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动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种特殊的活动过程[1],通过参与学习活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探索性得以充分发展。由于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信息技术课程活动的外在形式表现得更为明显。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以“信息活动”与“技术应用”二元方式变革着信息技术学习。
一、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二元及其关系解析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2]。因而,一方面,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以设计、制作、实验等外显形式表现出来,学生通过应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取情感体验及技术能力的发展,学习活动表现为技术应用。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新课标把信息素养提升到课程的核心地位,注重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等环节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人文观念。从这种意义上说,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又表现为信息活动。因而,在对课程理念与实质的不断探索中,作为信息技术学习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技术应用与信息活动在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中交替着发挥作用。
在计算机教育向信息技术教育转型的过程中,一部分教师依然过多地注重技术操作,忽略问题解决过程;还有一部分教师盲目追随信息素养,片面地认为,强调信息素养即是忽略技术操作和应用,重视信息处理的过程。实际上,信息技术学习活动正是“技术应用”与“信息活动”二元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上述两种观念的对立导致了这二元的对立,也使大家对新课程的理解流于形式。由于缺乏对信息技术学习活动的二元分析,我们一直难以摆脱教材编写、课程实施乃至课程评价等困境,搞不清技术应用与信息活动的交织关系,以致往往舍弃其一,或者把某一元扩大化了。因此,对信息技术学习活动的二元进行界定,理清二者的关系,有利于师生在进行教与学时不再顾此失彼,真正理解并形成信息素养。
在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二元关系上,我们认为:信息活动包含技术应用但又并非完全包含技术应用。它是指参与信息过程的活动,即通过参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评价等活动,培养信息处理的能力,获得情感体验,内化伦理道德。同样,技术应用也不完全包含信息活动,它是指在应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技术的思想、原理、方法和文化价值,获取驾驭技术的技能。当然,信息活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解决技术问题,要有技术技能的支持,技术应用中也理所当然地需要处理并交流信息。因此,二元是信息技术学习活动的“一体两面”。当学习内容技术含量较低或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技术基础时,信息活动元的作用比较明显;当学习内容技术含量较高或学生的技术技能相对薄弱时,技术应用元的作用比较显著。
二、活动二元对信息技术教材与教学实施的意义
1.活动二元的提出,使师生对信息素养的理解更为全面和深刻。关于信息素养,国内外很多专家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普遍达成共识的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信息素养表现为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由此可以看出,信息素养本身就蕴含了参与技术应用进行技能训练、参与信息活动提高信息能力两种形式的外部活动,并且技术应用与信息活动相互包含、相互作用,共同支持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国内有人认为用信息技术素养替代信息素养,即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当然,在信息素养这个名词已经得到普遍认可的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纠缠于概念的名称,理解了活动二元,名称之争也就迎刃而解了。
2.活动二元既具有指向信息素养的鲜明内涵,又具有相对宽泛的动态外延,凡与信息活动或技术应用有关的内容,都可以纳入信息技术学习活动的范畴。因此,从活动的二元出发,意味着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在选择学习内容时,在注重信息技术学科内容自身系统性的基础上,可以跨越多个学科,关注生活,关注信息技术在社会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在选择“信息的获取与加工”环节的相应内容时,以“制作2008北京奥运系列宣传画”为主题,使学生在了解奥运会徽、吉祥物等的同时,轻松学习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由于二元的本体是活动,它所具有的建构性等活动特性,使得学生与学习内容互为对象,相互建构。一方面学生顺应学习内容并同化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作用于学习内容,将学生自己特有的认识映射于学习内容,完成对学习内容的建构。因此,在设计学习内容时,要注意活动的双重建构特性,不仅要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习内容,从已知引出不知,使他们乐于参与学习活动,也要在学习内容中适当留白,相关知识“点到为止”,有意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内容的建构,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和探索性。
