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法与灭法:房山石经的信仰背景与历史变迁

来源 :历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aa298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房山石经的刊刻与佛教末法思想密切相关,已是学界公论,但房山石经事业的信仰根基,又不仅限于末法思想.静琬是在承认隋末唐初已入“末法”的前提下开窟刻经,但其主要目的 并非为防备世间帝王未来的“灭法”运动,而是要留存经本给“末法万年”结束以后的人们.从其后继弟子开始,“末法”意识对房山石经刊刻所起的作用逐渐下降.历代参与刻经的各阶层人士,主要是为求得个人功德果报,离静琬刻经初衷越来越远.房山石经并非忠实贯彻静琬刻经理念的结果,而是由不同时代、信仰参差的各界僧俗,按照不同信仰需求,自发构成一个信仰实践共同体来完成的.
其他文献
石家墓地位于甘肃庆阳宁县早胜镇西头村,在马莲河以东、九龙河以南、无日天沟河以北的早胜原上.墓地东为遇村南沟,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遇村遗址隔沟相望.沟内常年有泉水流淌,经古峪沟,汇入泾河支流马莲河(图一).早胜原旧称枣社原,是宁县境内最大的原块.商周时期属豳地.东周时期被义渠占据,后为秦地,置义渠县,属北地郡.东汉设泥阳县,属安定郡.早胜原原面平坦宽阔,黑垆土分布较厚,是陇东地区重要粮食基地.地貌形态上为黄土高原沟壑类型,山原相交,河溪纵横,壑谷深险,梁峁参差.
期刊
目次一洛阳宫的重建二宫门和殿门三中华门和上四太极殿等核心建筑魏晋的洛阳宫是在东汉北宫的废墟上重建的,其形制和格局与东汉有同也有异.学术界对此有所研究,但许多环节还没弄清,整体认识仍较模糊.笔者基于之前对两汉宫禁制度的研究,又仔细搜集和梳理了与魏晋洛阳宫有关的各种文献史料,认真研究了近年公布的一系列考古勘探发掘成果,对魏晋洛阳宫的形成过程,宫门、殿门、中华门、上等门禁设施的位置及其所构成的宫内格局,皇帝办公和居住的场所及其变迁等问题有了一些新看法.今详述于下,供大家参考,也请方家指正.
期刊
目次一相关材料文化属性的几点说明二四平山积石墓出土材料的分组研究三其他遗址发现的小珠山上层文化遗存的分组研究四文化分期与年代判断小珠山上层文化是一支分布于辽东南部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因1978年发掘的小珠山遗址上层遗存而得名.二十世纪初,日本学者于辽东南部地区的调查中采集到部分该文化的遗物[1].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又发掘了上马石、四平山、文家屯等遗址[2],出土了较丰富的遗物,由于这几批材料迟迟未能发表,影响了学术界对该文化的正确认识.
期刊
在21世纪,北约面临的反恐形势日趋复杂多变,人工智能反恐是北约全球安全布局中的重点领域.从2001年至2010年,北约注重为人工智能反恐研究积累原始数据,推进陆上和海上的智能反恐实践.从2011年到2020年,北约全面推进了跨学科的人工智能反恐研发,构建较为完善的智能反恐技术平台,并将智能武器应用于反恐实战中.北约人工智能反恐面临的困局包括反恐政策调整滞后于恐怖主义形势演变、对于网络极端化的管控存在漏洞、智能反恐面临的诸多技术挑战以及成员国之间协调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既是通过革命、建设、改革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同时也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创造,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成功开辟和发展了富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之路,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期刊
欧洲一体化曲折进程的表现之一在于成员国宪法秩序对于欧盟法优越地位的排斥.迄今为止,它仍是国内研究讨论欧洲一体化所包含的公法结构时容易被忽略的议题.德国联邦宪法法院于2009年做出的里斯本判决证立了“宪法特质”教义,获得其他成员国宪法法院在判决中的追随.凭借对国内宪法秩序的守护,成员国宪法裁判得以审查欧盟法律,并实际限制了欧盟法在成员国层面的优先地位.在宪法现实主义立场之上,以“宪法特质”教义为线索,通过“历史—制度”视角可揭示欧盟层面立法及裁判权威、成员国宪法秩序及其宪法裁判之间的紧张结构,而这一结构指向
欧洲一体化对爱尔兰的国家身份产生了持久的深刻影响,为认识全球化、地区一体化进程中民族国家的身份变迁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案例.爱尔兰的欧洲化进程与其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相契合,带来了国家身份在国家形态、经济模式、社会治理、对外关系维度的重大变化.英国脱欧使爱尔兰国家发展再次面临关键历史节点,有助于爱尔兰民族摆脱历史上形成的对英国的心理依赖,成为爱尔兰潜在的“宪法时刻”和国家身份进一步变迁的契机,但也显示了其在参与地区一体化进程中借助“后民族国家”方案解决历史遗留的领土问题面临的复杂挑战.就该问题开展深入的跨学科研究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为配合陕西神木至山西朔县(今朔州市朔城区)的输煤铁路建设,199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即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北考古队对该线域的遗址进行了调查,并于1993年下半年对寨峁遗址进行了发掘.寨峁遗址位于神木店塔镇寨峁旧村的石畔上,处于窟野河与其支系考考乌素河的交汇地,石畔东、西、南三面环水,遗址高出河床100余米,南距店塔镇约1公里,距神木市区15公里(图一;图版壹,1).遗址前部地势较平坦,北部为山梁峁坡地.遗址东西宽220余米,南北长600米左右,面积约60万平方米.
期刊
目次一纪地类朱提堂狼器二与周边地域性铜器的比较三无纪地类器的辨识四总体特征及其源头五衰落原因清至民国时期,朱提堂狼器已受学术界关注,端方、冯云鹏、容庚等都对其铭文和纹饰进行了著录[1].新中国成立之后,陈直、汪宁生、孙太初、方国瑜、徐正考等根据铭文就朱提堂狼器的制作时间、地望等问题进行了探讨[2].这些研究无疑为初步认识朱提堂狼器奠定了基础.但是作为汉代最为重要的铜器作坊之一,朱提堂狼不可能仅生产具铭的洗等几种器类,每件器物也不可能都有题铭或纹饰.如何完整认识朱提堂狼器,其文化特征、源头和衰亡原因尚需进一
期刊
印信是历代王朝权威的象征,是公文的唯一行政信用凭证,只有加盖印信的公文才具备行政效力,"无印信文字,不许入递",因而备受重视.清朝典志详列各种不同印信的材质、大小、印文等形制内容,并规定如何使用印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