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法器:贲巴壶

来源 :市场瞭望·集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he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贲巴壶有流嘴、但無执柄,使用时手握壶颈,若贲巴壶省去流嘴,便称贲巴瓶,佛教徒用于盛水,或者插草其中作为礼佛陈设,因此称藏草瓶,贲巴壶也称藏草壶。
  贲巴是藏语音译,而梵音原作“军持”,密宗《千手千眼观音大悲心经》曰:“若为生梵天者,当于军持”。《庶物异各疏》:“梵语军持,一云军迟,此云瓶也”。又《释氏要览》云:“净瓶梵语军迟,此云瓶,常贮水,随身用以净手”。《大悲心经》又曰:“若为令一切饥渴有情得以清凉者,当为甘露手”。其手印图解亦为握水瓶,故军持复称甘露瓶。
  明代所制军持大多有流嘴,形状与清代贲巴壶略相似,只是结构轮廓简洁,纹饰青花,無多装饰,仍为用具,贲巴壶出于清官窑者辄为喇嘛教法器。相传释迦牟尼平生有九龙灌顶事迹。《楞伽经》说:“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又传闻天竺国王即位须以四海之水灌顶以表祝愿。故我国藏传佛教将贲巴壶专用以宗教仪式。元代西藏喇嘛教(佛教分支)传播蒙古,而满族受蒙古文化影响很深,也尊喇嘛教。贲巴壶成为藏传佛教的佛事活动中贮水用的净水壶,多用金、银、铜制作。
  瓷质贲巴壶最早是从清代康熙时期开始制作。清代皇家信仰佛教,景德镇的御窑厂大量的生产了各种瓷质的佛教用具,例如七珍、八宝、贲巴瓶等,除了作为宫中佛堂的法器外,也用来供朝廷赐给西藏地区的佛教寺院。乾隆、嘉庆时期,贲巴壶也是皇帝向内地寺庙的进献之物。文献曾记载,乾隆皇帝祭祀泰山岱庙时,就曾进献过贲巴壶。清政府也曾将贲巴壶赠予曲阜的孔庙,以示尊敬。
  关于颁发贲巴壶的缘由,还要追朔至当年清政府派大军入藏,平定廓尔喀入侵后,为割除吹忠降神妄指活佛转世灵童之弊,规定此后达赖、班禅以及章嘉、阿嘉、洞阔尔等大活佛转世灵童需在大昭寺、雍和宫以金瓶掣签认定。活佛,即“转世尊者”,又称“珠必古”、“阿拉”、“仁波切”,是藏传佛教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通过活佛转世制度取得藏传佛教的崇高地位,在广大信众中享有至尊的地位。由于乾隆皇帝笃信藏传佛教,不惜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命景德镇御窑厂、宫廷造办处制造各种佛教用品,更是亲自对其用途、造型、纹饰给予具体指导,制成后颁赐给寺院。
  本期封面图展示的贲巴壶即为—件仿西藏地区寺院内礼器贲巴壶的造型,具有浓郁藏式风格的瓷质佛教用器。以宗教为题材,烧造清代御窑瓷器,除此类贲巴壶以外,还有藏草瓶、多穆壶、贲巴瓶、七珍、八宝等瓷器,它们不仅使藏文化得以在清代宫廷传播,更促进了汉、藏、满、蒙族上层文化的交流。
  具体来说,这是一件将西藏地区传统造型与宫廷御瓷完美结合的器物,更是汉藏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其秀美的造型、精细的绘工、协调的色彩与精美的纹饰浑然—体,体现出西藏地区传统造型与内地悠久的陶瓷烧造工艺高度完美的融合。此贲巴壶不仅带给我们视觉上的享受,它所包涵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才是它的真正魅力之所在。
  此瓷质贲巴壶造型源自藏族地区寺院内祭祀用品的金属材质的贲巴壶,胎质细腻,釉质光润,洗口,束颈,球形腹,高足微撇,腹部有龙首形流,弯曲向上,端庄雅致。通体施蓝釉,釉上黄彩绘云龙,云蝠纹等;器外底施松石绿釉,流部做龙首吞噬状;完美地将藏传佛教用器的造型与典型的宫廷纹饰融为—体,有乾隆瓷遗风;府中部落有矾红“大清嘉庆年制”篆书款。
其他文献
数字  2.9亿港币  4月5日,中国嘉德(香港)结束了为其两天的2013年春季拍卖。两天拍卖共取得2.9亿港币成交额,超过拍前估价的五成。其中首次在香港推出的《观古……瓷器工艺品》和“香港水墨”专场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前者汇集80余件古代精品,呈献了从商朝(公元前17到1]世纪之间)到现代中国的各式瓷器,专场总成交额达4232万港币;后者包括20位香港艺术家如刘国松、吕寿琨、靳埭强及陈福善等的作
期刊
