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最具潜力的市场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就在这个全球瞩目的大市场中,中国的展览行业已经破土而出,越来越向人们展现出它的勃勃生机和巨大潜力。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进一步加强,经济实力有了更大的提高,2004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已经突破1万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的会展业也进入了年均增长20%的快速发展时期,会展经济作为国家贸易经济的桥梁和载体,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近年来,中国会展业呈现出以下几大特点:
一、 中国会展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1.展览项目数量急剧增加。调查表明,2001年我国各地举办的展览会为2387个,2002年为3075个,2003年为3298个,2002年比2001年增长了28.82%,全国大陆地区展览会的数量增长幅度接近百分之三十,2003年虽然受到“非典”的巨大影响,但仍取得了7.25%的增长幅度。2004年中国展览会数量有望超过4000个。
2. 全国展览收入增幅明显。统计表明,2001年全国展览收入为74.59亿元,2002年超过了90亿元,为历年最高。增长率达到了20.67%。2003年受“非典”灾难影响虽略有下降,但是仍达到了86.39亿元。2004年全国展览收入有望超越2002年,远远高于2003年。2003年全国展览组织者总收入在第三产业的比重为0.23%,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0.07%,说明我国展览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所占比重还较小,但从展览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来看,西方国家通常是1∶9,也就是说以展览业为引擎所拉动的经济效益为展览业本身的9倍。会展经济带动了旅游、宾馆、饭店、航空、运输、租赁、设计、装饰、电子音像等服务行业的发展,尽管目前我国的会展业与西方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远没有发达国家那么高。但据估计,目前香港地区的比例是1∶5.3,而大陆沿海地区却可以达到1∶6。
3.场馆建设如火如荼。 2003年全国各地共有212个展览场馆,分别比2001年和2002年增长81.2%和20.5%。目前广东建成展览场馆最多,2003年已达54个,比2002年增长了35%。其中,广州广交会展馆面积约17万平方米,并正在兴建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展馆,规划面积40万平方米,第一期15万平方米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兴土木,增建了大量的展览馆。据估计,到2005年底,全国展览馆面积将超过300万平方米。
二、政策扶持使其成为支柱产业
由于我国展览活动长期被作为投资贸易和相关产业的主要促进手段,各级人民政府及职能部门和直属事业机构大量直接介入展览的组织工作,特别是那些旨在展示地区或行业形象、提高知名度的大型系列活动,成为展览会突出和重要的组织者,扮演着主角的角色。凡是有比较大的影响、参展商与观众跨地域、具有一定国际性的重点展会大部分是由政府及其部门、事业机构主办的,例如目前的几大品牌展会如广交会、厦门投洽会、大连服装博览会、深圳高交会等。
一些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展览业发展的需要,也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特别是一些展览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在展览业管理和政策供给、市场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大连、宁波、厦门、广州、长春、北京、上海等城市在组织保证、规范管理、加强市场监督、财政支持与奖励、税收优惠、人才促进、促进展览业开放和“走出去”等方面,政府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
三、 会展产业带正在逐步发展和形成
中国会展业作为都市型服务业,已在一些经济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完善、第三产业发达的城市迅速崛起,使中国会展业在区域分布上,基本形成了分别以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成都、西安、昆明等城市组成的环渤海会展经济带、长三角会展经济带、珠三角会展经济带、东北会展经济带及中西部会展城市经济带等五大会展经济产业带框架。其中又以北京、上海和广东尤为突出。有关调查数据显示:2003年,全国举办展览会最多的省市首推北京,为392个,上海紧跟其后,为348个。在没有“非典”影响的2002年北京为481个,上海为338个。从展览收入的地区分布看,广东、北京和上海更是占据了垄断地位,2003年这三个省市的展览收入占全国展览收入的89.4%。预计2004年这一格局仍不会发生变化。
四、办展专业化、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
近几年全国举办的展览会中,专业化展览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重,几乎涉及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和主要行业。更引人注目的是,目前国内已经初步涌现出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展览企业或展会,如北京国际会展中心、上海国际会展中心、大连星海国际会展中心、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北京国际汽车展、深圳高交会等,这些品牌企业或者展会为我国其他城市发展展览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展览业已出现了一批规模大、质量高、服务好的展览会,并获得了国际展览联盟(UFI)的认证。
在出国展览方面,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出国办展在促进国际贸易方面的作用日益为企业所接受和重视,中国参展商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博览会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来自德国经济展览委员会(AUMA)的统计显示,中国是德国展览中最重要的参展国之一,参展商总数超过5200家,排名第八。来自中国的观众人数也以每年20%到30%的比例增长。根据中国贸促会的统计,2004年,全国有107家办展单位赴50多个国家(地区)举办和参加经贸展览会749个,比2003年增长22%,摊位总数2.7万个,展览团总人数4.5万人。这些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近年来中国出国展览快速发展的趋势。
改革开发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中国展览业已经发展成为具有高成长性、高利润率特征的新兴服务行业。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仍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企业普遍规模小效益低;行业建设与管理滞后,总体上还处在散、乱、不规范的状态;大多数的中国展览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不注重品牌培育,不具备品牌优势;企业的市场运作和服务水平落后;展览业专业人才匮乏,当前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等。这些问题将是阻碍中国展览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随着国际展览巨头向中国进军速度加快导致的市场竞争加剧,面临来自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激烈竞争,也迫使中国会展产业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和加深,面对机遇与挑战,只要中国会展业界开拓新的思路与方法,就能够促进我国的会展行业良性、健康、快速地发展。
