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路上,她捧心而来

来源 :上海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tt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看中福会儿艺创作演出的《师者之路》,有一股浓烈的师生情谊向我们迎面扑来。《师者之路》以于漪老师的教育理念为切入口,根据她的事迹进行创作。剧中没有用于漪老师的真名实姓,而是化身为丁涟,这样更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于漪老师复旦大学毕业后,一生投身于教育事业,尤其是对中学语文教学潜心研究,做出了卓越的成绩。正如陶行知所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编剧杜邨整整三年了解于漪的经历,努力将于漪的思想品格溶入自已的血液,并通过作品将这种品性努力体现出来。
  作品将主人公丁涟的思想品质通过作品的情节与人物形象体现出来。在对作品情节的铺排处理上,作者采用了“冰糖葫芦”的结构方式,从漫长的岁月中,选择若干段落,通过具体的描绘,突显出人物的性格。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巧妙地选取了中学课本里《苏武牧羊》《普通劳动者》《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腾王阁序》这四篇课文,反映了主人公对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追求。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在朗朗的诵读声中,大幕徐徐拉开。《师者之路》从主人公丁涟少年时期的一堂课《苏武牧羊》说起,正是这堂课上的家国情怀,使她明白了强国必先强教的道理,点燃了她投身教育事业的愿景。剧中,主人公以自述的方式回望自己六十年从教之路,在时间空间双重延展中展现出她从一名青涩的年轻教师成长为人民教育家的心路历程。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院长蔡金萍和演员张晶晶分别演绎了丁涟这个角色。老年丁涟以沉稳的动作和语言循循善诱观众进入规定情景。青年丁涟和风细雨、温润亲切。丁涟的从教之路也是她的成长之路。从初上公开课讲台的紧张,到带差班,再到提教改,她始终在八个字上下功夫——“胸中有书,目中有人”。
  剧中,通过对三位性格鲜明的学生的刻画,从侧面反映了丁涟教育理念的升华过程。20世纪60年代,丁涟从历史老师转行做语文老师,在一堂讲述《普通劳动者》公开课上,由于事先没有对学生做足够的了解准备,无意中挑选了有口吃的学生仇立德来朗读课文。当看到立德倔强又屈辱的泪水后,年轻的丁涟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深深伤害了立德的自尊心。这时,定点光下的丁涟没有犹豫,俯下身向立德鞠躬道歉。一系列的戏剧性事件后,立德提出了退学,当面对立德病中父亲的饱含热泪的嘱托“一定要让他在文化上翻身”时,丁涟明白了一个教师的责任,于是她发下了誓言,不仅要找到语文教学的大门,还要“登堂入室”成为行家。
  70年代,丁涟主动申请带“差班”。在闹哄哄的教室里,丁涟无意间发现高傲不合群的女学生陈见园掉落在地上的芥子园画谱,这是丁涟上大学的时候才看的,此时,丁涟完全没有居高临下的姿态,而是真诚地向她表达了自己的欣赏之情。之后,她在备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时,又悄悄鼓励陈见园为作者辛弃疾作画。丁涟从一些不起眼的细节中寻觅到了陈见园心中那根“隐秘”的琴弦,与她的心灵产生了共振。班上的沈荣林是出了名的叛逆学生,还曾经有偷窃的行为,按他的话说“进公安局拘留所的大门都比进学校大门多”。为了了解沈荣林的情况,丁涟去探访他的家庭,才知道原来沈荣林父母都不在身边,种种叛逆行为主要原因是缺乏关爱和教导。丁涟决定“对症下药”,因为在她心中,教育是爱的教育,是有教无类的。她将沈荣林带回家中,像亲人一样关怀他,用春风般的温暖融化了他叛逆的心。

  丁涟的发小赵梅也是剧中的关键性人物,她与主人公从儿时相识,在从教道路上两人也是相扶相持。在80年代的戏中,丁涟与赵梅由于教育理念的差异引发了一系列矛盾冲突,丁涟认为赵梅太看重成绩、分数,升学率似乎成了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指标,却忽视了教学的真正意义,淡化了教育的人文精神。她主张 “教文是手段,育人是目的”,语文教育就是教文育人、铸根立魂。如果只见“文”,不见“人”,充其量只在鸡虫得失上兜圈子,很难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导师。在剧中的第四篇课文《滕王阁序》的课堂上,丁涟用提问的方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循循善诱,引发他们对修辞和句法的积极思维,领略王勃笔下这篇气势恢宏的骈文的音韵美和内涵美。这堂充满人文气息的语文课不仅有极强的审美感受,还蕴含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正如尾声处老年丁涟所述:“教育是滴灌生命之魂,老师教历史风云,天地人事就是为了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点亮学生的生命之火。”

