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中心定位的研究进展

来源 :中华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是目前矫正近视眼及散光新的手术方法,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预测性,但其在飞秒激光切削中心定位方面主要依赖术者的经验和患者的配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使SMILE中心定位准确是术后获得良好视觉效果的关键。本文汇总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探讨SMILE中心定位的方法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开展SMILE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经内路房水通路重建术(ABiC)联合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合并白内障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确诊为POAG(早、中、晚期)合并白内障,拟行ABiC联合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按术前眼压控制情况、视野平均缺损、小梁网色素分级评分进行分组,记录术前和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各组术眼的眼压、视野、视神经情况及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
目的分析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近视眼控制效果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6年6月至2020年7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完成验配并坚持配戴角膜塑形镜24个月的137例近视眼儿童的资料,均选取右眼进行分析。通过计算机随机法随机选取其中91例为建模组[男性53例,女性38例;年龄(11.24±1.69)岁],其余46例为验证组[男性22例,女性24例;年龄(11.09±1.66)岁]。记录戴镜前的情况,包括年龄、等效球镜度数、瞳孔面积及角膜形态学参数,并测量角膜塑形镜偏心及戴镜前和戴镜
目的探究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配戴角膜塑形(OK)镜后,双眼角膜高阶像差增加量和眼轴长度增加量的差异以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收集2018年至2019年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首次验配OK镜的31例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其中男性15例(30只眼),女性16例(32只眼);年龄(10.7±1.4)岁。戴镜前(基线)和戴镜后6、12个月时,分别对受试儿童双眼进行Sirius三维角膜地形图和光学生物指标检查,记录角膜高阶像差、角膜相对屈光力(角膜周边屈光力和角膜中央屈光力的差值)和眼轴长度。采用配对样本
目的分析2个时间点河北省涿州市学龄儿童的屈光状态变化和近视眼患病情况。方法队列研究。于2019年6至8月对涿州市区6~14岁的中小学生进行视力和屈光检查,并于2020年6至8月再次对该人群进行检查。纳入检查资料完整的30412名受检者进行研究,其中男性15861名(52.2%),女性14551名(47.8%);年龄(10.0±2.7)岁。对受检者双眼进行非睫状肌麻痹下电脑验光,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裸眼视力,并以近视等效球镜度数≥0.75D的标准筛查近视眼。分类数据比较采用χ²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
目的探讨干眼患者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对角膜上皮基底膜下神经(CSN)和树突状细胞(DC)的影响及停止配戴后两者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及附属眼视光医院招募31例无角膜接触镜配戴史的近视眼患者,男性10例,女性21例;年龄(23.4±1.4)岁,予以配戴软性接触镜6个月后停戴。戴镜前、戴镜1和6个月、停戴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共聚焦显微镜检查,获取角膜中央和周边部的DC和CSN,同时进行眼表疾病指数问卷和干眼等相关检查。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广义估计方程分析各指
期刊
1例主诉为双眼进行性视力下降的患者就诊于眼科,入院诊断为双眼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FECD);左眼黄斑裂孔;右眼人工晶状体眼。患者及家属在沟通后同意行左眼无内皮移植的角膜后弹力层剥除术(DWEK)。术后1年复诊左眼角膜透明,可见中央直径4.0mm后弹力层缺失边界,裸眼视力0.1,矫正不提高,说明DWEK对于轻度FECD患者治疗效果良好。
1例左眼眶外下缘部肿物患者(4岁)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进行影像学检查后在全身麻醉下行左眼眶占位病变切除术,术后根据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确诊为左眼眶颅骨筋膜炎。术后7个月左眼恢复情况良好。
期刊
期刊
圆锥角膜是一种扩张性角膜疾病,表现为中央或颞下侧角膜局部变薄扩张呈圆锥状隆起。研究显示其发病与体内组织蛋白、酶、免疫功能、遗传基因等的改变相关,但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无定论。以性激素为代表的多种激素已被发现对于圆锥角膜的发生和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本综述旨在总结分析激素对圆锥角膜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探求激素在圆锥角膜早期诊断中的可能作用,以期发现圆锥角膜治疗中的新靶点,为临床及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