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经之路

来源 :西藏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anxuaner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冯老师好!大家都知道您是一位书法家,玩诗书画印。听说您还是一位作家,发表过多篇小说,还有散文、游记和诗,是吧?
  冯少华:是的。不过,写作是一件挺久远的事了。当个作家,是我年轻时的梦想,那时我在拉萨工作,我在拉萨生活了13年。那时也搞书法和篆刻,但看小说,写小说,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用的时间也就多些。高原生活,时间比较多,看书写作是打发时间的最好方式,心里也较充实。
  记者:您是怎样喜欢上小说的?一到拉萨就开始写作了吗?
  冯少华:也不是。我上大学时读的是中文系,我个人爱好书法篆刻,自然也就偏重于中国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但是一到拉萨,情况就变了。那时拉萨聚集了大批的文学青年,扎西达娃、色波、金志国、马丽华等,都是知名的作家。还有一位重量级的人物,作家马原。马原有一群小兄弟,如启达、志华、焕子等,都是搞文学的。我一到拉萨,就和马原及这帮兄弟混在一起了。
  记者:您说的马原,是那个全国知名的作家马原?看来您受他的影响不小。
  冯少华:是的。那时常常和马原一起玩,打球、打牌、看电影、逛八角街,到拉萨河边去喝酒,天天听马原讲文学,讲哪本或哪篇小说好。在马原身边呆五分钟,你都会受到小说艺术的熏染,何况天天泡在一起?短短几年的时间,我已有满满一架书,大多都是小说。那时不但想写作,还想读遍世界上所有的好小说。书法和篆刻虽未放弃,但好像读书写作成了主业。
  记者:能想象得到,马原对您的影响是不小的。您喜欢写作,还有别的因素吧?比如西藏的高天厚土、风土人情。
  冯少华:极是。马原只是把我们领上了文学之路,能不能走下去,是另一回事。不管是谁,一到高原,都会受到不同层面的冲击,知识的,思想的,文化的,宗教的,生活的,各个方面乃至世界观都会发生改变。我也一样,这就是高原的独特性。对于初来的内地人,高原是个全新的世界。所以,你必须找到你和这个全新世界的最佳联系。画家用绘画的方式,音乐家用音符,旅行家用脚,收藏家用钱等等。我学的书法和篆刻,在与这个全新世界碰撞时,显得有点微弱,之间的联系,不像绘画和音乐那样直接。而写作就不同了,可以直面高原。
  记者:所以您选择了写作?
  冯少华:是的。你必须找到一个出口,把胸中的情感表达出来。而写作是要有生活的,光是在家看书,与朋友喝个小酒,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那时到处走,到处看。每到一个地方,都希望知道这地方的人是怎么生活的。顺便拍些照片,写些游记散文之类,重在听人讲故事和收集素材。
  记者:写作生活是怎样的?幸福吗?有成就感吗?
  冯少华:那时所写的东西多是习作,把小说写成小说就很好,成就感也有些。总体来说,写作生活是很清苦单调的。写一篇东西,构造一些故事,就像虚拟一个世界,而你本人也以某种视角生活其中,每天就是让这个虚拟世界中的人活起来,让故事生动起来。幸福和痛苦是交替着的,人就像在云中飘着,什么时候落笔了,才算落地了。(笑)
  记者:啊,写作是这样的,听着挺浪漫。冯老师那时写的都是中短篇,有长篇吗?
  冯少华:没有,没写过长篇。生活的积累还远远不够,写长篇哪有那么容易。中短篇小说中的故事,也都是道听途说的,再作一些加工创造。
  记者:您最喜欢自己的哪些作品?有成名作吗?
  冯少华:未成大名,所以也就谈不上成名作。有些中篇,我自己还是挺喜欢的,如《四面有风的日子》、《冬天的几种情绪》,《黑森林》还获了《四川文学》1994年的小说月奖。
  记者:写作未能继续,又是因为什么?
  冯少华:我前面说过,我在拉萨生活了13年,1984年到1997年,1997年我就举家内调了。从未想过要放弃写作,但生活使然,每天上班下班,吃饭睡觉,接送孩子,开会采访,呼朋唤友,再也没有那一块时间用来写作,时间长了,脑子再也进不去那个写作时才有的虛拟世界。转眼间,近二十年的时间过去了,而时间就像河中的水,永不倒流。不是我放弃了写,是那扇虚拟的大门关上了。(笑)
  记者:说不准您哪天又把那扇大门打开了呢,有这层意思吧?
  冯少华:确实说不准。不过,这也是梦想。现在已经老了,能做的事情毕竟是有限的。我现在虽然不写小说了,但是写古诗,也很好。非常灵活,不受时间地点所限,散步、乘车、喝茶、闲坐、睡前,都可以写首小诗,让自己的心灵飞一飞。(笑)
  记者:听上去很美。您对自己年轻时的追求,或者说当年的梦想,现在怎么看?
