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类丰富的晋人茶具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yf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晋至南北朝的三百余年既是我国饮茶史也是茶具史发展的重要时期。西晋词人左思作《娇女诗》云:“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心为荼荈剧,吹嘘对鼎。”表明茶已从宫廷流布民间,茗香泽被普罗大众,饮茶不仅成为上流社会重要的交际方式,也开始有市井平民(包括妇女)参与茶事活动。由于茶树种植在江南推广,茶叶成为习见之物。《世说新语》等书记载,此时江南一带,客来敬茶已成礼仪——“坐客竞下饮”。到了南北朝,有皇帝甚至规定死后以茶饭替代牲祭。(事见《南齐书·武帝本纪》
  其时儒雅、精细的泡茶方式主要在上层社会流行,讲究茶品和泡茶水质,乃至茶具质地、款式、茶汤颜色——“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被冈,……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泽陶拣,自出东瓯,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晋·杜育《荈赋》)东瓯在何处?《景德镇陶录》说:“瓯越也,昔属闽地,今为浙江温州府,自晋已陶当时尚著。”考古材料证实,今属浙江温州的“瓯窑”从晋朝开始烧瓷,且是国内最早烧制茶具的名窑之一。“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潘岳《笙赋》)这里缥瓷指的是常见于晋代的青瓷。晋至南朝,与“瓯窑”齐名的还有江苏宜兴、江西、福建、四川、广东等地窑址生产的青瓷茶具。
  自晋宋至齐梁,江南的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吸引苦于战火频仍而逃难南迂的北方移民。大量的移民使江南受中原文化的濡染,社会经济、文化均有长足的发展,农业发达,手工业和商业相继勃兴。到了南朝,更有许多社会名流南下。中原名士的南来(他们之中不少人已有“渴饮茗汁”之习)也促进了茶风的流布普及。与此同时,佛教南传,佛教寺院接踵而立。僧人坐禅破睡,以饮茶最为见功效,“吃茶去”成为禅门偈语,饮茶之风更率先在大小寺庙中流行。
  建国以来,江南各地不断有晋至南朝时期的墓葬发现,其中仅福建各地已发现100余座西晋、六朝墓葬,另在闽侯洪塘怀安村发现南朝至唐烧制青瓷的大规模窑址。上述墓葬和窑址中出土了大量青瓷器皿,如碗、碟、盘、钵、耳杯、盘口壶、炉、盆、罐、盏托、盂、虎子、灯、花插等。其间可作烹煮茶具的有青瓷鳆。饮茶具则有青瓷直口扁圆腹水盂、深腹钵、浅腹平底碗、盏托、五盅盘等。壶为水器。造型常见盘口、直唇、园腹、高身、平底,其中鸡首壶最富地域特色。其形状随时代而变化,鸡头由小而大,流口由虚设而变成实用,壶身扁园而逐成垂腹,壶口由浅口小盘而变高盘深口。碗多浅腹、平底,而青瓷敛口四系罐是典型的贮茶器具。
  这些茶器大多胎质坚细,里外施青灰釉或青黄、绿釉,釉层透明莹润。釉色淡青者称“缥色”,青中泛绿开小细片者,称绿瓷, “醪酿既成,绿瓷是启”。(晋《西京杂记》)器身上的装饰花纹常见刻划、模印或贴的佛家常用的莲花纹装饰,这与南北各地盛行佛教有关。此时出土于晋墓的浅盘形盏托,专司承接茶盏之职,以防盏热烫指和茶水外溢,是一种改进了的饮茶具。
  关于盏托,宋人程大昌在他的《演繁露》一书中说“托始于唐,前世无有也,崔宁女饮茶,病盏热烫指,取碟子融蜡象盏足大小而环结其中,实盏于蜡,无所倾倒,因命工髹漆为之,宁喜其为,名之曰托,遂行于世。”程大昌的说法被后世广为沿用,但各地晋墓出土的盏托则订正了“托始于唐,前世无有”的说法。考古材料还证明,盏托应是由东汉的托盏发展来的,到南北朝时已普遍成为风行一时的茶酒器具。南朝的托盏,盏作敞口、浅腹、凹底,托为广口圈足或高圈足,盘心有一圈突棱承接盏托。这种形制的盏托可以在福州洪塘金鸡山等地的南朝墓葬中见到。
