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再认识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1990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事实求是”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路线发端于《反对本本主义》,形成于毛泽东著《实践论》时期,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但这一路线始终坚持《实践论》所揭示的哲学精髓。要真正理解“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必须回到《实践论》中,而要坚持这一路线则必须立足于理解当下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关键词]事实求是;实践论;认识;思想路线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5 — 0007 — 03
  “事实求是”是我党一贯坚持的思想路线,无论在革命还是建设时期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回顾以往,但凡坚持此思想路线时期,党的事业便能实现质的飞跃,一旦脱离此思想路线,便遭受重大損失,其重要地位已被史事所验证,也是我们今后必须坚持的,该思想路线发端于毛泽东著《反对本本主义》时期,形成于《实践论》和《矛盾论》时期。而“两论”中尤其处基础地位的是《实践论》,故要正确认识“事实求是”思想路线,有必要再深入《实践论》中去领悟。
  一、《实践论》的理论精髓
  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建立,到1937年7月已有16年的峥嵘岁月,伴随这段历史的,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和即将进入的抗日战争新阶段。这期间,党经历了北伐战争的胜利,遭受了1927 年的失败,实现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的快速发展,却又遭遇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历经艰难万险的长征之后,终于在陕北得到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机。而在这个过程中,党内产生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特别是1931年至1935年严重的教条主义,给革命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面临新的革命形势,要彻底的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主观主义,尤其是反对教条主义,就必须上升到哲学层面,即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层面上,通过哲学层面的反思和总结党的革命经验,以指导未来的革命事业,这在当时的革命形势面前成为一种迫切需要。鉴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已较为成熟,毛泽东将重心放在阐明认识论的《实践论》和阐明方法论的《矛盾论》上,而要理解《实践论》究竟怎样从认识论层面彻底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实践论》的理论精髓,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实践论》的理论精髓体现在对“实践”这一范畴的理解上
  关于实践的内涵,毛泽东认为“实践是人类变革现实和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1〕,以前的唯物论离开实践去认识事物,而马克思则从能动的实践方面去理解事物,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以前一切唯物主义本质上的区别。关于实践的形式,毛泽东认为:“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 还有多种其他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与的〔1〕”;同时,毛泽东坚持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活动的观点。关于实践的特点,毛泽东阐明了实践的历史性和目的性,他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因此,不能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1〕;他又说明“实践是有目的的活动,对于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来说,就是要改造客观世界和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1〕。
  (二)《实践论》的精髓在于系统论述了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实践论》中, 毛泽东从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对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做了阐述。首先,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认识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1〕。其次,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他强调 “人类社会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因此由实践决定的人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实践的水平也决定着认识的水平”〔1〕。再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他指出,“判断认识或理论是否是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据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有是社会实践”〔1〕。最后,他认为,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它能够指导行动”〔2〕。
  (三)《实践论》的精髓在于对认识活动辨证过程和总规律的科学阐释
  毛泽东认为马克思和列宁都没有对认识论做出全面系统的认识,因而,在他的《实践论》中全面而系统的揭示了认识过程。他把列宁提出的两个阶段阐释为两个飞跃, 即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和理性认识向革命实践的飞跃。对于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毛泽东总结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 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2〕。
  通过以上三点论述,毛泽东证明了一个重要的观点“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2〕从而明确指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认识论的错误在于“唯心论和机械唯物主义,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2〕,从根本上批判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二、从《实践论》出发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毛泽东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解释为:“实事”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求”是去研究和探索,“是”就是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在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通过的党章中党的思想路线表述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而十六大把党的思想路线扩展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些表述虽然各不相同,但在实际内涵上却是统一的,而要全面深入理解党的思想路线,需要我们正确理解和运用《实践论》的哲学精髓。
  (一)“事实求是”思想路线的第一个规定性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也就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实际”和“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是一样的,只是表述不同。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这个“实际”和“客观存在的事物”?它究竟蕴藏着怎样的哲学意义呢?一种观点是把“实际”理解为感性直观对象,是一种绝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与实践无关联的自在的客观存在,把它当做认识的起点。但是,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明确指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1〕,毛泽东坚持认为不能脱离社会实践去认识问题,那么,这个“实际”和“客观存在的事物”就绝不能理解为一种自在的存在或者是与实践无关的存在,只能理解为与实践联系在一起的、作为实践结果的“感性经验”。而这种“感性经验”可以是“直接经验”也可以是“间接经验”,但“间接经验”也是其他人的“直接经验”,所以,归根结底还是“直接经验”。