  冯少华:我现在是个半老头,人生经历的事,见过的人,走过的门,迈过的坎,虽不能说饱经风霜,也算是过来人。以现在的眼光回头看当年的理想和追求,真的算不上什么,写小说也许不如经商下海,或者去读个博士混个教授什么了,但一个人的经历,就是一个人的历史,是没有也许的。正如诗人金伟诗中说的那样:我们所走过的路,都是必经之路。
  责任编辑:子嫣
其他文献
东风细软  旧枝难说新事  根衹,缱绻一生  黑暗的证悟  也许只有化蝶  幻来一棵开花的树  我在疫情下的庭院  春困伴酒醒  呼吸很轻,远山更远  斧子又在提醒歲月的缝隙  我们陪伴着它锋利的眼神
喜欢沟,喜欢的就是它的幽,它的静,还有散落在风中的传说。每次远离拥挤的城市走进郊外的山沟时,心情就变得云淡风轻。走进山沟仿佛自己的心贴近了自然的胸口,踏实亲切。或许,自己是从大山出来的缘由吧,每次走进一处山沟,总能闻到故乡的气息,它的影子在脑海里也越发地清晰起来。  四年前,眼看着女儿考上内地班,即将远赴内地求学时,才想到出生后一直生活在拉萨的女儿,还从来不曾见过故乡的模样,心里不免有些愧疚,就连
情绪管理是小学生社会情感发展的重要内容,发展小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创建良性的班级人际氛围。我通过班会课《不做小火山》的课例研究,探索如何在班会课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提升课堂的有效参与性和体验深度,为心理辅导活动课和班会课提供深入研究的资源。  一、课例研究背景与意图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对情绪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验。然而,在这个身心不断发展的时期
最近在宠物界,汪星人和喵星人的热度有些下降,大家不约而同地喜欢上了大白鸭,各地还开起了专门供人摸摸抱抱大白鸭的宠物店。客人“吸”鸭前首先要给手消毒、穿上鞋套,还有医生定期为鸭子们做检查、打疫苗,这吸引了大批爱鸭人士,尽情来此“治愈”、减压。  編辑有话说  很多家庭也养起了小鸭子。从毛茸茸的小黄鸭养成一只又软又乖的大白鸭,见证它的成长,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不过,事实上许多人都是出于一时冲动才买下了商
一  青藏高原的每一座山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往大山里一走,“千仞过苍壁,崇高仰神明”,你对每一样事物都怀着崇高的敬意和虔诚的信仰。  我是穿着棉袄进山的,此时还是“暑退秋澄气转凉”的秋分季节,而一夜之间拉萨河畔的念青唐古拉山脉下了一场大雪,河中的山影在清晨的阳光与碧波中晶莹剔透,那超尘出世的山风穿越稀薄的空气,一阵一阵地吹来冰雪的清凉气味。  这些年我多次进藏,在拉萨河谷里已来来回回走过好几回了。
金的、银的、铜的,壁画里的  来自四面八方的圣贤  大大小小的塑像和真身  都高高在上  在不同的大殿里正襟危坐  接受着人们的顶礼膜拜  翻开蒙着尘土的日子  他們在故事和传说中生动丰富起来  躬行于雪域高原  传法 授业 解惑  然后坐成一座座纪念碑  记载着不平凡的一生  人间就像一个大教室  我们都是学生  等着点到我们的名字  历史是一名容易健忘的老师  我们毕业已经很久了  他还经
没有名字 只是一条河  也没有声音  泥沙俱下后 清澈见疷  在星辰下一去不回  但它保持着第一天的速度  仿佛在等我翻过  无数个自己后 赶上来  一眼就看见它——?  啊 原来它在这里  我站在岸边  没有喝一口水  看见被淹死的一切  都浮出水面 看着我  我看见它们湿漉漉的  一 二 三 四 五  全部都在  我甚至怀疑  人类咽下去的血泪  都在这里汇聚  我血液里的千
春节将至,母亲将在屋檐下晾了一个腊月的艾菜用水洗净,放在锅里用文火翻炒,加上她认为必不可少的作料。她亲自控制的炉火从锅中催起热气在她脸上飘动,母亲用双手捂住脸,我看到晶莹的亮点从母亲手缝间顽强地溢出来,她抱怨着艾菜气味辣得呛人。我看着她的眼睛,陷入了一种迷茫,幼小的心灵还不能透过艾菜的辣味嗅到人生五味,却深深记住了艾菜的味道———那是一种甜蜜和苦辣的味道。  当最后一粒谷子将秋天毫不犹豫地收藏,母
窗外,骄阳似火,窗内,空调正以最大功率工作着,可我的心还是像被火炙烤着一样。今天,是我第一次在众人面前演奏古琴。虽然这只是一次小型的学员会演,可对于只学了半年古琴、没有任何表演经历的我来说是道无论是技巧还是心理上都难以逾越的坎儿。  一个一个学员走上去,一首一首的曲子奏响,有不少是我练习过的,也有一部分我从没听过。曲终,掌声如雷。我更加紧张了,指甲紧紧地抠着早已皱巴巴的衣角,不停地喝水:怎么办?下
“听说,清华的银杏叶特别好看,咱们要不要一起去看看?”  “好哇,反正考完试了,去溜达溜达也无妨。”  期末考试刚刚结束,我和好友漫步在清华园里,边走边聊着考试成绩、班级趣事以及各种新闻。走着走着,眼前的蓝天绿树之中,突然跃出一片金黄。仿佛约定好了似的,我俩同时闭上了嘴。  说那是鹅黄,有些幼稚,无法描摹出它们曾经历的沧桑和它们成长的故事;说那是金黄,有些俗气,展现不出它们印刻在骨子里的雅致与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