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之动情,言之机智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un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的语文教学仅仅指向认知目标,而忽视情感培养。本文试从教学语言的角度,谈谈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如何用动情的教学语言,使学生获得情感教育和语感能力培养;如何用机智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最终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情感导向 机智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主义学科,它的最终目的在于启迪学生的心智,使学生获得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而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起着极大的耳濡目染的作用,因此研究和探讨教学语言,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对语文教学中的语言选择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语之动情”是说在语文教学中要更注重语言的表现功能,在语言表达中更多地选择表现性语言。结构主义语言学者认为语言有两种表述功能,即指称功能和表现功能。指称功能是语言的科学用途,而表现功能指语言所承载的感情或态度。这就是说,语言不仅是物质世界信息的载体,而且是人的精神世界信息的载体。语言的这种指称和表现功能是重合在一起的,但它们的作用各有所侧重,各自独立。一般地说,普通日常语言侧重运用语言的指称功能,即如我们所说的字词的字典意义,而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则侧重于表现功能。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这里的柳树、黄莺已不只是现实中的树、鸟了,它们在作者的情感浸染下,评载了比现实更多的意义。
  课堂教学的主要媒介是语言。不同的学科,其教学语言的选择也应有所不同。一直认为,语文教学和其他科目的教学有很大的不同,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语文教学要和情感教育相联系。可是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变得越来越功利,看重认知目标,片面地强调语文的各个知识点的学习。结果是,表现性语言日趋淡化,语文教学的思想情感教育、审美情趣培养、语言感知能力培养等目标,均无从谈起。有的教师甚至用语言的字典意义来取代课文的情感分析,使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变得千篇一律,枯燥无味。
  同一天听了两位教师上《沁园春·长沙》。第一位教师分析上阕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仅仅告诉学生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如此简单带过。这样的开头如何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的分析最多只是让学生懂得了诗的字面意思,而无法使学生去领悟和感受作者那种豪情壮志。这种指称性语言只是一种“图解式”语言,它只能让学生停留在语言的指称功能水平上,语言的表现功能从何谈起?
  第二位教师在简单的“知人论世”后,引导学生对上阕进行扩展,在这个展开想象添枝加叶的过程中,对“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等特定景象的描述和渲染,调动起学生的感情,使其迅速进入到作品特有的氛围中去,更好地体会“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自信与豪迈,感受到毛泽东“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的胸怀与气魄。
  在语文学科认知和情感相结合的目标中,二者虽相互依存,但情感却是认知的催化剂。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各个知识点的切入,只有在情感的导向下其效果才会更佳。这种导向作为教学语言来说,表现性语言是较为合适的选择,因为这种语言不是逻辑的,而是词和修辞的表达,是人的心灵之所属。“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启动学生的真情,教者的教学语言至关重要。
  叶圣陶先生说:“如果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对此吕叔湘早就呼吁:“语文学习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课的全部内容,包括听说读写的全部活动,都应是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服务的。表现性语言对于这种能力培养来得更直接,实在一些。因为指称性语言重在语言的认知方面,其理性成分多,较为抽象,很难引起人们的情感体验。而表现性语言则侧重于语言的感受方面,并通过情感的作用,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因此它不仅有所“知”,而且有所“感”。表现性语言表情达意,生动形象,有利于对学生的语感能力培养,进而通过语感达到对语言的学习和吸收。特别是一些表现性语言,其表现功能极强,用指称性语言难以传达,如古人所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人们只有在反复的感受中,才能获得理解。
