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雷锋好榜样
干革命不学毛主席著作不行
今年,雷锋同志离开我们已经40多年了。作为雷锋生前所在团队的摄影员,当年的战友,我至今还清晰地回忆起为他拍照时的一些情景,这些情景依旧让我感动。
开车没有方向盘不行
雷锋的日记中这样写着:“对于革命战士来说,毛泽东思想好比粮食和武器,好比汽车上的方向盘。人不吃饭不行,打仗没有武器不行,开车没有方向盘不行,干革命不学毛主席著作不行。”
那是1961年初,他到驻在沈阳市和平广场的沈阳军区工程兵司令部执行任务,正好我也在政治部办事,在战士食堂吃饭时碰在一起。饭后,雷锋就回到汽车旁,坐在脚踏板上,读起了毛主席著作,这时我刚从宣传处办完事出来,看到雷锋神情专注学习的样子,便立即跑回宣传处,拿了相机,又请宣传处的张峻同志,并找了一大张白纸做反光板。为了突出雷锋汽车兵的特点,使自然光从车窗射进,呈强烈的逆光,再用白纸放在里面作辅助光。驾驶室很窄,相机拉不开距离,我们上上下下摆弄了好几次,终于拍成了这幅雷锋同志坐在驾驶室中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照片。
苦孩子,好战士
1960年冬,《解放军画报》记者吴加昌、工程兵宣传处张峻、赵志华来我团采访在全军“两忆三查”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典型。这是团里的摄影员,随同他们拍了一组反映雷锋事迹的照片。吴加昌同志带着这组稿子回到画报社。他编辑这组照片时,总觉得主题不够突出。不久就写信给我,委托我再拍一张既能反映出雷锋汽车兵的职业特点,又能反映出他忠于党、忠于人民精神面貌的照片,以做那一组报道的“破题”照片。我觉得压力很大,上一组照片是我与上级机关来人一起拍的,这次补片由我个人完成,总觉得信心十足。好在我与雷锋关系很好,我又是从这个连队中选调到团部的、人熟情况熟,经过几天的思考,我终于找到了突破点。正巧新从长春接来一台拉水用的国产“解放”牌汽车。请无限热爱新中国的好战士擦拭国产的军车,这正是雷锋同志的心愿,也是全国人民的心愿吧!我特意选了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专门约雷锋来到运输连的停车场,请副连长白福祖调好了车头的方向,使明媚的阳光照在“解放”牌上。雷锋同志像平常一样在保养军车,片刻间抬头远望,微笑的面庞表现出他发自内心的骄傲。为了保险,在高低左右不同角度拍了多张,冲洗后选了几张雷锋和我都满意的寄给了《解放军画报》。两个月后《解放军画报》1961年第3期以《苦孩子,好战士》为题,发表了这组照片,我补照的雷锋擦“解放”军车这张排在头条位置(见左面上图)。
一只肥皂盒
雷锋在生活上十分俭朴,处处表现出勤俭节约的美德。
有一次,雷锋去参加运动会,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大热的天出汗又多,真是口干舌燥,战友们都排队买汽水去了。雷锋也陶出了3角钱排上了买汽水的队,好容易快轮到他了,回头看见供水站送来了开水,他忙将钱装进兜里,转身就走。一个战友见他走了,问道:“雷锋,怎么不买了?”他说:“开水送来了,喝开水更解渴,这3角钱拿到书店里,能买两本毛主席著作单行本,不管谁学都能有收获。”雷锋每月的几元津贴,除了买毛主席著作单行本和牙膏、肥皂,他常年用肥皂洗脸,连香皂都舍不得用。他有一个绿色的化学肥皂盒,是从湖南带到鞍山,又带到部队的,有一半都坏了,他还一直用着。我清楚地记得,雷锋牺牲后,我们办遗物展览时,想把他的那只肥皂盒用大头针按在展板上,可是肥皂盒早已老化,根本按不住了,一按就掉渣儿。大家看到这里,止不住一阵阵心酸。左图,是雷锋同志去储蓄所存款时,我悄悄抓拍的,可以清楚地看到,雷锋从钱夹里往外拿的,全是分分角角省下来的零钱。
