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以来,海南蕉农卖香蕉难已成为社会热点话题。进入7月,海南夏蕉又要大规模上市,蕉农更是愁上加愁。眼见海南迫在眉睫的“蕉急”局面,近日,国内一些大型电子商务网站团购平台发起了“聚蕉行动”,召集网民以网上预售,线下提取的方式进行香蕉团购。
电子商务网站与香蕉种植户的这种合作,是国内公益团购的首次尝试,其背后显现的是现代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的巧妙结合。让农产品与电子商务联姻走出滞销困局,或许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据国内媒体披露,此次团购的香蕉均来自海南省东方市。7月8日,第一批25吨香蕉已经运往杭州。
东方市是海南香蕉的重要产地,七月正是当地香蕉的成熟时节,而今年大批即将成熟的香蕉由于无人问津,面临烂在地头的危险。
“再过半个月,海口香蕉的收获季也要来了,到时候香蕉更多,更卖不出去了。”东方市大田镇一位翟姓的蕉农在自家的香蕉地里一筹莫展。由于无人收购,在他的果园里,很多果实已经随着香蕉树发黄而落在了地里。他说,他种香蕉6年了,今年把前几年赚的钱全部赔进去了。
据海南省农业厅的调查数据显示,今年海南全岛种植香蕉面积约87万亩,香蕉产量约190万吨,整个岛内还有约40多万吨香蕉在7月集中上市。
这种农产品滞销的现象,并非只在海南存在。重庆,每年也会有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农产品滞销。今年4月,武隆县巷口镇广坪村甘蓝种植基地的甘蓝种植户就为销路发起了愁。村民罗成波说,与往年相比,今年甘蓝长势比较好,平均一亩地能产16000斤左右。全村种植面积是1500亩,总产量达到了8000吨左右。但是由于大家都在种,导致了今年甘蓝价格下降,销路严重受阻。
当地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甘蓝种植是当地菜农的一项支柱产业,但目前在广坪村却有近3000吨甘蓝卖不出去。这是供大于求的原因造成的。
今年6月,在璧山县也出现了千亩花椒滞销的情况。该县三合镇一位姓黄的花椒种植户焦急地告诉记者,今年几乎看不到收购商上门,收购价格也是一落千丈,只有2块多一斤,比去年低一半。
发条短信即可团购
如何打开农产品的滞销局面,牵动着社会各界的神经。在短时间内帮助蕉农把香蕉卖出去呢?7月8日,淘宝网首先发起了“聚蕉行动”,以网上预售的方式进行爱心团购,并将活动第一站设在了杭州。
“从有这个想法,到找合作方联华华商集团,再到页面上线,我们仅用了四个工作日。”淘宝“聚划算”平台总监慧空介绍说,此举是希望通过团购的形式把互联网上的草根力量都汇集起来,以高效和最节约成本的方式,为海南蕉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就在不久前,该平台刚刚创下了3天时间将20吨有机哈密瓜从瓜田直接卖给消费者的销售纪录。
据悉,本次“聚蕉行动”以8.8元1串(4.5-5.5斤之间)的成本价进行团购,而且采取买1把、再赠1把香蕉和100元联华品牌抵价券的方式。凡是使用支付宝快捷支付的用户,还能在8.8元基础上再便宜2元。购买香蕉券的网友可以通过二维码的形式,在指定时间内到线下10个指定的联华超市去提货。
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公益的团购模式,或许可以供重庆借鉴来解决农产品的滞销问题。
事实上,在这之前,重庆也有人用相似的方式尝试销售农产品和土特产。在黔江区,当地政府创建了“武陵农社网”,成功助推了黔江农产品进入大市场。黔江区沙坝乡苗丰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熊万国说,通过“武陵农社网”,他和湖南、浙江和上海等地的一些大型蔬菜交易市场签下了3000万只土鸡的销售协议。目前,已销售了2000余万只。
黔江区供销社主任庞友文告诉记者,针对以前黔江农业市场信息不畅,时有发生农产品因供过于求而滞销现象,该区专门创建了“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传媒+经销商”的营销模式,建立了全区特色农产品数据库。这样,就能及时搜集、整理、发布农产品信息,对特色农产品实行网上推介,从而让农产品销售驶入了快速通道。
