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变局下,中法科技合作走向纵深

来源 :今日中国·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lewei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际形势和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要求下,中国积极探索与法国等欧洲大国构建新形势下的科技合作关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当前世界发展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美国把中国视为“头号威胁”的同时大力鼓动欧洲与中国开展对抗。尽管欧洲国家并不愿意在美国和中国之间“选边站”,但美国的霸权干涉与刻意拉拢仍会导致欧洲对中国态度的摇摆,G7峰会联合声明干涉中国内政、《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冻结就是证明。在国际形势和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要求下,中国积极探索与法国等欧洲大国构建新形势下的科技合作关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致力于多边合作、均衡发展
  法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长期以来中法关系具有“敢为人先”的特点。法国是首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1964年建交以来中法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并于2004年升级为“全球战略伙伴关系”。中法在2001年建立战略对话机制后,先后于2013年和2014年建立高级别经济财金对话机制和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2018年以来,中法最高领导人和政府官员多次互访,在重点领域深化合作与推动全球治理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中法作为东西方两个文明大国,在过去拥有深厚的人文基础,现又在全球治理和多边主义上拥有共同的志向。
  但出于意识形态差异,法国在中法双边关系中始终强调关注中国的“人权”问题。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法国试图在产业链上减少对中国的依赖。美国拜登总统上台后,法美关系趋于缓和,法中友好关系的不确定性增强。法国总统马克龙在G7峰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达对中国的态度,将中国定义为与七国集团存在分歧的“不民主大国”和“经济竞争对手”,但同时也指出“七国集团不是一个敌视中国的俱乐部,将就中国愿意与我们合作的所有全球性问题开展合作。我们希望正视分歧,但不夸大。”
  总体而言,新形势下法国在与中国持续合作的同时将会更强调欧洲自主,对中国对美国都采取平衡合作的态度。
  科技合作领域不断拓展
  法国是首个与中国签署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的西方大国,自1978年以来,双方的科技合作从人员交流、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合作向重大科技工程合作等不断深入,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民用核能、航天、航空、卫生健康等传统领域深度合作。核能方面,1987年中法从大亚湾核电站开启合作,2018年台山核电站1号机组成为全球首台商业运营的EPR机组;航天方面,中法海洋卫星历经13年合作于2018年成功发射,中法天文卫星拟于2022年发射,中国的天问一号和嫦娥五号发射均有法国参与;航空方面,中法2010年即设立民航工业合作工作组,两国主要民航集团在商业飞机、直升机、航空发动机上紧密合作,2017年以来天津空客A330与A350完成和交付中心先后落成;卫生健康方面,中法共建的上海巴斯德研究所2004年揭牌成立,武汉P4实验室2018年正式投入运行,为国际传染病防治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此外,2019年中法在“极低温区国际基准级温度测量”方面的联合研究取得了世界级的突破,实现测温精度全球最高,使中国首次实现该领域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环境和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深空探测、数字化等新兴合作领域得到拓展。2019年2月,中法重启科技联委会,在第十四届会议上确定卫生健康、农业、人工智能、先进材料、空间、环境和粒子物理7大优先合作领域;2019年11月,《中法关系行动计划》提出在保护地球方面继续就应对气候变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开展合作;2020年1月,法国教研部长与中方在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空间等方面签署协议;2021年1-5月,中法元首与政府官员在多个视频会晤中强调,将加强在农业、新发传染病、抗疫合作、生物多样性及气候变化、碳中和、数字经济等方面合作。
  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法国原子能与替代能源委员会、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法国国家农业食品与环境研究院是中国主要合作的法国科研机构。中法两国通过科技合作协议牵引重大合作,在国家层面签有环境保护、核能、卫生和医学、外层空间、预防和控制新发传染病、农业、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等协定;在部委层面签有卫生、农业、民用航空、工业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或相关协定。2019年以来,两国空间、能源、基础研究、农业等领域的重要科研机构间签署多个合作协议。例如,中国国家航天局、中国科学院与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中国科学院与法国原子能和替代能源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和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和法国国家农业食品与环境研究院等。
