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蔡厝闽南“小故宫”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位于福建南安官桥漳里村,建于清代,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永定土楼并称为福建的两朵民居奇葩。
  蔡氏古民居位于南安官桥镇漳里村一个叫“漳州寮”的地方。当地有一个传说,清朝中期,有一天,泉州知府微服出巡,来到此处,见处处是茅棚,没一处好房子,但是农民个个辛勤劳作,就问他们:“这里是什么好地方?”一个农民答到:“将就寮(闽南语)。”“将就寮?”知府竟不知道他所管辖的范围内有这么一个地名,于是问:“怎么说?”一个青年农民答道:“我们这里的居住条件差,没有房屋,搭个茅棚将就,乡亲们便把村子取名‘将就寮’,先将就过日子,日后发达,再建华丽大厝。”知府听了,非常赞赏:“农民也该有此大志。我就给你们起一个雅致的名字吧,取谐音叫‘漳州寮’吧!”于是“漳州寮”的名字就流传下来了。而那个与知府说话的青年就是蔡树清,也就是蔡资深的父亲,蔡氏古民居的建设先驱。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是由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年间(1862)至宣统三年(1911)兴建。现存较为完整的宅第共16座,依次前后平行排列有序地分布于大约3公顷 (40多亩)的长方形地块中,东西通长200多米,南北通宽100多米,建筑多为穿斗式结构,硬山或卷棚屋顶。前后座之间铺宽10多米的石埕,山墙之间有两米宽的防火通道。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轴线取南偏西5度,夏季南面日晒不入室内,冬季北风被后墙挡住,为闽南地区民居的最佳朝向。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的选址地点是一个九天仙女掉琵琶处,因此,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就称为“琵琶”形村落。据称:“在‘琵琶穴’建房子,只要不断发出敲打石头的声音,就会财源滚滚。”蔡氏房屋建了40多年,凿石声声,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蔡启昌、蔡资深父子是菲律宾华侨。身为成功商人的蔡资深,满脑子儒家思想,认为“久远之业,商不如农”,把大量财富转移到国内,在故乡建起众多大厝,组成民居建筑群,广购荒地,组织兄弟子侄大力垦殖。为了提高家族的社会地位,他还热心公益事业,慷慨捐资兴学和赈灾,1905年,受朝廷诰封资政大夫,妻子封二品夫人。清朝同治乙丑年,蔡启昌回到官桥漳里村,相中了村边那片叫“漳州寮”的风水宝地,于是斥资买地,大兴土木,建启昌厝、攸楫厝等房屋,当时,许多建筑装修材料都是从菲律宾海运过来,加之闽南独具魅力的雕刻艺术和装修风格,构成了一幅中西合璧的建筑图画。
  这组建筑,迄今尚存的有同治年间兴建的宅第2座,光绪年间兴建的宅等13座、蔡氏宗祠1座,宣统年间兴建的书房1座,计大小房间近400间,其布局分五行排列,每列二至四座不等。每座一至三进不等,左右或单边建有护厝。东侧附建有一组书轩、梳妆阁、醉经堂等建筑。除光绪三十三年(1907)建的最大一座,是地处西端,且为坐西朝东外,其余各座皆坐北朝南。其中兴建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的一座为其自用宅第。在座与座之间前后相距10米左右,铺砌石埕相连,埕边凿水井1口,辅以井台,颇具匠心;左右两侧又各有2米宽的石路相隔,笔直贯穿。
  主体建筑为硬山顶,燕尾脊,红墙红瓦,穿斗式木构架,间有少量抬梁穿斗式,大多为三进、面阔五开间,左右为卷棚式厢屋,有序地毗连分布在东西长方形区域中。在山墙、门框、檐口、梁架、廊壁、隔扇、窗棂、栏杆、柱础、地袱等,到处饰有以人物故事、祥禽瑞兽、山水花树、水浪奇石等为题材的木雕、石雕、砖雕和灰塑、陶塑,构思巧妙,工艺精湛;四处墙壁、门堵上的绘画,工笔、写意、水墨,争奇斗艳,情趣盎然;随处可见的题辞,篆、隶、行、楷、草,一应俱全,从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到举人,不乏名家手笔。
  整个建筑群显得井然有序,座座屋脊高翘,气派恢宏,雕梁画栋,门前墙砖石浮雕,立体感强,窗梭镌花刻鸟,装饰巧妙华丽,门墙厅壁书画点缀,别有一番情趣,篆隶行楷,各具韵味,留下较多当时名流的书画。书画如墨、彩、金、素等色彩斑谰;匾额如书、卷、扇、菱等别具一格;门窗如圆、拱、菱、方等形式多样。随处可见的木雕、泥塑、砖雕及石雕,工艺精美,多数采用透、浮、平雕等手法。雕琢内容丰富多彩,有禽兽,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图案古朴,而东北角最后一座附建的书轩,梳妆阁,为二层小楼,凭栏远眺,令人油然而生幽幽古情。古民居精美的雕饰,不仅集中表现了闽南成熟的雕塑艺术,而且反映了受印度教、伊斯兰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艺术的影响,誉为闽南建筑的大观园。同时古民居以其宏大的规模、严整的布局、精美的雕饰、丰富的内涵,从而被誉为一座地地道道的清朝闽南建筑博物馆。
  在这庞大的建筑群内参观,有一个地方不能不去。这就是“梳妆楼”。这里演绎过缠绵、哀婉的才子佳人爱情故事,为蔡氏古民居增添了神秘色彩。
  据传,蔡世添是蔡资深的侄子,品貌出众,颇有文才,有次蔡资深带他去拜访晋江状元吴鲁,被状元看中,有意把女儿吴明珠嫁给他。两家交换了生辰八字,就下聘礼定亲,蔡家特地为状元家的千金赶建起一座梳妆楼。佳期临近,万事俱备,不幸吴明珠小姐忽得急病,临终前请堂妹吴宝珠代替自己完婚。
  于是,迎娶之日,吴宝珠和吴明珠的木主神位一起来到了蔡家。祸不单行,吴宝珠来到蔡家没过上几天好日子,夫婿蔡世添又染病而亡。可怜吴宝珠18岁就成了寡妇,终身不出小楼一步,赢得门扉上“安贞”二字。
