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
“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的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們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
打那时起我就在好奇,胡同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建筑,它到底有着怎样让老舍先生念念不忘的魅力呢?
高中毕业后,我从南方的小镇来到了北京建筑大学,读土木工程专业。趁着周末,我总会和三两个好友一起,到城里四处转转,也渐渐对老北京的胡同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也叫“里弄”或“巷”,是指城镇或乡村里主要街道之间的、比较小的街道,一直通向居民区的内部。胡同是当地交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北京的胡同形成于元朝,明、清以后又不断发展,元朝北京有“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通。”也就是说共有街巷胡同四百一十三条,其中有二十九条直接称胡同,而那三百八十四条火巷,其实也是广义上的胡同。北京比较著名的胡同有东交民巷、什刹海胡同等等。
别看这胡同从外表上看模样都差不多——灰墙灰瓦,其实不然,只要你肯下点功夫,串上几条胡同,再和那的老住户聊上一阵子,就会发现,每条胡同都有个说头儿,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着传奇般的经历,里面的趣闻掌故,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好像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但它们的特色却各不相同。在北京城西部有个胡同叫九道弯,原因是一个小小的胡同竟要拐九个弯。有的胡同如果曾住过一个有名的人,那这条胡同就会以这个人的名字命名,比如石老娘胡同和王皮匠胡同。还有的胡同是按照其形状命名的,像羊尾巴胡同和耳朵眼胡同,听起来就这么生动形象。北京的胡同真是数也数不尽,正印证了一句俗话: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
北京胡同文化绝不仅仅是城市的脉络,交通的衢道,它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漫步其中,到处都是名胜古迹,细细品味,又似北京的百科全书,不少胡同中的一块砖、一片瓦都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
或许是与北京的胡同有着某种特殊的缘分,大一暑假,我有机会参加了学院组织的去南锣鼓巷的实践活动,有机会在老北京的胡同里度过了至今都印象深刻的两周时间。
第一次住在四合院,没有楼房的隔阂感,特别特别清净,即使是在喧闹的南锣,也听不到嘈杂声。因为一般情况下,尤其四合院这种,属于深宅,不临街很安静。住在胡同的那些天,遇上门口儿站着的老人,张口问个道儿,准能听到那动听的京味儿,跟你不嫌其烦地讲该怎么走。碰上俩人的时候,还会各自给你拍胸脯儿打包票,告诉你自个儿才是对的。那种骨子里的热情和自信,相互之间没有踩乎的表态,足足儿地让你从心里感到暖洋洋的。到了夕阳西斜的时段,半墙金色半墙灰的胡同里,不免多了三分韵味,七分苍桑。下午六点左右,家家户户开始做饭,老北京做菜的酱油味儿,炸鱼味儿,炖肉味儿,混合着飘在天空,让你有一种随便找个人家儿进去吃一顿的冲动。胡同中有太多的小店,卖零食的,卖杂货的,补衣服的,还有那些坐在小馆子里喝着二锅头谈论着国家大事儿的北京大爷,把一整条巷子弄得生气勃勃。还有人支了个破旧四角桌,放了几个板凳,小桌上是青白灰色相间的大碗,大碗底窄口宽容量小,里面盛着浅浅的茶,这就是大碗茶了,三元一碗,走得口干舌燥的时候,可以来上一碗,猛灌一气。
两周中,我们要制作一个视频,反映南锣鼓巷的居民生活。我们采访了几位老大爷和老奶奶,有一个老大爷领着我们来到南锣的玉河,邀我们坐在玉河旁的石椅上,指着眼前的玉河说道,曾有50年,玉河消失在北京的地图上,而今,玉河重生,从胡同旁静静流过,河两岸种植着古槐、高柳、苍松翠柏,不时有太湖巨石点缀在花草之间。往河里看,菖蒲、芦苇生长茂盛,一些盆栽荷花也点缀其间,形成了一道在北京难得一见的水乡风光。老大爷以玉河为引子,讲起了南锣历史,谈到了商业开发后的“实惠”。在786米长的主干道上,他也曾摆摊卖小吃,改善了全家人的生活,但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嘈杂声,也影响了他的南锣生活。
责任编辑:尹颖尧 钟鑫
“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的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們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
打那时起我就在好奇,胡同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建筑,它到底有着怎样让老舍先生念念不忘的魅力呢?