练双杠
雷锋与摄影师
本刊记者
季增为雷锋拍照立过功
40年前,季增是雷锋所在部队的摄影员。雷锋入伍后,他是第一个给雷锋拍照的部队摄影师;是与雷锋接触最多最近的部队摄影师;也是给雷锋拍照片最多的人。在与雷锋朝夕相处的两年零八个月中,季增先后为雷锋拍摄了250余张照片。他拍摄的雷锋手握钢枪站在毛主席像前、雷锋送老大娘回家等照片,已深深印在了全国人民心中。由于他的这种特殊贡献,部队先后为他荣记两次三等功。
“这些照片不是我的个人财产”
季增说:“这些照片(雷锋照片)不是我的个人财产。” 他还说,“给雷锋拍照是一种历史的偶合,用现在的话说‘赶上了’,当时无论谁赶上了,都能努力做得比我更好!雷锋不单纯是个简单的名字,他已成为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五千年传统美德的结晶,他属于人民,属于国家。当年在工作中为雷锋拍照的任何人,都不能搞垄断,也不能拿雷锋照片牟取私利!”
遗失的雷锋照片
季增每次给雷锋拍摄雷锋的每个镜头都从不同角度多拍几张,然后从中挑选出效果最好的一张送《解放军画报》、《解放军报》、《人民画报》的媒体发表。余下的作为资料,用于雷锋事迹的宣传。有两批雷锋的照片的底片不知去向。一批是1961年冬天,部队举办雷锋事迹巡回展览,先后到大连、丹东等地的工农兵团展示,展后照片底片就没有取回。第二批是1964年夏天,即将转业的季增将200余张照片底片整理好后,装在三个底片夹里交给团党委,团党委又上交到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十几年后季增曾多次去部队和有关部门询问这批底片的下落,结果无人知晓。这200余张底片的下落成了一个谜。现存发表的照片有的是当年拍摄的淘汰底片,有的是从展览单位和新闻单位搜集来的。
雷锋的一些照片是补拍的
1960年11月26日,长篇通讯《毛主席的好战士》在《前进报》发表之后,新华社、《解放军报》等相继转发,年底前后,《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又刊登了新华社的通讯稿《苦孩子成为优秀的人民战士》。对雷锋这个典型的宣传由此在部队内外拉开了序幕。
为了配合宣传,沈阳军区工程兵党委作出决定,由政治部和雷锋生前所在工兵十团共同筹办《雷锋同志先进事迹巡回展览》。展览内容中,雷锋参军前及童年部分,用绘画来表现,入伍后的部分,用照片来反映,这样就需要补拍一些照片,沈阳军区工程兵部队首长对补拍照片作出特别指示:必须真实,必须是雷锋实实在在做过的好人好事。比如雷锋送老大娘回家,雷锋给医院的伤病员送月饼、雷锋把自己的存款捐给人民公社等等。
补拍任务是由季增回抚顺团里过春节的时候完成的。季增用了半个月左右时间完成了拍摄任务,回到沈阳。照片冲洗出来后,总体还算不错,但有些确实有摆布的痕迹。(比如白天打手电筒看毛选那张)。在雷锋留下的相片中,大约有20多张是补拍的。
摄影师小传
季增,1936年出生,河北承德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6年参加工作,1957年入伍到沈阳军区工程兵3317部队,半年后从连队调到机关任新闻摄影员。1960年雷锋入伍到该部队,分配到季增的连队。作为团摄影员、更作为曾经是雷锋连队的战友,季增拍摄下了雷锋同志200余幅照片,是为雷锋拍摄照片最多的人。1964年,季增复员到当时的《承德群众报》(现《承德日报》)做摄影记者。
学技术要精益求精
和同学们在一起

