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荷兰北部和西部地区因暴雨再次发生洪水,气象厅发出了橙色预警,部分地区降水超过100毫米。
夏季暴雨频发,易引起洪涝。仅在今年,中国和西欧已遭受了多起洪水。但其中,荷兰受影响的程度最小。这个与水共存的城市,有何值得学习的地方?
本文将为您介绍:
防治措施与风险评估
韧性规划
洪泛区
2021年7月荷兰东南部林堡省遭遇洪水威胁,至少疏散1.5万人。马斯河和莱茵河上出现极高水位,是1911年有记录里来最高。近年来荷兰夏天通常干燥,而今年入夏伴有大量降水,莱茵河和马斯河的水位急剧上升,支流中的水位也因此上升。

在1993年和1995年,连续降雨就曾经造成林堡省爆发特大洪水,大量人口和牲畜被疏。由于早期防洪堤坝工程建设带来众多生态问题,荷兰政府在此之后提出了雨洪防治措施和风险评估机制:预案紧急性强度等于灾害发生的概率和灾害后果的乘积。荷兰从完全抵御洪水转变成允许部分区域洪水的发生,除了通过人工筑台加固堤防标准来降低洪水发生的概率,更通过“水土整合”的生态措施来减缓灾害发生的影响。
荷兰采取了韧性规划的策略,在“分区滞洪”策略中,将围区划分成若干片区,雨洪发生时根据当前土地利用类型,确定不同分区的淹没顺序,达到滞洪效果。下游的设防标准梯度增加,敏感地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须符合防洪需要,从而保障高密度建成区的安全性。


“绿色河流”策略中,整理沿河自然保护区和农业区的廊道与斑块,一般时期作临时休闲娱乐用途,非常时期则为紧急泄洪区。此外,荷兰在堤坝崩塌、水源短缺、特大洪水等极端情境下,将启用紧急防御系统,避免水利基础设施系统性瘫痪。大量降雨季节,城市通过低影响开发的规划设计减少洪涝影响。干旱季节,供水的优先顺序根据不可逆灾害程度、水资源集约使用效应、社会经济影响等因素判定。
可以看出,荷兰在20世纪以水为用和与洪相斗的过程中,经历了以工程手段拦坝蓄水进行土地开发,兴建运河进行交通运输;到通过“三角洲工程”提高堤防标准,建设开发城镇滨水区;再到以“水土整合”的生态措施调节城镇建设与自然关系的思路转变。
荷兰“韧性规划”思想承认周期性洪水的环境动态特征,依靠城市的可浸性主动适应洪水,而非被动抵抗洪水。因此与之前通过工程措施加高堤坝阻挡洪水不同,“扩大河流空间”项目强调自然洪泛区的功能实现,通过拓宽河流空间等生态干预和沿岸土地整理的再开发,减轻河流高水位期对建成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只有在沿岸土地整理难度极大的情况下才采取加固堤坝的做法。



洪泛区管理:建成一个安全和自然的河流区域
河流和堤防之间的区域是泛滥平原。主要河流沿线的漫滩对居民的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在高水位排放河水,平时是植物和动物的重要栖息地。从本质上讲,河流在不断变化,在时代变迁中改变着路线,河岸的森林,河床的沙石、粘土和砾石的沉积物都随之变化。在荷兰,为了航运和该地区居民的安全,这种自然过程受到了限制。而这种限制被积累到一定程度,再遇到极端天气,就有洪水风险。
目前,荷兰水务部以可持续的方式管理超过7万公顷的洪泛区
近年来,荷兰的河流在许多地方被拓宽,以便能够排放更多的水。根据《水框架指令》的法定任务,荷兰水务部负责管理和维护所有洪泛区。水务部正在致力于对超过7万公顷的洪泛区进行可持续管理,覆盖超过1.2万名土地所有者。荷兰林业、农业、企业和居民都在沿河拥有土地。政府拥有超过1.1万公顷的土地。所有这些不同的所有者和利益都需要良好的协调。
维护和自然发展
对于每个洪泛区,荷兰水务部会查看允许使用哪些植被,在高水位阻碍河流流动的地方,会确保限制植被过度生长。植被层级Vegetatielegger是洪泛区管理的基础,水务部确定每个区域允许使用哪种类型的植被。Vegetatielegger是Legger Rijkswaterstaatwerken的一部分,其中确定荷兰所有水资源管理工作的理想状态。主要的防洪设施,如堤坝、水坝和风暴潮屏障,都有自己的系统层级。
泛滥平原的不同用途
洪泛区不仅对防洪很重要,而且还有其他用途。作为草原牧场,或作为自然和休闲区。众多的利益和需求有时会给有限的空间带来压力。因此,水务部与该地区的合作伙伴(例如市政当局、利益团体、省级景观和国家公园)协调泛滥平原的管理。(摘自“荷兰在线”)(编辑/克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