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桓英:为了一个没有麻风病的世界

来源 :北京支部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2009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桓英,女,汉族,1921年8月生于北京,中共党员,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医生、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1957年在世界卫生组织工作。1958年回到祖国。1979年开始专门从事麻风病防治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首届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7年被授予首届“全国医德楷模”称号,2019年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2021年入选“3个100杰出人物”,2021年8月20日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2021年8月25日,中共北京市委作出开展向“时代楷模”李桓英同志学习的决定。
  “麻风病让我们从人变成了鬼,李教授却让我们从鬼变成了人。”这是云南省勐腊县曼南醒村一名麻风病人眼中的麻风病,他说的“李教授”就是李桓英。
  李桓英敢于和麻风病人亲密接触。在麻风村寨,病人家的水,她端起就喝;病人家的饭,她捧起就吃;病人试探着同她握手,她拉着长时间不松开。“我们做医生的是没有恐惧的。我走遍世界,恐惧对我不是个事儿。我甚至巴不得自己被传染上——让你们亲眼看看我能治好它!”李桓英说。
  “我回国的目的就是要为贫穷落后的祖国服务!”
  1921年8月,李桓英出生于北京。1945年,李桓英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1946年,李桓英到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攻读细菌学和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微生物学系助理研究员。
  1950年,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世卫组织”)在瑞士日内瓦成立,李桓英成为首批世卫组织官员和性病专家。她把学到的公共卫生知识应用于印度尼西亚雅司病治疗,取得成功。随后,她被世卫组织派到缅甸开展性病防治,工作成效显著。
  “在缅甸工作时,我与祖国仅隔着一条河。每当夕阳西下,我回到住处,都会情不自禁地遥望北方,想念北京,想念我曾经在那里生活过的那个家。”李桓英说。
  1957年,在李桓英为世卫组织工作期满时,世卫组织提出与她续签合同,期约5年。这时,她的年收入已经从6000美元增加到9000美元。但是,李桓英的心早已飞向祖国。她知道百废待兴的祖国,急需海外学子归来支持建设。她婉言谢绝了世卫组织的邀请,瞒着已移民到美国的父母和4个弟弟妹妹,提着一皮箱书,只身一人踏上了曲折的回国之路。
  1958年,37岁的李桓英回到祖国。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她说:“国内生活确实艰苦,可是苦的不是我一个人,很多人缺吃少穿、体弱多病,我回国的目的就是要为贫穷落后的祖国服务。”
  根据李桓英的专业特长,国家外国专家局将她分配到直属中央卫生部领导、位于北京的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工作。李桓英回国后接受的第一项任务是完成国家消灭性病规划中的“梅毒螺旋体制动试验”。当时实验室条件简陋,连紫外线消毒设备都没有。李桓英土法上马,圆满完成了实验任务。
  随后,李桓英又开展了麻风抗原检测。她依旧利用土法,成功提取了麻风菌脂质抗原。为明确药物效果,她和医学博士马海德决定在自己身上做试验。这是非常冒险的举动,因为当时麻风病没有特效药,如果不幸感染,可能会使自己陷入极危险的境地。但为了研究,他们愿意冒这个险。至今,李桓英左右手臂上还留有清晰可见的疤痕。
  “麻风病的历史在我们这一代该完结了!”
  1970年,李桓英在江苏的一个麻风村,第一次看到了麻风病人的凄惨生活。病人鼻塌眼盲的惨状深深刺痛了她,她开始产生了攻克麻风病的想法。
  她说:“不是我选择了麻风病,而是麻风病选择了我。”
  自古以来,麻风病就是人人避犹不及的恶疾。感染麻风杆菌的患者会皮肤溃烂、鼻塌目陷、四肢畸残、躯干变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麻风病防治工作。20世纪60年代,我国进行麻风病普查,发现大批病人,并采取隔离和防治措施。直到1978年,麻风病防治仍然是棘手而又必须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1978年年底,李桓英被调到北京友谊医院,在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正式走上了麻风病防治的科研道路。
  1982年,李桓英了解到,世卫组织正研究一种通过联合化疗治疗麻风病的新方法,药物配方已经完成,但是缺乏临床试验。李桓英为了争取到世卫组织免费的药品支持和试验项目,开始在全国范围进行走访调查。
  李桓英的办公室有一张云南贵州四川交通图,上面画了20多面三角旗,那是她的足迹所到之处。麻风村寨都在人迹罕至之处,山高路险,道路崎岖。李桓英曾四次遇险,两次翻车、两次翻船,两侧锁骨和肋骨都摔断过。她遭遇过最严重的翻车是从翻滚的汽车前窗挡风玻璃甩出去10多米,躺在覆盖着厚厚白雪的山坡上昏了過去。这次车祸导致她两侧锁骨和三根肋骨骨折,头部外伤缝了7针。大家都劝她好好休养,她却缠着厚厚的绷带、打着石膏又投入了工作。
