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喜”与“忧”

来源 :新科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多媒体已经成为教师日常教学中常用的工具,对历史教学而言它的作用功不可莫,但多媒体同样令人欢喜令人忧。
  关键词:多媒体; 新课改 ;教学手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已经被大多数老师认可和接受,尤其是受今年高中新课改理念的影响,我们高中老师纷纷利用多媒体丰富自己的教学。作为一位高中历史老师我也不例外,在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中深深的感受到它的魅力与神奇,同时也感到了一丝丝的困惑和迷茫,用一句话来概括:有“喜”有“忧”。
  
  一、我的“喜”
  
  (一)多媒体教学让历史鲜活起来。什么是历史?历史是指人类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通俗说,就是人类社会过去发生的事。既然是过去发生的事,那么让我们现在学难免觉得遥远、陌生、枯燥。如果仅凭老师一张嘴,一本书,一根粉笔,肯定教学效果不好,但是自从有了多媒体这种尴尬局面有所改变。大家都知道我国是文明古国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历史古迹,历史图片等,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把它们很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国家的悠久文明,增强民族自豪,从而深爱自己的国家。再比如:以《抗日战争》为例,我首先播放一段《卢勾桥事变》的视频,把学生带回到那段历史,学生看完后纷纷发表自己的观后感:有的学生说“日本人太可恨了”;有的学生觉得我们国家当时太落后了等等,讲到南京大屠杀时播放南京大屠杀影视片段,让学生感受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使学生能直观的感受、理解教学内容,强化教学效果,记住历史教训,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 二)多媒体教学可以推动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基本模式是自主、合作、探究。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学生自学,教师检测;设计问题,思考讨论;创设情境,合作探究等。还有,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要在黑板上板书很多知识要点,很浪费时间,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就可事先设计好,板书相对就会减少很多,只需板书要点,省下的时间可以更合理的安排:比如设计一些历史话剧;开展辩论赛等。再有,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可以与老师更好的进行互动,老师就像一位导演,引导学生演好每一环节,学生的参与程度也很高,充分还课堂于学生。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又可以体现课改理念,何乐而不为呢!
  
  二、我的“忧”
  
  (一)多媒体教学让一些老师、学生变“懒”。以自己为例,有时由于时间关系自己没有做课件就直接在网上下载,然后稍做修改就上课,孰不知学生是有差异的何况还是异地呢;有时,在上多媒体课的时候,有些问题老师已经把答案打出来了,因此老师讲的就有些少了,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也省略了,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谈何提高;有时,在上课的时候学生只顾着欣赏图片或视频而忘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或做好笔记,上完课后头脑里一片空白;还有老师黑板上的板书也省了,学生下课后也不知道重难点,很不变于课后的复习等。这样,教学就有些流于形式了,效果显而意见。
  (二)多媒体使历史教学有些“哗众取宠”的感觉。 历史教学有很多图片、视频材料可采用,因此许多老师对之乐此不疲,一节课下来好像就是在展示图片,看电影,匆匆忙忙,但过多的华丽图片和视频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从而淡化教学效果。历史教学更注重思想性、情感性,历史课堂中的交流,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流动,还有历史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的交流。而多媒体越来越多的“人机对话”淡化了师生间的感情思想交流,甚至替代了师生人间的感情思想交流。现代媒体成了教学机器,教师成了只会按鼠标的“机械手”,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看起来生动活泼,实质上冰冷死板,极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个性的发展等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历史爱国主义教育等思想的培养。这些问题一定要切记!
  总之, 多媒体介入教学,为历史教学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当然它也只是一种辅助工具,不能取代教师对学生各个方面的影响,不能取代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会为历史教学增添姿彩,为教学提供广阔的空间,为培养学生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也可以更好的推进高中新课改的进程!最后,送一句真诚的祝福给大家:愿各位同仁桃李满天下,做健康、快乐、智慧的新型教师!
其他文献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仅就使用小学数学学具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所起的作用谈几点看法。     一、使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
期刊
我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发现有许多学生表现出对体育课的“厌倦”现象,主要表现为对体育学习不感兴趣,煅炼的积极性不高,畏难情绪较大,借故请假较多,对教师布置的教学练习任务勉强地完成,考核成绩,测试达标就行等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地影响体育课教学的质量,不能达到全面锻炼身体,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效果。怎样才能更快更好地减轻或消除学生的厌倦心理,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我通过对我校学生对上体育课现状的
期刊
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一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     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在教学中,利用学生“
期刊
情感就是对外界刺激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恐惧、爱慕、厌恶、悲伤、忧郁等。教师良好的情感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师生情感融洽,相互信任,教学气氛活跃,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稳定的、最有利于教学的情感品质。    一、师生之情    爱是对人或事物的最深的情感,可表现为一种倾向,形成一种动力。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溏之不能没有水。”爱的情感是
期刊
摘 要: 新课改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坚持先学后教,根本转变教师教学观念;通过合理分组、合作阅读,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激发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实践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新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进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
期刊
摘 要: 本文试结合现代教学理论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计算机教学的现有状况,对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实践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探讨    应用技术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对象,所以对各类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有了更高的要求。具有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能较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已成为新世纪人才的必备条件。本文试结合现代教学理论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
期刊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期刊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指出:“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征着其语文能力。如何指导学生读好书、爱读书,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问
期刊
摘 要: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其方法是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从多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关键词:化学原理;思维能力;变化规律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推理等能力,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要求学生能把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分析综合、比较、概
期刊
1、开放性绘画,发展健康的心理    学生绘画活动能充分表达学生本身特有的思维和认识,是他们的自我表现,是人类原始的个性情感的宣泄和流露。如:美工区里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因为喜欢颜料,在那儿随意地涂画;有时,学生遇到不开心的事,任性地不断涂画蓝色、黑色画笔,虽然并不一定成为颜色鲜艳、成功的绘画作品,但却是孩子真实情感的流露;还有时,学生原本不愉快的心情在与同伴的绘画过程中会得到疏导,从而变得开心。譬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