干革命不学毛主席著作不行
今年,雷锋同志离开我们已经40多年了。作为雷锋生前所在团队的摄影员,当年的战友,我至今还清晰地回忆起为他拍照时的一些情景,这些情景依旧让我感动。
开车没有方向盘不行
雷锋的日记中这样写着:“对于革命战士来说,毛泽东思想好比粮食和武器,好比汽车上的方向盘。人不吃饭不行,打仗没有武器不行,开车没有方向盘不行,干革命不学毛主席著作不行。”
那是1961年初,他到驻在沈阳市和平广场的沈阳军区工程兵司令部执行任务,正好我也在政治部办事,在战士食堂吃饭时碰在一起。饭后,雷锋就回到汽车旁,坐在脚踏板上,读起了毛主席著作,这时我刚从宣传处办完事出来,看到雷锋神情专注学习的样子,便立即跑回宣传处,拿了相机,又请宣传处的张峻同志,并找了一大张白纸做反光板。为了突出雷锋汽车兵的特点,使自然光从车窗射进,呈强烈的逆光,再用白纸放在里面作辅助光。驾驶室很窄,相机拉不开距离,我们上上下下摆弄了好几次,终于拍成了这幅雷锋同志坐在驾驶室中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照片。
苦孩子,好战士
1960年冬,《解放军画报》记者吴加昌、工程兵宣传处张峻、赵志华来我团采访在全军“两忆三查”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典型。这是团里的摄影员,随同他们拍了一组反映雷锋事迹的照片。吴加昌同志带着这组稿子回到画报社。他编辑这组照片时,总觉得主题不够突出。不久就写信给我,委托我再拍一张既能反映出雷锋汽车兵的职业特点,又能反映出他忠于党、忠于人民精神面貌的照片,以做那一组报道的“破题”照片。我觉得压力很大,上一组照片是我与上级机关来人一起拍的,这次补片由我个人完成,总觉得信心十足。好在我与雷锋关系很好,我又是从这个连队中选调到团部的、人熟情况熟,经过几天的思考,我终于找到了突破点。正巧新从长春接来一台拉水用的国产“解放”牌汽车。请无限热爱新中国的好战士擦拭国产的军车,这正是雷锋同志的心愿,也是全国人民的心愿吧!我特意选了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专门约雷锋来到运输连的停车场,请副连长白福祖调好了车头的方向,使明媚的阳光照在“解放”牌上。雷锋同志像平常一样在保养军车,片刻间抬头远望,微笑的面庞表现出他发自内心的骄傲。为了保险,在高低左右不同角度拍了多张,冲洗后选了几张雷锋和我都满意的寄给了《解放军画报》。两个月后《解放军画报》1961年第3期以《苦孩子,好战士》为题,发表了这组照片,我补照的雷锋擦“解放”军车这张排在头条位置(见左面上图)。
一只肥皂盒
雷锋在生活上十分俭朴,处处表现出勤俭节约的美德。
有一次,雷锋去参加运动会,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大热的天出汗又多,真是口干舌燥,战友们都排队买汽水去了。雷锋也陶出了3角钱排上了买汽水的队,好容易快轮到他了,回头看见供水站送来了开水,他忙将钱装进兜里,转身就走。一个战友见他走了,问道:“雷锋,怎么不买了?”他说:“开水送来了,喝开水更解渴,这3角钱拿到书店里,能买两本毛主席著作单行本,不管谁学都能有收获。”雷锋每月的几元津贴,除了买毛主席著作单行本和牙膏、肥皂,他常年用肥皂洗脸,连香皂都舍不得用。他有一个绿色的化学肥皂盒,是从湖南带到鞍山,又带到部队的,有一半都坏了,他还一直用着。我清楚地记得,雷锋牺牲后,我们办遗物展览时,想把他的那只肥皂盒用大头针按在展板上,可是肥皂盒早已老化,根本按不住了,一按就掉渣儿。大家看到这里,止不住一阵阵心酸。左图,是雷锋同志去储蓄所存款时,我悄悄抓拍的,可以清楚地看到,雷锋从钱夹里往外拿的,全是分分角角省下来的零钱。

