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孝为业,大爱人间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fang18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之滨,古都汴梁;
  皇天后土,孝星绽放。
  在开封这片有着2700多年历史,饱经黄河忧患、历经人间沧桑的土地上,曾经孕育出蔡文姬、李清照等女中豪杰。日月更替,风生水起。在21世纪的今天,又催生出了一位“全國孝老爱亲好人”、“全国爱老敬老好院长”、河南省“爱老之星”,连续五年荣登“中国好人榜”,她就是开封市五福爱心护理院院长魏丽华女士。
  魏丽华是一名下岗女工,创办五福爱心护理院,代天下儿女尽孝、替世间父母分忧,创造了人生的辉煌,赢得了众多的荣誉。她靠的是什么本事,有什么勇气和胆略?让我们循着她的成长轨迹和创业之路,来一次发现之旅吧。
  言传身教扎孝根
  魏丽华,1957年7月出生于开封市一个普通的职工家庭,她从小是跟着姥姥长大的。姥姥是一个淳朴善良的人,从小就告诉她,要记住别人的好处,要懂得感恩。有好吃的好玩的,要与大家分享。要肯吃亏,不要贪便宜,长大了才会招人待见。
  魏丽华的姥姥生育七个儿女,其母亲是老大,由于外公去世早,母亲从小就扛起了家庭的重担,脏活累活主动干,好吃的好穿的让着弟弟妹妹。出嫁后,不仅要养育自己的儿女,还要养育娘家的弟弟妹妹,经常是婆家娘家两头忙。
  为了照顾方便,母亲干脆把弟弟妹妹接到了自己家里,供他们吃穿,供他们上学、成家。母亲常常教育丽华,作为女人,要有博爱的胸怀和慈祥的性格,要同情有困难的人。记得有一年过春节,家里包了一大锅饺子,她正准备大饱口福,不料,母亲却东家一碗、西家一碗地送开了。母亲不仅自己送,还要她和姐姐一起送。送来送去,锅里只剩一些烂饺子,还不够吃,母亲又下了一锅面条让她们充饥。母亲见她们不高兴,就说,自己吃了填坑,人家吃了传名,面条一样挡饥。父亲也是菩萨心肠,虽然家里条件不好,可是对于舅舅、小姨的吃住从没怨言,而且将他们照顾得无微不至。几位长辈的言传身教,像阳光一样照亮了魏丽华的内心世界,她决心做一个有爱心、有所作为的人。
  孝敬父母发善念
  魏丽华中学毕业后,到开封市糖烟酒公司当了一名营业员,由于她工作努力,勤劳肯干,逐步成长为商店经理。2002年,公司改制,魏丽华由堂堂的经理变为一名普通的下岗职工,从事业的高峰一下子跌入了人生的低谷。是为别人打工,还是自己创业?她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观望。
  1994年,魏丽华的父亲和婆婆同时患上了重病,父亲是脑出血,婆婆得了肺癌,住在同一家医院,这可忙坏了她和丈夫两家人。为了让老人的病情尽快好转,她利用当赤脚医生时学到的知识,每天给两位老人针灸、按摩。人人都夸她孝顺。虽然魏丽华和丈夫都来自大家庭,两边兄弟姐妹加在一起就有九个,但即便如此,由于儿女们个个工作繁忙,轮流照顾两位生病的老人仍然感到疲惫不堪。父亲从昏迷中醒过来后说道,你们九个为了照顾我们老人,既耽误工作,又很辛苦,人家儿女少的可怎么办呢?父亲的感慨,引起了魏丽华思索,她想,要是有一所敬老院,集中赡养老人,代儿女们尽孝,替政府分忧该多好啊!
