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心 走新 走深 走本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kuiyu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称为“文艺轻骑兵”的曲艺艺术,拥有轻、小、灵的表演特质,能最迅速地反映现实,鼓舞斗志。但我们应该注意,曲艺不应该成为政策方针的“复读机”,作品也不能只是写中心、喊口号、造声势、唱高调的僵硬之作。
  毋庸置疑,持续深入学党史、树信仰、聚人气、做实事是当前的重点工作,曲艺艺术应该在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有些类型作品“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过于强调主题优先而相对忽视了人物描画、故事构造、情节铺展等艺术要求,流于形式,演过即逝,无法留痕。甚至给人一种感觉—— 这个主题明明很动人,但我就是感动不起来。创演者还不罢休,硬是要扯高嗓门来“感动”人。这很好地为冯巩先生那句经典台词做了注脚,“您要是还不笑,我就下去咯吱您”。
  曲艺工作者应该有这样一种认识,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而创作的作品应该同时具备主题性与艺术性,能寓教于情,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把主题思想送入受众的心中。为此,曲艺工作者应该深入开掘主题,把阳光变换成彩虹,让受众在有温度、显亮度、冒热度的作品中体悟时代精神,接受道德熏陶,进而显著增强党史学习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而不是为了创作而创作,演完之后往台上一站:
  “大家可以鼓掌了,谢谢。”
  这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舞台”效果。所以,曲艺工作者应该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党史的大背景下,着力提升自身的创作演出水平,真正为党史学习提供有效助力。我个人认为,应该可以从“走心、走新、走深、走本”4个方面下功夫。

一、走心


  文艺作品的生命力在于能入心。为此,创演者自己首先要走心,在创作表演上用心,才能切实发挥曲艺艺术“轻、小、灵”的表演优势。
  “轻”应是“轻便”而非“轻浮”,“小”要“五脏俱全”而非“空无一物”,“灵”要求“灵动”而非“躁动”。所以创作者下笔不可轻率,主题不能偏离,力度不能似有实无。曲艺作品虽短小,但能以小见大,细中见精,形式则要灵活多变,不能浮躁跳浪,一味追逐“笑果”。例如《初心曲》,作者并不刻意追求文本的工整,时刻留意“初心”的位置,进而把调门调得高高的。刚不可守,柔不可久,从头到尾高调门的曲艺作品失了曲艺的韵味,也容易给人“刚极以摧”的后继乏力的感觉。所以,作者把“初心”写实成一面能映照生活百态的镜子,让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人站在前面,亮出自己当前的行为举止,明白自己与初心誓言的偏差。这是以一种直击人心的方式,引起大家情感的共鸣和思想上的深思。
  就此而言,走心首先是一种自我定位。曲艺工作者应该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党心民心跳动,时刻用曲艺的尺子丈量社会的尺度,用曲艺的眼睛关注社会的发展,让曲艺的内核能与人心同频,和时代共振。其次,走心是一种价值追求。让作品成为主题与艺术的有价值结合体,而不是一味强调主题先行的冷冰冰的宣传物,这应该成为曲艺工作者不懈的追求。只有这样,曲艺工作者才能对所处伟大时代有准确认知,才能坚持导向突出核心,精准定位融入中心,落地见效下沉重心,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党的伟大、光荣、正确和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