高中毕业后,我从南方的小镇来到了北京建筑大学,读土木工程专业。趁着周末,我总会和三两个好友一起,到城里四处转转,也渐渐对老北京的胡同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也叫“里弄”或“巷”,是指城镇或乡村里主要街道之间的、比较小的街道,一直通向居民区的内部。胡同是当地交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北京的胡同形成于元朝,明、清以后又不断发展,元朝北京有“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通。”也就是说共有街巷胡同四百一十三条,其中有二十九条直接称胡同,而那三百八十四条火巷,其实也是广义上的胡同。北京比较著名的胡同有东交民巷、什刹海胡同等等。
别看这胡同从外表上看模样都差不多——灰墙灰瓦,其实不然,只要你肯下点功夫,串上几条胡同,再和那的老住户聊上一阵子,就会发现,每条胡同都有个说头儿,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着传奇般的经历,里面的趣闻掌故,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好像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但它们的特色却各不相同。在北京城西部有个胡同叫九道弯,原因是一个小小的胡同竟要拐九个弯。有的胡同如果曾住过一个有名的人,那这条胡同就会以这个人的名字命名,比如石老娘胡同和王皮匠胡同。还有的胡同是按照其形状命名的,像羊尾巴胡同和耳朵眼胡同,听起来就这么生动形象。北京的胡同真是数也数不尽,正印证了一句俗话: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
北京胡同文化绝不仅仅是城市的脉络,交通的衢道,它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漫步其中,到处都是名胜古迹,细细品味,又似北京的百科全书,不少胡同中的一块砖、一片瓦都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
或许是与北京的胡同有着某种特殊的缘分,大一暑假,我有机会参加了学院组织的去南锣鼓巷的实践活动,有机会在老北京的胡同里度过了至今都印象深刻的两周时间。
第一次住在四合院,没有楼房的隔阂感,特别特别清净,即使是在喧闹的南锣,也听不到嘈杂声。因为一般情况下,尤其四合院这种,属于深宅,不临街很安静。住在胡同的那些天,遇上门口儿站着的老人,张口问个道儿,准能听到那动听的京味儿,跟你不嫌其烦地讲该怎么走。碰上俩人的时候,还会各自给你拍胸脯儿打包票,告诉你自个儿才是对的。那种骨子里的热情和自信,相互之间没有踩乎的表态,足足儿地让你从心里感到暖洋洋的。到了夕阳西斜的时段,半墙金色半墙灰的胡同里,不免多了三分韵味,七分苍桑。下午六点左右,家家户户开始做饭,老北京做菜的酱油味儿,炸鱼味儿,炖肉味儿,混合着飘在天空,让你有一种随便找个人家儿进去吃一顿的冲动。胡同中有太多的小店,卖零食的,卖杂货的,补衣服的,还有那些坐在小馆子里喝着二锅头谈论着国家大事儿的北京大爷,把一整条巷子弄得生气勃勃。还有人支了个破旧四角桌,放了几个板凳,小桌上是青白灰色相间的大碗,大碗底窄口宽容量小,里面盛着浅浅的茶,这就是大碗茶了,三元一碗,走得口干舌燥的时候,可以来上一碗,猛灌一气。
两周中,我们要制作一个视频,反映南锣鼓巷的居民生活。我们采访了几位老大爷和老奶奶,有一个老大爷领着我们来到南锣的玉河,邀我们坐在玉河旁的石椅上,指着眼前的玉河说道,曾有50年,玉河消失在北京的地图上,而今,玉河重生,从胡同旁静静流过,河两岸种植着古槐、高柳、苍松翠柏,不时有太湖巨石点缀在花草之间。往河里看,菖蒲、芦苇生长茂盛,一些盆栽荷花也点缀其间,形成了一道在北京难得一见的水乡风光。老大爷以玉河为引子,讲起了南锣历史,谈到了商业开发后的“实惠”。在786米长的主干道上,他也曾摆摊卖小吃,改善了全家人的生活,但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嘈杂声,也影响了他的南锣生活。
责任编辑:尹颖尧 钟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