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驾驭恃才傲物的下属?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yao1157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员工出现了麻烦,就想去改变他,其实并不明智。聪明的做法是将他置于团队内进行考量。
  自从李明离开原来的咨询公司接受了A公司业务部门经理的职位后,有一件事情就一直让他头疼:尽管适应新环境、赢得上司和大部分下属的信任以及良好的工作表现都已不是问题,可手下一名业务尖子吴迪简直是个大麻烦。
  吴迪头脑灵活、办事麻利,业绩在部门内更是出类拔萃。对于吴迪,李明本想提拔重用,但很快他就发现吴迪恃才傲物、目空一切,部门其他人对吴迪也颇有微辞。可吴迪却动不动就得理不饶人,对同事们言辞犀利、恶语相加。前些天,仅仅因为业务洽谈中的一句话,吴迪就将部门内德高望重的刘姐好一顿数落。而刘姐平常可是惟一一个与吴迪勉强可以相处的人。尤其当其他同事对她发泄对吴迪的不满时,刘姐总是尽量劝解,为吴迪说些好话。
  然而今天,因为一点儿工作上的事,吴迪竟然当着李明的面,向李明的行政助理发难,把他也不放在眼里。前些天,李明也偶尔了解了一下,其它部门的人告诉他:吴迪的脾气众人皆知,要不是他业绩突出恐怕早就劝退了,还暗示李明的前任离职似乎就与吴迪有关,只是这些人欲言又止。李明决定找吴迪好好谈谈,结果出乎意料,吴迪满口答应今后要注意团结,可没过几天,却依然是我行我素。
  李明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无论是对像吴迪这样的“问题员工”,还是对业绩差的员工,公司的文化在人事政策上就是一个“老好人”。另外,公司很看重个人的业绩,当然这对于初来乍到的李明也十分重要。可如果任由局势发展下去,这个团队早晚要被个别人搞得人仰马翻,而李明的将来也会毁于一旦。
  
  了解与他有关的一切
  
  对于团队来说,吴迪无疑是一场灾难,李明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很明显,吴迪能力很强,又极端自负,爱出风头,不顾及他人感受,没有协作能力和团队的融合性。可对于新上任的李明来说,他必须把很多其它重要的事情搞清楚、摸透彻,才能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比如:公司是否将员工道德层面、价值观层面上的文化问题制订出相关标准?吴迪的行事作风与公司的好恶或有关讲话基调是否相符?李明的上司及公司人力资源部可能的态度或以往如何处理类似事件?
  李明也需要对自身的利益和力量做出理性的判断:自己是否拥有奖惩大权?权力到什么程度?自己目前是否赢得了上司与下属们足够的信任与权威?公司的政策与自身的个性是否让自己在吴迪面前占有上风?如果局面不可收拾,自己是否有退路?
  然后,李明还需要对吴迪做出客观评判:吴迪的表现背后,最大的心理需求是什么,是为了升职、加薪、别人的尊重还是有其它什么因素?有没有其它公司来挖他?部门离开他行吗?吴迪在公司内有没有特殊的背景?他在公司里的口碑与影响力如何?他的客户资源部门是否有备份?
  当然,李明同样不可忽视对部门内其他人的一些考虑:同事们对吴迪采取谦让、容忍、愤恨却又习以为常的态度,说明了什么?除了吴迪业绩突出外,是因为他霸道行事、难遇对手?是他有特殊背景?还是有其它什么难言之隐?同事们各自人际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如何?他们在公司内的背景和影响力如何?
  
  以强者的姿态旁敲侧击
  
  李明及同样处境的管理者必须明确一点:保持对这个团队的控制与足够的影响力是头等大事,不能只盯住业绩。否则李明最终会丧失部门权威甚至任职资格。在摸清有关情况后,李明应改变以往被动处世的做法,强化对吴迪及这个团队的领导力与影响力,使其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
  首先,作为顶头上司,李明必须采取各种方式加强对吴迪的约束,使他明白他只是部门中的一个普通员工而已,他必须融入这个团队之中。当然,策略方面可以软硬兼施,比如,可以指出:“你很聪明,也很能干”,但同时要给他讲一个真实的案例,重重地打击他:“那个人即使最后离开了企业,也没有一个同事和他告别。”一方面,可以鼓励他:“你如果控制一下自己的脾气,你真的能成大事。”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他的焦虑与危机感:“你这样下去,恐怕要毁了你自己的前程。”不要指望一两次正式谈话就能见效,管理者应该在任何可能的场合利用以上方式做工作,甚至暗示他:辞退他也并非不可能。
  其次,李明还应在整个团队中发挥影响力,弘扬正气,保持团队的平衡与稳定。如在会议上就刘姐的事情明确指出:业务洽谈中的细节问题,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处理方式,任何人不能强加于人。同时,对刘姐的工作与为人加以肯定。对于其它一些类似的事情也应采取较为主动的姿态处理。这样不仅可以防止其他同事的消极情绪,对吴迪的嚣张与蛮横也是一种有效的遏止。
  
