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炭的~(14)C年代测定报告(一)

来源 :地理科学 | 被引量 : 20次 | 上传用户:wyj83326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室自1982年建成以来,用~(14)C测年法对一批泥炭标本进行了测定。泥炭是沼泽的产物,它是由植物残体和矿物质混合堆积而成。泥炭中的有机质在植物生长时与大气中的CO_2处于平衡状态,植物死亡后成为泥炭的主要组份,常处于与空气隔绝的封闭条件下。因此,泥炭是适合作~(14)C测定的材料。泥炭含有丰富的孢子花粉,对恢复古植被、古气候以及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因此,与孢粉分析相配合,泥炭的~(14)C年代测定就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 泥炭标本的采集和制备
其他文献
植物残体是沼泽植物死亡后,在过湿的嫌气环境条件下未完全分解的植物遗体,如根、根状茎、茎、叶、果实、种子、孢子和花粉等。东北是我国沼泽主要分布地区之一,沼泽面积达3万3千多平方公里。其中泥炭沼泽面积较大,是我国泥炭贮量丰富地区。植物残体是泥炭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沼泽地的特殊产物。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泥炭分类,经常采用植物残体为分类指标之一。因此,植物残体既是泥炭的分类基础,又是泥炭利用的重要依据。所以
期刊
自然地理区划原则问题是一个值得商讨的问题。因为目前出现了既前进又混乱的局面。值得高兴的是最近二、三十年来,国内外出现许多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充分说明自然地理区划这一门科学在迅速成长。但至今国内外自然地理区划的理论和方法还没有形成一个令人信服的系统。大多数都是把综合自然地理区划需要的东西称作原则,摆在自然地理区划报告前面部分。就是那些"自然地理区划"的专著中也有许多的原则。因此把众多的"自然地理区划
期刊
天津市行人与车流量图组是天津市环境质量地图集的一部分。这组图共有四幅:行人通过量图、机动车流量图(参看图1)、非机动车流量图、货运机动车流量图等,比例尺都是1:50000,采用统一底图。编制这组图的目的在于反映整个城市行人与各种车辆的流量状况,从而为城市规划部门进行交通线路的设置和立交桥的建立提供依据。
期刊
长江葛洲坝河段位于三峡的出口,宜昌市境内。它是长江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所在地。葛洲坝河段上下变化急剧,具有河床展宽、汉道增多、深槽反坡、河道急转及河势不顺等复杂的河流地貌特点。为了配合葛洲坝工程区的河势规划,我们受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的委讬,先后在该区进行了野外勘察和室内分析。本文主要阐述该河段的河谷、河床特征,形成与演变中的问题。一河谷、河床特征
期刊
建国以来,广大地貌工作者参加了交通建设、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南水北调、农业区划、南方山地利用水土保持、华南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及汉江、湘江、海河流域规划、新疆、黑龙江、甘肃、宁夏、内蒙、青海、西藏等边远地区的综合考察,使地貌学及其各分支学科都得到较快的发展。特别冰川、冻土、沙漠地貌、海岸与海底地貌、黄土与喀斯特地貌、地震与火山地貌、古地貌等方面发展较快,其主要进展分述如下。
期刊
吉林省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与中国1:100万地貌图编委会东北协作片,于1985年4月18月至21日在长春联合召开了以如何进一步开展东北1:100万地貌图和第四纪地层划分为中心的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术讨论会。来自东北三省及北京,南京、青岛的有关高等院校、生产及科研等24个单位的4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和论文摘要共28篇,其中19篇在大会上进行了宣读。一些代袭认为,开展中国1:
期刊
关于长江流域降雨的研究,无论是区域分布、季节变化或降雨类型等,近年来都作了不少工作,但从方向及距离两方面讨论两站之间降雨气候特征,至目前为止,国内尚无人做过。作者认为用这种方法分析降雨特征,更多地考虑了地理因子,不仅是一种研究方法,在科学上也是有意义的。本文试用这种方法分析以汉口站为中心,与沿长江两岸地区4~9月降雨的关系。文内所包括的范围,系指25°~35°N,110°—120°E地区,共挑选5
期刊
一、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为了研究长江上中游地区旱涝规律、旱涝环流和旱涝预报,我们采用汉口站流量来反映长江上中游地区的旱涝。其原因是汉口站流量序列长,代表性较好。而且我们过去的工作也表明:汉口站流量与其控制汇流面上的同步平均雨深,时程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流量可以反映旱涝。
期刊
一、理论根据构造应力场是地球动力学的关键问题,也是地貌学、尤其是构造地貌学的重要问题。应力是张量,它有六个独立的分量。地壳的应力是位置的函数,同时也是时间的函数。由于影响应力场的因素很多,因而要揭示区域应力场的趋势和特征,通常用单个的应力值(如单个的地震断层面解或其他应力测量值)是不完备的,而应采取对众多的观测值加以统计"平均"或其他的"平均"方法。一般情况下,一个张量的各分量很难完全
期刊
大骨节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地方性、多发性骨关节病。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增粗、变形、运动障碍,肌肉萎缩,重者肢体矮小畸形。分布在我国14个省(区)约290多个县境内,严重威胁和损害病区人民健康。此病在苏联、朝鲜和日本均有报导。 1844年俄人在外贝加尔乌洛夫河地区最先发现此病。其后于1854年到此进行调查,至1861年才提出他的报告。再后(1901~1902,1906)对此病进行了深入调查。因此,大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