二、走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史学习教育“要注重方式方法创新”。创新是关键,重点在一个“创”字,灵魂在一个“新”字。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朽灵魂,创新也是让一种文化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是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所以,我们要发扬中国曲艺文化底蕴,切实把它研究好、展示好、传承好、创新好,使之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提高它在坚定信仰、植根思想、传递价值观方面的能力。所以,走新就是要寻找新题材,开掘新观念,开发新思维、寻找新角度,并让新的表演形式和方法成为使曲艺作品提升内涵力、表演力、感染力的有力武器。
  日前,上海艺动天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推出了原创独脚戏《石库门的笑声》,两个演员两张嘴,两个小时一主题,将独脚戏“说学做唱”的艺术特色演绎到极致,生动趣味表述了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衣食住行娓娓道来,大数据、机器人、人工智能、网络平台融入到家常话中,细致而又不琐碎,亲切感和熟知感满满溢出。更妙的是,每场演出都紧跟热点,进博会、垃圾分类、中美关系、疫情防控常态化、航天探索等,凸显出该节目关注当下、常演常新的追求。这台弘扬主旋律的独脚戏专场现已演满百场,每场演出几乎都座无虚席。
  就此而论,新的方式不是追求,新的内容才是根本。用“新”去加强作品的艺术力、前卫感和生活性,给受众带去感动、震撼和思考,这应该是曲艺工作者走新的目标。为此,拓展视野、运用新手法是必要的,特别是要摒弃“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维,依托互联网、自媒体,线上线下全面出击,把好作品用新手法推介出去,以吸引更多的受众。
  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走新不是离开本质的“独走”。近年来,曲艺的表演外延有了明显的扩展,这可以理解,因为曲艺是最接地气的艺术形式,根系广达,天然就有广征博取的艺术倾向。但万变不能离宗,拓展表演形式的目的是要“我注六经”,用新的表演形式压实曲艺的内容,展现曲艺的特质,而不是“六经注我”,让“新水”倒灌入曲艺,稀释甚至淹没曲艺的本质。

三、走深


  走深,即创作要深入生活,作品要深入人心。党史是一座宝库,蕴藏着近乎取之不尽的作品素材。但曲艺工作者不能只看到这座宝库的门后一角,便自以为有所得,欢欢然就开始创作演出。创作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特别是创作历史题材作品时,更要坚持唯物史观,在全面了解历史背景和时代要求的基礎上,在汗青竹简的缝隙间,运用创造性思维,让原本可能有些刻板的历史人物鲜活起来。
  同时,曲艺工作者还应该认识到,历史仍在继续,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正在齐心协力谱写新的历史篇章。所以历史的常态是平凡,无数平凡人做的平凡事,共同构成了不平凡的历史。
  所以,曲艺工作者的眼睛不能只盯着壮怀激烈,还要贴近实际、深入生活,多往四周看看,从那些身边为民服务的身影上看到创业梦、家园梦、幸福梦,看到历史向前延伸的可能性。
  小品剧《情满家园·断水》就讲了一个平凡人的故事。盛夏时分,某小区一幢居民楼突发断水,引发了邻里间的矛盾。居委会主任第一时间到现场排忧解难,她的一句台词,“水可以断,党和群众的关系不能断”,引得满堂喝彩。作品从生活中来,以普通人的视角,把抽象的理念转化成具体生动的事例,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担当。
  社会百态是创作源泉,百姓生活是描画范本,曲艺工作者只有真正扎下去,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寻找灵感、汲取营养,才能让作品“活”起来,让党史学习“热”起来,“实”起来。

