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河”的奥妙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kong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根据读者建议,本刊从今年开始,增设“世纪论坛”栏目。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读者感兴趣的历史和现实问题,组织专家学者撰写夹叙夹议、短小精悍的言论文章。
  
  人往哪里联想无不与其阅历有关。在欢庆共和国60周年的日子里,多次听到演唱“一条大河波浪宽”的声音。每听一次我就要回想一次词作者的创作过程。
  这是一首歌唱我们伟大祖国的歌曲。为什么不用“滔滔长江”而用“一条大河”呢?作为母亲河的“滔滔长江”岂不是更能代表祖国吗?听说,当时词作者的上级也曾建议或日“指示”他把“大河”改为“长江”。可是,词作者没有遵照指示办理。作者的理由是:作者自己也只是在写歌词的几天前才第一次见到过滚滚长江。想想看: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能有多少中国人见过长江呢?比喻是帮助人理解的,用一个人们没看过的东西作比,岂不是同比喻的出发点相悖了吗?因此,作者坚持用“一条大河”。大河是人人见过的,任何人对自己门前的大河都有感情。这样,一唱起大河便会引发对故乡的热爱,再从对故乡的热爱升华为对祖国的炽热的感情。“一条大河”的余音绕了五十多年而不衰的历史证明,“一条大河”起到了这个作用,达到了这个目的。
  “一条大河”的普及史告诉我们:文艺有个大众化的问题。
  文艺要大众化,理论要不要大众化呢?文艺本身是感性的,尚且要大众化,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抽象理论,人们更难理解,那就是说更应当大众化,更应当深入浅出。理论要大众化,除了因为理论难懂以外,更主要的是因为理论的使命决定了理论要大众化。理论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理论家的收藏品。从大众中来的理论是要回到大众中去的。回到大众中接受检验,才能知道那理论能不能站得住脚。不能站住脚的,要修改;能站住脚的,要用它来武装大众,由大众来掌握。马克思说得好,“理论一旦掌握了群众就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理论的分量,理论的生命,就在于能不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的,理论的生命力就强;只能转化为微小的物质力量的,理论的生命力就弱;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的,那种所谓理论就没有生命力。
  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充分强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既是对执政党提出的要求,也是对参政党的嘱托。更是对广大知识分子的殷切期望。现在有些公务员只知道唯上司之命是从,忘记了上司之命也要符合马克思主义。违反马克思主义的上司之命是不能盲从的。执政党、参政党都要成为学习型政党。学习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自己学习好了,才有条件把理论大众化。别小看了深入浅出。只有真正地“深入”,才能生动地“浅出”。只有抓到了本质,才能化繁为简。现在有些官员只想天天向“上”,孰不知对成年人来讲,更重要的是要天天学习,好好向上,向马克思主义之上。只有自己学好了,才有能力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才能谈得上发展马克思主义。没学习就侈谈发展,是自吹,是盲动。
  
  (作者为民进中央原副主席、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其他文献
介绍了利用Delphi6.0在PC机上开发帆模拟训练测试系统等动阻力源软件方法,阐述了阻力源的主要结构和基本功能,分析了阻力源的软件设计、数据采集等功能的编程思路.
【正】 《保存鼍山记》碑,现在苏州东山洞庭公社红光一大队办公室东边不到一百步的地方,横砌在桔树梯田的黄石墙里,碑面朝外,文字还可以辨认清楚。此碑原立于后山的惠安善堂
【正】 文学艺术都要运用形象思维。而想象在形象思维中又是必不可少的,具有十分突出的意义。古往今来有关的文艺论著和创作实践,都把想象和虚构紧密连在一起,在虚构和想象之
【正】 新编语文教材高中第二册对《五人墓碑记》“剪发杜门”注为:“剪发为僧,闭门不出。”《中学语文教案》又把它解为:“削发为僧,闭门不出。”这样的注释和讲解,我认为都
提出了一个并行设计公差和工序优化选择的计算方法,提出了一个新的公差-成本模型,优化分配公差以达到最小的加工成本要求.公差设计过去大多采用数学规划法和启发式优化方法,
【正】 由于偶然的机遇,改变了一个作家的创作道路,在文学史上不乏这样的事例。当代报告文学作家理由,也是这样闯进报告文学天地里来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学习写作,是从写
【正】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可是旧式农民战争高峰的太平天国,偏偏以宗教的旗帜作号召。有人说: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是基督教“神学的异端。”就算是横逸旁出的“异端邪
【正】 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北洋舰队与日本侵略者的海军舰队在黄海的大东沟海面发生了激烈的海战,史称黄海海战。此役北洋舰队被击沉致远,经远等号军舰五艘,七千多吨的铁
【正】 读了《从氢和氧化合成水看“合二而一”与“一分为二”》(见【光明日报】1979年11月29日第四版)一文,很有感触。该文作者以化学反应中极常见的一例——氢与氧化合成水
通过对产品设计过程的分析,介绍了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质量功能配置、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和稳健设计的理论,阐述了这些理论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提出了计算机辅助创新集成工具的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