朗。如果能和家长就孩子的某方面教育问题和方法达成一致,做到家校畅通,站在统一立场进行强化教育,孩子对教师工作会深信不疑,无疑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和纠正是大有裨益的,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说家长和老师联手打造的保护伞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安全成长。同时学校工作也会得到家长的认可和支持,对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极为有利。
三公正合理的管理制度是安全的基础
班级制度建立的首要准则是公正和民主,包括制度内容、监督机制、奖惩机制都要做到公正、公平、全员参与。就像法律一样,是针对所有成员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只有这样的班级管理机制才会让每个孩子认可并自觉去遵守,有安全感。例如,在了解学生特点、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建立班机公约、成立班级管理委员会,建立“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有章可循,赏罚分明,激励为主的班级规章制度;在基于“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基础上成立合作小组,形成健康的团队竞争制度;通过社会实践、各项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建设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班级文化等。健康、科学、公正、民主的管理制度是每个孩子在集体中“安全”生活的保障,良好的班级制度与文化建设不仅能让孩子学会遵守行为规范,更能让孩子学会认可公共生活准则,在精神和道德层面不断提升自我,从孩子身心成长和长远发展来看都是“安全”的。
四永恒的爱心让安全升级
如果说制度是建立“安全感”的基础,那么爱心就是提升“安全感”的金钥匙。制度是砖石,是冰冷的;爱心是温暖的,只有用爱心做成的水泥衔接,为学生建立的安全堡垒才会坚不可摧。
爱要有方。因材施教是班主任工作要谨记的准则。可以对成绩优异的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可以接纳学习、行为习惯方面有困难的孩子在进步的过程中犯错误,还可以尽可能的给不同才能的孩子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而不是唯以成绩轮高低。在岗位安排、小组成员分配等方面尽量做到考虑每个成员的基本特点和成长需求,让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得到尊重并因此受益,让老师的爱润物细无声。
爱要有度。爱心要公正无私,不能带有有色眼镜去看待孩子。孩子的心单纯而敏感,就像在家庭中,如果父母对子女的爱不公正,对其中“受冷落者”而言,心理上自然会缺少“安全感”。班主任就像管理一个大家庭,给每个孩子的爱都要做到一碗水端平。
爱心无限。对孩子的细心观察、及时引导、耐心沟通、悉心呵护会让孩子的安全感与日俱增,甚至会让安全感升级为幸福感,如果孩子因我们的存在而感到了幸福,那岂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
如果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关注孩子成长中的心理需求,为孩子营造真正有“安全感”的成长环境,那些不愿去上学、害怕老师、恐惧学习的孩子就会减少,那些因心理失衡而导致极端行为的事件也不会存在,孩子们的脸上会有更多阳光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