  现在自己下岗,正在琢磨自己的后路,办养老院的念头就跳了出来。魏丽华通过调查了解到,我国当年60岁以上的老人有1.3亿多人,已经先期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由于年轻人成家后大多不愿与老人同住,并且工作繁忙,因此空巢老人越来越多。报纸上、电视上,还经常报道一些子女不孝敬老人、老人晚年生活凄惨的事例。于是,她决定办一所养老院,以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和老年人的晚年之痛。
  办养老院谈何容易,人员从哪里来?资金从哪里来?场地问题怎么解决?恰巧,当时魏丽华所在的开封市糖烟酒公司由于改制,许多职工下岗失业,其中年龄在40岁以上的女职工再就业十分困难。而这些40多岁的女工又最有孝心、爱心和耐心,开办一所敬老院,不仅能解决老人的赡养问题,还能带领一部分人实现再就业,岂不一举两得。说干就干,经过多方筹资,大家共同努力,一座两层高的公寓小楼拔地而起。2003年,开封市五福爱心护理院隆重开业,大家推举魏丽华当院长,给敬老院取名为“五福”,意为五福临门,是希望住在这里的每一位老人都能够获得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
  敬老爱老孝为先
  魏丽华常说,孝顺包含两个方面,不仅要让老人吃好住好,还要让他们顺心顺意。为此,她创建了“五福养老文化”。每天早晨上班,员工要齐声宣誓:“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要用爱心、孝心,使老人开心,舒心,使家属放心、安心。”宣誓后还要唱上一曲《爱的奉献》,让员工带着“情”和“爱”开始一天的工作。
  有一位双目失明的大妈特别难伺候,每次员工给她喂饭,总会遭到她的指责或谩骂。一次,员工们提议让院长来试试给这位老人喂饭,魏丽华毫不犹豫,端着饭就走进了老人屋里。当时,有好多员工都悄悄地站在门外“看好戏”。只见魏丽华喂一口停一下,一口一声“二大大,您慢点吃”,她总是等老人咽下缓口气再喂,既耐心又细致。等一顿饭喂完,魏丽华的“二大大”也叫了一箩筐,令门外的员工感佩不已。魏丽华趁热打铁,告诉员工:“认真做事才能做到,用心做事才能做好。只要顺着老人的意,投老人所好,他们都会接受你的。”
  今年70多岁的张传文老人不会说话,要求又多,爱发脾气,儿女们也拿他没办法,送过几家养老院,没一个愿意接收。可是自从入住五福老年公寓,老人的脾气就一天比一天温和,再没发作过。这是因为员工用心服务的结果。一位员工这样解释:“老人动动脚是告诉我们地脏了,让我们拖地;抬抬手是示意我们帮他整理衣柜。他爱干净,我们每天给老人整衣柜,哪里脏乱随时清理,定期给他洗澡。只要读懂老人的心,再难伺候的老人都会温和起来。”
  魏院长每天查房,必做的是握握老人的手,抚摸抚摸老人的肌肤,亲吻亲吻老人的额头,此时,每位老人的脸上都会露出舒心的微笑。老人便秘是常有的事,遇到这种情况,魏丽华总是不怕脏不嫌累,亲自带领五福老年公寓的员工,蹲在老人身后,一点儿一点儿用手给老人抠大便。因为她和员工们知道,老人们血压、心脏不太好,使劲解大便容易犯心脏病、出现脑溢血,但不用劲解又解不下来,而灌肠的过程又十分不舒服。对于魏丽华和她的员工们的付出,老人们总是满含感激。“闺女啊,我们就算花再多的钱也雇不来这样伺候我们的人,俺自己的儿女也未必能做到这一步啊!”   敬老爱老当父母
  公寓里有一位叫杨海泉的老人,90多岁了,一辈子无儿无女,只有一个外甥在許昌,生活不能自理,不爱说话,平时也没人来看他。当他看到别人的儿女来给老人过生日时,总是眼巴巴地看着。魏丽华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就在老人94岁生日那天,魏院长请来了开封市老干部艺术团的演员,还有省电视台、开封报社的记者等社会各界的好心人,为老人在开封府门前广场过了一个风风光光的生日。杨海泉老人老泪纵横地说:“我一辈子没儿没女,活了90多岁,没人给我做过生日。今天魏院长待我这么好,真是把俺当成亲生父母了!”
  下岗女工李玉兰,腰椎患肿瘤,瘫痪在床,爱人脑溢血病逝,家中无人照料,靠低保维持生计。院长得知此情,将其接入公寓,和员工一起为她喂饭喂药,倒屎倒尿,还定时为她翻身按摩。李玉兰逢人就说,自己父母也没有享受过这样的待遇,真是感谢魏院长的大恩大德,来世做牛做马也要报答魏院长的恩情。
  真心换真心,感情似海深。他们把老人当亲人,老人把公寓当作了家。儿女们送来好吃的,老人总不忘让员工们先尝尝;老人回家过年,没几天,就说想“闺女”了,闹着要回“家”。10多年来,魏丽华像女儿一样为近100多位老人送去了临终关怀,在老人去世时,不论白天黑夜,她都能亲自为他们梳洗、更衣。遇到没儿没女的,还要为他们亲自送终。这不仅是人间大爱,更是人间大孝。
  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些常人看来非常难做的事情,魏丽华通过努力做到了,她用孝护佑着五福养老院的发展,也通过孝让老人们尽享五福之乐。
  五福爱心护理院自2003年兴建,至今已整整17个年头。17年来,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岁月峥嵘,何惧风流。魏丽华和她的姐妹们,艰苦创业,养老院由原来的40张床位增加为300余张床位,由不足500平方米扩大为现在拥有6000多平方米的三处宅院,且入住率一直保持着100%,先后受到了国家、省、市的多次表彰,被命名为河南省养老服务示范单位、河南省老龄产业优秀机构、开封市孝文化教育基地等。对此,魏丽华并不满足,决心响应 “健康中国”的号召,描绘新的蓝图,再建一所12000平米的医养结合标准化养老院,功能包括养老、康复、医疗、保健、修养、洗浴、娱乐、老年大学等;二是在孝文化教育基地的基础上,筹建开封市孝文化博物馆,丰富孝文化内涵;三是打造“丽华之声”公众平台,每周一次播报孝文化专题节目,提高孝文化的影响力,使五福爱心护理院朝着综合化、现代化方向发展,让更多的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孝,老有所乐。
  赞曰:
  孝敬父母发善念,立志创办养老院。替人尽孝当本分,为人解忧苦也甜。大伯大妈家文化,将心比心人称赞。安得广厦千万间,天下老人俱欢颜。
其他文献
从来没有什么时候像现在这样,让我们如此想亲切地称呼他们为英雄!  他们是医生,是护士,是警察,是社区工作者……  身份不同的他们,却因为疫情暴发而领取了一个共同任务,那就是抗击疫情。  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他们在新的时代仍以血肉之躯为国家筑起新的长城,为人民点燃生的希望。  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期刊
