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荣春绘画作品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471143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监禁刑的弊端逐渐显现,为了追求更加有效的行刑方式,理论界、司法实务界等专业人员强烈呼吁推行社会化行刑方式。文章从社会化行刑理论及在中国的实践状况开始分析,探究推进社会化行刑所面临的现实阻碍,如管制刑、缓刑、假释的低比例适用、单处罚金刑的适用范围狭窄、社会化行刑机构的设置不健全,等等。针对社会化行刑遇到的诸多问题,文章从理念、组织、措施、管理技术等方面,对社会化行刑体系的完善提出建议和方略。
教育学引进以来,中国教育研究在指导思想、学术体系、研究方法、话语体系等方面均呈现"西方中心主义"现象。在西方普世主义的文化扩张惯性导引之下,中国教育研究承载着民族复兴的宏大外在学术目标,这种目标与诉求又无法得到本土思维方式和学术传统的响应,由此产生了理想愿景和本土实践的二重背反。教育研究要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负面影响,需要在文化自觉意识基础上,回归中国教育研究创生的文化之源,在"民族立场"中积累研究创新的力量。作为由自觉意识引领的、审慎的渐进性学术探究和积淀,需要从自身的问题出发,深深扎根于
贫困的深层原因是社会权利的贫乏。本土性社会工作能够增加贫困者的资源权利与技能权利,但由于自身的行政性而易陷入内卷化困境。专业性社会工作能够超越本土性社会工作的困境,将贫困者所增权利催化为改变贫困的实践能力,但其介入不仅易与政府、社区(村委会)、贫困者等主体发生显性冲突,还因为公众的不认同而面临着隐性的冲突。这就需要本土性社会工作与专业性社会工作针对具体的服务对象与领域,通过协议明确各自的行动目标与领域,既在机构上合作以实现平等,又在工作中合作以实现互动,从而塑造出主体协商机制,避免内卷化困境,将贫困者所增
作为现代教育哲学的一个新主题或新领域,媒介教育哲学以媒介之教育价值为研究对象。思想史上曾经出现的关于媒介之教育价值的智慧,可为媒介教育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思维框架的指引。"苏格拉底之疑"可被视作媒介教育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意指媒介变革时期针对新媒介之教育价值的批判性思考。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对于其所处时代的新媒介即书面文字之教育价值的质疑,是"苏格拉底之疑"的源起;而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及网络媒介等新媒介问世之后相继出现的书本怀疑论、电视教学批判和网络学习反思,可被视为"苏格拉底之疑"在媒介进
在开放式创新理论的推动下,企业外部知识搜索问题已成为研究热点。文章阐释了企业外部知识搜索的过程,基于创业学习这一全新视角,剖析了企业外部知识搜索影响创新的机理。研究发现,企业通过外部知识搜索提高了创业者和企业员工的学习能力,进而促进创新。文章结论有助于指导新创企业如何进行知识搜索以及如何有效配置、整合、利用、吸收企业内部知识。
共享发展理念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理念的创造性发展,更是对世界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理论上西方经济学中的福利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等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生产资料私有制与共享发展的矛盾,实践中面临社会发展困境的现代化国家、照搬西方福利理论而落入经济增长陷阱的发展中国家,也都无法实现共享发展。只有从共享发展理念的方法论、制度本质和发展主体上去探索、破解世界发展难题,才能真正推动世界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文章依据社会交换理论,解释差异化变革型领导对团队创新和个体创新的跨层次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团队导向变革型领导通过团队成员交换关系的中介作用促进了团队和个体创新;个体差异化变革型领导通过上下级关系差异化的中介作用阻碍了团队和个体创新。因此,领导者应该避免对不同团队成员的差异化领导行为,营造和谐的团队氛围,提升创新绩效。
以口头语言为基本传播载体的民间传说在现实语境中的存在方式及影响因素逐渐被转化为地方文化资本,成为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在这一建构过程中,它往往会与地方景观、纪念仪式等相互作用,形成融合互构的发展态势。起源并主要流传于东北民众中间的抗联传说作为"十四年抗战"的非物质载体,是抗联英雄们可歌可泣斗争历程的再现,是历代民众对东北抗联的经典讲述,唤起了群体的情感共鸣。作为东北地区革命历史资源的抗联传说,在传承红色文化的语境下,结合物象、行为、仪式构建的"公共纪念空间"成为地域文化表达的共同体资源,两者互为表里,
期刊
构建师生关系的"和谐",提升大学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效果,本是大学"立德树人"的使命,但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中的教育教学惯性化、心理情感复杂化、人际关系单一化、道德责任悬空化等却影响了和谐理念的落实,致使师生关系异化,影响大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