  常见于福建南朝墓葬中的五盅盘则是另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青瓷茶具。
  五盅盘是在浅腹平底的青瓷盘内环置了五个小茶盅,盘心多浅划莲瓣纹。一些盘作子口,似乎有盖,另有一些盘是中央凸出,凸出之处大小刚好可承盏底。盅则是敞口浅腹。出土的五盅盘有大小两种:建瓯水西山南朝墓所出五盅盘高4.1cm,口径23cm,上置五盅。器施青灰釉,饰冰裂纹,盅盘可以分离,这是大形盘,像是实用器。另一种小形五盅盘,多为子口平底,盅盘相连,像是冥具。福州南朝元嘉17年(公元440年)墓出土的小五盅盘:五个小盅与盘相粘,高5.4cm,盘径19.5cm。关于五盅盘的用途,有人主张是“一套轻巧适用的茶具或酒器”(《中国陶瓷史》),若按福州茶园山六朝墓中此类五盅盘与酒具羽觞叠压出土的情形来判断。五盅盘为茶具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南朝梁、陈时期的各地墓葬与窑址中发现的青瓷茶器种类相当丰富:福州怀安窑出土的梁大同年问青釉茶具有用于贮茶的直口双系、四系或六系罐,单唇或双唇罐;饮茶所用的折口平唇、敛口平底钵及各式茶碗。这个窑一共出土了1022件瓷碗,口沿有敞口、直口、敛口之分,腹部则有球腹、深腹、浅腹之别,底足除平底外尚有实足、假圈足之异。这些碗釉面多晶莹温润,釉色豆青或灰青,略有冰裂纹。纹饰则大多施于口沿附近(弦纹),有些是在碗的内壁饰以同心圆。大小不一的瓷碗多数高5.3cm~9.2cm,口径8.2cm~14.9cm,底径3cm~9.2cm。
  与大批瓷碗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茶碗托。托作盘状,敞口、斜壁、高圈足,盘心有凸棱一周,似是用以承接碗足的。这只托高5.2cm,盘径有17.8cm,托口径9.1cm。与此类碗托相承的托碗一般是敞口、深腹、凹底的。福州南屿南朝墓曾经出土过类似的托碗。而除了托碗,这时的饮茶具中还有托杯、托盏,均为托碗一个谱系。
其他文献
历数中国六大茶类,唯独没有花茶。然而对于很多爱茶者来说,却正是源自花茶的缕缕清香吸引着他们走入了中国茶那五彩斑斓的世界。    一首民歌《好一朵茉莉花》中唱道:“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满国花草香也香不过它……”在众多的香花中,茉莉花是以清香纯洁闻名遐尔的,而由它窨制成的“茉莉花茶”则在所有花茶中一直遥遥领先,特别是产于福州的茉莉花茶更是以其压倒众多香花的鲜灵香气,而成为茉莉花茶中的翘楚。  祖籍福州
期刊
眼前这粗细均匀、红褐发乌的细梗,隐约还泛着一抹油光,确实很陈旧的样子,这就是陈年的安枝,我以虔诚的心来品饮它……  喝过三泡不同年份的安茶,仿佛穿越时空,会见了三个不同境界的人物。    安茶:曾经的必备神药    说到安徽祁门,喝茶的人都知道那是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一的祁门红茶的产地,然而鲜有人知,这里还是安徽黑茶——六安茶的故乡。  对于六安茶,人们也了解得较少。六安茶,民间俗称“软枝茶”,是介
期刊
距第四届国际禅茶文化交流会在福鼎资国寺举行的时间已经月余,令人难忘是茶人间的情谊。记得去年的禅茶会也是在11月份举行,地点是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研讨会期间,恰逢著名茶文化学者、中日韩三国茶道文化专家——寇丹老师七五华诞,欣喜之余。就在天心永乐禅寺后望月古楼一间僧寮里,临时为寇老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祝寿活动:没有生日蛋糕,也没有生日蜡烛,有的却是茶人彼此间的关怀和情谊。当日参加祝寿的有天心寺的天
