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4例瓜氨酸血症患者相关致病基因突变类型。方法提取4例患儿血基因组DNA标本,针对可引起瓜氨酸血症候选基因ASS1、ASL、SLC25A13,应用PCR技术扩增包括外显子及其侧翼区在内的DNA序列。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确定基因突变类型。结果1例患儿为精氨酸琥珀酸合成酶缺乏症,为ASSl基因C.236C〉T(P.$79F)与C.431C〉G(P.P144R)双重杂合突变;两例患儿为精氨酰琥珀酸
【机 构】
:
广东省深圳市儿童医院儿科研究所,518026,东莞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广东省深圳市儿童医院儿科研究所,518026,广东省深圳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518026,广东省深圳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5180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4例瓜氨酸血症患者相关致病基因突变类型。方法提取4例患儿血基因组DNA标本,针对可引起瓜氨酸血症候选基因ASS1、ASL、SLC25A13,应用PCR技术扩增包括外显子及其侧翼区在内的DNA序列。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确定基因突变类型。结果1例患儿为精氨酸琥珀酸合成酶缺乏症,为ASSl基因C.236C〉T(P.$79F)与C.431C〉G(P.P144R)双重杂合突变;两例患儿为精氨酰琥珀酸尿症,分别为ASL基因C.434A〉G(P.D145G)与C.1366C〉T(P.R456W),C.331C〉T(P.R111W)与IVS8+2insT双重杂合突变;另一例1岁患儿发现携带有SLC25A13基因85ldel4杂合突变,诊断为成年型瓜氨酸血症Ⅱ型。结论通过相关致病基因分析,准确地确定了4例患儿的疾病类型。
其他文献
目的 提取西安地区出土3000年前人牙齿中的DNA并进行性别鉴定,为后续的考古研究提供帮助.方法 选取西安地区出土的3000年前人牙齿35颗,应用逆向根管技术提取牙齿内部组织的DNA.设计釉原蛋白基因特异性引物,应用PCR技术进行样本的性别鉴定.结果 成功提取到30份3000年前的人基因组DNA,并对相应样本进行了性别鉴定,其中男性8例,女性22例.结论 逆向根管技术可用于古人类牙齿DNA的提取,
目的 确定两个中国人手足裂畸形家系的致病基因位点,并为其提供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方法采集家系成员外周血和羊水标本各两份,一份外周血和羊水标本进行传统的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另一份外周血和羊水标本用QIAGEN试剂盒提取基因组DNA,进行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basedcomparativegenomichybridization,array-CGH)分析。结果家系1和家系2共4份外周血
目的 鉴定1例发育落后合并多发先天异常患儿的遗传学病因.方法 应用常规G显带技术分析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染色体,然后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芯片技术(array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array CGH)进一步检测患儿微小染色体改变.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验证芯片检测结果.结果 常规染色体
目的 探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TLR4基因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tic,LAA)脑梗死及脑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血管床选择性的关系.方法 按照TOAST病因分型选择286例LAA型脑梗死患者及300名健康对照者,并将LAA组按照脑动脉狭窄支数、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否合并周围动脉狭窄(心血管、肾动脉、下肢动脉)、前/后循
目的 对2个斑驳病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突变分析,为患者及其家系成员提供遗传咨询和生育指导.方法 分别采集家系1两例患者(先证者及其父亲)、家系2先证者及3名表型正常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提取外周血DNA和RNA.应用PCR、逆转录PCR及测序等技术,从基因组水平和表达水平对此两家系先证者和患者进行KIT基因诊断,并初步探讨检测到的突变对KIT基因功能的影响.结果 家系l中两例患者KIT基因均存在IVS12
目的 验证实时荧光定量PCR在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 aratrophy,SMA)基因检测中的可靠性,建立临床检验操作质量控制方法。方法对经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方法分型的35例SMA患者,61例一级亲属,61位无SMA家族史健康体检者及7份产前诊断样本,分别在Roche LightCycler480及Bio—RadCFX96TM两款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器上完成SMN1基因第7外
目的 研究献血员和患者红细胞A2亚型血型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异同点。方法应用抗-A1试剂对A和AB型样本进行筛选,应用PCR-直接碱基序列分析基因分型技术技术对ABO基因第1~7外显子及第6内含子区域进行测序,参照红细胞血型抗原基因突变数据库(Blood Group Antigen Gene Mutation Database,BGMUT)确定血型基因型。结果7111份样本中75例为血型血清学A2亚
例1男,28岁。其妻怀孕第一胎顺产一正常男婴,现26岁,此后怀孕2次,均在孕30~40天时胚胎停育并流产。夫妇身体健康,否认家族史。细胞遗传学检查:取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常规制备染色体,G显带处理,并用Zeiss分析系统进行拍照分析。
主动脉夹层的基因研究是探索该疾病病因的重要方面.近年来的研究通过基因芯片筛选寻找研究相关基因,再逐一对相关基因进行多态性研究,试图找到与主动脉夹层有高度关联的基因突变,从而解释主动脉夹层的发生及发展.结果显示主动脉夹层是多基因疾病,多基因共同作用、相互协调促进主动脉夹层的形成.另有一些与主动脉夹层密切相关的基因易感性疾病同时也印证其基因的改变及作用。
患者 男,31岁,婚后妻子怀孕2次,第1次于孕50余天阴道流血,B超示胚胎停止发育,手术流产.间隔1年余,第2次怀孕40余天自然流产.夫妇体健,非近亲结婚.细胞遗传学检查:抽取患者夫妇静脉血2 mL,肝素抗凝,37℃行细胞培养72 h,常规制片,G显带,显微镜下计数20个分裂相,分析5个分裂相,患者核型为46,XY,t(11;12)(q13;q22)(1 1pter→1 1q13∷ 12q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