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心脏康复护理干预对重症瓣膜病患者术后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来源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n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术前心脏康复(CR)护理干预在重症瓣膜病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评估术前运动介导的心脏康复护理治疗对患者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7年1-12月入住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心胸外科需行瓣膜成形或置换手术患者,根据重症瓣膜病(AVHD)诊断标准,选择患者年龄≥18周岁、左室射血分数(LVEF)<40%、需同期行室间隔穿孔修补、室壁瘤切除、外科房颤射频消融术的瓣膜病患者共108例。通过随机数法分为对照组和心脏康复护理干预组(CR组),两组患者瓣膜病变主要以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病变为主,术前疾病治疗原则相同。对照组患者入院后按护理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入院后采用6分钟步行实验(6MWT)评估,根据6MWT距离,对Ⅰ、Ⅱ级实施MOTO Med护理干预。频率1次/d,每次30 min,首次运动阻力为1 kg,根据个体情况适当调整。对Ⅲ、Ⅳ级实施运动训练和有氧训练,重点训练下肢肌群、腹肌、胸大肌,1次/d,每次20 min。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ICU滞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未见明显差异。CR组患者术后早期LVEF值高于对照组[(42.5±6.2)vs.(31.0±4.5),P<0.001)],术后6MWT(P=0.009)、自理能力(Barthel评分)(P=0.001)CR组优于对照组。术后30 d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术前心脏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重症瓣膜病患者术后早期的心功能,增加患者术后早期运动耐量,提高患者术后早期自理能力,帮助患者更好更快康复。

其他文献
目的利用磁共振神经成像(MRN)技术评估经椎板间隙入路完全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神经安全性。方法自2016年9月至2016年12月于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健康体检人群中选择志愿者30例行MRN检查,测量其L2~S1神经根发出于硬膜囊起始点位置、神经根与硬膜囊夹角,测量L2~L5神经根与同侧硬膜囊边缘距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2、L3、L4神经根均起始于对应上位椎间盘平面以下;70%的L5神经根
目的探讨亚满意球囊扩张联合Enterprise支架治疗复杂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自2015年2月至2018年9月采用亚满意球囊扩张联合Enterprise支架治疗的70例复杂症状性ICAS患者,观察术后30 d内围手术期脑血管病事件[包括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脑出血等]或死亡情况,以及30 d后随访期内病变血管供
β样淀粉蛋白(Aβ)和tau蛋白在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代谢受到自噬的影响。AD发病早期,Aβ和tau蛋白的产生可经雷帕霉素靶标依赖性和非依赖性途径诱导自噬促进其清除。与AD相关的转录因子EB、载脂蛋白E4等也可调节自噬参与Aβ和tau蛋白代谢,影响AD病程。本文围绕近年来自噬在Aβ和tau蛋白代谢中的作用及与AD密切相关的自噬调节因子在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目的探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在颈源性头痛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后患者疼痛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麻醉科自2017年2月至2018年8月应用低温等离子消融治疗的3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分析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SF-36评分的变化情况,并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明确VAS、SAS及SF-36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10周随访期后,患者
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处理极为棘手,其预后与早期诊断及处理密切相关。本文围绕TBI患者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发生机制及预防处理策略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指导和借鉴。
目的验证急重症脑血管病救治网络平台对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救治水平的作用。方法分析云浮市急重症脑血管病救治网络平台建设前1年(2016年)和建设后2年(2017年、2018年)云浮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静脉溶栓例数、急诊血管内介入治疗例数、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DNT)的差异,以及2018年同区域内通过网络平台转诊及非网络平台转诊的患者中随机抽取的各60例患者(研究组及对照
髓母细胞瘤(MB)是儿童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儿童颅内肿瘤的15%~25%,好发于后颅窝中线部位,常侵犯小脑半球、第四脑室及脑干。世界卫生组织(WHO)参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方法(2016)将MB归类为Ⅳ级肿瘤。近年来,随着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MB的分型逐渐得到细化,且不同的分型有着不同的临床预后。同时,研究者和临床工作者们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取得了重要突破。
目的探讨磺酰脲类受体1(SUR1)-转化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亚家族M成员4(TRPM4)特异性抑制剂格列苯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格列苯脲组,每组40只。后2组采用线栓法制备成急性局灶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缺血2 h再灌注模型,其中模型组于缺血2 h后给予单次腹腔注射含0.05%二甲基亚砜的生理盐水,格列苯脲组
目的比较心源性栓塞(CE)型与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选择自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南医疗区急诊科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238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TOAST病因学分型分为CE组(n=80)和LAA组(n=158),比较2组患者基线资料及发病后90 d时预后的差异,并进一步比较预后良好组患者与预后不良组患者间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