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游走于学生身边

来源 :科学导报·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mething1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回归生活”理念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理念。尤其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而言,“回归生活”理念的指导意义重大。由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是立足小学生日常生活的课程,体验、感知生活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提升道德素质。因此,我从“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两方面研究了回归生活的品德与社会课堂。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回归生活
  “回归生活”理念下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是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处处体现生活内容,学生能够在生活中窥见品德与社会知识的影子,能够以生活为桥梁挖掘品德与社会知识的内涵和本质。那么,如何打造这样的课堂呢?教师要从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入手。众所周知,教学策略是教学过程中教学思想、方法模式以及技术手段的简单合成。因而,教学策略回归生活意味着教学过程生活化。而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具有診断、激励、调节以及教学等作用。如果教学评价回归生活,可以为生活化的品德与社会课堂保驾护航。因此,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纷纷回归生活能够确保学生在生活体验中获取信息、理解知识,提高品德素质。那么,如何实现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的生活化呢?具体来说,
  一、教学策略回归生活
  对于小学生而言,真实情境和实践活动是掌握知识的最佳途径。因而,教学策略回归生活也应该遵循这一规律,积极组织生活情境、实施生活实践,让品德与社会课堂充满生活趣味,促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品德与社会知识。
  (一)构建生活情境
  情境是学生与知识“沟通”的媒介。因为情境的出现,学生读懂了教材中抽象、晦涩的语言,掌握了学习知识的途径。因而,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主张渗透教学情境,让学生感知原始知识面貌,自主建构知识体系。鉴于情境的重要作用,教师要让情境变成生活与知识的桥梁,让学生来往穿梭于知识与生活当中,借助生活理解知识存在的意义,借助知识强化处理生活事务的能力,最终实现品德与社会的生活化。
  例如,在教学“呵护我们的身体”时,我设计了生活情境,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树立保护公共卫生意识。生活情境如下:
  一天,小A与小伙伴相约去楼下的公园玩儿。在公园里,他们滑滑梯、荡秋千。玩累之后,大家开始分食零食,你一口、我一口,吃完随手就扔了。不一会儿,小公园里刮起了风,垃圾混着沙子飞扬了起来。小朋友们毫不在意,依然吃着、玩着、闹着。到了中午,小A回家吃饭,吃完饭没多久就开始肚子疼。因为生病,第二天他没有去上学,也不能出去玩,一个人孤零零地打吊瓶。
  结合情境,学生的已知经验得到触发,自然理解了卫生习惯、饮食习惯和作息习惯知识,建立了珍惜生命、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意识。可见,建立生活情境,使得教学内容也被赋予了生活的色彩,有助于学生从生活体验中理解、形成知识,养成良好习惯。
  (二)实施生活实践
  与其它群体不同,小学生一般通过实践体验积累生活经验,提高认知水平。如果脱离实践,学生很难理解课本知识,获得自身的发展。因此,实践活动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教师应该将生活融入实践,让实践活动充满生活气息,引导学生通过经历、建构生活意义的方式掌握、理解知识,最终实现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生活化。
  例如,在教学“当危险发生的时候”时,我组织生活实践活动。首先,与家长沟通,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实践任务;其次,布置任务。如,“当发生拥挤时,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是小任务,同学们回家之后与家长配合行动,模拟演绎,同时录制视频带回学校;之后,学生回家落实行动。如学生A,父母与其配合模拟了发生火灾后拥堵的现场。在“现场”,学生A先让自己镇定下来,然后告知大家不要拥挤,排队按顺序缓慢前进,顺着楼梯的右侧依次下行。而通过亲身实践,学生掌握了“当拥挤发生时”的行动举措,提高了自我保护能力。因而,教师要积极组织生活实践活动,帮助品德与社会教学回归到生活当中,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理解知识,提高实践生活水平。
  二、教学评价回归生活
  教学评价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最重要但是最薄弱的环节。由于教学评价的缺失,品德与社会课堂失去了有效教学的保障,学生无法切实提高品德修养。因而,教师要让教学评价回归生活,强化教学评价的调整、教学、激励作用,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态审美观,全面发展道德素质。为此,教师需要从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入手:
  (一)丰富评价主体
  现如今,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评价还在“穿新鞋走老路”。虽然课堂确定了学生的教学主体身份,但是,仍然实施结果性评价,根据量化指标评价学生和教师,阻碍了品德与社会的素质化发展。为了结束这种状态,在教学评价回归生活的过程中,教师要建立全新的、全面的评价体系,即家庭、教师和学生三方面评价,通过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家长参与评价,让学生认清自我,在生活中规范道德品行。
  例如,在教学“大家的事情大家做”时,我组织了多元化的评价,通过教师、家长评价以及学生自评、互评让学生了解社会由大家构成、建立为他人、社会提供服务的自信心。具体来说,首先,教师评价。我从课堂表现、日常道德行为表现以及课外生活表现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评价,鼓励学生积极为人民服务,建立社会是一个大家庭的意识;其次,学生自评。引导学生就个人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在自评的过程中,学生反思了自己的行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缺乏为他人、为社会提供服务和帮助的意识,从而进行了纠正;最后,家长配合评价。父母需要结合自己孩子的生活表现对其进行打分,引导孩子愿意为他人、社会提供服务。在整个过程中,通过多元主体的评价,既实现了教学向生活的延伸,又提升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因此,丰富评价主体可以实现有效的生活化教学。
  (二)实施形成性评价
  真实评价才有助于教学走向生活,有助于学生提升综合实践素质。因而,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上,评价方式应该从结果性评价过渡到形成性评价。何为形成性评价?它是指观察、记录学生日常生活表现,建立学生个人档案资料,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渗透评价。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实施形成性评价,可以让学生自身道德素质伴随着个人成长而成长,真正实现教学的生活化。
  例如,在教学“钱该怎么花”时,我实施了过程性评价。具体来说,首先,与家长配合,让家长记录两周时间内学生的消费情况;其次,制作一个评价表,内容包括:我想要、我需要和我能要三项;然后,根据家长的反馈,填写评价表;之后,真实评价近两个星期内学生的消费情况,让学生认知到自身在消费观念上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最后,再进行为期两个星期的观察以及评价,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在整个过程中,通过形成性评价,学生在生活中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了自身的思想品质。因而,实施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品德与社会教学回归生活,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品德与社会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果脱离生活谈品德与社会教学,教师就犯了本本主义错误,必然耽误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锤炼与提升。因此,品德与社会课堂必须回归生活,使得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在生活中成长、壮大。
  参考文献:
  [1] 李世才.生活让课堂更精彩--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3,(8):113-113.