3.在教材编写中以活动二元为线索,会使教材结构更为合理。目前国内信息技术教材编写或偏向技术训练(如以工具为主线),或偏向信息的处理流程(如以信息的处理、交流过程为主线),或二者混糅在一起(如主题活动式)。各种编写方式虽然都有独到之处,但以活动二元为线索,既能赋予教材“活动”的灵魂,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创造的机会,也利于转型期一线师生对课程的理解。譬如,以活动二元为线索编排小学低、高年级信息技术教材内容:考虑到大部分小学生初次接触计算机,因此在低年级教材中以技术应用元为明线,分析几类技术工具的共性与特性,并联系信息过程,引导学生选取并应用合适的工具获取、加工、表达和交流信息;在高年级教材中则以信息活动元为明线,如选用“我心目中的英雄人物”为主题,设置选取主题、获取信息、适当加工、合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等环节,并提供多种工具的选择。
4.“技术是形,文化是神”。以活动二元来指导教学设计,能兼顾技术能力与文化素养的双重建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形神兼备”。活动内容的设计,不仅要关注活动的外在形式,而且要关注其内涵。在设计技术应用元活动时,活动的内容不仅要能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解决具体的信息问题,也应适当引导学生了解技术工具的演变,社会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对技术的影响,以及技术带来的积极或消极影响,使学生对技术有正确的认识,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信息意识和信息价值观,在使用技术工具时自觉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法规。在设计信息活动元时,要充分考虑活动的信息文化背景,进行文化素养的渗透,同时也应注意技术的潜在支撑,引导学生学会选择一种或多种合适的工具参与信息活动。如在设计“使用搜索引擎搜索国宝熊猫的相关信息”教学活动时,除了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快速地使用关键词搜索到信息,还应引导学生学会筛选信息,排除与搜索主题无关的信息,分辨不良信息,认识网络技术在提高信息获取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庞杂、大量伪信息或不良信息出现等问题。在上传网络信息或与人交流时,应遵守相关伦理、道德、法规,为网络空间的“清洁”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需要说明的两个问题
第一,其他课程也有二元在作用,只是作用不甚明顯。
从信息与技术发展的起源看,人未出现之前,信息已经客观存在了。但人作为认识主体出现后,信息即表现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只要作为主体的人存在,就必须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技术的出现从属于人的出现,当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即获取信息与加工信息的过程中形成了抽象技术或物化技术,乃至制造工具的技术。在前人的基础上,这种技术就成了一种经验或知识,后人又要去学习这种技术。从这种意义上讲,所有的课程也都离不开二元,譬如语文课程,一方面,学生需要捕捉言语信息,随后在头脑中适当加工并再次用言语表达出来;另一方面,为了能够熟练地表达,学生又必须去学习言语表达技术,进行言语训练。
第二,需要全面地看待二元。
二元只是同一个事物(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在不同的场合所表现出的两种形态,并不能因此认为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就分为信息活动和技术应用两类。要全面地看待二元。在重视二元形态的同时,不能忽视二元的本体——活动的特点,如双向建构、动态发展等。
信息技术活动二元以其特有的活动方式作用于信息技术课程及教学。活动二元的提出,意在理清二元的关系,摆脱当前信息技术教学盲目的局面,引导信息技术课程顺利实施。
一、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二元及其关系解析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2]。因而,一方面,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以设计、制作、实验等外显形式表现出来,学生通过应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取情感体验及技术能力的发展,学习活动表现为技术应用。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新课标把信息素养提升到课程的核心地位,注重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等环节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人文观念。从这种意义上说,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又表现为信息活动。因而,在对课程理念与实质的不断探索中,作为信息技术学习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技术应用与信息活动在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中交替着发挥作用。
在计算机教育向信息技术教育转型的过程中,一部分教师依然过多地注重技术操作,忽略问题解决过程;还有一部分教师盲目追随信息素养,片面地认为,强调信息素养即是忽略技术操作和应用,重视信息处理的过程。实际上,信息技术学习活动正是“技术应用”与“信息活动”二元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上述两种观念的对立导致了这二元的对立,也使大家对新课程的理解流于形式。由于缺乏对信息技术学习活动的二元分析,我们一直难以摆脱教材编写、课程实施乃至课程评价等困境,搞不清技术应用与信息活动的交织关系,以致往往舍弃其一,或者把某一元扩大化了。因此,对信息技术学习活动的二元进行界定,理清二者的关系,有利于师生在进行教与学时不再顾此失彼,真正理解并形成信息素养。
在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二元关系上,我们认为:信息活动包含技术应用但又并非完全包含技术应用。它是指参与信息过程的活动,即通过参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评价等活动,培养信息处理的能力,获得情感体验,内化伦理道德。同样,技术应用也不完全包含信息活动,它是指在应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技术的思想、原理、方法和文化价值,获取驾驭技术的技能。当然,信息活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解决技术问题,要有技术技能的支持,技术应用中也理所当然地需要处理并交流信息。因此,二元是信息技术学习活动的“一体两面”。当学习内容技术含量较低或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技术基础时,信息活动元的作用比较明显;当学习内容技术含量较高或学生的技术技能相对薄弱时,技术应用元的作用比较显著。
