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听了我校三年级的一位语文老师讲的一堂公开课《香港,璀璨的明珠》,由此引发了我的诸多思绪,想借此表达我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这位语文老师的给人课堂感觉是好的,教态自然大方,整节课面带笑容,和学生的亲和力也不错,而且教学设计很新颖,能够跟着新课程的理念走。但一节课听完,总感觉心理空空的,仿佛给孩子们设计了一套华丽而不合身的衣服,不能真正适合学生,被孩子们所拥有。究其原因,笔者总结如下几点:
一、课堂提问难度大,使问答呈分离状态
由于我们学校是一所乡村小学,学生的语文知识受环境的局限,是无法和大城市里的学生比的。网上的课件教案,如果死搬硬套拿来用,出现“气候不适应”的症状就在所难免了。如导课时老师问:1997年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同学们知道吗?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就无话可说,显得课堂气氛很是尴尬。
就此,笔者想说,课堂提问应该对症下药。孩子们闭塞的生活环境,孤陋寡闻的眼见,薄弱的语文基础知识,我们如果拿这样的问题来提问,课堂气氛的尴尬是免不了的。何不化难为易,导入以孩子的口吻简单明了向他们说说香港这个母亲的孩儿如何因母亲的贫穷无能被人家抢去,现在母亲强大起来了,日夜想念的孩子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中了,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孩子,让曾经在饥寒交迫的母亲梦牵魂绕呢?这样不就更得体、通俗了吗?
求知的孩子们是一朵花儿,园丁要了解自己的花儿,要使他们茁壮成长,就应该选择适合他们生长的环境、长期在南方生长的花儿,北方的气候条件它们是不会适应的。
二、学生的答案照搬参考书上的内容,在课堂上不发挥自己的主见和创造力
在《香港,璀璨的明珠》的教学中老师带着问题:课文从那几个方面来写香港的,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但学生的回答简直就是天才,语言的高度概括,四个字的总结能力让你产生怀疑: “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夜景迷人”。很显然学生们已经养成一种习惯,老师只要提问总结段落大意方面的问题,一把万能的钥匙就是“参考书”的万全答案。这样下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提高?自己的创意又何在?其实学生只要回答成:香港繁华的市场、香港热闹的集市或者说香港很多的好吃的、诱人的食品等何尝又不算对?语文是人学,同样的问题会因人而异,因环境而稍加改变,强求一律是不符合实际的。说得严重点便是对学生实际的创造力的一种无形的扼杀。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一定要培养学生敢说、敢想,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势头,否则就会“尽信书不如无书”了。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到了具体的课堂中只是流于形式
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 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主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 就会发现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笔者想再以《香港,璀璨的明珠》的教学为例来具体谈谈。如在本课的教学中,老师在授新的第一步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教师言罢, 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 场面极为热闹, 过一会儿就由自由朗读慢慢汇入集体朗读的大潮中,看来集体朗读、一个声调的朗读也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的集体朗读么? 还有老师让学生选择课文中自己喜欢的优美的词语,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学生的回答吞吞吐吐,一点也谈不上是自己的喜欢。在语文课堂中老师们含辛茹苦设置了学习超市, 让他们自由选择,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但在实际教学中, 这种方式却没办法真正实施。这不正说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吗?要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就要在平时的每一堂中注意点点滴滴的灌输,而不是一堂展示性的公开课当中一下就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如上所述,笔者从一堂公开引发开去,有感而发,从三个方面谈了小学语文公开性的示范课追求表演效果和平时的实际课堂脱节而造成尴尬的课堂局面,这样的公开课虽然设计新颖,花样频出,但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模模糊糊,而评课老师们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实实在在指出课堂存在的实际问题,长久下去,乡村语文教学将会出现“拔苗助长”的结果,对乡村语文教育是极为不利的。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面对实际,面对自己现实的学生,改革应该从平时的每一堂课中做起,而不是在演示性的示范课中突飞猛进。
这位语文老师的给人课堂感觉是好的,教态自然大方,整节课面带笑容,和学生的亲和力也不错,而且教学设计很新颖,能够跟着新课程的理念走。但一节课听完,总感觉心理空空的,仿佛给孩子们设计了一套华丽而不合身的衣服,不能真正适合学生,被孩子们所拥有。究其原因,笔者总结如下几点:
一、课堂提问难度大,使问答呈分离状态
由于我们学校是一所乡村小学,学生的语文知识受环境的局限,是无法和大城市里的学生比的。网上的课件教案,如果死搬硬套拿来用,出现“气候不适应”的症状就在所难免了。如导课时老师问:1997年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同学们知道吗?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就无话可说,显得课堂气氛很是尴尬。
就此,笔者想说,课堂提问应该对症下药。孩子们闭塞的生活环境,孤陋寡闻的眼见,薄弱的语文基础知识,我们如果拿这样的问题来提问,课堂气氛的尴尬是免不了的。何不化难为易,导入以孩子的口吻简单明了向他们说说香港这个母亲的孩儿如何因母亲的贫穷无能被人家抢去,现在母亲强大起来了,日夜想念的孩子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中了,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孩子,让曾经在饥寒交迫的母亲梦牵魂绕呢?这样不就更得体、通俗了吗?
求知的孩子们是一朵花儿,园丁要了解自己的花儿,要使他们茁壮成长,就应该选择适合他们生长的环境、长期在南方生长的花儿,北方的气候条件它们是不会适应的。
二、学生的答案照搬参考书上的内容,在课堂上不发挥自己的主见和创造力
在《香港,璀璨的明珠》的教学中老师带着问题:课文从那几个方面来写香港的,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但学生的回答简直就是天才,语言的高度概括,四个字的总结能力让你产生怀疑: “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夜景迷人”。很显然学生们已经养成一种习惯,老师只要提问总结段落大意方面的问题,一把万能的钥匙就是“参考书”的万全答案。这样下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提高?自己的创意又何在?其实学生只要回答成:香港繁华的市场、香港热闹的集市或者说香港很多的好吃的、诱人的食品等何尝又不算对?语文是人学,同样的问题会因人而异,因环境而稍加改变,强求一律是不符合实际的。说得严重点便是对学生实际的创造力的一种无形的扼杀。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一定要培养学生敢说、敢想,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势头,否则就会“尽信书不如无书”了。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到了具体的课堂中只是流于形式
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 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主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 就会发现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笔者想再以《香港,璀璨的明珠》的教学为例来具体谈谈。如在本课的教学中,老师在授新的第一步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教师言罢, 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 场面极为热闹, 过一会儿就由自由朗读慢慢汇入集体朗读的大潮中,看来集体朗读、一个声调的朗读也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的集体朗读么? 还有老师让学生选择课文中自己喜欢的优美的词语,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学生的回答吞吞吐吐,一点也谈不上是自己的喜欢。在语文课堂中老师们含辛茹苦设置了学习超市, 让他们自由选择,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但在实际教学中, 这种方式却没办法真正实施。这不正说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吗?要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就要在平时的每一堂中注意点点滴滴的灌输,而不是一堂展示性的公开课当中一下就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如上所述,笔者从一堂公开引发开去,有感而发,从三个方面谈了小学语文公开性的示范课追求表演效果和平时的实际课堂脱节而造成尴尬的课堂局面,这样的公开课虽然设计新颖,花样频出,但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模模糊糊,而评课老师们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实实在在指出课堂存在的实际问题,长久下去,乡村语文教学将会出现“拔苗助长”的结果,对乡村语文教育是极为不利的。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面对实际,面对自己现实的学生,改革应该从平时的每一堂课中做起,而不是在演示性的示范课中突飞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