一、 中国会展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1.展览项目数量急剧增加。调查表明,2001年我国各地举办的展览会为2387个,2002年为3075个,2003年为3298个,2002年比2001年增长了28.82%,全国大陆地区展览会的数量增长幅度接近百分之三十,2003年虽然受到“非典”的巨大影响,但仍取得了7.25%的增长幅度。2004年中国展览会数量有望超过4000个。
2. 全国展览收入增幅明显。统计表明,2001年全国展览收入为74.59亿元,2002年超过了90亿元,为历年最高。增长率达到了20.67%。2003年受“非典”灾难影响虽略有下降,但是仍达到了86.39亿元。2004年全国展览收入有望超越2002年,远远高于2003年。2003年全国展览组织者总收入在第三产业的比重为0.23%,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0.07%,说明我国展览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所占比重还较小,但从展览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来看,西方国家通常是1∶9,也就是说以展览业为引擎所拉动的经济效益为展览业本身的9倍。会展经济带动了旅游、宾馆、饭店、航空、运输、租赁、设计、装饰、电子音像等服务行业的发展,尽管目前我国的会展业与西方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远没有发达国家那么高。但据估计,目前香港地区的比例是1∶5.3,而大陆沿海地区却可以达到1∶6。
3.场馆建设如火如荼。 2003年全国各地共有212个展览场馆,分别比2001年和2002年增长81.2%和20.5%。目前广东建成展览场馆最多,2003年已达54个,比2002年增长了35%。其中,广州广交会展馆面积约17万平方米,并正在兴建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展馆,规划面积40万平方米,第一期15万平方米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兴土木,增建了大量的展览馆。据估计,到2005年底,全国展览馆面积将超过300万平方米。
二、政策扶持使其成为支柱产业
由于我国展览活动长期被作为投资贸易和相关产业的主要促进手段,各级人民政府及职能部门和直属事业机构大量直接介入展览的组织工作,特别是那些旨在展示地区或行业形象、提高知名度的大型系列活动,成为展览会突出和重要的组织者,扮演着主角的角色。凡是有比较大的影响、参展商与观众跨地域、具有一定国际性的重点展会大部分是由政府及其部门、事业机构主办的,例如目前的几大品牌展会如广交会、厦门投洽会、大连服装博览会、深圳高交会等。
一些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展览业发展的需要,也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特别是一些展览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在展览业管理和政策供给、市场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大连、宁波、厦门、广州、长春、北京、上海等城市在组织保证、规范管理、加强市场监督、财政支持与奖励、税收优惠、人才促进、促进展览业开放和“走出去”等方面,政府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
三、 会展产业带正在逐步发展和形成
中国会展业作为都市型服务业,已在一些经济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完善、第三产业发达的城市迅速崛起,使中国会展业在区域分布上,基本形成了分别以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成都、西安、昆明等城市组成的环渤海会展经济带、长三角会展经济带、珠三角会展经济带、东北会展经济带及中西部会展城市经济带等五大会展经济产业带框架。其中又以北京、上海和广东尤为突出。有关调查数据显示:2003年,全国举办展览会最多的省市首推北京,为392个,上海紧跟其后,为348个。在没有“非典”影响的2002年北京为481个,上海为338个。从展览收入的地区分布看,广东、北京和上海更是占据了垄断地位,2003年这三个省市的展览收入占全国展览收入的89.4%。预计2004年这一格局仍不会发生变化。
四、办展专业化、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
近几年全国举办的展览会中,专业化展览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重,几乎涉及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和主要行业。更引人注目的是,目前国内已经初步涌现出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展览企业或展会,如北京国际会展中心、上海国际会展中心、大连星海国际会展中心、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北京国际汽车展、深圳高交会等,这些品牌企业或者展会为我国其他城市发展展览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展览业已出现了一批规模大、质量高、服务好的展览会,并获得了国际展览联盟(UFI)的认证。
在出国展览方面,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出国办展在促进国际贸易方面的作用日益为企业所接受和重视,中国参展商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博览会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来自德国经济展览委员会(AUMA)的统计显示,中国是德国展览中最重要的参展国之一,参展商总数超过5200家,排名第八。来自中国的观众人数也以每年20%到30%的比例增长。根据中国贸促会的统计,2004年,全国有107家办展单位赴50多个国家(地区)举办和参加经贸展览会749个,比2003年增长22%,摊位总数2.7万个,展览团总人数4.5万人。这些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近年来中国出国展览快速发展的趋势。
改革开发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中国展览业已经发展成为具有高成长性、高利润率特征的新兴服务行业。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仍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企业普遍规模小效益低;行业建设与管理滞后,总体上还处在散、乱、不规范的状态;大多数的中国展览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不注重品牌培育,不具备品牌优势;企业的市场运作和服务水平落后;展览业专业人才匮乏,当前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等。这些问题将是阻碍中国展览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随着国际展览巨头向中国进军速度加快导致的市场竞争加剧,面临来自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激烈竞争,也迫使中国会展产业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和加深,面对机遇与挑战,只要中国会展业界开拓新的思路与方法,就能够促进我国的会展行业良性、健康、快速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