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reet_lit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先生的名篇《故乡》,由于篇幅相对较长,课堂教学中对于内容和主题的解读,很多时候显得冗长而拖沓。笔者认为,以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诗意解读《故乡》,可以让整个课堂教学变得“简约而不简单”。
  《故乡》中“我”的思想和记忆,在二十余年的时空里来回穿梭。笔者以为,教学中可首先以“无可奈何花落去”勾联故乡的往昔和现在,引领学生通过对比,体会“我”内心的失落和失望。
  一、如“花”乡景的凋落
  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是怎样的呢?解读之初,抛出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感知故乡曾经的美丽和美好。学生联系文本,能够得出曾经的故乡是一幅神异的图画: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海边的沙地,碧绿的西瓜。这乡景如“花”般色彩明快、艳丽,令人神往。
  如今的故乡还是那般美好吗?在学生初步感知故乡往昔美好的前提下,再发一问,把学生的视线拉回现在。学生很快能筛选出用“阴冷的天气”“呜呜作响的冷风”“苍黄的天空”“萧索的荒村”来描述现在的故乡。如今的故乡满目萧然,如花的美景已然凋零。
  二、如“花”少年的沦落
  来到故乡,忆起好友。曾经的他是怎样的形象?教者由景及人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学生定能循着“我”的思绪捕捉到:闰土“紫色的圆脸”“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极其神勇,朝气蓬勃,如花的少年英雄的形象。教者顺势引导,“我”忆起了闰土的哪些事?雪地捕鸟,瓜地刺猹,海边拾贝,看管庄稼,“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说起来是滔滔不绝,让学生体会到闰土的世界亦如“花”儿般色彩斑斓。
  許多年不见,昔日的小英雄可曾安好?教者再提出比照性的问题。无需多说,学生很快能从行文中找出叙写中年闰土的文字,感知他苍老穷苦的肖像,断断续续的语言,麻木迟钝的动作,谦恭小心的神态,这所有的一切无不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闰土变了,如花少年就这样沦落了。试问,小英雄缘何会变成这样?再作追问,让学生找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的主旨句。
  三、如“花”近邻的堕落
  “我”眼中细脚伶仃的圆规是谁?现时的她是怎样的?解读了闰土的变化,教者再将学生的视线引向杨二嫂。引导学生从文本和边。批感知杨二嫂的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以及她的形貌“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还有杨二嫂见到“我”后的一番言语,加之离故乡时母亲提及她的话,让学生体会人物的尖嘴利舌、泼悍放肆、尖酸刻薄、自私贪婪的庸俗的城镇小市民形象。
  近邻杨二嫂曾经也似现在这般模样吗?教者因势利导,让学生和文中的“我”一起回顾往昔的杨二嫂:人称“豆腐西施”,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从没见过圆规式的姿势。如此之形象,确是如花般美丽端庄的女子。“花”一样的杨二嫂本不应如此,但在艰辛生活的折磨下,人格渐被扭曲,一步步地堕落,也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展示了人与人的隔膜。
  《故乡》中的“我”目睹了故乡的人事凋零,无可奈何,内心失望,但仍心怀希望。笔者以为,教学中应再以“似曾相识燕归来”展开研读,引领学生感悟“我”的执着信念。
  四、似“燕”相识的新人
  败落的故乡可有令“我”欣慰的人?在感知故乡凋敝的情境下,再作深究。学生定会将目光锁定在水生和宏儿身上。文中水生的样貌正是一个廿年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项圈罢了;出场的时候很害羞,紧紧的贴在闰土背后,一如多年前闰土来我家见人也很怕羞;宏儿招呼水生,水生就松松爽爽同他一路走了,亦如多年前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离故乡时宏儿想念水生,和“我”想念闰土如出一辙。
  这似“燕”相识的后辈的出现,尤其水生和宏儿的亲密,让我内心腾起了希望:“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希望他们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至此“我”创建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便深刻地表现了出来。
  五、似“燕”相识的新景
  “我”理想的故乡是什么样子的?以这个问题延展开去,让学生明确,“我”朦胧中眼前幻化的神奇境界:海边,碧绿的沙地;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正是我理想中的故乡。结合上文似曾相识的新人,学生很容易理解“我”所畅想的故乡之景是为水生宏儿他们准备的,是希望后辈能过上一种前所未有的崭新的“人”的生活。
  这似“燕”相识的新景的描绘,寄托着“我”的憧憬和理想。“我”渴望能改变故乡衰败凋敝的现实状况,能打破彼此隔膜,探求出一条人生新路。此幻化之景让“我”走出了先前的无奈和悲哀,重新对故乡、对生活、对人生燃起了希望。
  以两句诗将八十八段文字予以贯穿,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五个主问题的引领和深发展开,全方位、多层次地解剖文本,进而透彻领悟文章“改造新社会、创造新生活”的主旨。