历经 400余年的不懈斗争,资产阶级与封建主阶级在法兰西展开了最后的历史性决战,最终确立起了以“自由”精神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美的形态。在荷兰,革命的胜利带来了艺术的新风,风俗画、风景画、静物画应运而生,唱响了资本主义时代的欢乐颂歌。  法兰西革命最终以封建旧阶级的灭亡和资产阶级的胜利,宣告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的到来。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首先探索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是荷兰民族。在征服海洋的过程中,荷兰人
期刊
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基层街道党员干部迎难而上、挺身而出,坚定站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凝聚起抗击疫情的强大正能量。刘收作为驻马店市驿城区西园街道党工委书记,在疫情防控斗争中勇担当善作为,当先锋作表率,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用血肉之躯织出群众和病毒之间最牢固的防护网。  勇担重任 履职尽责冲在前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疫情发生后,刘收同志坚持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毅然扛
期刊
奉俊昊的才华,曾被昆汀形容为:“像斯皮尔伯格一样的鼎盛时期。”而奉俊昊的这部《寄生虫》,集合了犯罪、喜剧、悬疑和社会批判等各种元素,在故事节奏上近乎完美。本文从不同角度尝试分析解读电影中的部分问题。  片名《寄生虫》便有多重含义,不仅仅是指那些穷人寄生在富人家里,还有一个双向的含义。导演奉俊昊说:“富人也要依赖穷人照顾,司机、保姆、洗衣工、私厨,所以‘寄生虫’也可以称呼那些有钱人。”  电影里的寄
期刊
唐雪娇简介:湖南益阳安化人,现为东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松山湖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化云台山文学社社员。自七岁开始接触书法,初学清末安化书法家黄自元楷书,后学唐楷柳公权《玄秘塔碑》、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习得唐楷的严谨法度,自那时打下了书法的坚实基础。现主修行书、兼习草书,主攻二王、赵孟頫。笔耕不辍、书艺渐长,融诸家之长、逐渐形成自己的俊美、飘逸书风。  唐雪娇于20世纪80年代出生在安化县云台区木榴
期刊
2020年农历庚子鼠年的这个春节,一个肉眼看不见的病毒,像野火一样在中国大地四处蔓延。一时间,汹涌的疫情牵动人心的同时,也让我们看见了钟南山、李兰娟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看见了白衣天使被消毒水泡皱的手,被口罩“毁容”的脸,也看见了一群普通的人,他们用特有的方式驰援武汉、传递爱心。虽说不上惊天动地,但每一个都值得我们铭记。  我是党员  连日来,在睢县城关镇疫情防控第一线,一个“女汉子”的身影时
期刊
庚子年春,新冠肺炎在武汉爆发。  没有一个国家有这么大的人口基数,没有一个国家有这么多超过千万人口的城市,没有一个国家有中国春运这样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在应对新冠病毒疫情这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所有的紧迫性、復杂性和棘手性,都被如此国情进一步放大了。  此间,《时代报告》面向全国征集了新冠肺炎采访对象与他们的真实故事:那些参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医护人员或其家属,我们聆听他们的“战役”故事,也传达着他
期刊
中国翰园碑林,国家4A级旅游景区,坐落于八朝古都开封龙亭湖畔,是由“当代文化愚公”李公涛先生带领全家自筹资金创建的融山水艺术景观和古典园林为一体,集古今中外书画、碑刻艺术之大成的文化园林,是开封文化旅游的一张名片,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碑林之所以驰名中外,不仅有令人敬仰的“公涛精神”,背后还有一个感人至深的孝道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李公涛的长子,现任中国翰园集团董事长的李孝泉先生。  孝道
期刊
在洛阳市伊川县,有这样一位医生,他毕业于河南科技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法医学专业,获得双学历。先后进修于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高级培训班、北京中医药大学针刀出国培训班、西安医科大学微型外科、北京针刀总医院针刀研修班等,潜心临床治疗和研究,集百家之长,纳众家之精,独创“脊柱定点复位手法”。 他是中华疼痛医药学会学术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会员、河南省风湿联谊会会员、西安医科大学微型外科学会会员。 
期刊
每周四下午是鐘南山的例行问诊时间,如无特殊情况,他会在两点半准时出现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三楼1号诊室,问诊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  他们通过专家热线预约,提交病例后由钟南山的助手们筛选,紧急的病患有可能得到优先安排。每周只有十几人能坐在钟南山面前,获得和钟南山至少半小时一对一的诊治。现在,病人平均要等三到六个月。名声最盛时,约他看病的人甚至排到两年后。  门诊被钟南山视为“必要的事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