  根据调研,李桓英认为,非隔离治疗现场研究是及早解除麻风病人痛苦、消除麻风歧视的首要任务。为此,她毅然选择开展这项研究,并把实验室搬到了现场。西双版纳等7个麻风病发病率较高的地区,在李桓英的建议下被确定为试点地。
  那时,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三个县分布着大大小小十几个麻风寨,光勐腊县就有三个大麻风寨,居住着将近200名病患者。1983年春节前,李桓英来到勐腊县的一个麻风寨,开始了全球第一个不住院短程联合化疗试点。
  “早晨和晚上,你们要这样做,”李桓英把手伸进病人刚脱下来的脏鞋里,“摸摸有没有砂子再穿上。”这是李桓英在麻风寨必做的动作,因为麻风病人的神经末梢没知觉,鞋里有沙子会把脚磨烂。李桓英不怕脏,就是为了教给他们防止皮肤破损溃烂的自我防护方法。她用自己的行动来消除大家对麻风病的歧视,不断向人们证明:麻风病是可治之症,麻风病人并不可怕。
  在走访调研麻风寨后,李桓英向世卫组织递交了关于中国麻风病情况的详细报告。世卫组织批准在中国进行联合化疗方法的试验项目。随后,李桓英带着申请的免费药品来到勐腊县的麻风寨。每次去麻风寨,她早晨6点就出发,要走十几公里山路,乘坐独木舟经过一条河流。她到每个病人的家里,去劝说他们服药。她亲自给病人打针、喂药,帮助失去劳动能力的病人料理生活。有些病人卧床不起、大便干燥,她就亲自给病人通大便。病人感动地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大夫,比我爹娘还要亲!”   1990年,勐腊县的麻风病患者被全部治愈,麻风寨的帽子被摘掉了,作为一个行政村,被正式划入勐仑镇,李桓英自己为它取了个名字——“曼南醒”,意思为“新生的山寨”。泼水节这一天,李桓英和这些昔日的麻风病患者一块儿跳起了欢乐的傣族舞蹈。
  1994年,世卫组织开始向全世界推广李桓英的短程联合化疗法。她向世卫组织申请资金,把试点扩大到全国59个县。新疗法很快在云南、贵州及四川推广。李桓英的足迹遍及云南、贵州、四川地州县的麻风病高发区。最终,通过这种疗法,使我国的麻风病人从原来的11万人下降到不足万人,而且年复发率仅为0.03%,远低于国际组织年复发率小于1%的标准。
  “麻风病的历史在我们这一代该完结了!”李桓英满怀信心地说。
  1998年,国际麻风病会议首次在北京召开。李桓英开展的短程联合化疗和消灭麻风病的特别行动计划,被誉为全球最佳治疗行动。
  2000年,中国卫生部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的麻风病患者已经下降到2000人左右,患病率在10万分之一以下,基本消灭了麻风病。
  “以共产党员的身份为麻风防治事业奋斗终身!”
  在同事眼中,李桓英是个“事业狂人”,为了事业可以豁出性命、不计得失。她说:“想干事业,就别怕付出,若要计较,就什么事也干不成。能治好患者的病是我这一生最大的幸福。”
  李桓英把荣誉和金钱看得很轻,把人民的健康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她积极介绍、宣传我国麻风病防治工作的情况和进展,千方百计争取外援,并将国际组织援助的100多万美元的药品、器材和15辆越野车全部分给了麻风病地区。她看到麻风病地区的一所小学缺少桌椅,当即就把兜里的钱都掏给了老师。
  1998年,友谊医院原党委副书记郑瑞芬随李桓英去云南的麻风村工作了5天,和李桓英同住一个房间。一天晚上,她和李桓英聊天,问她:“你工作这么出色,符合入党条件,为什么不入党?”李桓英回答:“我还不够条件,我会努力的。我合格时,会提出申请的。”
  2016年,95岁高龄的李桓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工作了快60年,从回国开始就从未后悔,但我深知如果不入党我一定会后悔,”李桓英说,“以前我总觉得自己还不行,还不合格,现在我觉得自己应该合格了。”她在申请书中写道:“我真心热爱中国共产党,诚挚地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我虽已进入鲐背之年,但愿意以党员的身份为麻防事业奋斗终身,請党组织考验我吧!”9月,第19届国际麻风大会在北京召开,李桓英荣获首届“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
  2016年12月27日,一场不同寻常的入党宣誓仪式在北京友谊医院举行。鹤发童颜的李桓英在鲜红的党旗下,和医院里十几名年轻医护人员一起举起右拳向党宣誓——为了这庄严的时刻,她特意选了一条大红围巾,站在第一排、第一个。“回国后我可以工作到95岁、100岁,如果当初我留在世卫组织,60岁就退休,我已经活了两辈子。今天我入党了,死而无憾了。”入党宣誓仪式结束后,李桓英对记者激动地说。
  如今,已是期颐之年的李桓英仍然心系麻防事业。她说:“对于彻底战胜麻风病,我做得还远远不够。我愿意在岗位上,为党和人民继续工作,为了实现一个没有麻风病的世界而奋斗。”
  (责任编辑:袁瑛)
其他文献
近年来,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重视,这不仅因为它是一门关于学校教育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学问,而且从长远看它对民族素质的提高也有重大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有关文件中多次强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随着社会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地引起教育部门和社会