  比如老舍的《想北平》,他想“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于是他写道:“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做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语言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老舍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将自己对北京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看似平常最奇崛”,这样的表现性语言更加生动,它情感丰富,形象具体,含蓄蕴藉。我们应在教学中调动起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从这通俗亲切的文笔中,体验到老舍先生的那种深切的思想感情。遗憾的是,有的语文教师在这类文学作品教学中不得要领,仍用指称性语言,将作品的情感和氛围进行肢解与分割,使文学作品的分析变成篇章结构的讲解。究其原因,这多少与教者对课文本身的指称性语言和表现性语言的分辨、重视不够不无关系,由此产生对教学语言选择的失误。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材料的解读而获得情感的历练。分析课文不能不分析语言,分析语言不能脱离整个语境,特别是具有表现功能的语言,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语言学习,才有利于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与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引导是密切相关的。教学语言要规范、生动,注重其人文性,同时还要规范得体、富有魅力,这即是说“言之机智”。
  例如上《劝学》时,给学生讲头悬梁锥刺骨的故事,劝勉他们努力学习;上《师说》时,给学生讲程门立雪的故事,告诉他们要尊师重道;上《安妮日记》时,给学生讲二战德国屠杀犹太人的故事,呼吁他们尊重并爱护每一个生命;上《直面苦难》时,给学生讲周国平的人生经历,鼓励他们对待困难要抱有乐观主义的态度;上《过秦论》、《鸿门宴》时,就把秦统一六国和楚汉战争的前因后果讲个透彻,再把地理老师春秋战国和秦统一的地图借来……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教学效率,且教师的教学语言将更简洁、生动、科学。
  例如在教学《项链》一课时,一学生在回答“玛蒂尔德悲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时说,就是因为她运气不好,把项链给丢掉了,还在文章里找到作者的一句议论:“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面对这样的回答,你能简单地以“对”或“不对”来判断吗?若说他是不对的,那他还会学着从课文里去找根据吗?若说他是对的,“人生无常,运气不佳”的消极思想岂不影响他的人生观?这时,老师应当巧妙地牵引和点拨:玛蒂尔德的悲剧若是源自“极细小的一件事”,那这件事能不能避免呢?学生想想说:“不能避免。”这样顺着思考下去,让他理解到了偶然事件中的必然性。学生考虑问题往往从直观入手,只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这时需要老师在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及维护学生的自尊的同时,巧妙联系课文,牵引学生往更深层次思考。教学语言的机智,应该是一个成功的授课者的法宝,灵活地应用它,整个授课的空间会在无形中得到延展。也许一个灵光,就会开启无数智慧的头脑;也许一个妙手偶得的点拨,就能点亮无数双闪亮的眼睛。
  课堂要面对的是一群灵动的生命,即使是教同一个班也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状况,教师如果总是以千篇一律的方法来应对,久而久之,学生必然失去学习的热情和激情。因此,教师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组织和安排一定要匠心独运,有的放矢地调控教学,以智慧的教学语言驾驭课堂,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如此师生就能共同奏响语文课堂的动人乐章。课堂上,一位老师正在给学生赏析《听听那冷雨》,突然教室外下起了大雨,急促的雨点敲打着窗外的梧桐树叶,学生情不自禁地斜视窗外雨境。面对此境,老师立即改变计划,说道:“同学们,秋雨富有秋天的内涵,夏雨更有夏的神韵,在体会秋雨之前,让我们先品味一下夏雨吧!”学生兴致立即高涨,屏声静气,或侧耳倾听,或开窗用手接雨,或是伸长脖子呼吸新鲜空气……几分钟后,师生再回到课堂,这位老师洞察学生的心思,巧妙地抓住由环境和学生生成的资源,用机智动情的语言,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可谓曲径通幽。
  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流、交往与逐渐敞亮的过程。在民主、平等的关系中,教师应脱下“权威”的人格面具,以高尚的人格实现全面交往,形成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在这种对话中,学生拥有展现情智、志趣和多彩生命的机会,而教师也可以表现出轻松活泼、机敏诙谐的生活情趣和人格本真。教学的最高境界恰是师生共同营造,悠然心会地共同投入。新课程给语文课堂教学开辟了新天地,而动情、机智的教学语言又把新课程的课堂推向了更新的境界,愿语文教师开启智慧的风帆,让语文课堂同生命一起远航。
其他文献
摘 要: 一直以来,“自私”都被片面地误解为是“恶”的同义词,是一切社会灾难和秩序混乱的根源。然而,生命存在及其价值实现必须以自私的理性运用为前提,认为只要与维持和发展生存相关的利益就应该努力争取,这是人之为人必须有的自私。作为理性之人,只有通过理智思考的生活方式,进行正确的人生规划,才能成功应对现实生活,充分实现生命价值及意义并获得内心的幸福感。生命价值是自然界的终极价值,因此,个人应该遵从生命
