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晓 和大自然共呼吸

来源 :数位时尚·环球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RUOFEI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晨晓,华裔画家,原籍中国,出身于浙江名门望族和书香门第,根据家谱记载为中国大理学家朱熹、陈协(岳飞军师既岳飞第五子亲家)之后, 1988年由澳大利亚移居新西兰。毕业于奥克兰大学美术学院视觉艺术专业研究生。晨晓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居住的二十多年年中,系统的学习了西方的艺术思想及绘画流派。同时游历及驻足过全球四十几个国家,全面学习和体验了西方社会的艺术体系和审美思维,在长期的海外生活积累总结的过程中,以东方人的人文思想,直接汲取西方唯心主义教育, 在艺术上逐渐形成了以探索东方元素与西方唯美主义精神的有机结合,两者结合交融,在他的绘画中充满了东方意味和西方唯美主义精神。
  艺术应被雅俗共赏
  一个艺术家只有被大众接受才是真正的艺术家,对晨晓而言,早年被抛离传统艺术教育轨道造的“空白”到后来成为他的优势。他远离象牙塔,内心贴近大众,知道草根民众的心中所想,虽然具有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却不仅仅将自己的画封闭在“艺术圈”的探索领域里,他为大众而画,画他们最常见的事物和风景,题材似乎毫不取巧,却在对画中事物的独特艺术表达方式自然展示出一种幽默洒脱的人生态度和智慧,正是这种态度决定了的他的风景画里有一种特殊的情境,一种一以贯之的欢乐情趣,和对世界,对人类、对大自然的一种发自内心的爱。正因为如此思想境界和生活态度,成为了新西兰人所欢迎和喜爱的艺术家。
  对中国人而言,阅读晨晓的画还会因为他画中空间的呈现,空白的运用,及贯穿他画中的写意风格感觉亲切,这种东方精神集中体现在他的油画山水中。
  晨晓在艺术上探索中国当今社会的唯物主义理论与西方的唯心主义审美心理的关系。并以新西兰人的审美情趣作背景,以唯美表现主义的手法描绘新西兰这个国家的精神面貌和当代思想及情感。其作品的受到新西兰艺术界的主流艺术批评家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李安曾这样赞赏章子怡:“祖师爷天生赏口饭吃。”而晨晓出生书香门第,据闻还是朱熹后代,天生便有艺术风骨。家里的前辈当时全部在日本留学,学习蚕桑养殖和制丝技术,回国后有了自己的蚕种场和丝织厂。后来父辈们为了搞实业救国,还办了蚕桑讲习所和蚕桑学校,后来演变发展成为现今的浙江理工大学。家中叔辈和表兄众里在书画方面有较高造诣者众多,以致他在画艺方面多少受到影响。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正好赶上文革,动荡中没有机会读书,初中毕业就被迫辍学了,只能回家自学绘画。由于家中有着万卷藏书,其中不乏经典古籍和画册,家里也有的是老师,所以他自讽为“学无常师”。
  出走异国的自由画家
  因为父辈们大都出国留学过,在国外吸收了大量西方文化和思想。晨晓从小就受父辈们的思想和西方绘画风格影响。后来又去了美术培训班学习素描、水彩,后来又经历 “85新潮”。
  “其实当时有些盲目,对当代艺术的概念很模糊。但由于并没有太多想法,自己又没进过美术学院,就很自然的跟风学人,莫名其妙地就卷了进去。虽然之后在艺术上也获得一定程度上的认可,但是总感觉在边缘上,于是慢慢想要离开,正好又赶上出国潮,所以觉得出国是最好的选择。这一走就是整整26年。”
  1986年刚到澳大利亚,生活很艰难。最初的两年,晨晓在悉尼歌剧院街头画肖像。1988年他辗转来到新西兰,但没有一个安定的居所,艺术根本无从谈起。自己的思维方式,与艺术精神语言也需要转变,晨晓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自己的生活品质,同时在这期间中要尽快转变国人传统思维和审美习惯。
  90年代初期,他一边画画,一边开了一家广告公司。很快就有了一些积蓄,并且拿到了新西兰的护照。而后他才开始了漫长的周游世界之旅,去到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许多国家,想看看世界的艺术中心是什么样的。那时候晨晓认为美国是当代艺术的发源地,也有很多朋友都在纽约,于是就投奔他们去了。到了才发现中国艺术家生活得很不容易,许多人怀着当大画家的梦在苦苦挣扎,很多人因为撑不下去放弃了艺术创作。于是晨晓决定回到新西兰,寄情于山水花鸟之中。
  晨晓认为西方世界里普遍意义上的审美,是非常看重艺术的形式感,包括看重色彩、构图、艺术的纯粹性。
  “他们讲求色彩的感染性,色彩与环境的关系等等。而且西方画家都追求的是一个普遍性,为大众画画,现代西方人需要的是阳光、海滩、面包,如果太观念、太具思想性,他们反而不太接受。他们希望在家里享受轻松愉快的生活,不希望将一个很严肃的主题性绘画作品挂在家里。所以我觉得‘普遍性’很重要,所以我还是画我自己喜欢的画,画大众喜欢的画,做一个为大众接受的小画家。”
  《环球生活》对话晨晓
  Q:出身江浙名门世家,家族文化对您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A:巴金笔下的《家》,就是我们家族的原型。根据家谱记载我为朱熹后代,是浙江的丝绸世家,书香门第。家族字画古籍收藏盛丰,家族长辈中有两位画家,自幼耳濡目染,喜欢绘画。文革时期我丢了学业,却阴差阳错的完成了与同时代大多数人革命主义和唯物主义教育截然不同的文化训练和继承。后来移居新西兰,以传统东方人文思想,直接汲取西方唯心主义思想,兩者贯通交融, 迅速为西方主流艺术市场所接受。后来慢慢发现,我的画中充满中国文人画精神,我想这和西方社会的普世唯心主义精神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Q:游历世界各地,多达六七十个国家,宽阔的视野对您的艺术创作有哪些启发?您认为您的作品形成中,哪个地域的特色文化给你的影响最大?