期刊
1. 圆明园万方安和遗址  2. 圆明园银杏大道  3. 圆明园“万花阵”迷宫 (穆罕默德·贾汉吉·尔汗 摄)  4. 圆明园福海 (卢和生 摄)  5. 圆明园正覺寺 (修雨辰 摄)  6. 圆明园内的苍鹭  7. 秋日圆明园 (张妙茵 摄)  8. 圆明园观荷亭 (屈伯崴 摄)
期刊
8月初的一天,记者来到海淀区中关村街道知春里西社区(以下简称“知西社区”),看到厂家在给社区4号楼运送加装电梯所需建材。“4号楼的电梯加装终于启动了,这事儿推动起来确实不容易,”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王佳妮是个“80后”,在社区工作了13年,说话透着干练,“但为群众办实事就不能怕难。”  知西社区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辖区内共有14栋居民楼,楼宇产权混杂,小区基础设施也比较落后。同时,辖区内丰
期刊
一、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与文明程度的提高,各国政府与科学界越来越重视人类的心理健康,强调心理健康在维护与促进优化人口素质、提高人类健康方面有独特地位。健康是每一个人都关心和向往的。所谓健康,是指身心健全和体能充沛的一种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正如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宪章中所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表现,而是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一种完好的状况。  心理健康是衡量个体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
期刊
“‘JING+’工作法中的‘JING’有着多重含义。其中,敬,是敬重居民;静,是静思创新;竞,是竞先创优;‘+’则代表社区工作的不断探索创新……”顺义区旺泉街道宏城花园社区党总支书记李霞指着书记工作室宣传贴画,向我们娓娓道来。  2020年,旺泉街道宏城花园社区成立书记工作室,李霞以群众心声为行动导向,总结出“JING+”工作法,开创了社区精细化治理新局面。  敬重居民 “朋友圈”中听诉求  20
期刊
北京西北郊,一座曾经举世无双的古代皇家园林圆明园静静坐落于此。它曾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园林瑰宝,也是“一座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圆明园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丰富的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享誉于世。  “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  清代,北京城的西北郊因泉水丰沛、风景秀丽,成为皇家的避暑胜地。康熙年间,圆明园最初建造时,属于畅春园的一部分。康熙皇帝御赐此园作为皇四子胤禛
期刊
“咱们居民都知道,不管什么大事小情,有困难就去找刘东风。”  居民们提到的刘东风,是朝阳区八里庄街道华贸社区党委书记。2020年10月,“刘东风工作室”挂牌后,刘东风致力创新研究、交流互动、品牌引领,探索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新模式,形成了以“四搜四合一跟进”为核心的“刘东风工作法”。在刘东风工作室的治理下,这个包含高端商务企业及居民群体的混合型社区,成了“同心同向同行、共商共治共享”的和谐社区。  “
期刊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浮出。问题主要表现为:出现考试焦虑、心理的耐受力差,乃至厌学等情况;与教师、同学、父母不能和谐相处;心理闭锁,情绪化及早恋,适应挫折的能力差。这就需要我们分析学生所处的家庭、学校、社会对他们的影响及自身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提出解决办法,形成一个以学校健康教育为主阵地,家庭、社会共同编织学生心理健康安全网。  关键词: 心理健康问题、问题成因、
期刊
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北京市发展改革委把为群众办实事作为增进群众感情的过程,作为密切党群关系的过程,作为改进工作作风的过程,作为推动深化发展改革工作的过程,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体现在一件件实事的圆满完成上。  “小米模式”创奇迹  “我们项目的启动效率在北京创造了一个奇迹,用不可思议的速度完成了前期的审批,迎来了今天的开工仪式。”在7月14日的小米智能工厂二期启动仪式上,小米创始人、董
期刊
“我们的楼门就像一个文化窗口,不仅美化了环境,还有浓浓的艺术味儿。”说起社区开展楼门文化建设后的变化,通州区玉桥街道玉桥南里南社区居民赞不绝口。  “钢筋水泥不能阻断邻里情谊。我们要通过楼门文化建设,让居民们打开家门,坐在一起,共同营造出像四合院一样的邻里情。”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刘羽佳说。  2007年,玉桥南里南社区党总支在全社区推进楼门文化建设过程中,提出“人人都是管家、户户都是主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