在中塘顺意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该社理事长欧廷书最近通过“武陵农社网”新接了几笔大业务,达成协议的对方都是青岛、哈尔滨、沈阳和天津等地的蔬菜批发交易市场的大客户。他感慨地说,有了这个网站,不用像以前那样东奔西跑到外地联系业务,也自有客上门来。如今,该社种植的甘蓝、高山娃娃菜、莲藕和美国超甜玉米等特色农产品,还通过网络销往国内多个省市及港澳地区。
第三条渠道打开
电子商务平台对农产品的销售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记者日前在重庆市“两翼”万元增收办公室了解到,自去年市商委重点打造了新农村商网、重庆特产网和奇易网三大网络促销平台以来,全市农产品网上销售额增加了13亿元。
重庆市商委科技信息处处长王迎曦介绍,去年重庆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共组织了1500多家商户参加对接会,促成12.4亿元的农产品交易,各项指标综合排名全国第3位。其中,“重庆特产网”自今年1月中旬正式上线以来,已经处理网络订单1881笔,实现网上交易额超过409万余元;“奇易网”组织300余户农村专业合作实现在线销售农产品500余万元,带动线下的农产品促销额更是达到了2000余万元。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现,让不少消费者转向了原生态的绿色农产品。“而网上卖农产品,无意间开辟了传统农产品的第三条销售渠道。”国内电子商务专家陈洪波认为,在城市里,虽然有消费者和农场自行“结对”,直接订购农民专供的农产品,但这只是在一个很小的圈子内进行。大多数农产品走的则是传统老路——进超市或开设专卖店,这无疑增加了一定的流通成本。如今,农产品销售渠道“移植”到了网上,打破了小圈子的“瓶颈”,也降低了销售成本。不过,这种模式能否推广的最关键因素在于信任,也需要一个良好的品牌效应。
值得关注的是,国内电子商务网站今夏在与海南香蕉种植户的合作中,将团购中香蕉采购价、加工费、物流费和最终成本等,全部公示给消费者,并决定把这次公益活动的操作模式全部公示。
“这或许是一个很好的借鉴机会。”陈洪波认为,如何把这种“公益团购模式”转化为自身“销售模式”,让重庆农产品与电子商务联姻走出滞销困局,或许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电子商务网站与香蕉种植户的这种合作,是国内公益团购的首次尝试,其背后显现的是现代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的巧妙结合。让农产品与电子商务联姻走出滞销困局,或许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据国内媒体披露,此次团购的香蕉均来自海南省东方市。7月8日,第一批25吨香蕉已经运往杭州。
东方市是海南香蕉的重要产地,七月正是当地香蕉的成熟时节,而今年大批即将成熟的香蕉由于无人问津,面临烂在地头的危险。
“再过半个月,海口香蕉的收获季也要来了,到时候香蕉更多,更卖不出去了。”东方市大田镇一位翟姓的蕉农在自家的香蕉地里一筹莫展。由于无人收购,在他的果园里,很多果实已经随着香蕉树发黄而落在了地里。他说,他种香蕉6年了,今年把前几年赚的钱全部赔进去了。
据海南省农业厅的调查数据显示,今年海南全岛种植香蕉面积约87万亩,香蕉产量约190万吨,整个岛内还有约40多万吨香蕉在7月集中上市。
这种农产品滞销的现象,并非只在海南存在。重庆,每年也会有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农产品滞销。今年4月,武隆县巷口镇广坪村甘蓝种植基地的甘蓝种植户就为销路发起了愁。村民罗成波说,与往年相比,今年甘蓝长势比较好,平均一亩地能产16000斤左右。全村种植面积是1500亩,总产量达到了8000吨左右。但是由于大家都在种,导致了今年甘蓝价格下降,销路严重受阻。
当地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甘蓝种植是当地菜农的一项支柱产业,但目前在广坪村却有近3000吨甘蓝卖不出去。这是供大于求的原因造成的。
今年6月,在璧山县也出现了千亩花椒滞销的情况。该县三合镇一位姓黄的花椒种植户焦急地告诉记者,今年几乎看不到收购商上门,收购价格也是一落千丈,只有2块多一斤,比去年低一半。
发条短信即可团购