  (二)事实求是思想路线的第二个规定性是理论联系实际
  这个规定性是认识的两个飞跃和“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 的认识辩证过程的高度总结,也是主观意识和客观存在,认识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观意识和客观存在是自然分离的,二者的统一依赖于两个方面,即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认识活动使客观见之于主观,而实践活动使主观见于客观,主观见于客观的活动能否顺利实现是能够为人所直接经验的,而主观是否是客观的正确反映则不可直接确证,必须依赖于实践,也就是在此通过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产生“感性经验”方能确证,而确证一旦产生,那就说明主观意识和客观存在、认识与实践实现了历史的、具体的统一。但是,理论的诞生绝对不是一次实践的问题,理论之所以成为理论必须是经过了大量的多次的实践所证明的,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自身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它的价值。在这个规定性中,更多的强调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而如何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就必然涉及到方法论问题,这是认识论在方法论的层面上面向具体历史的展开。
  (三)此思想路线第三个规定性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这个规定性是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解放思想和实践检验是从批判性意义上来讲的,而与时俱进和发展真理则从建设性的意义上来讲的。思想的解放必然是从错误认识中解放出来的,必然伴随着对错误认识的批判,而批判之所以能够成立就在于实践检验标准,没有实践检验标准,解放思想就沦为一句空谈,所以,实践检验是解放思想的基础,而解放思想是实践检验的结果,为发展真理扫清了道路。
  实践遵循着辩证法的原理,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如果不懂得认识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道理,必然造成认识与实践的脱离、主观意识与客观存在的分裂,进而造成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分离,从而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只有着眼于研究现实实践,不断把通过实践得来的感性经验,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归纳总结,提升为理性认识,发展和完善真理,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总之,“事实求是”思想路线随着时代的进步其含义虽然越来越丰富,但是,这些意蕴都没有脱离《实践论》所揭示的哲学精髓,那就是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坚持实践的基础性和第一性地位。可以确信,这一哲学精髓必将在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继续发光发热。
  三、如何在当下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首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道路。辩证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道路,第一,在于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道路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尤其是坚持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道路是坚持了发展生产力的价值取向,坚持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第二,要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道路是建立在中国具体国情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了的真理和道路,符合我国国情,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第三,要辩证的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道路的关系,十八大报告强调, 更高地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其内涵,从实践方式上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理论上来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这一理论是主观认识的真理,而这条道路则是主观认识的真理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方式,随着实践的变化和发展,我们必须通过实践结果所得的变化和发展的感性经验来检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在理论的指引下,再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其次,深刻认识国情变化,自觉能动的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在当代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和深化,虽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但显现出很多新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总体实力显著增强,但粗放型增长方式、不平衡的发展模式还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制不断发展的同时,民主法制建设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日趋复杂,社会管理面临很多新问题;生态问题逐步成为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外开放方面,中国深入参与国际竞争,面临更为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而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等。这些都是国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需要党和政府在承认这些问题的同时,从问题本身出发,研究问题发生的规律,通过理论创新,探索解决问题的新办法,进行实践创新,也就是说既要坚持用理论指导实践,又要坚持以实践来发展理论。
  最后,堅持批判的吸收中外历史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我们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除了坚持最基本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价值取向外,还必须放开胸怀,站在历史的高度、具备世界性视野,广纳博采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来丰富和发展我们的理论和道路。这种吸收还必须是批判的吸收,所谓批判的吸收并非以某种理论的逻辑自洽性,或在它地和另一时代的实践有效性作为判断标准,而要看它能否适应中国的实际需求和在中国的实践效果。总之,需始终坚持实践检验的标准,若符合,才可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道路中,如若不然,就不要盲目采纳。
  四、结语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实践论》哲学精神的高度总结,在之后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获得其时代性内涵,指导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为我们应长期坚持的思想路线;同时《实践论》也通过“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体现出其不息的生命力,鉴于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开创性和基础性地位,未来必将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持续推进。
  〔参 考 文 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2-297.
  〔2〕田心铭.《实践论》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点启示〔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02).
  〔3〕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08.