  A:全世界有两个本护照是全球通行不用签证,一个是瑞士,一个是新西兰。在经费充足,语言畅通的前提下,我一有钱就有全世界走,并不是观光式的旅行,而是到当地深入他们的生活和文化,扎进去。我常常在山里一个人徒步行走。20年前,一个人开车从阿根廷到巴拿马到墨西哥到美国,沿着亚马逊河走,横贯整个美洲,历经十几个国家。在非洲也是一个人一部车,横穿非洲大陆。旅途历经的种种困难和危险数不胜数。那是种给我一片自由天空就要飞的状态,对创作非常有帮助。至于影响,每一种经历都是独特的,每个国家和文化都有不同的影响。   Q:在新西兰,您是唯一一个以华裔艺术家身份进入西方主流画廊的画家,您认为西方主流艺术市场接受您的作品的关键在于哪里?
  A:关键是中国是现实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国家教育意识形态,西方是普世的唯心主义世界观。西方说上帝创造人,我们说劳动创造人。在中国1949年之后所有的艺术家,跟49年之前的是不一样。我在小学启蒙阶段几乎没有受到政治教育,我所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也是唯心主义的一种文化。真正在国外有影响力的华人艺术家,只有民国时期出去的赵无极、朱德群等这批人。49年之后就是断层,我们的唯物主义教育,到了国外,要想融入西方主流文化,实在太艰难了。我的作品能畅销,一方面长期在国外生活,深入当地文化,能够讲他们的语言,更重要的是我的精神世界和作品面貌,跟西方文化是相通的。
  Q:《56个龙图腾》景观艺术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哪里,您当时构思创作的思路是怎样的?
  A:对我自己而言,这是我的一件宝贵作品。全世界范围内的艺术家,大型景观作品都会受限于创作经费、环境和机会。当时中国苏州政府要赠送一座苏州园林的牌楼给新西兰中国城。没想到市政管理局不批,理由是太古老了不符合当代城市的唯美唯心的精神世界。正好中国城是我和女儿设计的,他们找我帮忙。我就重新设计了这么一组中华文化象征的雕塑作品,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从蛇到龙的演变过程,56个民族的图腾柱,将牌楼与中国城大环境和谐共融,我的新方案一个星期就通过审批,《56个龙图腾》作品也得以诞生。
  Q:这次时隔26年回国办巡回展览,同时也是慈善之旅,感觉国外和国内的艺术家有哪些不同吗?你对自己在艺术领域的成就还有哪些期待?