  将他的角色置于团队之中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基于三种理论基础——行为科学、工业工程与组织理论。组织理论家认为:人要么不理性,要么变化无常,因此管理者的主要使命就是因势利导,创造最佳的组织形式与工作结构。作为管理者,李明应调整心态,吴迪不仅是一个大麻烦,他也是一种资源、一种生机。要知道一般能力与业绩好的员工大都会比较有个性,也可能会较难相处,这一点在职场中是一种普遍现象。作为管理者应该正视这一点,并充分利用吴迪的优势创造组织全新的形态。因此,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调试:
  重组组织结构。发挥吴迪的才能,可以给他配一个销售助理,让他组成一个小的销售团队,并尽量让他们的业务相对独立。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工作中与其他同事的矛盾,同时吴迪麾下团队良好的业绩对其他人的工作也是一个不小的促进。
  设定新的职位。也可以考虑赋予吴迪更有挑战性的工作,如:制定整个部门的销售计划、制定针对大客户的工作预案以及重大、疑难业务项目的攻坚等。这样既可以提升吴迪乃至整个部门业绩,又会使吴迪在本职工作外专注于新的挑战。
  
  着眼整个团队的提升
  
  个体的行为与态度会受到团队情绪、社会环境与心理环境的巨大影响,是团队行为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吴迪本人可能也并不愿意整天处于纷争和怨愤之中,整天遭到别人的冷遇甚至白眼。作为管理者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善于系统思考:部门内的混乱局面除了吴迪本身的原因外,有没有其他下属自身的原因?他们的工作能力及业绩是否很糟糕?他们的工作态度及责任心是不是很差?他们的人际交往技巧是否会使表面上强大的吴迪无辜地处于劣势?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他们同吴迪一样也需要改变,并保持一种平衡,这样才能对整个团队有利。
  李明已经注意到了A公司对业绩平平的人过于宽松。如果他能在自己的部门改变或微调这一文化,那将意味着整个部门的业绩与工作面貌的改善,而这样必然也会对吴迪改变以往行事作风产生良好的影响。其实,李明完全可以在这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比如:建立考核机制、奖勤罚懒、树立正气;在部门会议上,对吴迪的才能与业绩给予充分尊重与肯定,这也符合A公司的文化。
  另外,在团队中也应该进一步明确各自的角色,例如:刘姐不再适宜扮演团队中平衡者与顾问的角色,而这样的角色应由李明、吴迪等人担当,同时还应进一步挖掘团队中其他人的优势,形成互补、和谐的团队氛围。
  管理类似吴迪这样的员工并不容易,为此很多管理者实际工作中宁愿采用各种办法让吴迪走人。但吴迪走了,团队中的矛盾、摩擦以及一系列不利于工作的因素还会层出不穷,企业管理者最终还是无法逃避的。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李明这样的管理者最终会发现:试图单纯改变吴迪是愚蠢的,也是毫无意义的,提升整个团队才是最终目的,而这样做可能比只改变吴迪本人更加容易。李明应该用行动证明:他具备较强的领导力与影响力,和吴迪相比,他才是这个团队的关键人物。
其他文献
2004年.是”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连续成功举办的”第13年”。
一个公司通常会与三种客户打交道,分别是常规性客户,社交性客户和虚拟性客户,这三种客户没有哪一种是最好的,但对于他们的关系处理都要适时经营。
稻草编成金条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营销开始走向理性,但习惯性的势力依旧抬着失去了奔跑能力的产品一路摇旗……一位营销人士打了一个精彩的比喻:“许多产品都是出了娘胎,就被抬上了
“为手下的员工设计业绩考核指标的重点是:你先要有预见性,最起码有一个月以上的预见能力。”
转型必然,心态第一    面对变化的环境或者转型时,每个人通常会有四种选择:要么适应环境,要么改变环境,或者是选择逃避,再有就是抱怨。前三种态度都有其可取之处,唯有抱怨是永远无济于事的。  即便是老板,也会有很多的“身不由己”、“欲罢不能”,何况我们受雇于人的经理人呢?无疑就更要保持一种时刻准备适应变革的心态。随着企业的发展,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职业经理人的转型,都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其实职业生涯转
我们或多或少部知道“家族化管理”和“职业化管理”。而本文认为:在家族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时,还有一种“延续家族化管理而不能,转型职业化管理又不愿”的“业余化管理”,它才是
“对事不对人”到“对人不对事”    我们在传统的管理中,尤其在产生错误时,常常会强调一句话:我们对事不对人。但这就是解决问题的良方吗?我们关心的只是问题发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关心的只是问题本身。这样处理固然可以使公司一团和气,而且有“不能再发生此类事件”的警示作用,但当我们再次遇到问题时,你是否会想到:它与以往的错误虽然看似完全不同,但是事情的实质是否还是出在人的身上呢?  “对事不对人”强调以
我为什么要向大家推荐这篇文章?不是因为作者奈新比特是世界名人,而是因为作者所谈的问题是人们普遍都在思考研究,并很想寻求解决的大问题,这就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时
分享“工作秘笈”。这是让新员工迅速适应岗位的最佳方式。有一家公司挑选了10名入职已达两三年的老员工,因为他们既有经验,同时还没有忘记自己做新人时的感觉。这10名口才不错
日前国美封杀格力的举动,再次促使我们思考:未来上下游企业间的理想关系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