期刊
茶当如何饮?茶友相聚,每每都被提起。想起现在各式花俏的泡饮方法,还有刻意营造的宫廷建筑、山水美景,虽然能提升品茶的趣味,却也让众多喝茶的人可望而不可及。  茶是众生平等的造物,茶的本色自然亲民,不矫作。在原来很长的岁月里,没有富丽堂皇的装饰,没有先进的泡茶器具,只要有茶,无论是在什么地方,不管是在小桥流水边,还是在简陋的茶铺里,有着太多悠闲的人们都能把茶喝得写意而自在。    品味自然的香    
期刊
故园茶馆我共去过两次,第一次是雨天,第二次是晴天,无论是就着嘀嗒的雨声品茶,还是晒着春日的阳光听曲,陈润的茶香味在口中钻。若有似无的琴声在耳边绕,惟妙惟肖的韵味都很是令人叫绝。环顾四周,各代文物又把我们带入古典文化的氛围。一切城市的喧嚣、无谓的繁华抛之脑后,感悟到一阵欲乘清风的轻松。    这个坐落在上海复兴中路汾阳路口的茶馆,其实有着非常丰富的故事,茶馆庄主郭甲信乃是汾阳王郭子仪的传人,故择汾阳
期刊
身处世事,以谋稻粮,免不了你来我往的热闹以及真真假假的客套。但我喜欢在别人推杯换盏中要一杯清茶,或慢慢地喝,或握在手中看轻烟淡起,茶叶在沸水里缓缓起伏。这时的茶既可阻挡纷扰,又可让自己静心息神,于是热闹是他人的,无论浓淡与否,不论茶具好坏,更不用讲究茶叶的优劣,一切是非与尘嚣如轻风拂水,不会在心里留下印痕。  古人常常视茶禅一味,此意在于茶可洗心,可去俗念。久而久之,茶与禅联系在了一起。而以我多年
期刊
茶余饭后,这是习用成语。中国人重视吃喝,见面问候喜欢说:“吃了吗?”这种说法总被人讥笑,似乎是太俗气,太形而下,不如英语的“Hi”或者“How are you”、“How do you do”更文明优雅。我却不这么妄自菲薄,理由很简单,人生在世,吃饭是头等大事,华夏祖祖辈辈都懂得这一道理,所以,在与人见面时先问吃了没有,实在是一种关心与礼貌。尤其是在家待客,如果客人还没吃,那主人是绝对要饭菜款待的
期刊
今年的普洱春茶已经上市了,如今的茶市可谓鱼龙混杂,消费者如果仅听从推销员居心叵测的推销而没有一点自己的判断力,就极有可能把便宜的夏茶当成较贵的春茶买回家去。所以我们不如花点时间研究一下四个季节中,茶的不同特色,不仅有趣,也能避免被人忽悠,也算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乐事吧。春茶的外形:条索紧结,色泽油润嫩绿,茶叶肥壮重实,有较多白毫。    春    春茶的内质:开汤后,春茶的香气馥郁且浓烈持久,滋味醇厚
期刊
人们常常把喝茶叫做“吃茶”,仔细想来,这也许不单是巧合,个中玄机似乎正是为了证明茶叶是可以入膳的。茶膳其实自古就有,中医讲究药食同源,茶膳正是古代的食疗方式。茶叶蛋、樟茶虾、熟茶煮饭、凉拌鲜茶、抹茶布丁等是我们耳熟能详又简单易做的家常美味。但随着人们对茶膳的认识和追捧,这些点心已经渐渐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于是促使了茶宴大餐的诞生,除了用叶底,尝试用茶汤和鲜叶来做茶膳,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今天,就
期刊
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了一届博览会。茶界称之为“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中国有不少茶叶在赛会上获得金奖,成了世界名茶。在这之前,中国茶在国际上并没有太好的印象,当时“奸商以染色及泡过茶叶混销,屡被海关驳回,华茶处于名誉坠地之逆境”。太平猴魁茶在安徽茶叶协会应征下参加了这次博览会,此次会展,太平猴魁茶人施展猴魁茶道,获得金奖一枚。从此使太平猴魁为主的中国茶开始真正步入世界名茶之列,重塑了华茶形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