  A:这次有24个巡回展,分布在24个城市,预计4年。我会把展览的这批40幅画全部捐赠给中国的绿色事业,为中国的环保和慈善尽力。幼时虽然锦衣玉食,但少年和青年时却历尽苦难。我写过一本英文版自传体小说《我承认我历尽艰辛》,但在我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世界的爱,欢乐热烈的色彩成为,对人类,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我性格也转变得更阳光开朗,与中国大多数艺术家的苦闷纠结的心理不一样。我画我喜欢的,我喜欢我画的。我只负责画出好作品,我的不希望成为供在殿堂里的所谓精英艺术家,没几个人欣赏自娱自乐。我想成为吴冠中这样的艺术家,寻找一种普遍性,让普通大众看得懂买得起真心喜欢。生活即艺术,艺术亦生活,“艺术介入生活”,是对自己的期待吧。
其他文献
古人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亦是因其险远,所以罕有人至,而这样奇特惊艳,领略自然界天地至美融合的奢侈体验,便成了极少数有志者的私有享受。在地域广袤的加拿大境内,户外爱好者中间流行着一种叫做“野奢”的度假方式,位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托菲诺(Tofino),便是深受资深旅游者热爱的“野奢”旅游地之一。  隐匿,默默无闻,却又令人惊艳,让人充满探知欲。当加拿大的资深户外旅行者们举目
期刊
佳片齐聚,星光闪耀  让法国小城戛纳闻名世界的不止有阳光与海岸,更有著名的戛纳电影节。每年,自世界各地而来的影人纷纷将自己的得意新作以戛纳电影节为展示平台,而各路名流、媒体也向来不错过这一盛会。今年是戛纳电影节66岁生日,其规模更是无双。报名此次电影节的1858部影片经过层层挑选,最终有80部在为期两周的电影节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其中,《醉乡蓝调》、《烛台背后》、《稻草之盾》、《花容月貌》等19部影
期刊
香港佳士得于5月25日至29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了2013年春季拍卖。紧接三月完美举行的纽约亚洲艺术周,佳士得在香港春季拍卖中呈献丰富多元的亚洲艺术拍品。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类别拍卖会将延续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题,其中最大期待当属一系列出自法籍华人画家赵无极的作品。其余瞩目之作还涵盖了一系列东南亚艺术家的作品,焦点艺术家包括菲律宾现代主义及抽象表现主义大师费南度·索维尔,及以前卫具象绘画而闻名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的讲话里特别讲到培养年轻干部是关系到薪火相传的根本大计。这是对我们年轻一代的莫大鼓励和真心关怀。我们年轻干部大多是初入社会参加工作时间不长的年轻人,对自己未来的事业尚没有一个系统、严密、有效的规划。常常会在事业道路上遇到种种挫折和困惑。如何在学校之外,工作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利观、事业观,如何面对种种挫折、接受重大考验,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的完善自我,是青年一代成长历程中不可或缺
期刊
都说香港有个好莱坞,殊不知重庆也有个香港。随着港渝两地交流合作的日益密切,两座城市亦愈发地相似。有人说重庆和香港好似风雨同行的两个孪生兄弟,这种说法虽不免夸张,但无可否认两地自官方至民间皆有若连理。关于两地的云云故事,身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重庆联络处处长的吴鸿辉应最有体会,这个在渝的香港人以亲身经历体会出重庆愈发浓郁的香港情怀。  山水双城记  第一次看重庆夜景,不禁联想起维多利亚湾繁华的夜香港
期刊
每段的爱情故事都有条缔结良缘的红线,比如阿路易斯与琳。  一个来自重庆,一个来自奥地利,本是远隔万里的二人却因艺术结缘,  在这段爱情故事中,艺术成为他们的牵线红娘。  而此番,当两位艺术家带着自己的艺术结晶来渝展出,  于我们而言,自是要挑个好时间,不能错过这段“重庆遇上奥地利”的美妙故事。  双剑合璧的艺术组合  在欣赏奥地利艺术家阿路易斯·力迈尔弗的画作时,能够感受到这位抽象派画家作品中流露
期刊
曾想过,价格高企的当代艺术品倘若流传有绪,看在后世儿孙眼里,  情形是否如我们现时奇珍般敬仰那些流芳百世的水墨画作一般。  文化艺术的传承,最难承受是断流之虞,  又偏偏极为脆弱,在历史向前发展的路途里,总是最易消逝。  至于水墨这一脉,很欣喜目前尚且还有人为继,  并且承前启后的,不止一人,是很多人,或者更可期许将越来越多人。  中国人的情节  若论中国对于世界美术史最大的供给,相信没有人会否认
期刊
跟杜艾南先生对话,不自觉让人凝神以待。并不仅仅是因他抑扬顿挫的语调,也因为我们总能从他风趣幽默的回答中收获意料外的惊喜。彬彬有礼的他,将自己对重庆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毫无造作地一一吐露,从一个初涉此地的到访者的角度,抒发他对于新环境的见解,以及对于新赴任的这间万达艾美酒店由衷的期许。或许,这样的真诚与不作修饰方才最能打动人,如他本人所散发出的平易近人与和蔼一般,让人难以抗拒地想要和他交个朋友。  创
期刊
尘埃落定,于艺术家而言并不存在,  他们在角色转变中不断更迭视角,面对不一样的世界。  而最为弥足珍贵,或许便是其挥别校园的那一幅作品。  欣赏这些新锐的作品,恰如乘上时光的列车,  此刻你驻足的一幕风景,或许便成为下一位大师的曾几何时。  艺术的未来  这一年的毕业季悄然临近,许多艺术生或将结束自己的学业,走上职业艺术家的道路,至此便与高墙内的学生生活挥手致别。而在此之前,我们尚有一次机遇,去一
期刊
在中国,资金短缺的问题一直限制着企业的发展,尤其对一些生产提前期较长而销售期相对较短的产品而言,前期生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大部分现金流的收回只发生在销售季节。而近年来,通过银行或其他民间金融机构获得资金的成本越来越高,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在这种背景下,预售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引起了企业界和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预售指正常销售季开始前,制造商通过给予零售商一定的价格折扣进行产品预售,零售商提前订购,并支付货款。因此,预售可帮助企业从供应链下游获得部分资金投入生产,对于资金缺乏的制造商