  如此既克服了长文教学的冗长拖沓,又实现了文本的诗意解读,正可谓一举两得。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文学作品,而文学即人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最应该认识自己,才可能更好地教好语文。  散文诗《海燕》,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讲好这篇课文,是本学期语文教学的良好开端。在教学的全过程,教授这样一篇感情充沛、意蕴丰富深刻的文学作品,非常考验老师的人文底蕴。这篇散文诗已在教材中存在多年,笔者深刻地感觉到语文教师想在这类课文的教学上有所突破,首先要了解自己,发挥
期刊
解读课文是初中生在课堂上的一项重要学习任务,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这项能力,教师需要给予学生们一双“慧眼”,用“小”的点拨得到“大”的收获,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教学质量。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莎士比亚曾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对于一篇课文来说,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有各自的见解,这种见解来自他们不同的阅历,并因此而产生的对事物的不同看法。  然而,每一篇课文都有不同的审美观点和艺术价值,这种观
期刊
初中语文考试分为基础知识考察、古文阅读理解、现代文阅读理解、写作,我在这些年的课堂教学中也重视这些方面的训练,同时辅助优化家庭作业,使学生学习语文更有针对性。  一、设计缘由  初中语文考试分为基础知识考察、古文阅读理解、现代文阅读理解、写作,除了第一项外,其余的是考察学生日常的积累,而我在这些年的课堂教学中从设计环节、提问、讨论都有意识的往这些方面靠,可是考完试却是原地踏步,没什么起色。  艾宾
期刊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这一回的后半部分主要写曹操在与刘备争夺汉中的激战中败守斜谷,进退两难,夏侯惇入帐,稟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曹操查夜,问夏侯惇才知是杨修所说,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便知魏王不曰将退
期刊
人们读小说最难忘的就是故事中的人物,所以鉴赏人物形象是小说阅读的一项重要任务。但一般的鉴赏方法学生很难提起兴致,不如改变一下方式。教材中学习的《孔乙己》《范进中举》两篇文章给我们提供了这个机会,初读这两篇文章后,大家对两人的身份和命运关注最多,笔者就让学生从这两点进入文本,进行了比较阅读活动,进而把握孔乙己、范进两人的形象。  一、一样的读书人  孔乙己和范进两个人都是读书人,一个是“终于没有进学
期刊
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文言文教学更是如此,教者需要树立“读为主线,以读为本”的基本理念,引导学生在有目的、有层次、有实效、多样式的读中,达到“言”“文”和鸣,情感的共振。下面以《陋室铭》为例,谈谈我在教学活动中的一点体验与思考。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全文区区八十一字,却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借代、类比等多种手法,并且文章在音律上讲求
期刊
初中语文的现代诗歌教学一方面需要教师自身具有超强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对现代诗歌学习有浓郁的兴趣。只有两者有机结合,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现代诗歌知识,领会现代诗歌里面所包含的文学知识。为此教师在展开日常的现代诗歌教学时,要改革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同时还要激发学生学习现代詩歌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带领下更好地学习现代诗歌知识,感受现代诗歌中的魅力。  一、彰显内在魅力,培
期刊
随着课标提倡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理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学语文老师喜欢“群文阅读”,而群文阅读中的议题和组文又是课堂及课题研究的关键内容。所谓“群文阅读的议题和组文”就是针对初中阶段学生主要接触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等文体组成的群文组文,从而在议题、课堂构建上形成共识等。  “本”即是课本,“体”就是文体,以“本”生议,据“体”组文,即是依据课本和不同文体生成议题和选取文本。进一步
期刊
钱梦龙先生与魏书生先生有“南钱北魏”之称,是新时期第一代产生深远影响的中学语文名师。作为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有重要影响的语文教育家,钱梦龙先生倡导和践行的“三主四式”导读法,以其简约的理论概括,崭新的教学体系,鲜明的个性特点和显著的实践效果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引领了一大批语文教育工作者,对整个语文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有重要影响的语文教育家,钱梦龙先生倡导和践行的“三
期刊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个人埋头备课的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须抬头看路——集众家之长才会有一席之地。集体备课活动可以增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研究,可以充分开发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其有效性更是课堂教学的命脉。  一、正确认识集体备课。弘扬个性  集体备课不能取代个人备课,个人也得在集体备课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二次备课(如学生层次不一样,教学的要求不一样,教师风格不一样),可根据集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