四、走本


  这里的“本”指的是乡土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曲艺因其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成为“一方人”心底深处的缱绻。而由于地理环境和发展方式的不同,地方文化的“光谱”非常丰富,且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对当代社会发展、文化传承有着重要影响。所以,乡土文化是曲艺作品成功的重要密码之一。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拥有许多重要红色地标和记忆。第一本中译本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第一个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机构等,都为上海的乡土文化增添了浓厚的红色印记。
  利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发扬好红色传统,是上海曲艺工作者光荣而神圣的使命和责任。如独脚戏《漫步上海弄堂》,就运用顺口溜的形式,带着受众游览了新老渔阳里、树德里、辅德里、三曾里、遵义里、宝康里、三德里等上海老弄堂的往事,描述了中共一大、二大、四大及陈独秀、毛泽东、李达、蔡和森、邓小平、向警予、瞿秋白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活动轨迹,刻画了巴金、梅兰芳、俞振飞、丁是娥、袁雪芬、周柏春、筱文艳等沪上文化名人的形象。这使得作品有血有肉,很富有感染力,观众也愿意听且记得住。
  曲声悠长,艺韵绵远。曲艺艺术当能与党史相伴,共同走向光明的远方。曲艺工作者在有这种自信的同时,更应该为这份自信夯实坚固的基础。走心、走新、走深、走本,这是我的一点感悟。也是一片心意,对党的,也是对曲艺的。
  (责任编辑/马瑜)
其他文献
100年前,一批来自不同地方的年轻人,在一艘小小的木船上,用低沉但坚定的声音,向正饱经忧患的祖国立下了自己的誓言;  72年前,一位伟人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用黄钟大吕般的声音庄严宣告,一个古老的国家,正在一个朝气蓬勃的政党的领导下,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今天,一位领袖在14亿中国人的欢呼声中,作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的科学论断。  誓言、宣告、论断,历史的声音于
期刊
百年风华,百年沧桑,百年奋斗,百年辉煌。聆听了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我心潮激荡,倍受鼓舞,心中有话对党说:亲爱的党,祝你生日快乐!  我是1978年10月入党的,屈指算来,党龄已经有43年了。是党教育了我,是部队培养了我。作为一名部队的文艺工作者,一名曲艺舞台上的老兵,我虽然人退休了,但是我的心、我的精神、我的艺术不能退休。我要永远为党说唱,为人民服务
期刊
作为无党派人士、知识分子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7月1日上午,我有幸登上北京天安门西观礼台,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并亲耳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深为振奋,倍感自豪!当听到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的话语时,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为中国能有中国共产党的领
期刊
7月1日早上7点半,我早早就坐在了电视台前,期待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开始。那时我心情无比激动,全身既充满了力量,又充满希望。中国共产党百岁生日,是个伟大的生日,辉煌的生日,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个生日。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100年来的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值得我深刻铭记、深入思考。  我是1998年加入党组织的,入党23年。23年来,在党的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
期刊
作为一名拥有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我7月1日早上8点准时守在电视机前,观看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仔细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作为一个长在红旗下的曲艺工作者,我心情十分激动!  1946年,我出生于天津,1959年考入了天津市曲艺团少训队,跟随我的恩师王凤山学习快板。随着年龄的增长,参加工作后,加入了党组织。在党的关怀下不断成长,从一名文艺小兵成長为国家一级演员。1963年,我学业
期刊
笔者曾在重庆市曲艺团有限责任公司工作3年,在团期间,曾跟随四川扬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再碧和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绍鹏学习四川扬琴老旦及男腔的演唱,并拜师于张绍鹏先生。其间,曾参与排练数十场、下乡演出十余场、团内考核两场,获得了团内老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在学习四川扬琴男腔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以下两点:第一,四川扬琴的说、唱与四川方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说唱与方言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发人深省,也振奋人心。我作为一名党员,党员情结就像冰山上的小溪,日日夜夜涓涓流淌,汇聚成江河湖泊,这一刻,它如同大坝开闸一般,倾泻而出!  党员情结,在我心中浓重又深刻,爷爷、父亲和我都是23岁入党,对于我来说,这更意义非凡。记得小时候跟着爷爷回故乡,他带着一大家重温三大战役,看着爷爷慷慨地讲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觉得爷爷真棒。记得初中毕业时的暑假,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催人奋进,建党100年,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这100年是中国巨变的100年,同时也是中国曲艺巨变的100年。如今中国共产党正带领中国人民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曲艺人同样也走在这条赶考之路上。身处在这个伟大时代的每一个曲艺人,都担负着做好文化长河中曲艺艺术传承接力的光荣使命。我们这一代曲艺人责无旁贷,要做好自己的曲艺工作者本职工作,这是我们对党和人民最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讲话高屋建瓴、视野宏阔、精辟深刻、震撼人心,全面回顾我党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的百年历史进程,系统总结我党奠基立业、铸就辉煌的百年奋斗成就,深刻阐明我党独立自主、实践创造的百年发展规律,科学展望我党开拓进取、走向未来的百年宏伟蓝图!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时代孕育新气象,新氣象催生新作为,我们作为有理想有抱负的曲艺人,必将胸怀“国之大者”,心系“民之所
期刊
“方言就是一个地方最本土的声音,也最能体现一个地方最本土的魅力和特色。”这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长篇小说《繁花》的作者金宇澄在一篇访谈文章中的话。小说中随处可见的沪语词汇,连缀起了一幅幅极具地域文化色彩的生活场景,独特的方言叙事令这部长篇小说大放异彩。而据此改编的苏州弹词版《繁花》,则可能是较话剧、电影改编外更能贴近原作精髓的一种舞台呈现样式,只因,方言的魅力恰恰也是苏州弹词的特色之一。  众所周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