  蔡氏古民居是福建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蔚为壮观。从远处看,就像一把琵琶,一头大一头小,石埕上石板之间缝隙就像琵琶乐弦。
其他文献
2016年春节期间,福建省摄影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潘朝阳一行登门慰问了省摄协主席张宇、顾问张子固、王兴喜、林承武、杨滢、李开远、胡国钦、黄天色、蔡懋灿等老摄影家,悉心询问他们的生活及身体状况,感谢他们多年来为福建摄影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希望老摄影家们在保重身体的同时,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协会工作。省摄协还委托协会常务理事朱庆福前往厦门看望老摄影家李开聪顾问,送去了节日的问候和新春祝福。  三明
期刊
由福建省摄影家协会与海峡摄影时报社共同举办的2016年度《海峡摄影时报》全国摄影月赛2月赛日前评选揭晓。该赛以“街头巷尾”为主题,共收到全国400余位作者投稿作品5000余幅。通过一幅幅画面,我们看到了日新月异的城市中那些迅速变迁的街巷风景,有承载历史的沧桑古建,有行色匆匆的城市过客,也有妙趣横生的市井瞬间。  经评选,周善明的《风雪早餐人》、洪志强的《老伴》荣获一等奖,章正辉的《艰难营生》、周赛
期刊
近年,全国许多城市都陷入了十面“霾”伏中,而福建的空气却是难得的清新,不少旅行社纷纷推出了“福建清新空气游”的线路,不同于北方满眼萧条的场景,福建满眼的绿色总能让人震撼。  漳州东南花都  漳州东南花都花博园位于漳州百里花卉走廊的中心地段。花博园依山傍水,占地7800亩,景色怡人,园区内有各式各样新奇的景点。花博园每年都会举办“花博会”,已经有十一年的历史,是国内外较有影响、辐射海峡两岸的全国性花
期刊
街头摄影的魅力之一,就是极具灵活性,有着无限的创意可能。在我们看过的众多街头摄影作品中,不乏精彩瞬间、温情时刻、奇巧结构和绝美景观。而于某些场景而言,与彩色影像相比,黑白相配的意境则带给人们更强烈的视觉冲击。
期刊
福建省摄影展是福建省摄影家协会举办的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全省性摄影展览。自1965年举办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24届,共展出三千余名作者(人次)的五千多幅精品佳作。  福建省第25届摄影展,旨在体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倡导“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创作;鼓励探索与创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
期刊
随着鞭炮声、鼓乐声,一年一度的“请火”活动在师公、请火理事“头家”带领下开始了,村民们抬着神像到山头上祈求上天赐火,期盼新一年生活红红火火。  “请香”、“请火“,是闽南一带非常隆重宗教的仪式。主要目的是民众向神明祈求平安。一般形式为各地乡镇村内的主神,向更高级的神明祈求境内的民众五谷丰登,阖家平安。这种仪式一般由当地较有威望的人向神明禀明仪式时间,进香朝拜的地点,请求神明是否同意此项活动。  请
期刊
上邦国际摄影俱乐部联赛2016年2月赛日前评选揭晓。该月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俱乐部会员投稿作品2500余幅(组)。该月由5位专家评委各自评分后取平均分,并按70%的权重计算得出评委分,与网络投票权重分相加后得出每幅作品的最终得分。  经评选,陈秀容的《天城》、艾木荣的《九仙圣境》(组照)荣获一等奖,黄建勋的《过傩火》、林文强的《比翼双飞》、陈秀容的 《雪原飞骑》、蔡朝阳的《墨瓦白墙牵画魂》、周先丽
期刊
街巷如同一个城市的面孔,它们既是历史变迁的见证,也是人文、地理和世俗风貌的忠实记录者。它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是地域文化特质的重要载体,是一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的标志性符号,是一座城市的文明特别是商业文明发展的活化石和教科书。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历史文化街区是其成长发展的“底稿”,是最生动的物质记忆,也是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不可再生的资源,应当好好保护和珍惜。  时光加速改变着每一条老街古巷
期刊
总有那么一条道路,见证你从孩童走成大人,总有那么一条街巷,蜿蜒进青春的岁月之中。是老厝前的午后阳光,是绵延几公里的花开烂漫,还是秋水共长天一色,让哪个街道在心中留下了最美的记忆?  三坊七巷的生活智慧  福州三坊七巷历史街区被列入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也是我国第一个在城市做社区博物馆的历史文化街区。2015年,被住建部和文物局列为首批30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之一。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一直
期刊
美国威斯康辛州65岁的唐·贾奎什为了满足亡妻的遗愿,沿着威斯康辛85号公路种下了400英亩(160公顷)的向日葵,因为这是老伴生前最爱的花。妻子巴蓓特在与癌症斗争了9年后,于去年去世。唐说这些花儿是献给天堂的妻子的,也是对所有和癌症顽强抗争的患者们的鼓励。唐还用妻子的名字成立了一个公司,为癌症的临床试验研究筹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