  [2] 郭含冰.浅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生活化教学[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4,(1):42.
  [3] 聂虹.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分析[J].考试周刊,2017,(74).
  (作者单位:新疆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萨尔塔木乡牧业寄宿学校)
其他文献
摘要:探究式学习是教师在课堂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引导学生激趣思考、动手动脑的具体实践,探究也是学生认知新知、增强知识理解的有效方法之一。结合本人教学实践和体会,本文基于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特征,以探究理论为指导,尝试阐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及其评价标准,为有效实施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情境;指导;评价  一、什么是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
期刊
摘要:美术常识与欣赏课主要是通过了解作品和作品的欣赏,促使学生对美术产生兴趣以及开拓自己的眼界、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与审美观念,所以在小学美术的教学中对学生常识与欣赏课的培养于提高中,对学生日后学习美术相关的知识中能够起到促进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美术;美术常识;欣赏课  学习美术的第一步就是要知道什么是美术,懂得美术的一些常识,美术在社会中的价值与基本知识,美术鉴赏这门学问改变了人们的
期刊
摘要:新课改提出以素质教育为教学核心,审美能力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之一,需要美术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美的来源,而小学美术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也需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加强美术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以此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最终实现小学美术教学效率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审美能力;教学方法  引言  审美能力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眼界,还能提高学
期刊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各种手段在课堂中促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为确保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学生;课堂;习惯  小学阶段是培养儿童形成各种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能促进思维的发展,既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根本,又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课堂是学生知识信息获得的主要渠道,如果学生心思不在课堂上,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老
期刊
摘要:众所周知,音乐对于提升音乐课堂学习效率的重要性。小学阶段,很多学生对音乐充满了兴趣和好奇心,可是很多学生对音乐课的热情明显不高。其中音乐课的呆板、所学音乐理论知识的枯燥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是学生对音乐课缺乏兴趣的主要原因。实践证明,将音乐游戏融入课堂正是实现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兴趣最有效的方法,是改变音乐课的一味不可缺少的“调料”。根据音乐游戏所训练的侧重点不同,大体可以分成四类,即:节奏、节拍
期刊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八年级数学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据重要地位。众所周知,学生对于学习存在兴趣时,教学质量水平明显提升,因此在八年级数学教师要尤为重视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帮助他们调整学习状态,形成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而不是被灌输成长。本文就学习兴趣在数学课堂的重要性,及如何有效开展兴趣教学法,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进行了探讨,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八年级;数学;兴趣教学法  一
期刊
摘要: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阅读写作能力的重要学科,小学语文对学生的整体语文学习生涯规划具有决定性的基础作用,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下小学语文教育领域的重要范畴。激励教育模式是小学教学中常见的主要教学模式之一,主要指教师通过奖励引导性的教学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仅以本文从激励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和实施策略方向和
期刊
摘要: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通过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力,引导学生在鉴赏中感受美,利用社会文化效应潜移默化地进行音乐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审美素养  在众多的人文艺术门类中,音乐是人内心情感体验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是培养人审美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正因为它的这种
期刊
摘要: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决定着社会未来的发展,所以对于学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初三是学生学习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个时候老师要格外重视,不能够掉以轻心。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沉着冷静,保证复习有条不紊的进行。想要做到这些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出最正确的复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他们可以信心满满的参加考试。  关键词:初三;语文复习;策略研究  想要让初三复习有序高效的进行,对老师和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各个教学阶段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也在逐渐改变。高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目标和方法也在進行不断的革新。其中古诗词教学作为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其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中生们的学习成绩,也关系到青年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把握程度。而当前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着许多弊病,例如:教师观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理解不够深入等,这些因素严重影响着课程效果的提高,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