摘 要: 阿莱夫是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阿莱夫》中的一个意象,关于阿莱夫是什么,众说纷纭,我们以为,阿莱夫成为“不可思议”的、无所不包的形象,其实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正如柏拉图《理想国》中无所不能的巧匠一样,一面镜子,即“创造”出一切。  关键词: 阿莱夫 镜子 映像  博尔赫斯的作品叙事风格奇异,充满象征意味与哲学色彩,《阿莱夫》作为博尔赫斯的一篇著名小说,含义隐秘,寓意曲折,错综
摘 要: 作者认为课本《苏武传》中有三处注释值得商榷:“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侯百余人等俱”的译文;“单于益骄”中的“益”;“位列将,爵通侯”中的“爵通侯”。  关键词: 《苏武传》 三处注释 商榷    《苏武传》是高中语文经典课文,苏武牧羊于北海十九年的故事也世世代代为人相传,但是高中语文在选录这一文字入课本时,对其中三处文字的注释值得商榷。  一、“武与副中郎将
摘 要: 语文教学要关注生命,是因为学生是涌动着活力的生命体,而且语文与学生的精神生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想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获得新的生命力,教师就要让语文教学成为构建学生精神生活、实现价值的过程,更要让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在语文教学中得以展现。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关注生命 教学观念    强调语文教学要关注生命,是因为学生是一个个涌动着活力的生命体,也因为语文与生命活动
摘 要: 黑格尔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来界定艺术和艺术美,而浪漫型艺术一直采取独特的姿态走向审美形式的自由化和多样化,是艺术家们无限地拥有自我、告别自我和反射社会超越现实的一种途径。艺术创造进一步成为显现现实生活和人类情感的现代美学方式。   关键词: 骑士风 浪漫型艺术 自由美 主体无限性     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也就表明了他是用哲学的理性眼光对艺术及其他进行审美活动。众人
摘 要: 不同时代,不同层次的人,对生命的认识都大不相同。个人的悟性和修养不同,当然对生活的认识就不同,从而人生观、价值观就完全不同。从实体中来看,就是对人做事的方式和理性认识不一样。在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第九版《大学语文》第十单元中,罗家伦的《生命的意义》、冰心的《谈生命》、阿尔贝特·施韦泽的《敬畏生命》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关键词: 生命 敬畏 意义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为
摘 要: 校园文化对教师自主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之外,还深刻影响着教师自主发展的方方面面,而教师自觉自主的发展行为也为良好的校园文化垒砌了基石。未来的学校运营模式必将是以优秀的校园文化促进教师个体自主发展,以教师个体成长促进学校发展的良性循环。为此,必须重视学校政策的调整,注意营造优胜劣汰的良性生态环境,完善发展性教师评价模式,构建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合作平台。  关键词: 教师自主发展 校园文化 徐
摘 要: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很多大学进入了多校区办学的发展阶段。作为大学重要内涵之一的校园文化,其建设和传承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成为学者和高校教育工作者探讨的热点。本文以郑州轻工业学院为例,从其在不同校区建设校园文化的实践出发,总结了其成功经验,探寻了继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可能途径。在多校区条件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以师生为主体着力建设,而且要重视在校园文化精神不同校区的传播
摘 要: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对研究生的思想必然会产生影响。这就对我们在新时期如何进一步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机制与新方法,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挑战。本文论述了新形势下研究生的思想特点及心理特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对一些创新性的思路和实践工作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 法国当代著名女作家、龚古尔文学奖获得者玛格丽特·杜拉斯一生创作丰厚,为世界文坛抹下了浓重的一笔。她的《劳儿之劫》被认为是众多作品中最美、同时也是阅读难度较大的一部,开启了“女疯子”小说系列,劳儿因此成为杜拉斯笔下重要的人物之一,她所体现出来的痛苦、遗忘和欲望也是杜拉斯其他作品中所要表现的重要主题。本文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试通过探究劳儿悲剧命运的形成过程,揭示劳儿无法走出“黑夜”这一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