  〔责任编辑:谭文富〕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21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3 — 0176 — 01     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上海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举行的开学典礼上讲话时曾说:当干部要有敬畏之心,一要敬畏历史,使自己的工作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二要敬畏百姓,让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三要敬畏人生,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感到后悔。  作为一名有着20年“新闻
我是厂矿的子弟。我们厂(这是厂子弟的习惯叫法)成立于1958年,这一年,毛泽东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说:“还有那个原子弹,听说就这么大一个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我们就搞一点。”  这是我从厂宣传画册上看到的说法,外公把这个硬壳铜版本子递给我,里面多是到访过我们厂的国家领导人与厂领导的合影。我其实不怎么了解自己的家乡,去年和一位做调查报道的同乡聊天,他问我知不知道某某某厂(通常就是
两个年轻的缅甸华裔,为躲避战祸和贫困偷渡到曼谷,从事艰辛的体力劳动,还因没有工作许可随时面临警察的骚扰。他们的感情也受境遇的考验,在不同人生理想的撕扯和残酷社会现实的打击下,最终玉石俱焚。这样的底层叙事、移民戏码加上爱情悲剧,本来可以做到既好看又有深度,是很有潜力的故事原型。导演赵德胤为缅甸华人,其作品一直流露出浓浓的乡愁,以缅甸华人社会为主要背景。两年前,以一部《冰毒》震惊华语影坛后,这位201
[摘 要]网络问政的蓬勃发展,催生了网络问政手机客户端的产生和应用。本文以江苏、广东为例,解析网络问政手机客户端在该地区的兴起及其助推地方政府依法行政的表现、不足和优化对策,对于增强政府依法行政的动力具有普遍借鉴意义。  [关键词]网络问政手机客户端;网络问政;政府;依法行政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1 — 0040 — 02
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慑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薛易简《琴诀》  舞台清简,毫无华丽布景,仅一桌、一凳,静待一张素琴归位。一束光聚焦于台中央,在全场掌声中,李祥霆一袭蓝袍,携琴登场。  2019年6月14日晚,“今古情怀——李祥霆古琴音乐会”在星海音乐厅上演。作为当今中国最负盛名的古琴大师之一,李祥霆已有四年没有在广州
温州有了首个案例,因为购房者违约被司法拘留。通常购房者违约的话,都会以支付违约金终结,此案开创了不履约就坐班房的先河。这说明,温州房地产泡沫已经崩溃。  购房者不履约的动机很明显,温州商品房价格已经下跌到违约金以下,购房者继续履约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失,直接造成购房者资产负债表的恶化:资产在此处指商品房价格跌跌不休,购房者所借的购房款也即负债价值没有下跌,如果购房者使用的是自有资金,每年自有资金的理财
[摘要]公共决策制定是政府领导公共决策全过程的起点,其理论和实践都建立在对人性剖析基础之上。在“经济人”、“知识公务人”及“政府人”三种人性假设前提下来阐释传统、现代与完美公共决策制定理念的转变,为领导决策提供思维和理念的支持。  [关键词]政府领导;公共决策;人性假设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1)01-0023-02    人的一切活动与
[摘要]互文性理论作为后现代文本理论,对翻译中文本的转换做出了新的阐释,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互文性理论视域下的翻译是一种错综复杂的互文性语言转换活动,其翻译中多重主体——作者、译者、读者都具有互文性。  [关键词]互文性;文本;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5-0141-02    翻译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人类的文化交流中起着十
[摘 要]在改革日益深化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信任缺失现象在不同领域出现,信任危机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性特点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的社会信任心态在对人际关系、政府公共机构、市场经济组织以及媒体信息等方面的表现具有不同特征,针对青少年社会信任心态的现状,需要从社会信任认知、情感以及行为意向三个层面引导青少年社会信任心态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社会转型;青少年;社会信任心态;信任缺失  [中图分类号]C91
[摘 要]任何一个民族的丧葬习俗都具有象征自己习俗的特点,它是代表这个地方的文化符号,而瑶族的丧葬习俗也特别奇特,虽然一直在沿袭发展,但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特殊葬礼不再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因此本文将结合现实情况分析瑶族火葬制度对瑶族丧葬文化的影响,并对火葬制度的弊端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丧葬方式;意义;瑶族丧葬;建议  [中图分类号]D632.9 [文献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