福建寿山石雕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发展至今,亦有1500多年历史。然寿山石雕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而流传至今,与其深刻的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一千多年来,正是一代代寿山石艺人不懈努力,薪火传承,用他们的斧凿刀笔和才识智慧,推动着寿山石文化不断的向前发展。郭祥忍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郭祥忍(1960年-)家学渊源颇深,其父郭功森是最早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的寿山石雕刻艺术家,堪称一代宗师。郭祥
期刊
德化瓷器相传始于宋代,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德化以烧制白釉瓷器闻名于世。此地所产的白瓷瓷质优良,洁白如玉,胎骨细密,透光度好,釉面晶莹光亮,具有透明感,享有“中国白”、“象牙白”、“奶油白”、“中国瓷器之上品”等美称。种类以瓶、罐、杯、盘等日用瓷器为主,兼有雕塑艺术的陈设瓷器,多用贴花、印花、堆花作装饰。德化瓷器中以白瓷塑像最为精彩,道释造像制作细腻,雕刻精美,造型生动传神。  早在宋元时期
期刊
人生是门艺术,有人用文字书写,有人用笔墨耕耘,而对于艺术家而言,艺术创作则是表现生活理念的不二选择。木雕作为一项民间工艺,从战国时期简单的雕花刻纹技法,到如今百家争鸣,各种雕刻工艺融会贯通,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在这一过程中,凝聚了数代艺术家毕生的心血,使得雕刻技法不断推陈出新,走向成熟。当今的木雕界,在发扬传统工艺的同时,艺术家们更加注重贴近生活、改良创新,福建木雕家俞开明,便是其中一位用木雕
期刊
痛快,是篆刻的奇境,它表现出一种墨气淋漓、元气弥漫的至刚至大之境,属于易之四象中的“太阳”。篆刻历代大师中能臻此境界的只有齐白石。  齐白石是一位农民兼木匠出身、而诗、书、画、印俱臻至妙境的大师。他在艺术精神上推崇“独造”,曾说:“刻印,其篆法别有天趣胜人者,唯秦汉人。秦汉人有过人处在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我们常在他的诗稿、题跋上多次看到他用“天真烂漫”、“纵横歪倒”、“颠倒纵横”等词语
期刊
十月    把十月背在身上,身子就重了  把十月植入心里,心就暖了  暖是一种揪心的感觉,淹没了  一切的红,淹没了眼前大片大片的江山  南京、上饶、龙岩、延安……  一座座鲜色的城池花朵一样浮出    这是丰收的十月,祖国一片翠绿  稻谷低垂,无数把镰刀挺出  无数道胜利的曙光射进疆土  还有那无数只高高擎起的手啊  托起一个光鲜的祖国……    抒情是本质的  这是子女身体里最原始的声音  6
期刊
明代闽籍画家被征召进宫廷画院居多,故闽中画风多以南宋院体及继承院体的浙派画风为主流;除供奉宫廷的画家外,还有艺术活动于民间具浙派画风的陈子和、郑文林诸人。此间,元代时期主导闽中画坛的文人放逸画风被淡化了。至明代中期之后,具文人画风的吴门画派取代浙派时,吴派才逐渐波及闽中,使八闽文人画风又得以迈步发展。本期我们将关注两位宫廷院体画家周文靖、黄济,以及从院体画风演变的浙派名家郑文林。借此与读者互会。 
期刊
直到现在,中国作为一个礼仪之邦的底气,在于传统儒家文化的系统支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儒家和道家是对小农经济存在与发展下的一种思想上的两个极端表现,两者却又相互融合。融合之处表现为双方对人世与出世两个观念的秉持。  小农经济的产生顺应自然环境的制约,这给予未来致力于田间耕种者以生存根本,并在之后衍生出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社会关系,形成一套层次分明的等级制度。礼节在制度下恪守着人身而为人的文
期刊
林深 字自远,别署渊渊堂1974年生,福建永泰人。先后学习于福建福州艺术师范美术系、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获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首届山水画双年展优秀奖,并被中国美术馆等多家艺术机构收藏。  他的水墨系列作品更多的是以古典方式的萧疏简淡来追寻宋元古人的山高水远、飘渺无着、静绝尘寰的理想之境,而近期的工笔重彩系列则以一种脚踏实地的自觉来描绘我们所熟悉的闽中山水,田地的阡陌纵横、山
期刊
在国内艺术品拍卖公司都注重规模化发展、追求拍品品类大而丰富的时候,福建东南拍卖却始终专注在当代工艺美术领域,坚持倡导“收藏回归审美,艺术融入生活”,在传统优势业务寿山石拍卖的基础上,不断深入挖掘当代工艺美术的市场价值。此次春拍福建东南根据市场需求将当代工艺精品专场细分,涵盖留青竹刻、木雕人物、沉香雕刻、红木家具以及各类文玩器皿五个板块,并首次组织茶道具专场作为今春重点专场,而福建深厚的茶文化将成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