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卫星与相关地理知识解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ben00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球对周围物体有引力作用,当物体被抛出后它会落回地面,当物体获得足够的速度时,它将围绕地球旋转,成为一颗绕地球运行的人造卫星。人造卫星主要有侦查卫星、科学研究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地球资源勘探卫星、科学研究卫星、预警卫星和测地卫星等。
  卫星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随高度增大而减小,周期随高度增大而增大。在周期、角速度、线速度和轨道半径四个物理量中,当一个量发生变化时,另外三个量一定同时变化。卫星的轨道定轨后,其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也一定确定。
  
  一、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
  
  1.“赤道轨道”。轨道在赤道平面内,与赤道平行。
  2.“极地轨道”。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垂直,通过地球两极上空。
  3.其他轨道。轨道既不在赤道平面内,又不与赤道平面垂直。
  
  二、发射卫星的宇宙速度
  
  1.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指人造卫星近地环绕速度,是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必须具有的速度,是人造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ν=7.9km/s。
  2.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在地面上(r=R)发射物体使之能脱离地球的引力作用,成为绕太阳运行的人造卫星所必须具备的最小速度,ν=11.2km/s。
  3.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在地面上发射物体,使之能最后脱离太阳的引力范围,飞到太阳系以外的宇宙空间所必须的最小速度,ν=16.7km/s。
  当卫星的运行速度为7.9km/s<ν<11.2km/s时,卫星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地球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当16.7km/s>ν≥11.2km/s时,卫星脱离地球束缚,成为太阳系的一颗“小行星”。人造卫星发射速度与环绕速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发射速度是指被发射物在地面附近离开发射装置时的初速度,并且一旦发射后就再无能量补充,被发射物仅靠自己的初动能克服地球引力上升至一定的高度,进入运动轨道。要发射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速度就不能小于第一宇宙速度。若发射速度等于第一宇宙速度,卫星只能“贴着”地面近地运行,如果要使人造卫星在距地面较高的轨道上运行,就必须使发射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所谓环绕速度,是指卫星在进入轨道后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即卫星在轨道上的运行速度。人造卫星距地面越高(即轨道半径r越大),运行速度就越小。实际上,由于人造卫星的轨道半径都大于地球半径,所以卫星的实际运行速度一定小于发射速度。人造卫星的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之间的大小关系是:11.2km/s>ν发射≥11.2km/s>ν运行。
  
  三、同步卫星的特点
  
  地球同步卫星就是与地球同步运转,相对地球静止的卫星,它的运动周期和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且它的轨道必然要和赤道平面处在同一个平面内。它的特点如下:
  1.周期一定。同步卫星在赤道上空相对地球静止,绕地球的运动与地球自转同步,运动周期等于地球自转的周期。
  2.角速度一定。同步卫星绕地球运动的角速度等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3.轨道一定。同步卫星绕地球的运动与地球的自转同步,这就决定了同步卫星的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平行。又由于同步卫星绕地球运动的向心力是地球对卫星的万有引力,决定了同步卫星的圆周运动的圆心为地心。所以,所有同步卫星的轨道必在赤道平面内。
  4.环绕速度大小一定。所有同步卫星绕地球运动的线速度大小是一定的,都是3.08km/s。
  5.同心加速度大小一定。所有同步卫星由于到地心距离相同,它们绕地球运动的向心加速度大小都相同。地球同步卫星和其他地球卫星虽然都绕地球运行,但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地球同步卫星是相对于地面静止,和地球自转周期具有相同周期的卫星,它的周期24小时。由于卫星受到的地球引力指向地心,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同步卫星不可能停留在与赤道平面平行的其他平面,一定位于赤道的正上方。如:我国发射的电视转播卫星,不是定点在北京上空或者其他什么地点的上空,而是停留在印度尼西亚上空。而一般圆周轨道卫星的周期,线速度可比同步卫星大,也可比同步卫星小,但线速度的最大值为7.9km/s,最小周期大约为85min,其轨道可以是任意的,但轨道平面一定是地球球心。
  
  四、同步卫星的发射和回收过程
  
  1.同步卫星的发射过程。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时,先将卫星发射至近地面轨道1,然后在Q地点火,使火箭加速,让卫星做离心运动,进入轨道2,到达P点后,再使卫星加速,进入预定轨道3。如图1:
  
  2.发射人造地球同步卫星的区位选择。选择较低纬度,可以充分利用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提高助推力和初速度,节约燃料;选择开阔地是为适应运输大功率火箭和安全需要。
  3.人造卫星发射的时间选择。人造卫星发射在时间选择上,气象条件至关重要,一般选择在秋天发射,就是利用“秋高气爽(天清气朗,能见度好)”的天气;具体时间选择除了要考虑天气外,还要尽可能地使航天器进入大气层,在夜间有利于光学仪器跟踪,返回尽可能在白天,有利于搜寻目标。
  4.人造卫星的回收过程。与发射过程相反,当衛星到达P点时,使卫星减速,卫星由轨道3进入轨道2,当到达Q点时,再让卫星减速进入轨道1,到达地面。
  5.宇宙飞船返回舱返回地的选择。返回地要选在平坦开阔、人烟稀少之地,一是安全,二是有利于搜寻和运输。
  
  五、地面对人造卫星的观测
  
  地面观测卫星必须在日落后,日出前。如图2: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图中圆E为赤道,S表示卫星,A表示观察者,O表示地心。由图可以看出,当卫星由S转到S′位置间,卫星恰好处于地球的阴影区,卫星无法反射太阳光,观察者将看不见卫星。
  晴天晚上,人能看见卫星的条件是卫星被太阳照着且在人的视野之内,一个可看成漫反射体的人造卫星的圆形轨道与赤道共面,卫星自西向东运动,春分日太阳光直射赤道,如图3。赤道上某处的人在日落后8时在西方地平线附近能看到,之后极快地变暗而看不到。
其他文献
会议
新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提出课程不仅是民主的、开放的、科学的,而且是预设的,是生成的;教学不仅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为我们开展独具个性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哲学是整个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最难上的课,因为哲学的原理非常抽象。下面我就哲学课教学谈一些体会。    一、生活化的导入    在上哲学课程时,可以这样引入:今天,我们将开始学习一门
爱因斯坦曾说:“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在中学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学生独立人格、自由思想和理性、包容品格,以及多元信仰的形成,使之成为合格的现代公民。在教学实践中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笔者遵循教育规律,不懈努力,积极探索新方法,追求新体验、璀璨教学历史新课程的亮点。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追问历史,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 
会议
摘 要: 教育改革是教学思想的改革,是教学由应试教育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转变。本文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出“自主—合作—创新”的三维课堂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 地理课堂 “自主—合作—创新”模式 具体做法 体会    一、具体做法    (一)精选问题,引发求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从疑问开始,因而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成为调动学生主动性的起点。作为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提出
可靠性工程是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航天器研制开始,就应对花费在可靠性工程上的人力和费用作一估算。国内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和方法,该文介绍波音宇航公司对13个型号的可靠性
《野心优雅——任志强回忆录》  作者:任志强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3年9月  我进北京从事房地产开发的历史,就是与任志强斗智斗勇、亦敌亦友的历史。我与他的故事很多,这些故事也很典型,正是中国过去20年房地产发展、中国逐步城市化、中国社会在一年一年进步的缩影。  那一年,我正在艰苦创业,遇到了很多困难,缺钱、缺资源,最主要的是还没有建立起客户对我们的信任。那年,我们刚做好SOHO现代城的样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