  中法联合实验室布局全面。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法先后共建联合实验室60多个,来自两国600多家科研机构的3000多名科研人员在此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中法联合实验室中约有医学联合实验室9个、核能7个、化学7个、信息和通信技术6个、能源环境6个、人文与社会科学6个、生物4个、基础物理4个、应用物理3个、数学3个。
  中法人员交流密切。中国在法留学生约4万多名,是法国第三大外国留学生群体,在华法国留学生约1万多名,是中国第一大欧洲留学生群体。中法两国签有文凭互认协议,法国驻华使馆和中国科技大学等多个著名高校间签有“法国政府一高校合作奖学金协议”。法国外交部、教研部和中国教育部设有“蔡元培项目”支持中法科研人员的交流和联合培养博士生。
  科技合作前景广阔
  新的国际形势下中法科技合作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在美国试图拉拢欧盟一起对抗中国、欧盟在国际合作中强化意识形态等背景下,中国与法国持续合作面临极大的挑战,同时法国2022年大选在即,现任总统马克龙民意走低等也为中法合作带来了不确定性;但另一方面,法国致力于欧洲战略自主,不追随中美任何一个“超级大国”,则中国的对外开放与美国的霸权主义相比,更符合法国的诉求。
  中法深化科技合作符合两国共同利益和科技发展的规律。在大国博弈的当前,国家之间的竞争加剧,但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是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客观要求。中法两国在致力于多边主义、全球治理上拥有充分的共识,在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事务时建立了互信,在以科技创新走上(重返)强国之路上具有战略共同点。
  中法可基于双方的利益交汇点深化合作。一是在重点领域基于共同兴趣合作。法国在近期陆续公布了一系列国家战略和优先研究方向,包括人工智能、量子技术、氢能、新发传染病等。中国在“十四五”规划确定了科技攻关的方向,双方在延续传统领域的合作之外,在人工智能、清洁能源等方面的未来发展可形成利益交汇点。例如,围绕基础研究和新兴科技的融合发展趋势,结合数学、人工智能与伦理开展合作;基于中国石化集团与法国液化空气集团的氢能合作备忘录开展加氢站与氢燃料电池汽车合作;基于中法在环境、气候变化等方面的成功合作模式,继续推进全球治理,实现碳中和目标;在火星探测、空间站等问题上持续合作。二是把创新作为合作重点之一。法国拥有欧洲最大的孵化器Station F,2020年国际投资吸引力位列歐洲第一,71个竞争力集群和34个卡诺研究所推动形成了良好的协同创新生态。2018年中国北京市中关村管委会和法国巴黎大区设立产业创新中心,是中法创新合作的有益尝试。三是共同开拓非洲第三方市场,基于法国对非洲的重点关注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第三方市场合作或可规避美国部分封锁,实现中法非共赢、多赢的局面。
  中法可加强民间合作、拓宽合作渠道。一是利用科研人员的交流带动更深层次的合作,亦可发挥两国留学生的桥梁作用;二是加强大学间的合作,法国的大学在经过重组后实力和国际排名上升显著,中国可与法国近年来新成立的大学集团建立联系;三是加强城市间的科技创新合作,法国拥有巴黎、格勒诺布尔等多个创新高地,2019年中国怀柔科学城公司与法国原子能和替代能源委员会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为怀柔和格勒诺布尔两大科创中心深入交流合作奠定基础。
  中法两国致力于形成多边合作、均衡发展的国际格局,拥有40多年坚实的科技合作基础,双方若能搁置分歧,找到利益交汇点,以更多的诚意开展平等、互利、共赢的合作,未来合作前景将一片光明。
其他文献
Neruda en la inmensa pagoda del Oriente
期刊
Tongren es mucho más que la monta?a Fanjing
期刊
Yuxi,una pintura de tinta fresca en China
期刊
Un ejemplo de la fusión lattina y oriental
期刊
Risas de invierno
期刊
Fresas y sonrisas en Changfeng
期刊
Por el simple placer de bailar y,si es con salsa,mucho mejor
期刊
2021年9月1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成员国领导人阿富汗问题联合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指出,近期,阿富汗局势发生根本性变化,对国际形势、地区格局和安全稳定产生重要影响。目前,阿富汗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尽快恢复正常秩序,实现局势软着陆,是全体阿富汗人民的紧急要务,国际社会和地区国家也需要密切关注。上海合作组织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成员国都是阿富
期刊
金秋九月是个收获的季节。港澳“一国两制”迎来制度丰收季。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之际,一部新中国史的权威著作《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出版,引起社会各界的积极反响。本期“学‘习’进行时”栏目刊发《树立大历史观 把握时代大势》一文,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治国理政史、中国人民的奋斗史、中国人民对世界和平发展的贡献史等三个维度进行了深刻解读,专家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以生动的笔触全景展现了19
期刊
2021年7月,一场持续而猛烈的暴雨袭击了河南中原腹地的山前地区。在此之前,全球各地极端气候频发。天有不测风云,今年的天气条件似乎更为严苛。  中国西北行,是在全球气候变化下的地理考察。在上个世纪,大西北基本处于向暖干化发展的过程中。直到1987年,暖干化的趋势迎来拐点,暖湿化开始了。从西安、兰州、西宁,从青海湖到祁连山与河西走廊,曾经古人行走西域的传统路线,如今成为探寻西北暖湿化秘密的必经之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