如何打开农产品的滞销局面,牵动着社会各界的神经。在短时间内帮助蕉农把香蕉卖出去呢?7月8日,淘宝网首先发起了“聚蕉行动”,以网上预售的方式进行爱心团购,并将活动第一站设在了杭州。
“从有这个想法,到找合作方联华华商集团,再到页面上线,我们仅用了四个工作日。”淘宝“聚划算”平台总监慧空介绍说,此举是希望通过团购的形式把互联网上的草根力量都汇集起来,以高效和最节约成本的方式,为海南蕉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就在不久前,该平台刚刚创下了3天时间将20吨有机哈密瓜从瓜田直接卖给消费者的销售纪录。
据悉,本次“聚蕉行动”以8.8元1串(4.5-5.5斤之间)的成本价进行团购,而且采取买1把、再赠1把香蕉和100元联华品牌抵价券的方式。凡是使用支付宝快捷支付的用户,还能在8.8元基础上再便宜2元。购买香蕉券的网友可以通过二维码的形式,在指定时间内到线下10个指定的联华超市去提货。
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公益的团购模式,或许可以供重庆借鉴来解决农产品的滞销问题。
事实上,在这之前,重庆也有人用相似的方式尝试销售农产品和土特产。在黔江区,当地政府创建了“武陵农社网”,成功助推了黔江农产品进入大市场。黔江区沙坝乡苗丰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熊万国说,通过“武陵农社网”,他和湖南、浙江和上海等地的一些大型蔬菜交易市场签下了3000万只土鸡的销售协议。目前,已销售了2000余万只。
黔江区供销社主任庞友文告诉记者,针对以前黔江农业市场信息不畅,时有发生农产品因供过于求而滞销现象,该区专门创建了“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传媒+经销商”的营销模式,建立了全区特色农产品数据库。这样,就能及时搜集、整理、发布农产品信息,对特色农产品实行网上推介,从而让农产品销售驶入了快速通道。
在中塘顺意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该社理事长欧廷书最近通过“武陵农社网”新接了几笔大业务,达成协议的对方都是青岛、哈尔滨、沈阳和天津等地的蔬菜批发交易市场的大客户。他感慨地说,有了这个网站,不用像以前那样东奔西跑到外地联系业务,也自有客上门来。如今,该社种植的甘蓝、高山娃娃菜、莲藕和美国超甜玉米等特色农产品,还通过网络销往国内多个省市及港澳地区。
第三条渠道打开
电子商务平台对农产品的销售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记者日前在重庆市“两翼”万元增收办公室了解到,自去年市商委重点打造了新农村商网、重庆特产网和奇易网三大网络促销平台以来,全市农产品网上销售额增加了13亿元。
重庆市商委科技信息处处长王迎曦介绍,去年重庆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共组织了1500多家商户参加对接会,促成12.4亿元的农产品交易,各项指标综合排名全国第3位。其中,“重庆特产网”自今年1月中旬正式上线以来,已经处理网络订单1881笔,实现网上交易额超过409万余元;“奇易网”组织300余户农村专业合作实现在线销售农产品500余万元,带动线下的农产品促销额更是达到了2000余万元。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现,让不少消费者转向了原生态的绿色农产品。“而网上卖农产品,无意间开辟了传统农产品的第三条销售渠道。”国内电子商务专家陈洪波认为,在城市里,虽然有消费者和农场自行“结对”,直接订购农民专供的农产品,但这只是在一个很小的圈子内进行。大多数农产品走的则是传统老路——进超市或开设专卖店,这无疑增加了一定的流通成本。如今,农产品销售渠道“移植”到了网上,打破了小圈子的“瓶颈”,也降低了销售成本。不过,这种模式能否推广的最关键因素在于信任,也需要一个良好的品牌效应。
值得关注的是,国内电子商务网站今夏在与海南香蕉种植户的合作中,将团购中香蕉采购价、加工费、物流费和最终成本等,全部公示给消费者,并决定把这次公益活动的操作模式全部公示。
“这或许是一个很好的借鉴机会。”陈洪波认为,如何把这种“公益团购模式”转化为自身“销售模式”,让重庆农产品与电子商务联姻走出滞销困局,或许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