二、活动二元对信息技术教材与教学实施的意义
1.活动二元的提出,使师生对信息素养的理解更为全面和深刻。关于信息素养,国内外很多专家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普遍达成共识的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信息素养表现为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由此可以看出,信息素养本身就蕴含了参与技术应用进行技能训练、参与信息活动提高信息能力两种形式的外部活动,并且技术应用与信息活动相互包含、相互作用,共同支持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国内有人认为用信息技术素养替代信息素养,即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当然,在信息素养这个名词已经得到普遍认可的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纠缠于概念的名称,理解了活动二元,名称之争也就迎刃而解了。
2.活动二元既具有指向信息素养的鲜明内涵,又具有相对宽泛的动态外延,凡与信息活动或技术应用有关的内容,都可以纳入信息技术学习活动的范畴。因此,从活动的二元出发,意味着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在选择学习内容时,在注重信息技术学科内容自身系统性的基础上,可以跨越多个学科,关注生活,关注信息技术在社会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在选择“信息的获取与加工”环节的相应内容时,以“制作2008北京奥运系列宣传画”为主题,使学生在了解奥运会徽、吉祥物等的同时,轻松学习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由于二元的本体是活动,它所具有的建构性等活动特性,使得学生与学习内容互为对象,相互建构。一方面学生顺应学习内容并同化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作用于学习内容,将学生自己特有的认识映射于学习内容,完成对学习内容的建构。因此,在设计学习内容时,要注意活动的双重建构特性,不仅要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习内容,从已知引出不知,使他们乐于参与学习活动,也要在学习内容中适当留白,相关知识“点到为止”,有意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内容的建构,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和探索性。
3.在教材编写中以活动二元为线索,会使教材结构更为合理。目前国内信息技术教材编写或偏向技术训练(如以工具为主线),或偏向信息的处理流程(如以信息的处理、交流过程为主线),或二者混糅在一起(如主题活动式)。各种编写方式虽然都有独到之处,但以活动二元为线索,既能赋予教材“活动”的灵魂,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创造的机会,也利于转型期一线师生对课程的理解。譬如,以活动二元为线索编排小学低、高年级信息技术教材内容:考虑到大部分小学生初次接触计算机,因此在低年级教材中以技术应用元为明线,分析几类技术工具的共性与特性,并联系信息过程,引导学生选取并应用合适的工具获取、加工、表达和交流信息;在高年级教材中则以信息活动元为明线,如选用“我心目中的英雄人物”为主题,设置选取主题、获取信息、适当加工、合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等环节,并提供多种工具的选择。
4.“技术是形,文化是神”。以活动二元来指导教学设计,能兼顾技术能力与文化素养的双重建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形神兼备”。活动内容的设计,不仅要关注活动的外在形式,而且要关注其内涵。在设计技术应用元活动时,活动的内容不仅要能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解决具体的信息问题,也应适当引导学生了解技术工具的演变,社会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对技术的影响,以及技术带来的积极或消极影响,使学生对技术有正确的认识,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信息意识和信息价值观,在使用技术工具时自觉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法规。在设计信息活动元时,要充分考虑活动的信息文化背景,进行文化素养的渗透,同时也应注意技术的潜在支撑,引导学生学会选择一种或多种合适的工具参与信息活动。如在设计“使用搜索引擎搜索国宝熊猫的相关信息”教学活动时,除了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快速地使用关键词搜索到信息,还应引导学生学会筛选信息,排除与搜索主题无关的信息,分辨不良信息,认识网络技术在提高信息获取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庞杂、大量伪信息或不良信息出现等问题。在上传网络信息或与人交流时,应遵守相关伦理、道德、法规,为网络空间的“清洁”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需要说明的两个问题
第一,其他课程也有二元在作用,只是作用不甚明顯。
从信息与技术发展的起源看,人未出现之前,信息已经客观存在了。但人作为认识主体出现后,信息即表现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只要作为主体的人存在,就必须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技术的出现从属于人的出现,当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即获取信息与加工信息的过程中形成了抽象技术或物化技术,乃至制造工具的技术。在前人的基础上,这种技术就成了一种经验或知识,后人又要去学习这种技术。从这种意义上讲,所有的课程也都离不开二元,譬如语文课程,一方面,学生需要捕捉言语信息,随后在头脑中适当加工并再次用言语表达出来;另一方面,为了能够熟练地表达,学生又必须去学习言语表达技术,进行言语训练。
第二,需要全面地看待二元。
二元只是同一个事物(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在不同的场合所表现出的两种形态,并不能因此认为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就分为信息活动和技术应用两类。要全面地看待二元。在重视二元形态的同时,不能忽视二元的本体——活动的特点,如双向建构、动态发展等。
信息技术活动二元以其特有的活动方式作用于信息技术课程及教学。活动二元的提出,意在理清二元的关系,摆脱当前信息技术教学盲目的局面,引导信息技术课程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