练双杠
雷锋与摄影师
本刊记者
季增为雷锋拍照立过功
40年前,季增是雷锋所在部队的摄影员。雷锋入伍后,他是第一个给雷锋拍照的部队摄影师;是与雷锋接触最多最近的部队摄影师;也是给雷锋拍照片最多的人。在与雷锋朝夕相处的两年零八个月中,季增先后为雷锋拍摄了250余张照片。他拍摄的雷锋手握钢枪站在毛主席像前、雷锋送老大娘回家等照片,已深深印在了全国人民心中。由于他的这种特殊贡献,部队先后为他荣记两次三等功。
“这些照片不是我的个人财产”
季增说:“这些照片(雷锋照片)不是我的个人财产。” 他还说,“给雷锋拍照是一种历史的偶合,用现在的话说‘赶上了’,当时无论谁赶上了,都能努力做得比我更好!雷锋不单纯是个简单的名字,他已成为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五千年传统美德的结晶,他属于人民,属于国家。当年在工作中为雷锋拍照的任何人,都不能搞垄断,也不能拿雷锋照片牟取私利!”
遗失的雷锋照片
季增每次给雷锋拍摄雷锋的每个镜头都从不同角度多拍几张,然后从中挑选出效果最好的一张送《解放军画报》、《解放军报》、《人民画报》的媒体发表。余下的作为资料,用于雷锋事迹的宣传。有两批雷锋的照片的底片不知去向。一批是1961年冬天,部队举办雷锋事迹巡回展览,先后到大连、丹东等地的工农兵团展示,展后照片底片就没有取回。第二批是1964年夏天,即将转业的季增将200余张照片底片整理好后,装在三个底片夹里交给团党委,团党委又上交到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十几年后季增曾多次去部队和有关部门询问这批底片的下落,结果无人知晓。这200余张底片的下落成了一个谜。现存发表的照片有的是当年拍摄的淘汰底片,有的是从展览单位和新闻单位搜集来的。
雷锋的一些照片是补拍的
1960年11月26日,长篇通讯《毛主席的好战士》在《前进报》发表之后,新华社、《解放军报》等相继转发,年底前后,《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又刊登了新华社的通讯稿《苦孩子成为优秀的人民战士》。对雷锋这个典型的宣传由此在部队内外拉开了序幕。
为了配合宣传,沈阳军区工程兵党委作出决定,由政治部和雷锋生前所在工兵十团共同筹办《雷锋同志先进事迹巡回展览》。展览内容中,雷锋参军前及童年部分,用绘画来表现,入伍后的部分,用照片来反映,这样就需要补拍一些照片,沈阳军区工程兵部队首长对补拍照片作出特别指示:必须真实,必须是雷锋实实在在做过的好人好事。比如雷锋送老大娘回家,雷锋给医院的伤病员送月饼、雷锋把自己的存款捐给人民公社等等。
补拍任务是由季增回抚顺团里过春节的时候完成的。季增用了半个月左右时间完成了拍摄任务,回到沈阳。照片冲洗出来后,总体还算不错,但有些确实有摆布的痕迹。(比如白天打手电筒看毛选那张)。在雷锋留下的相片中,大约有20多张是补拍的。
摄影师小传
季增,1936年出生,河北承德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6年参加工作,1957年入伍到沈阳军区工程兵3317部队,半年后从连队调到机关任新闻摄影员。1960年雷锋入伍到该部队,分配到季增的连队。作为团摄影员、更作为曾经是雷锋连队的战友,季增拍摄下了雷锋同志200余幅照片,是为雷锋拍摄照片最多的人。1964年,季增复员到当时的《承德群众报》(现《承德日报》)做摄影记者。

学技术要精益求精

和同学们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