  剧中的11位儿童演员是点睛之笔,他们均来自马兰花少儿艺术团。清脆的童声吟唱的学堂歌曲《苏武牧羊》为舞台带来了一丝清新和纯粹。小演员们年龄尚小,但是與老戏骨对戏丝毫不怯场,表演朴实自然,将角色的温暖真诚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一辈子的生命,和肩负着历史使命结伴同行,如果下辈子还叫我选择职业,我仍然会选择这永远光辉灿烂,青枝绿叶的教育事业。”这是丁涟的心声,也是于漪老师的心声。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于漪老师从不曾停止用生命在教育的热土上一步一个脚印践行自己所肩负的使命。正如编剧杜邨所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舞台,三尺讲台,就是于漪老师的舞台。儿艺排演这样一出戏,在致敬人民教育家的同时,也希望将于漪“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的教育精神传承下去,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价值追求。
其他文献
Abstract: We discuss the bitranslations of completely simple semigroups by the representations given by Petrich M。As an application,we get the structure of an inflation of a completely simple semigrou
期刊
摘要:香型稻米因其在蒸煮和食用时都会有特殊的香味受到人们的喜爱.研究中,分别以实验室培育的香型正常胚水稻和非香巨胚水稻“上师大5号”作为亲本进行杂交,结合水稻香味基因分子标记辅助常规育种成功选育出香型巨胚水稻“上师大8号”.比较分析“上师大5号”和“上师大8号”两种巨胚水稻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结果显示:虽然“上师大5号”水稻平均每穗实粒数极显著地超过“上师大8号”水稻,但是“上师大8号”有效穗
期刊
2021年4月23日,上海美琪大戏院上演了大型传奇历史话剧《千年一梦——汉武大帝》(以下简称《千年一梦》)。这部背景设置在十三朝古都的大戏,为上海的观众带来了一场穿越千年的汉宫梦。初见《千年一梦》的海报,不同于常见的以汉武帝为主人公的作品,海报上晚年的汉武帝面容憔悴,冕旒之下发须苍白,神情倦怠,已然没有了千古一帝、雄才大略的光辉形象。这让人不禁发问:这是否是一部汉武帝的晚年回忆录?  戏的开始,投
期刊
4月23日上海大宁剧院人声鼎沸,《辅德里》作为2021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的开幕大戏在这里缓缓拉开了序幕。  非虚构戏剧《辅德里》是第一部反映中共二大的舞台作品。演出以中共二大地标建筑——辅德里作为核心地点,聚焦中国共产党从一大到二大,用王会悟作为故事主线,以党章的诞生与守护为脉络,呈现一百年前革命者的命运、出路、使命和爱情,以青春的风貌献礼建党百年。非虚构的戏剧党课  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
期刊
2020年新冠肺炎全球流行,世界疫情和百年变局相互交织,人类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演进期,对当下全球艺术教育的挑战也是艺术教育变革的重要契机。在上海戏剧学院建校75周年之际举办世界戏剧院校校长论坛,主题为“后疫情时代与艺术教育”,共谋、共划未来艺术教育发展。下面就让我们来聆听,他们的经验分享和思想碰撞——  如何看待艺术之于世界的重要意义?如何探尋艺术教育的未来发展形态?如何辩证看待后疫情时代艺
期刊
创作于1935年的《日出》曾是一部相当摩登的作品,它展现了一群在都市里讨生活的人们如何在权势的摧残和金钱的异化之下,深陷泥淖、无法自拔,最终毁灭于黎明前的黑暗之中。尽管故事早已失落了古典世界和田园生活的脉脉温情,但是曹禺先生却有旧学的底子,在为女主角取名时,可能想起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之类的古诗,让“陈白露”这朵歌舞场上的娇花立时生出几分脆弱和哀伤,有种楚楚的韵致。因此,
期刊
王洛勇:看到、听到、感到鲁迅神韵  我在话剧《前哨》里扮演鲁迅,能获得演鲁迅这样一个机会,真是我的福分和光荣,刚接到这个角色时,我这心里着实有些发慌,因为鲁迅这个角色太丰富了,挑战太大了!这个人物太有名了,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鲁迅……要说中国人的骨气、责任感、文明意识,鲁迅绝对是我们当之无愧的榜样。  在饰演鲁迅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好鲁迅这一人物的两面——冷和热,热情与严肃,成了我主要的任务。在
期刊
4月,鲁迅《狂人日记》、王安忆《长恨歌》、阿来《尘埃落定》……这些如雷贯耳的文学名作,接连以话剧的形式登上申城舞台,成为了一道“高亮度”的文化景象。  2021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为致敬文学巨匠,多家机构联合创排话剧《狂人日记》,并由波兰戏剧大师克里斯蒂安·陆帕导演。小说《长恨歌》自18年前改编为话剧以来,经历了一轮又一轮不断地演出,成为了上海舞台的一部经典之作。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
期刊
大好春光、百花盛开的四月天,我在上海戏剧学院观看了由黄昌勇编剧的充满青春气息的原创话剧《前哨》。该剧首演取得了成功,受到观众的好评。剧本是写1931年上海五位青年作家被国民党残酷杀害的故事。五位烈士:柔石、殷夫、冯铿、胡也频、李伟森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他们为了自由和革命理想,以文艺为武器办刊物、写小说、做诗歌、培养工人作者;翻译外国进步文艺作品,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他们的青春是勇敢的
期刊
高子文|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主任  《尘埃落定》涉及到宏大的历史背景,时间跨度很长,小说改编成戏剧是极其困难的,尤其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把这么长的历史事件浓缩在3个多小时之内。曹路生将“傻子”作为全剧的叙述人,把所有故事串联起来,向观众展示了丰富的细节。文学改编和演出呈现都非常好地展现了对权力关系的描述,以及权力关系背后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如果从艺术风格上比较《尘埃落定》与《狂人日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